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 往 迎 來,必 經 一 橋

送 往 迎 來,必 經 一 橋

不 為 無 用 之 事 · 何 以 遣 有 涯 之 生

歸所來自中式精緻生活00:0003:51

中式

君語

+


喜歡宋人周紫芝的:“薰風池閣,小紅橋下荷花薄。”裡面的小紅橋覺得喜歡,同樣的還有一句:“小紅橋外小紅亭,小紅亭畔。高柳萬蟬聲”。這句說的是園林,再者喜歡的就是姜白石的赤闌橋了。


送 往 迎 來,必 經 一 橋

送 往 迎 來,必 經 一 橋

廣東潮州廣濟橋


橋樑總是以多種多樣的形態,

諧調融合於天然風景與建築群體之中,

因而很自然地給人以畫一般的意境,

詩一般的情感。

從《詩經》“迎親於渭,造舟為梁”,

到黃仲則的“獨立市橋人不識,一星如月立多時”。

歷代文人墨客,以橋詩入畫,

或以畫記橋為橋寫下了無數膾炙人口的佳句。


送 往 迎 來,必 經 一 橋

送 往 迎 來,必 經 一 橋

陽朔富里橋


由橋而產生的感情的聯想,

常常形諸文字,

所以橋廊、橋亭每多題壁。

而橋的命名,如垂紅橋、錦帶橋,

點景標題,楹聯詩文,

亦甚多妙筆,

這也是橋樑藝術的一個方面。


送 往 迎 來,必 經 一 橋

送 往 迎 來,必 經 一 橋

林古老橋


一般說來,橋造在哪裡,

僅是服從交通的需要,

在眾多可以選擇橋址的地方,

有意識地配置橋樑就是藝術了。

將至該地,必遙見一塔;

入城鎮前,必經一橋。

這樣的佈置隨處可見,

也是中國城鎮的獨特風貌了。

詩意一些的也有,

如“灞橋折柳”,“盧溝曉月”,

送往迎來,

聯繫著人間離合悲歡的種種複雜感情。


送 往 迎 來,必 經 一 橋

送 往 迎 來,必 經 一 橋

侗族風雨橋


橋樑的選型,

基本上決定於功能、技術、材料等因素,

但是一定的形式會聯繫到一定的藝術感受,

再結合著所處的環境,更襯托出橋的姿態。

燕趙的聯拱平馳,

屹立在駿馬秋風的冀北,氣勢雄壯。

水鄉的薄拱輕盈,

凌波於杏花春雨的江南,更覺秀麗如畫。


送 往 迎 來,必 經 一 橋

送 往 迎 來,必 經 一 橋

侗族風雨橋


即使橋上並無建築,

也往往在橋頭樹華表,

傍守獅像,側立幢塔,

都可以作藝術裝飾,

表現出藝術的魅力。

清人陳維菘有言“好花須映好樓臺”,

錦上添花,益增風韻。


送 往 迎 來,必 經 一 橋

送 往 迎 來,必 經 一 橋

十七孔橋


即使不採取精雕細琢的裝飾,

橋的曲折,坡的緩急,

踏垛的節奏也生動。

“市橋攜手步遲遲”

都是富於韻味的拾階樂趣。

我喜歡這個句子是因為攜手兩個字,

因為最美好的事情莫過於,

你遇到的那些美好時,身旁都有人在。


送 往 迎 來,必 經 一 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