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时评(47)抢抓“双区驱动”机遇推动中山经济高质量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党和国家先后做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两项重大国家战略(简称“双区驱动”战略)部署,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打造经济发展的质量高地。中山作为大湾区建设的重要节点城市,“双区驱动”战略为中山高质量发展、重振虎威提供了重大机遇,如何把握这一机遇,乘势而为,值得我们深思。

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国家、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战略部署,把握机遇,在新发展理念引领下,深化供给侧结构改革,强化区域合作,完善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一、健全制度政策供给体系,优化资源配置方式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要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对标大湾区香港、澳门在市场化、法制化环境营造方面的做法,健全和完善促进要素流动、投资贸易便利化等制度,破除要素自由流动、优化配置的壁垒,营造良好营商环境。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发挥企业家主观能动性,鼓励其创新创业,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 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发展,提升政府服务能力。

二、创新要素供给体制机制,吸引创新要素集聚

高端要素集聚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这就需要不断完善要素供给体制机制,表现为:创新人才管理和服务体制,高起点、高层次谋划人才引进工程,建立长期稳定的人才培养机制,加大对新兴产业以及重点领域、企业急需紧缺人才的支持力度。积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港澳人才优惠政策的落实。完善人才就业许可、创业、子女入学、社保服务等方面政策服务体系,创造更有利的引才、用才和留才的人才服务环境。建立科技成果的产权激励制度和保护制度,促进科研成果的产生和产业化。鼓励高校、企业和科研院所加强合作,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圈。创新土地供给方式,提高土地集约效率。深入推进“三旧”改造,有序盘活闲置工业厂房,确保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用地,以土地利用方式转变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

三、完善与大湾区其他城市区域合作机制,实现产业对接与融合

与大湾区其他城市建立常态化的沟通交流机制,就重大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产业协同发展、科技协同创新等内容进行协商交流。积极发挥商会行会桥梁作用,通过举办展览会、洽谈会、项目推介会、组织企业家考察等系列活动指导、引导企业与其他城市开展合作。立足产业优势,加强与大湾区其他城市产业链对接与融合。利用深中通道建设和港珠澳大桥的区位优势,探索与香港、深圳共建新兴产业合作园区模式,促进与香港、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合作。

四、加强与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的衔接,推动区域协同创新

依托制造业优势,出台政策吸引广深港澳地区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大企业在中山建立研发中心,共建国家级孵化基地、国家级联合实验室、技术转移中心。利用港深澳等科研创新优势,打造科研创新成果转化基地,不断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积极吸收香港、深圳科技辐射,吸引金融机构、风险资本落户中山,推动科技与金融的紧密结合,共同培育新兴产业和业态。

五、携手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升产业国际化水平

利用国家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重要支撑作用的重大机遇,同大湾区其他城市携手合作,联合开展对外投资和贸易往来。协同行业协会、商会及龙头企业,共同打造助力“一带一路”走出去企业的综合服务平台。携手大湾区其他政府部门、行业组织共同进行“一带一路”国家投资信息发布,为企业搭建资金筹集、专业人才的服务、“走出去”风险管控等方面交流合作平台。联合开展大湾区制造业品牌行动,联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建经济合区,构建跨区域跨行业的综合服务体系。

六、推进信息交通互联互通,提升中山区域交通枢纽地位

在粤港澳大湾区新一轮交通规划布局中,把握机遇,争取在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中占有重要一席之位,推进与周边地区路港空网联通对接,提升在大湾区中交通枢纽地位。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与其他城市信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积极融入珠三角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项目,加快5G网络在中山的快速布局,推进新型智慧城市试点建设。推进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在交通、医疗、教育等平台的集成应用,实现信息共享。

作者系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经济学博士

◆中山日报报业集团新媒体中心

◆二审:蓝运良

◆三审:岳才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