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流浪地球》的精华所在是什么?

砖家聊电影


电影《流浪地球》并没有直接照搬原著最精华的部分,而是找到一个非常不起眼的片段,在整个世界观的框架下,进行深度的创新。这是一个非常大胆的做法,除了要有实力,还要有勇气。敢于去创新,最终促进了流浪地球这一个故事的诞生。让观众们看到了在世界末日的背景下,中国人是如何自救,如何牺牲自我,拯救世界的家国情怀

《流浪地球》和所有的科幻电影一样,都有一个最终的主题,就是拯救世界,但是却有着不一样的表达。地球资源枯竭,末日即将降临,在《星际穿越》中的做法是,库博一行人寻找人类新的移民地,让地球人可以摆脱引力奔向新家园。但是在《流浪地球》中,确实带着脚下的这一个地球去流浪,带着脚下这一片土地去流浪。这一份专属于中国人的乡土情怀,在这一部电影中展现的恰到好处。

刘培强在却做了相反的决定,最终牺牲了自己拯救了全人类。并不能说这样的选择谁好谁坏,但是《流浪地球》的选择,给科幻片的表达提供了一个新的选择,一个属于中国科幻电影的选择。



百年看世界


首先说明我对《流浪地球》这部电影的评价,肯定是正面的.因为我的老师教过我要从产业意义上来看一部电影,其次,我相信电影是主创在有限的投资下的超常发挥。其创作的精神是充满诚意,不容亵渎的。电影的特效,总体水平也值回票价。比较特别的是,电影在观影情绪上培养了一种国家荣誉感,这种荣誉感使之成就了许多票房和好评,评价之高甚至超过了其真实水准,(也更容易招黑)这种荣誉感,使我早在看预告片的时候就泪流满面,但是在看完电影后,我觉得离我的期待,缺少了很重要的东西,内心的震撼。


剪辑访友


《流浪地球》这部中国科幻片,讲述的是在不远的未来,太阳急速衰老膨胀,地球面临被吞没的灭顶之灾。为拯救地球,人类在地球表面建造了上万座行星发动机,以逃离太阳系寻找新家园,地球和人类从此踏上了预计长达2500年的宇宙流浪之旅。

而《流浪地球》的精华主要在于完美体现了中国精神。

1.舍身取义,顾全大局的牺牲精神

当地球接近木星时,木星吸收了地球的大气层,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地球青年刘启挺身而出,太空空间站“领航者”中的刘培强上校也决定牺牲自己和空间站,他们一起拯救了地球,使人类成功逃离太阳系,有了安定的生活

2.众志成城,倾尽所有的集体精神

一万座行星发动机以及领航员号国际空间站,助推地球逃离太阳系;面对发动机的突发故障以及地壳运动带来的险恶环境,被强制征用车辆的平民刘启和妹妹韩朵朵从抗拒到主动加入救援任务,最后成为救援行动的主要支援力量之一;面对地球最后生死存亡的关头,离开救援队的纷纷回头,以人力推动硕大沉重的“针”,助力点燃木星逃出


喵珠影视


《流浪地球》小说本就想象力丰富,让地球连同地球人一同逃难的创意荡气回肠、惊艳无比。电影中的行星发动机很硬核,还原了小说中“雅典卫城神殿的巨柱’的描写;地球启航产生的尾迹清晰可见,宛如一艘巨型~飞船遨游宇宙之间;北京、上海被冰雪 覆盖气势磅礴;地木交会更是让人瞠目结舌,试问有电影能看到这样一幕?

中国导演能拍出这样的硬科幻,看到这样的完成度,想想就激动,可以让人原谅一-切不完美!说这部电影是中国科幻电影的元年自然是站不住脚,毕竟国内早就拍过很多软科幻,但说《流浪地球》是中国硬科幻电影的第一座里程碑,或者说中国硬科幻电影的元年,这是任何人都无可反驳的,它的工业化程度在国内绝对是前所未有的,是一部可以载入中国电影史的电影!


奶酪姑娘


影视价值:视觉效果和美术设计直逼好莱坞,没什么好说的。

文学价值:168最震撼人心的是这种波澜壮阔的悲剧美,结合其影视价值一同呈现,简直绝了。


小太阳大西瓜


在影片《流浪地球》中,由于太阳快速膨胀,即将吞没地球,地球人民一致同意开启“流浪地球”计划,在地球上建造一万台发动机,推着地球离开太阳系,前往几百光年外的新家园。

然而,当地球接近木星时,木星吸收了地球的大气层,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地球青年刘启挺身而出,太空空间站“领航者”中的刘培强上校也决定牺牲自己和空间站,他们一起拯救了地球,使人类成功逃离太阳系,有了安定的生活。

虽然说,平平淡淡才是真。但影片告诉我们,事情往往不会一帆风顺,总是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矛盾和困难。关键是在矛盾和困难面前,我们如何选择?如果选择希望,你就会坚定信心,希望就会无畏地矗立在哪里为你指路,为你找到正确的方向。影片进一步告诉我们,有希望才会有未来。在影片里,正因为有了希望,刘启才会和伙伴们挺身而出;正因为有了希望,刘培强才会决定牺牲自己;正因为有了希望,人类才会成功逃离太阳系。

我们在生活中也是一样,有了希望,才会在任何困难面前都永不放弃、永不言败,才会在跌倒时重新顽强爬起,才会有梦寐以求的成功!汶川大地震时,一对失明夫妇正是因为看到了生的希望,才会一个叠一个托举着他们三岁的女儿,将她放到安全处,得以生存下来。可以说,这生的希望无疑是珍贵的,它不是钻石却胜似钻石,它让父母之爱显现得淋漓尽致,它让小女孩身陷险境却可以健康存活。

在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丧失希望。假如生活故意刁难了你,你就一定要从它紧闭的大门中找到一丝缝隙,用力地推开它,希望就会在前方等待着你。


风筝旧时光


你好!电影《流浪地球》的精华体现在我们决定对流浪的地球有一种浪漫史诗般的感觉,尽管最初的《流浪地球》是考虑了许多客观因素之后才决定的。给人一种憧憬,当人在逆境时仍然充满希望、光明和耐心。

《流浪地球》将是中国电影乃至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对于科幻电影而言,拯救地球和拯救人类是作家们非常热烈的话题。因为这种主题很可能引起全人类的共鸣。在过去成为所有人都是不仅仅是利用这些主题来增加美国风格的价值。

今天,主人公是我们中国人,中国人以一种智慧、勇气、奉献与合作精神拯救了整个人类,与美国科幻电影不同,影片中没有超级英雄,每个人都是正常人,一个小屁孩和一个从事着乏味工作的程序员。这就是中国人正在拯救地球,这就是中国的精神,而——永远不会放弃,与地球共进退。


三石影评


  不出意外,电影《流浪地球》火了。这对于国内的科幻电影发展是很大的激励。

  说《流浪地球》的大火不出意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流浪地球》的原作者刘慈欣。他最著名的作品《三体》获得过雨果奖最佳长篇故事奖,因而赢得了远超出科幻迷圈子的名气。

  但是很多并非科幻迷的人只听说过他的《三体》,不知道他很多其他作品也非常精彩,这次《流浪地球》被拍成电影并大获成功,真是令人欣慰——刘慈欣其他好作品可以借此契机得到大众更为广泛的了解。

  他的不少作品完全可以像《流浪地球》这样被改编成电影,并具有票房大火的潜力。

  在《流浪地球》里,太阳被发现会发生灾变,让太阳系不再适合人类居住,人类展开了带着地球逃出太阳系的计划,太阳的变化成为情节的第一推动力。看过原著小说或电影的人,想必也都知道这一点了。

  

  而在很多刘慈欣其他科幻作品里,太阳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只不过这些也很精彩的小说并不为众人所知。比如他在《微纪元》的后记里提到过,“《微纪元》属于我的‘太阳’系列创作计划,开始是计划以太阳灾变为题材,描写人类用各种方式逃生的过程,以其逃生成功的程度排列,后来发展到描写所有关于太阳的故事,已发表的有:《流浪地球》、《全频带阻塞干扰》、《微纪元》”。

  可惜很多故事并不知名,只好在此提醒,以下行文存在不少剧透,请各位读者谨慎阅读。

  刘慈欣的不少小说都是沿着“出现危机-解决危机”的线索推进的,总要面临这个问题:危机来临时,人类(或某个时空范围内的人)该怎么办。

  在《流浪地球》这类太阳灾变引发危机的小说里,太阳是危机的来源,上述问题可以化为“太阳灾变了,人类(或某个时空范围内的人)该怎么办”;而在另一些太阳有着特殊作用的小说里,“危机来临时,人类(或某个时空范围内的人)该怎么办”依旧成立,太阳则产生了子分支“唉呀妈呀太阳可好咧,可让外星人惦记上了”和“太阳也能用来解决危机”。

  刘慈欣小说里的太阳,有着多种意象,也就有了很多隐喻以及留给我们(过度)解读的空间。至于电影 ,稍微剧透一下,电影《流浪地球》和原著小说除了世界观外几乎毫无相同之处,以至于看到最后的我一脸懵逼,说好来看《流浪地球》,你给我看《全频道阻塞干扰》?所以下面行文主要讨论的是刘慈欣的原著小说。

  前途未卜的改革

  在《流浪地球》中,人类发现太阳会在三百年后灾变,到时候太阳的灾变就会毁灭地球。人类为了延续,想办法在这三百年内逃亡。危机来临了,原来的道路已经被看作是死路,人类要做的是走出一条新路。

  

  可是改变又怎么会容易呢?

  一方面,很多人迷恋旧日生活,认为一直走下去,危机也不会发生,他们厌恶改变,诅咒改变,当改变一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的时候,又会回忆起改变中的阵痛,因此在煽动下站起来抵制改变;另一方面,就连改革的方向也有分歧,除了主流的带着地球飞出太阳系的方案之外,还有抛弃地球驾驶飞船逃走的方案。

  既有老路,也有新路,更有邪路。

  在《流浪地球》原著小说里,刘慈欣把新路和老路的对抗作为主要矛盾放在最后,造成了故事的高潮。这在情节发展上有一定合理性,因为地球飞离太阳系的原因就是太阳即将灾变,当灾变没有在预言的时间点发生的时候,守旧派就会起来推翻改革派。

  《流浪地球》中的改革派命运是悲惨的,他们没有等到太阳灾变那一刻,就被叛乱推翻处死。在他们死后不久,太阳发生了灾变,即使是最死硬的守旧派也不得不承认,眼前这颗变成红巨星的太阳已经不可能再让人类继续生存在它身旁了,这才万众一心飞向两千多年后才会到达的目的地。

  这个故事里,推动地球飞出太阳系的改革派是不幸的,他们最终没能抵挡住保守派的反扑,在众人唾骂中悲惨地死去;他们又是幸运的,在他们死后,太阳发生了灾变,证明了他们是对的,他们的理想还是得到了贯彻;然而他们又不能完全盖棺定论,因为地球离飞抵最终目的地还有两千多年的旅途,稍一不慎人类就可能在路上灭绝。

  《流浪地球》的结尾也没有告诉我们,人类最终有没有成功到达目的地。

  即便到达了目的地,人类也凶多吉少,因为目的地是半人马座的那三颗恒星——熟悉刘慈欣作品的人大概猜到了,那就是《三体》里三体人所在的星系……

  当然,在《流浪地球》的世界观设定里,半人马座那三颗恒星并没有行星存在。这意味着人类必须带着地球飞过去,不然那里连个立足之地都没有。这也意味着人类是碰不上三体人了,但地球飞到那里,则会重复三体人的命运——这颗唯一的行星要在运动的三颗恒星之间被撕裂,被损毁,又出生,又落难,生生世世又起飞,又坠落。

  如果把电影《流浪地球》中的情节嵌入小说里面,就更令人难过了——牺牲了地球上那么多人,地球才堪堪脱离木星引力,多年后还有人怀疑太阳是否真正会灾变,以至于要把地球拉回老路上。电影的最后,守旧派的游行者一闪而过,让人不由得猜想,会不会还有下一部?下一部就可能按照原著情节拍了?

  命运多舛的改革者

  理论上,太阳的寿命还有50亿年,人类应该还不用担心太阳的灾变。但在《流浪地球》里,刘慈欣设置的挑战就是,离开太阳的时代,人类会怎么做。

  

  人类早已习惯旧的那一套,仿佛世界是恒常不变的。很多人怀念旧时光,以为过去就没有现在他们看不惯的种种现象。

  像太阳灾变这种现象还好验证,在变成红巨星的太阳面前,最固执的守旧派也会认同要飞出太阳系的改变。但在人类社会的改革事业中,回到过去行不通这一事实却经常难以用简洁清晰的形式表现出来,这就让很多守旧派不能醒悟。历史上的改革派,也大多像《流浪地球》里领导人类废除太阳系的人那样,被守旧狂潮害死。

  他们真的很幸运了,毕竟尽管他们死了,地球还是得继续飞出去,大好局面不至于被破坏。

  改革开放之后,很多过去的限制逐步放开,在科幻小说领域也迎来了一次高潮。但是好景不长,八十年代曾经爆发过一场“清除精神污染”运动,文艺界乃至人们生活中的时尚都受到了打击,没成想“科幻文学”领域遭到了重点关照。改革开放以来科幻小说的第一个高潮时期就这样结束了。

  毕竟任何改革都不是简单而一帆风顺的,都会经历回潮。

  刘慈欣是在八十年代末开始创作科幻小说的,最初还写过儿童向作品(他的儿童向作品很精彩,而且儿童文学也是很棒的一个文学分类呢),笔耕将近二十年才凭借《三体》名声大噪,与众多最近十多年崛起的科幻作家一道,把中国科幻文学推向了第二个高潮。

  改革仍然在路上,悲壮的尝试还远没到终点,开倒车的事情也有可能发生,“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可不是一句空话,而是战战兢兢的现实。

  

离开太阳的日子

  如果在刘慈欣的作品中选择一篇带有强烈现实背景的作品,作为《流浪地球》在现实中的映射的话,最好的对应作品是《地火》。

  

  乍一看,《地火》和太阳没有关系,讲的是煤炭国企逐渐衰落的时代,一位煤炭工人子弟试图通过技术手段改变煤炭国企衰落的命运,却不幸失败,彻底点燃了地下煤层,毁掉了煤矿和依赖它的城市的故事。

  但在《地火》里,虽然“画框和画面都显示出了岁月的沧桑”,但在太阳的照耀下,“我们的父辈是多么骄傲的一群,伟大的煤矿工人是多么骄傲的一群!就说我父亲吧,他是八级工,一个月能挣一百二十元”。

  可那个时代和红太阳一起远去了,“矿上有半年发不出工资”,在效益不好的时候采煤工作危险、辛苦、脏的一面也就显露出来了,矿上高级工程师的妻子抛弃了丈夫和女儿,跑去加拿大,来信说“再也不愿和一个煤黑子一起葬送人生了”。

  在离开太阳的日子里,有责任心的局长也没有办法对抗大趋势,只能苦苦维持煤矿运转,让它衰落得慢些。而激进的主人公作为一个没下过矿井的煤矿子弟,知道这样只会让煤矿慢性死亡,也不利于煤矿工人工作环境和经济状况的改善,在这个故事里做了改革派,想要点燃地下煤层,让可控的大火把煤转化成煤气直接抽上来,方便又经济。

  他点燃的地底大火最终因意外而失控,烤糊了整座城市。某种程度上,这位主人公和《流浪地球》上带领地球飞出太阳系的人一样,知道老路走不通,开创了新路。如果《流浪地球》的结局是太阳变成了红巨星,地球却仍然在流浪的路上因为意外葬送了人类,那么《流浪地球》就是《地火》在宇宙中的对应故事了。

  《地火》很可能倾注了刘慈欣不少感情。刘慈欣透露过,他的父亲就是煤矿工人,他深知煤矿工人的苦难。《地火》的主人公名字就叫“刘欣”,未尝不是刘慈欣的化身在小说里为他的煤矿同袍们寻找出路,并甘愿做改革失败的殉道者。

  

  新旧权力交接

  而在《超新星纪元》和《微纪元》里,环境的灾变造成了旧时代人离开历史舞台,新时代人肩负起了重担。

  《超新星纪元》里,一颗远离地球的恒星发生了“氦闪”,导致世界上十三岁以上的人将很快就全部死去,每个国家的领导人都不得不准备起来,将国家交到孩子手中。

  其中有一个场景,是国家领导人带着孩子们参观了一列车的味精、十列车的盐、一个大池塘的油、几座小山的米面,并告诉他们这只是全国人民一天消耗的量。领导人在教育孩子们的时候言辞之恳切,让人想起那句“你们还年轻……我们已经老了,无所谓了”。这句话在场的另一位,则在很多年后,也像《超新星纪元》里面这个情节一样,用形象化的语言说出了国家的大和管理国家的难处:

  “一个很小的问题,乘以13亿都会变成一个大问题;一个很大的总量,除以13亿,都会变成一个小数目。”

  因为《超新星纪元》里的成年人注定会死去,也就没有机会再次掌权,他们除了将权力交给孩子们之外别无选择,所以成年人对将国家交给孩子们毫无怨言,并全力以赴保证完成交接。较其他的成年人面对未来要掌权的孩子们,是带有一种“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的温情的。

  但在《微纪元》里,旧人类和新人类之间则没有这么和谐。

  《微纪元》里,太阳会在一万八千年后发生一次短暂的能量闪烁,导致地球表面温度升高至4000度并持续100小时,随后地球再次气温下降到-110℃左右。

  人类行得通的自救之路是,把自己缩小成细菌大小的“微人”,以便在灾害后资源贫瘠的地球上生存下去。

  可是等到微人社会完善并提出接管世界政权时,被称为“宏人”的正常大小人类里还存在顽固派,他们不愿意主动交出权力。于是新兴的“微人”与原有的“宏人”爆发了世界大战,幸运的是,更适应未来恶劣环境的“微人”大获全胜,最终“微人”度过了太阳灾害造成的危机,在资源贫瘠的地球上建立起了新的人类文明。

  《超新星纪元》和《微纪元》都像是儿童向作品,在这些作品里,刘慈欣毫无保留地赞美了儿童和新人类身上的希望。而这两部作品也用童话一般的语言讲了这样的道理——如果旧人物们在危机到来之时,意识到自己必然将远离历史舞台,果断交接权力,扶上马送一程,改革才可能一帆风顺。这样的旧人物与其说是改革的阻碍,不如说是新人的导师;而如果他们因为种种原因贪恋权力,新人则必然要起来推翻他们,这才是新生力量的成人礼。

  


综艺娱乐人


电影看过了,与从宣传阶段时被吊起的胃口,和作为原著粉积累的高期待相对应的,是依然比较满意的体验。

尽管电影几乎是对原著的彻底改编,但很高兴电影保留着原著的一些精华,比如行星发动机,比如流浪地球计划的五个阶段,比如在不同情境下仍然成功化用的“让人类保持理智是一种奢望”这一话语,再比如对原著中无常与荒诞的更充分发挥。比较遗憾的是原著中叛军处决五千名流浪派这一场景没法展示了,可以留待拍续集。 让我更兴奋的还从是这一电影中看出了大刘其它作品乃至世界经典科幻电影的影子。放弃人类的“火种计划”构想仿佛源于《三体3》,用空间站点火的想法和《全频带阻塞干扰》构想类似,刘培强怀疑Moss叛逃的情节与《2001太空漫游》如出一辙(其实,2500年的漫游,难道还不能被称为另一场“太空奥德赛”吗) ,父与子之间的协作让人想起《星际穿越》中库珀与女儿的超时空协作。取其硬核,能有创造性继承,难得! 作品独创性很值得夸。囊括了大刘小说中不会出现的赛博朋克元素,这一点是个人觉得最好的创新,其他的小点子,如“五十年的妹子”等等,哈,也很好,让人看了有新鲜感。 不过,实事求是地说,依然能感到对好莱坞电影工业的模仿,还有一些《战狼》味,所幸程度控制在了不至于使人不快的范围内。好莱坞电影把人胃口养出了依赖性,走出它的影子,还得很长一段路。 《战狼》 味,是因为吴京表演的缘故吧,这个倒完全合理,不应苛责。 让人不快的是,带着地球流浪的想法是很棒,但很多媒体鼓吹说这是体现了中国人的民族思维,并上升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上,我认为这是拔高,真的大可不必。刘慈欣原著中便有“流浪派”与“飞船派”的激烈交锋,并非众人一致,而且原著中带着地球的原因是出于生存的现实考量,而非电影中贯穿的“家”的情结,而且《三体》乃至王晋康、韩松等人的科幻作品中也有逃离,但并没有带着地球。只能说,这种“中国思维”是出于偶然,媒体用它来鼓吹中国科幻,和郭帆导演以“家”来应春节档的景一样,是很好的权宜性的宣传方式,却不是事情的真相。 人说刘慈欣以一人之力把中国科幻提到了世界的水平,那么也可以说这部电影以自己的坚持把中国科幻电影提到了世界水平,不过,敬重归敬重,称赞归称赞,一人之力毕竟单薄,小说也好电影也好,中国科幻只是翻过了一个小山,看到了一点远景。路途还长!


一起转圈圈VVIP


让现在的我们珍惜现在的生存环境,好好保护她,不要让她成为电影中的样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