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吐舌头、爱流口水、爱吃手?

“我家孩子经常流口水,还爱吃手。”

“没事没事,很多孩子小时候都这样,长大就不会了。”


在生活中,你是不是经常都能听到这样的对话?的确,婴儿在添加辅食期、长牙期会特别喜欢吃手或啃东西,有可能会刺激到口腔牙神经,导致口水增多,这是阶段性流口水。随着宝宝年龄增长,流口水的现象会逐渐改善,家长无需过分担心。可如果是病理性流口水则需要注意了,这可能是先天性的脑发育不良、精神发育迟缓引起的。

2017年初,孙女士一家迎来了一个健康的小生命。洋洋是足月顺产的,出生时各项指标都正常,但随着孩子慢慢长大,孙女士发现孩子有些异样:孩子1岁大的时候,反应还很迟钝、经常流口水,还爱吐舌头、吃手指。“家里的老人都说,这是小孩子正常的行为。”所以孙女士也没有放在心上。

转眼间,洋洋就3岁了,他能够正常走路,但仍不会说话、不会认人,而且流口水、吐舌头等情况越来越严重。孙女士这才意识到孩子可能“不正常”。2月下旬,在朋友的介绍下,孙女士带着洋洋来到广东三九脑科医院脑瘫科就诊。

我院脑瘫科一区尹靖宇主任接诊时,发现患儿不会说话、只会“咿呀”发音;对外界反应差、注意力欠集中;爱吐舌头和吃手;尤其是流口水的情况比较严重,专科检查提示患儿流涎达到2级;我院颅脑MR显示患儿脑室后角旁白质发育不良。最终洋洋被诊断为“精神发育迟缓、言语障碍”。

针对患儿的情况,尹靖宇团队为其制定了详细的治疗方案,并于3月初为患儿施行“双侧颈动脉外膜剥脱术+迷走神经隔离术”。

术后,洋洋流口水的情况明显改善了。“以前流口水非常严重,时刻都要带围兜,不然一下子就弄湿了衣服,现在已经不需要用围兜了。”孙女士说。

尹靖宇指出,对于精神发育迟缓、言语障碍,并存在不同程度的流涎、吞咽、咀嚼功能等障碍的患儿,传统的治疗方式是通过语言训练、肢体运动训练等康复手段来改善相应症状,但这样的治疗手段所需时间长、治疗效果慢,所以很多患儿和家属难以坚持,往往得不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而“颈动脉外膜剥脱术”可以改善脑瘫患儿大脑血液供应,从而可以改善患儿流涎、吐字不清、双上肢徐动等症状,尤其对流涎改善有效率达90%、对语言功能改善有效率可达到70%。术后配合相关的功能训练,患儿的流涎、语言功能、吞咽功能等均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


爱吐舌头、爱流口水、爱吃手?

①颈动脉外膜剥离前


爱吐舌头、爱流口水、爱吃手?

②颈动脉外膜剥离后


颈动脉外膜剥脱术的显著优点是:

创伤小,仅在颈前部有2个长约2-3cm沿颈横纹切口,无明显出血;

恢复快,术后第2天基本可以恢复正常饮食,5天切口可以愈合;

对徐动、流涎、发音困难的改善率可达80%左右。

当然,所有的手术都有风险,颈动脉外膜剥脱术也不例外。该手术的最大风险在于剥离的时候如果损伤颈动脉,会造成大出血,会有生命危险,所以尹靖宇建议,患者一定要到经验丰富、抢救条件好的医院施行该手术。如果患者有多方面的问题,更需要经过周密评估,制定全方位、个性化的设计手术方案。

尹靖宇介绍,多数患者在术后几天内就能改善一些症状,比如流涎减少,发音及四肢活动灵活性改善等;年龄较大、智力较好的患者会有更明显的改善,并能够告知医生和家属他的改变;低龄患儿或认知欠佳的患儿则需要医生和家属的细致观察。如果为改善认知而实施该手术的,则需要观察更长的时间。

总之,颈动脉外膜剥脱术+迷走神经隔离术在治疗构音及认知功能障碍方面确实独树一帜,创伤也小,对日常生活、康复训练及心理健康发育都有明显的益处。


专家介绍

爱吐舌头、爱流口水、爱吃手?

尹靖宇

现任中国神经科学学会会员,广东省康复医学会康复治疗分会委员,广东省康复医学会儿童发育与康复分会委员。

擅长:1、脑性瘫痪、精神发育迟缓、孤独症等脑功能发育障碍的综合治疗;2、用外科治疗和肉毒素治疗痉挛及骨与软组织畸形,尤其擅长脑性瘫痪、儿麻后遗症、外伤后痉挛状态、髋关节发育不良、足部畸形、O型腿、X型腿、斜颈、脊髓拴系综合征等各种先天性或后天性畸形的治疗。

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七年制本硕连读临床专业,师从我国著名脑瘫专家徐林教授,长期从事儿童神经康复与矫形外科的研究和临床诊疗,对脑性瘫痪等脑发育障碍类疾病、外伤后痉挛状态及各种先天性或后天性畸形的治疗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擅长儿童神经发育障碍的诊断和综合治疗、复杂病例的个性化阶梯性手术治疗,以及精准定位下的A型肉毒毒素注射疗法,共主持及参加各类矫形及脊柱手术3000余台,肉毒素治疗近千例。

近5年主持省级科研课题2项,参与2项,发表论文十余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