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 往 迎 来,必 经 一 桥

送 往 迎 来,必 经 一 桥

不 为 无 用 之 事 · 何 以 遣 有 涯 之 生

归所来自中式精致生活00:0003:51

中式

君语

+


喜欢宋人周紫芝的:“薰风池阁,小红桥下荷花薄。”里面的小红桥觉得喜欢,同样的还有一句:“小红桥外小红亭,小红亭畔。高柳万蝉声”。这句说的是园林,再者喜欢的就是姜白石的赤阑桥了。


送 往 迎 来,必 经 一 桥

送 往 迎 来,必 经 一 桥

广东潮州广济桥


桥梁总是以多种多样的形态,

谐调融合于天然风景与建筑群体之中,

因而很自然地给人以画一般的意境,

诗一般的情感。

从《诗经》“迎亲于渭,造舟为梁”,

到黄仲则的“独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立多时”。

历代文人墨客,以桥诗入画,

或以画记桥为桥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佳句。


送 往 迎 来,必 经 一 桥

送 往 迎 来,必 经 一 桥

阳朔富里桥


由桥而产生的感情的联想,

常常形诸文字,

所以桥廊、桥亭每多题壁。

而桥的命名,如垂红桥、锦带桥,

点景标题,楹联诗文,

亦甚多妙笔,

这也是桥梁艺术的一个方面。


送 往 迎 来,必 经 一 桥

送 往 迎 来,必 经 一 桥

林古老桥


一般说来,桥造在哪里,

仅是服从交通的需要,

在众多可以选择桥址的地方,

有意识地配置桥梁就是艺术了。

将至该地,必遥见一塔;

入城镇前,必经一桥。

这样的布置随处可见,

也是中国城镇的独特风貌了。

诗意一些的也有,

如“灞桥折柳”,“卢沟晓月”,

送往迎来,

联系着人间离合悲欢的种种复杂感情。


送 往 迎 来,必 经 一 桥

送 往 迎 来,必 经 一 桥

侗族风雨桥


桥梁的选型,

基本上决定于功能、技术、材料等因素,

但是一定的形式会联系到一定的艺术感受,

再结合着所处的环境,更衬托出桥的姿态。

燕赵的联拱平驰,

屹立在骏马秋风的冀北,气势雄壮。

水乡的薄拱轻盈,

凌波于杏花春雨的江南,更觉秀丽如画。


送 往 迎 来,必 经 一 桥

送 往 迎 来,必 经 一 桥

侗族风雨桥


即使桥上并无建筑,

也往往在桥头树华表,

傍守狮像,侧立幢塔,

都可以作艺术装饰,

表现出艺术的魅力。

清人陈维菘有言“好花须映好楼台”,

锦上添花,益增风韵。


送 往 迎 来,必 经 一 桥

送 往 迎 来,必 经 一 桥

十七孔桥


即使不采取精雕细琢的装饰,

桥的曲折,坡的缓急,

踏垛的节奏也生动。

“市桥携手步迟迟”

都是富于韵味的拾阶乐趣。

我喜欢这个句子是因为携手两个字,

因为最美好的事情莫过于,

你遇到的那些美好时,身旁都有人在。


送 往 迎 来,必 经 一 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