樑寧《產品思維30講》11

梁寧《產品思維30講》11 | 系統能力和確定性

不要想著你要做一個產品改變世界,而是想想你能為用戶提供什麼樣的服務。——梁寧

Hello大家,這裡是連載的《產品思維》讀書筆記11,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補一下之前的內容哦。

梁寧《產品思維30講》11 | 系統能力和確定性

梁寧《產品思維30講》讀書筆記:

梁寧《產品思維30講》11 | 系統能力和確定性

我們這個系列會帶大家一起學習梁寧老師的課程,讀書筆記主要分為三個部分:重點內容概括,個人思考和收穫,課後思考題。如果有任何問題也歡迎多多討論和交流~


01 本節重點內容概括

1. 做產品需要系統能力

你要做產品,需要的是建設一套系統的能力。我們看到的所有結果,都是系統能力的產物。

2. 系統能夠提供確定性

構建系統,持續地提供用戶可以依賴的確定性,是業務成功的關鍵。而顯性特性的東西,對於整體的業務效率和結果影響不大。

3. 產品和服務屬於不同的解決方法

分辨用戶需要的是產品還是服務,以提供服務為出發點,就會以用戶獲得和用戶滿足為中心來做設計。


02 十二嘚啵嘚

產品經理必須要會畫原型圖,但是有人說過,如果畫原型圖的時間超過了你工作時間的10%,那麼你便不是一個合格的產品經理。

為什麼這麼說,因為產品經理不是原型經理,畫原型只是最終的產品方案的外在呈現形式,對於大多數有專業UI和UE同學的公司而言,產品經理原型畫的是否精美對於最終產品定稿的樣子並無決定性的影響,只需要說明基本框架即可。

在我們動手畫原型之前需要思考產品需要有哪些功能,在界面上如何呈現,不同功能之間的閉環如何形成等等,只有把這些思考清楚,產品的原型圖才能發揮它應有的價值。

梁寧《產品思維30講》11 | 系統能力和確定性

所以要做產品,不僅僅要會用axure“畫”原型圖,畫原型圖的背後,是構建一套系統的能力。

什麼是系統能力?

簡單來說,回憶一下我們常常看到的產品經理的招聘JD上寫著:需要有從0到1打造一款產品的經驗,這個從0到1的能力就是構建系統的能力,無論是一個功能的從無到有,還是一個產品的從無到有,都考驗著我們的全局視野,閉環思維和系統能力。 梁寧老師說,我們看到的結果,大都是系統能力的產物。系統裡面有不同的角色和分工,它們之間相互支撐相互合作,最終呈現和交付一個穩定的結果。

比如你看的書,不僅僅是作者為此付出了努力你就可以看到書的,這背後有編輯,美工,校對,排版,印刷等等一整套出版系統和銷售機構的配合,才能將作者的文字以書的形式送到你的面前。

再比如手機裡的各種app,背後都是一整個互聯網公司,公司從上到下,從前端到後端,從產品經理到設計到程序員到開發測試等等一系列不同角色的分工合作支持,才能通過你手機裡這個小小圖標為你提供穩定的服務,才能讓你在家裡坐著也能上課和辦公。

系統的特性:確定性、隱性

我們之前同理心一節提到過,用戶是很任性的,滿足就愉悅,不滿足就不爽,但我們要做的不僅僅是讓他今天能夠滿足,更重要的是持續的滿足用戶,才能和用戶建立長期關係,關鍵詞落在“持續”。

如果今天讓用戶爽,明天用戶又不爽了,用戶心情像坐過山車一樣忽上忽下,可想而知,用戶體驗一定是極差的,長此以往,用戶肯定會選擇跟你的產品“分手”。

所以,持續的為用戶提供可以依賴的確定性,就是構建系統的意義。

☝️ 我們天生就是追求確定性的,或者通俗一點說,穩定。我們希望有一段穩定的戀愛關係,希望有一份穩定的工作,希望有一段穩定的收入。

不確定的東西意味著我們不知道什麼時候會失去,我們一邊在擔心失去,所以沒有辦法持續的投入時間或者持續依賴,選擇不確定性意味著我們要承擔一定的失去風險,所以根據自利原則,我們儘可能地想要規避這樣的風險。

而一個強大的系統能為我們提供確定性。系統是包容的,有許多個密不可分的環節相互協作而形成,相比單點或者單線程有著更強的抗風險能力,不會因為局部的小零件失靈而導致整個系統失效,也不會因為外界的一些動盪或者壓力輕易的崩潰。

✌️ 除了確定性以外,系統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特性就是隱性

系統是隱性不可見的,往往是隱藏在海水之下的龐然大物,默默的為前端提供支撐和服務,而我們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如果沒有深度思考能力和追根溯源的精神,以為所見即所得,則失去了事物真正的內核,得出的結論自然也很難具有說服力。

在應聘產品經理崗位的時候,我們常常被問及競品相關的問題,比如xx產品和xx產品相比你更喜歡哪一款,原因是什麼。

梁寧《產品思維30講》11 | 系統能力和確定性

初期常犯的一個錯誤就是過於關注表現層,得出的結論往往是x產品的配色比較清新,交互體驗好,符合目標用戶年輕人的使用偏好,而x產品整個界面的功能堆積,排列無序。又或者是xx產品的圖片質量不夠高清,用戶體驗差。

這些結論當然也是事實,然而我們知道,根據用戶體驗五要素,呈現到用戶側的已經是用戶體驗的最後一環了,對於普通用戶可以只看到這一層,但對於一個產品新人而言還應該從產品的表現層去倒推產品的底層邏輯。

比如對於今日頭條而言,除了比較它和一點資訊的功能誰更多,配色誰更好看,圖片質量誰更高清以外,還可以思考其是如何搭建一個穩定的內容系統的。它本身是不生產內容的,那麼每天提供給用戶的大量相關新聞和內容從何而來,如果是由記者和原創作者主動上傳和發佈的話,平臺如何有效激勵作者並且規範其內容產出的質量,在內容供給層做了哪些努力來保證源源不斷地內容供應呢。

毋庸置疑,當產品能夠穩定提供服務時,使用過程中一些微交互能夠給人們帶來意外的驚喜,或者是一個點讚的動效,或者是一個翻頁的設計,但如果系統時常的閃退或者下單老是不成功的話,這些動效是留不住人的,所以他們只能是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

產品和服務:功能+未必帶來用戶體驗+

梁寧老師說,我們總是太過於聚焦產品,總是要想著做一個產品來改變世界。就好像,我們總是寄希望於增加一個功能去滿足用戶的某個需求一樣, 根據奧卡姆剃刀原理:如無必要,勿增實體。

所以產品也是一樣,並不是所有需求都需要開發出一個產品或者功能去滿足,也許用戶需要的只是一次服務,也許用戶對產品的訴求表達的背後只是對一次服務的訴求。

無論是買產品也好,去下載app也好,都是需要操作成本的,對於用戶來說,除了衣食住行這些硬需求以外,其實很多時候只是需要服務,比如閱讀新聞,比如玩遊戲,比如看視頻。

有些時候,通過小程序即來即走的方式滿足這些需求即可,省去了下載安裝app的一系列成本,實現了最簡化的完成服務,同時也避免了用戶被圈在某一個app裡過長時間,為用戶提供更多的選擇和可能性。 所以 做產品,有時候,做減法比做加法更重要。

看起來好像是每多出一個功能就能多滿足一部分用戶的訴求,但每多滿足一批用戶的同時,你也擠壓著另一批用戶的空間。

而且,產品所能承載的功能是有限的,app界面內的空間也是有限的,你也不希望整個app滿滿當當全是各種功能按鈕和控件吧,一旦超出系統的承載能力,給用戶造成很大的認知負擔,用戶不但不會感激你,反而有可能一走了之。

因為很可能大多數功能都是他用不上的。 至於到底加什麼,減什麼,加在哪,怎麼加,就涉及到產品對於用戶模型的認知和取捨了。


03 課後思考題

梁寧老師在每節課後會留下一道思考題,基於課程內容,聯繫自己常用的產品,上次聽課程的時候時間匆忙,很多時候聽完課程都沒有來得及思考,所以現在結合自己這段時間的觀察和信息的輸入,分享一下自己的一些看法。

本期思考題:

1. 挑選一個你最熟悉的產品,說說它應該給用戶提供怎樣的確定性滿足?這個產品做到了嗎?如果沒有,你認為問題在哪?

2. 持續的滿足就會依賴,不確定的感覺就是傷害。你可以說說,你有沒有確定性被傷害的時候。

推薦一個我最熟悉的博主吧,微博是_惡魔奶爸_。

微博作為奶爸的一個產品,他給粉絲提供的服務就是如它置頂微博而言,作為一個教育問答博主,提供了關於求職,職業規劃,事業發展等方面的相關經驗分享。

因為大多數其分享的職場相關案例和奶爸對此的解讀都帶給我很多啟發,因此我會持續的關注他的微博。

對於粉絲而言,該微博提供的確定性滿足有兩條:

1️⃣ 保證大多數內容都是乾貨,至少對於現階段的我而言是新的知識且暫時無法證偽。

2️⃣ 保持穩定的更新頻率,有持續的內容輸出 第一條保證了滿足,第二條保證了確定性。

如果某一段時間奶爸不再更新,很有可能就會被粉絲漸漸淡忘,注意力也被其他東西所分散。

目前而言,該產品保持著穩定的更新頻率和內容質量,提供了確定性滿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