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胡的"味”從哪來?

地主139013636


二胡的“味兒”——再談風格

味,乃味覺概念,即成味,皆可品。二胡的味,在於風格的掌握、音色的控制、技巧的發揮,其中風格為首。

風格既一種體系,一種流派,一種語言。一種風格的形成,是一代人甚至幾代人的生活習性語言特徵與文化藝術的綜合。中國從區城上劃分為華北、華南、東北、西北、西南等地,各地都已形成各自的方言及不同的音樂戲劇形式,如京劇、崑曲、粵劇、滬劇、豫劇、秦腔、江南絲竹、廣東音樂……不勝枚舉。

隨著時代的進步,音樂戲劇都產生了不容忽視的改變,就二胡而言也有了明顯變化。以前,樂曲代表著演奏家,演奏家也代表著作品。如閔惠芬演奏的“江河水’,王國潼演奏的“懷鄉曲”,許講德演奏的“子弟兵和老百姓’’,肖白墉演奏的“滿江紅”,陳耀星演奏的“陝北抒懷”等,只要演奏這些樂曲就自然而然地想起了他們,追隨他們。是當時樂曲太少?還是演奏家太少?是個性化風格太強?還是我們遺棄太多?這是必然的嗎?誠然現在我們的演奏系統化了,演奏方法統一化了,二胡發展也科學化了,整體上是更規範了,但演奏卻趨於相同。表演形式加強了,演奏風格淡化了,少了應有的那種“味”。這是否與掌握和學習傳統民族民間音樂及戲曲曲藝有關?的確值得深思。

好的演奏家也需要優秀作品的包裝。近百年來,二胡演奏和創作都有長足的進步和發展,先後出現了大量的優秀作品,同時也看到二胡借鑑西方作品的成功例舉,但也出現了作品雷同、創作手法單一、程式化的樂曲。近期更出現純技巧性及西方十二音體系的作品。本人並不反對此類作品,反而非常喜愛和推崇.如“第一二胡狂想”、“第二二胡狂想”、“雙闋”等都是近期優秀的作品。問題在於似乎這已形成一種風氣,而改編移植西方作品更成為時尚。比賽、演奏此類作品已為潮流,而真正運用傳統旋律,民族民間音樂創作的作品少之又少。本人認為傳承與發展傳統是勢在必行二胡教學中應加強對豐富的民族民司音樂的學習和繼承。在二胡演奏過程中,重大型、重技巧、重現代、重西洋,輕傳統、輕小品、輕韻昧、輕風格的現象有待改進。



八零後的經典回憶


"地主139013636"提出

二胡的"味"從哪來?

所謂二胡的"味"就是二胡區別於其它樂器的韻味,風格,演奏方法也區別於其它樂器。因為二胡屬於絃樂,絃樂之間有不同的演奏技巧,就是二胡墜胡也不可能一樣,二胡只能借鑑,比如吟揉綽注借鑑的古琴古箏,甩弓的空弦振盪共鳴就可仿嗩吶尾腔,彈撥.輪指仿琵琶,二胡的各種指法,裝飾,揉滑仿各種聲響栩栩如生。



掌握了二胡的全部演奏技巧後,那你要演奏什麼風格的曲子就要先了解這個曲的地方風格,特色,風土人文。就象唱民歌一樣,你唱陝北信天游就要有秦腔的高亢,你要唱北方的民歌就要有《好漢歌》的豪爽粗曠,你要唱《無錫景》,《茉莉花》你就要嗲聲嗲氣,你想唱《河南梆子》你就要大跨度尾滑首滑才能突顯地方風格。如果你只會用普通話唱地方戲,唱地方民歌,那就沒有"味"了。

用二胡拉各種地方戲,民歌,就要用二胡模仿出人聲,該乾淨利落的可不能拖泥帶水,該委婉優柔的就要處理好右手弓法不帶音頭,左手指法有裝飾,注意音頭音尾的處理,抑揚頓挫的強弱變化,為什麼江南絲竹文雅,有氣質又高雅,就是江南絲竹有左手的五種技巧。

二胡能拉出韻味,要了解各曲的體裁,風格特點,而不是象拉音階練習曲那樣枯燥,二胡的韻味就是人聲複雜情感的表達,你認識到並能做的,把情感發揮得淋漓盡致,情琴合一,你聽哪一首曲都是不同的風格不同的韻味,才能給人不同的精神感受!



謝謝你的閱讀🙏!


許科雲


最有味道的音樂就是聲樂,特別是民族唱法,地方特色極濃。二胡作為拉絃樂器,是最接近聲樂表演的樂器,所以也是最有味道的樂器。

那麼二胡的“味”從哪裡來呢?這就要介紹一下二胡的演奏技巧了。

二胡的演奏技巧豐富多彩,有上滑音、下滑音、墊指滑音、輕揉弦、壓揉弦、打音、顫音、連音、頓音、倚音等等,有跳弓,抖弓、拋弓等等,綜合利用到一首樂曲中,就是“味”。

《二泉映月》滑音用的多,特點鮮明。

《光明行》抖弓運用一大段。

《一枝花》滑揉,壓揉。

《空山鳥語》模仿鳥鳴。

《戰馬奔騰》模仿戰馬嘶吼奔跑。

所以二胡的“味”是演奏者對樂曲的理解,加上嫻熟的技巧,綜合起來的效果,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隨著年齡的增長,對生活的感悟,人生的閱歷不斷豐富後,演奏樂曲時,就越發的有味道。



最炫民族風經典永相傳


二胡的"味”從哪來?

就以上這個問題回答自己的觀點和感受:

二胡,又稱胡琴(在古代)日本著名音樂學家、雕刻家林謙三先生在他的《東亞樂器考》曾經對胡琴歷史有過非常詳細的描述:胡琴之名,唐時已有,但幾乎只是琵琶的別稱;而宋代卻出現了另外一種胡琴,暗示這種胡琴是弓擦樂器的最早資料,見於《夢溪筆談》。從元代開始,胡琴開始使用馬尾,因此馬尾胡琴可以理解為後世胡琴之類。

關於二胡的來源,還有奚琴和胡琴混為一談的說法。其實,從二胡本身的名字不難看出,這門樂器其實是在盛唐時代進入到中國的,並像琵琶、羌笛這些樂器隨著時代的發展與變遷在中國生根發芽、逐漸壯大起來。從它在近現代100多年的發展歷史上,隨著二胡樂曲和二胡演奏者逐漸多起來的近況,把它稱之為中國民族樂器,一點都不為過。

唐代詩人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曾經寫到:“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 又有唐代詩人白居易的詩云:“胡琴錚鏦指拔刺,吳桂美麗眉眼長。” 另外,宋代音樂理論家陳暘的《樂書》雲:“唐玄宗朝,女伶鄭中丞善彈胡琴。即琴一也,而又擅揚。”從以上論述二胡的方式,可以看出,當時是把胡琴歸屬到彈撥樂器之列了。 那麼二胡真正成為弓弦樂器,大概在宋朝。沈括的《夢溪筆談》曾有過這樣的記載:“馬尾胡琴隨漢軍,曲聲猶如怨單于。”

到了上個世紀五十年代,胡琴隨著大眾音樂歷史的發展,開始出現了板胡、京胡、四胡、墜胡等品種。這不得不歸功於戲曲藝術發展的結果。後隨著和聲、復調、旋律等多元因素的需要,在原來胡琴的基礎上,又合理的派生出高胡、中胡、低胡、革胡、雙千金二胡等,從而形成了完整的拉絃樂器組群。

華彥鈞(阿炳)的《二泉映月》、《聽松》等樂曲的問世,從而把二胡推到了世界舞臺。著名世界指揮家小澤征爾曾因聽到《二泉映月》而雙膝跪地,稱它為應該跪著聽的音樂!而劉天華先生作為二胡演奏家、教育家,不僅把二胡提高到了高等音樂學府,並創建了一個新的二胡學派。劉天華所創作的的二胡十大名曲,更是將民族音樂與西方音樂有效的結合併為民族音樂走向現代專業化開創了廣闊的道路。

近半個世紀以來,二胡演奏家層出不窮,古樸典雅的蔣風之、灑脫剛勁的張銳、深情秀美的閔惠芬、熱情沉穩的王國潼、寬闊渾厚的周耀錕等等,都為二胡的表現力開發創作了新的演奏技巧,各種風格的體現也讓世人逐漸認識到二胡並不是只有悲切或歡快兩種情緒表達,而是作為一門獨立的樂器,一門在民族樂團中擔任像小提琴擔任西洋樂團同等首席的位置。小提琴可以表現的樂曲,二胡一樣可以,不僅如此,二胡演奏爵士、演奏歌劇唱段也是可的。


慢跑的蝸牛VL


個人覺得二胡適合表達傷感的旋律,因為二胡的中音區最悽美,高音區比較難聽了,即使是音準特別好的演奏者拉的也不是動聽,而這個中音區傳說中是模仿寡婦對生活的淒涼的抽泣聲而不是哭泣聲,因為過去寡婦是不能當眾表達自己的喜怒哀樂的,所以說二胡的味更像一箇中年婦女的音區,就像中提琴一樣。


Hdfine音視頻


炒菜放點鹽,就有味,在烹飪的行當中,不論你好高級的廚司,好高端的廚具,好不得了的菜餚,沒有鹽就整不出味,這大概沒什麼爭議。換言之,我們二胡的鹽在哪裡,怎麼放,這是我們廣大二胡愛好者要思考的問題。

專業二胡,有學院設置的全部課程。雖然高考對藝術生的文化考試是有區別的,但任然具備了一個藝術工作者基本的文化素質。對於廣大二胡愛好者來說就不一樣,很多是年老了,找精神寄託,有些是年輕時的夢,現在來圓,有的是發至內心的熱愛。但你喜歡上了這把二胡,光拉練習曲,猛練各類曲目是不夠的,二胡得要有鹽。這個‘鹽’是什麼?我以為就是文化。我認識一個二胡愛好者,由於熱愛二胡,始終手不離琴,只要坐下來,就稀里嘩啦的拉,一拉幾個小時,不可謂不刻苦,但所拉的作品寡淡無味,自己難受別人也難受,失去音樂的美感。在民間的二胡愛好者中,普遍文化偏低,還有相當一部分60年代過來的中老年朋友,由於文革,和上山下鄉的影響,缺少文化的學習。如果後天又失去了學習的機會,文化幾乎等於零。面對這樣一群二胡愛好者,即便你有一定的二胡功力,掌握了二胡諸多技巧,但是面對二胡,演奏表現上也很難有重要的突破,演奏受到限制,樂曲的表達,表現,不盡人意,更多的人是在努力完成音符,花了大把的時間在1234上,文化是空白,至於韻味,意境,一些內在的,難以言表的內涵就更談不上了,無論是演奏家,還是普通二胡愛好者,我想,努力全面的提高文化素質,增強音樂素養,對音樂的表現,都是十分重要的。細心研究作品的背景,年代,作曲家表現的思想等等,才能教準確的把握我們要演奏的作品。因為音樂的本質仍然是要通過手中的樂曲,去表達曲目揭示的內容,如果我們有很深厚的文學,哲學,美學,音樂等知識基礎,對作品就有了比較準確理解及審美,技術之後才能完成對作品的再創作。很難想象,一個沒有文化的人,甚至作品要表現的是悲是喜都沒搞清楚,就要去演奏作曲家熬更守夜,苦思冪想整出來的作品,只能說膽子實在太大。從這個意義上講,只有具備了深厚的文化根基,注意文化的修養,才能完美的表現作品的韻味,文化就是音樂的鹽和魂。





阿B君搞笑歌曲


首先分析一下二胡的“味”:聲音的純淨度、清晰度、噪音或雜音得程度都是有一定標準的。聲音的屬性。是由其諧音的多少,以及諧音的相對強度所決定的。比如聲音亮麗、甜美、圓潤、淳厚等。前者是可測量的,而後者卻很難測試,只能靠人去感受。二胡的音色有其獨有的特色,圓潤柔和,優美動聽。它那近似人聲的樂音,更加富有歌唱性和表現力。這就是二胡的“味”

“三年笛子五年蕭,一把二胡拉斷腰”二胡沉澱了太多的歷史韻味,要想把它拉好,肯定是要下番苦功夫的。二胡是有個性的。把它拉出“味”要從幾個方面體現。

首先就是演奏要有激情。激情就是二胡聲音的張揚性。反映在具體手法上就是左手按、揉弦、右手功力。揉弦力度不夠就會顯得平淡,表現力不夠顯得沒有激情。揉弦力度、密度大,演奏出來的激烈程度就會讓人難以忘懷。即便演奏一般的曲子也要注意激情。

其次就是音律。音律就是指旋律的獨特理解和處理。就像歌唱演員一樣,獨奏二胡就是用二胡在歌唱。所有的樂音都能夠在兩根弦上表現出來。一般二胡拉得好的,歌一定也唱得不錯。

再次,二胡要拉得有氣勢。氣勢是一種拉琴功底的潛現。一種連貫、氣勢如虹音,音見功底的感覺。一種讓人放心去聽,閉眼去享受的意境美。當演奏者如歌如泣的琴聲,伴以她時而憂傷,時而憤怒的表情,人們的視線已不在她的琴,而是情與琴的結合美。

最後還要注意颱風。現代的音樂感覺不僅是聽覺上的單一化,視覺的感官刺激是人們審美要求的立體化。比如我們熟悉的“女子十二樂坊”。二胡也不再是傳統的坐著演奏,更多的都是站著表現。除了聲音、技巧到位以外,也十分強調形體語言的配合、錦上添花。演奏時簡單的搖頭、甩臂只是低檔的重複。美麗的形體、豐富的表演語言、紮實的基本功、完美的技巧,把二胡的演奏理想化、詩意化,如同在欣賞一幅《蒙娜麗莎》畫一般,才是更高的境界。

藝無止境,任何樂器演奏中的技巧,都是成百上千遍的苦練得來的。優美動聽的地方以及樂曲流暢度和嫻熟度,都是反覆苦練換來的。基本功也是非常重要的。

二胡技巧博大精深,活到老學到老。只要每天堅持練習,就會有進步!


晉瑪笛聲


炒菜放點鹽,就有味,在烹飪的行當中,不論你好高級的廚司,好高端的廚具,好不得了的菜餚,沒有鹽就整不出味,這大概沒什麼爭議。換言之,我們二胡的鹽在哪裡,怎麼放,這是我們廣大二胡愛好者要思考的問題。有些是年輕時的夢,現在來圓,有的是發至內心的熱愛。但你喜歡上了這把二胡,光拉練習曲,猛練各類曲目是不夠的,二胡得要有鹽。這個‘鹽’是什麼?我以為就是文化。我認識一個二胡愛好者,由於熱愛二胡,始終手不離琴,只要坐下來,就稀里嘩啦的拉,一拉幾個小時,不可謂不刻苦,但所拉的作品寡淡無味,自己難受別人也難受,失去音樂的美感。在民間的二胡愛好者中,普遍文化偏低,還有相當一部分60年代過來的中老年朋友,由於文革,和上山下鄉的影響,缺少文化的學習。如果後天又失去了學習的機會,文化幾乎等於零。面對這樣一群二胡愛好者,即便你有一定的二胡功力,掌握了二胡諸多技巧,但是面對二胡,演奏表現上也很難有重要的突破,演奏受到限制,樂曲的表達,表現,不盡人意,更多的人是在努力完成音符,花了大把的時間在1234上,文化是空白,至於韻味,意境,一些內在的,難以言表的內涵就更談不上了,無論是演奏家,還是普通二胡愛好者,我想,努力全面的提高文化素質,增強音樂素養,對音樂的表現,都是十分重要的。細心研究作品的背景,年代,作曲家表現的思想等等,才能教準確的把握我們要演奏的作品。因為音樂的本質仍然是要通過手中的樂曲,去表達曲目揭示的內容,如果我們有很深厚的文學,哲學,美學,音樂等知識基礎,對作品就有了比較準確理解及審美,技術之後才能完成對作品的再創作。很難想象,一個沒有文化的人,甚至作品要表現的是悲是喜都沒搞清楚,就要去演奏作曲家熬更守夜,苦思冪想整出來的作品,只能說膽子實在太大。從這個意義上講,只有具備了深厚的文化根基,注意文化的修養,才能完美的表現作品的韻味,文化就是音樂的鹽和魂。


曉宸宸


二胡在我們生活中不常見,而它具有一種獨特的音調,聲音的屬性是由其諧音是多少及諧音的相對強弱所決定的,如聲音亮麗,甜美圓潤醇厚等,這些都是可測量的,而例如二胡的味,這就很難測量,只能靠人去感受二胡的音色具有獨特的美,圓潤柔和優美,動聽它那似人聲的樂音更加富有歌唱性和表現性,這就是他的一種味。





小鹿汐音樂


二胡音色的細膩,委婉,更多是力度感和顆粒感,我覺得更重要的是二胡的顆粒感,下面我們談談二胡顆粒感,手腕對於“顆粒感”的重要性

演奏快弓時,因為快弓的貼弦度,往往比其他運弓方式要強的多,這個貼弦度是要保持統一的,並且很多快弓中都有強音,這也要靠手腕來進行爆發性音頭,如果這時候手腕是僵硬的,或者很軟、不可控,要麼會導致聲音糊在一起,聽不清楚,要麼會導致聲音僵硬無趣,從而讓樂曲變得乾燥無味。

那麼如何正確練習的方法和技巧呢?

首先弓毛一定要貼弦,只有貼弦了,才能增大摩擦力,這樣發出的聲音才不會飄,才會清晰、穩定、結實。這樣是形成“顆粒感”的重要條件之一。在很多習琴者中,有很多人拉的是挺快,但是就是容易“糊掉”,缺乏顆粒性。除右手的運弓,左手對顆粒性的形成亦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正確的練習要保持高度放鬆的情況下,兩手的動作才能高度協調一致,精確到位。並且需要通過慢練來增強左右手協調性,慢練就是從速度很慢逐步加快到的正常演奏速度的過程,如賽馬110小結開始的快弓,可以先用60的速度開始慢練,待音準、節奏、清晰度毫無問題之後,可以加快到70,再待無問題後再加快速度,以此類推,直到達到標準演奏速度,這種方式可以極大的提高熟練度,並對快弓練習十分有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