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叛軍多內訌,唐王朝為什麼沒抓住機會提前平叛?

軍統60


前言:持續八年的安史之亂,使唐王朝由盛轉衰。在這八年裡,叛軍中發生了三次大的內訌,先是安慶緒殺死了安祿山,史思明幹掉安慶緒,後來又有史朝義殺死了史思明。每一次內訌都讓叛軍的實力大損,但是唐王朝卻沒有抓住機會平叛,這是為什麼?

首先,唐王朝也不是鐵板一塊

當安祿山叛軍攻破長安時,玄宗逃往蜀地,太子李亨在靈武繼位。此時唐王朝存在兩宗並立的情況,雖然玄宗李隆基退居二線,但是卻沒有完全放權。蜀地的軍隊沒有出川平叛,而是以保衛太上皇聖駕的名義縮在蜀地,導致了劍南諸道節度使實力大增,蜀地慢慢脫離了中央的統治。

此時的安祿山佔據了華北和關中地區,唐朝的平叛兵力主要集結於朔方和太原地區。但是這兩個地區並不是產糧區,龐大的軍糧完全依賴於外部運入。而在江南這個重要的產糧區,當時駐守的永王李璘發動了叛亂。永王的自立門戶無疑是在肅宗的背後狠狠地插了一刀!為了能夠剿滅永王,肅宗不得不繼續分權,設立了淮南、淮西、江東三個藩鎮。此後這要唐王朝覺得自己無力平叛,就在叛亂地區四周設立新的節度使。這樣就使得唐王朝直接控制的領土變得更加支零破碎,為將來的藩鎮割據埋下了禍根。

面對安祿山叛軍的進逼,李唐宗室不是團結一致,而是各有各的小算盤,明裡暗裡自立山頭。肅宗名為全國軍事統帥,但是能夠直接控制也就是靈武郭子儀的部隊。就連太原李光弼的部隊,肅宗也不能完全控制,否則也不會出現因為李光弼執意要殺史思明而造成的史思明的降而復叛。

第二,肅宗的平叛策略存在錯誤

當張巡在睢陽抵抗叛軍,造成叛軍無法渡過淮河,同時向北也無法佔領太原,此時的叛軍的困境並不比唐軍少。安祿山叛軍的主力被拖在了洛陽到長安一線。

在洞悉了這個形勢之後,肅宗的首席謀士李泌向肅宗提出了一個大膽的戰略:李泌建議唐軍暫時不收復兩京,而是讓太原唐軍統帥李光弼從太原出井陘,直接攻擊叛軍控制的河北地區。對於洛陽和長安一帶的叛軍,唐軍主要採用襲擾戰術,讓安祿山四處救火,直到將叛軍的士氣耗完為止。

除此之外,李泌還想出了一招險棋,派遣肅宗最英勇善戰的兒子建寧王李倓出兵塞外,以大迂迴戰術佔領叛軍的老巢幽州。只要叛軍發現自己的根據地丟了,那麼盤踞在兩京地區的叛軍的軍心就會徹底崩潰,只有滅亡一種結局了。

但是肅宗卻有選擇地採用了李泌的建議,依然執意攻打兩京。在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之後,唐軍才在回紇人的幫助下收復了兩京,完成了政治目標。但是卻讓安慶緒退往河北的鄴城,繼續反抗朝廷。

第三,宦官專權開始初現端倪

中國古代宦官最為風光的朝代為東漢、唐和明三朝。安史之亂之前,歷代唐朝皇帝較為強勢,一直壓制著這些無根之人。肅宗為人性格懦弱,見宦官李輔國忠心擁戴,便視其為左右臂,賜名“護國”,後又改名“輔國”,把軍政大事都委託於他。貫穿唐朝中後期的宦官亂政始於此時。上文提到的英勇善戰的建寧王就是因為李輔國的誣陷而被肅宗賜死。

自玄宗朝,宦官就開始在軍中監軍,最為有名的就是那個枉殺高仙芝和封常清的監軍邊令誠。在唐朝中後期,這些宦官掌握了唐朝神策軍軍權,這就是為什麼明朝的大宦官只需要皇帝一紙詔書就能覆滅,而唐朝中後期的權監能夠隨意廢立皇帝。

在安史之亂的後半段,史思明重新奪回了洛陽。唐軍統帥李光弼不急於收復洛陽,而是以山西為依託,開展了對史思明的騷擾作戰。正是受困於李光弼的襲擾,史思明才不敢率領主力向西進攻長安。但是在太監魚朝恩的遊說之下,肅宗強令李光弼進攻洛陽,造成了唐軍在北邙山大敗。


說完了昏招頻發的唐王朝,再看看叛軍這邊。

安史叛軍內部雖然發生了多次內訌,但是卻沒有發生大規模連帶的大火併。像後世的太平天國,天京事變不僅僅是幾個王爺之間的個人PK,還有各個王爺的直屬部隊的大火併,最後翼王石達開率領本部人馬離開天京,太平軍實力大損。安史叛軍中的這三次叛亂,有兩次是兒子把自己的父親殺死了。在史思明與安慶緒的內訌中,安祿山的大將安守忠、阿史那承慶是在酒席上被逮捕,崔乾佑被殺,但這也僅僅是主將被殺,而所屬部隊順理成章地繼續為新君服務。

在史朝義殺死史思明自立後,叛軍的離心離德達到了頂點,各個統軍大將開始為自己謀劃後路。那麼此時唐朝政府軍若發動大規模的攻勢這些叛軍餘孽是否會聞風而降?

答案是不會。因為此時的唐王朝已經出現了兵力緊缺的局面。在叛亂髮生之時,除了唐朝所設立的邊鎮,唐朝內地的府兵制已經名存實亡,所以安史叛軍能夠如此輕易地攻佔河北地區。在平叛過程中,唐朝軍隊由於高層謀劃的失誤,經歷了數次大敗,政府軍中的精兵被大量揮霍。此時的大唐最有軍權的是那些節度使,但是他們為了能夠保證自己在日後不會陷入狡兔死,走狗烹的下場,開始保存自己的勢力。

為了能夠以最小的代價儘快結束戰爭,僕固懷恩建議爭取史朝義手下幾員大將反正。朝廷只需要這些叛將在名義上歸附朝廷,其軍隊仍歸自身統領。在這種政策下,薛嵩、李寶臣(原名張忠志)、田承嗣、李懷仙搖身一變成為了唐朝節度使,繼續統治河北地區。除河北之外,全國已經存在了36個節度使,唐朝地方的行政、軍事和財政權被這些節度使把持,藩鎮割據的局面正式形成了。

當安史之亂終於被平定之時,人們鬆了一口氣,本以為戰爭已經結束了,但是卻發現唐王朝已經面目全非,而戰亂才剛剛開始······


遊在路上的魚


造反這件事,放在任何一個朝代都是重罪,特別是像安史之亂這樣改變了整個大唐局勢的重大事件了。

之所以在安祿山死後,安史之亂還打了六年,裡面的原因有三點,且聽我慢慢道來。

第一點,唐王朝被安祿山打了個措手不及,實力大損

在安史之亂前後,流傳著一件很匪夷所思的事情:公元754年,楊國忠告誡唐玄宗,安祿山一定會造反,唐玄宗不信;

太子李亨也上書告誡唐玄宗,讓他警惕安祿山,唐玄宗依然不信;

直到公元755年12月16日,安祿山率領范陽、平盧、河東三個藩鎮的唐兵和同羅、奚、契丹、室韋等少數民族共15萬人,以討伐楊國忠為由在范陽起兵。當時,唐玄宗依舊不信安祿山造反了。

《資治通鑑》記載:太原具言其狀。東受降城亦奏祿山反。上猶以為惡祿山者詐為之,未之信也。

這便是大唐為何在安祿山死後還打了六年安史之亂的重要原因之一,統治者舒服久了,缺乏憂患意識,直到七天後,越來越多戰報傳來,他才終於相信,安祿山是真的造反了。

在這種準備不足的情況下,唐軍被打了個措手不及,大唐名將高仙芝、封常清制定了以守代攻的打法,選擇堅守潼關,拖垮安祿山的策略。本來安祿山勢不可擋的氣勢已經被遏制,唐玄宗又聽信太監的話以“失律喪師”之罪處斬封常清、高仙芝。下一任接手的元帥哥舒翰在一番思量後,發現還是高仙芝的方法最好,兩位名將在戰略上都覺得防守是遏制安祿山攻勢最好的辦法,可惜,唐皇不聽。

這就是傳說中的不怕神一樣的對手,就怕豬一樣的隊友,唐玄宗逼迫哥舒翰放棄防守正面迎敵,一邊是剛剛招募的遊兵散勇,另一邊是久經戰陣的判軍,最終二十萬唐軍逃回去只有幾千人。經此一役,唐朝的劣勢越來越大,甚至到了危急存亡之秋。

這便是第一個原因,安史之亂一開始唐朝的主力便遭遇了慘敗,高級將領也損失慘重。

第二點,安祿山的死是內部叛亂,且並沒有造成大規模火拼

我們知道凡是涉及權力過渡的問題,必須要考慮繼承者所採取的方式是否對組織整體實力造成了影響。在安慶緒繼承帝位的問題上,造成的影響就相對較小,因此,對組織實力的影響也小。

那麼,為何安慶緒身為次子還是從父親手中奪權,遇到的阻力反而很小呢?

提起這件事,就要涉及到以下三個問題:

1,安祿山集團權力繼承人;

2,刺殺安祿山的執行人是誰;

3,策劃刺殺安祿山行動的負責人是誰。

安祿山的長子安慶宗在他造反那年的夏天被封為駙馬,唐玄宗特令其定居長安(也有監視、威懾安祿山的意圖,類似於人質),當安祿山造反的消息確定,安慶宗就被憤怒地唐玄宗賜死了。所以,雖然安慶緒身為次子,但他此時卻是合理地順位繼承人,他要繼承安祿山的位置,名義上是說得過去的。

策劃這起事件的人,是安史之亂中少數左右逢源的人,他便是安祿山最信任的軍師兼丞相——嚴莊。

因為安祿山身體肥胖,連穿衣都要幾個人伺候。在他起兵的時候,身上已經長了許多瘡癤,這種疾病使得他視力漸漸模糊,還要經常忍受病痛折磨,所以他的脾氣越來越差。嚴莊也被安祿山暴怒中抽了幾鞭子,二人之間的矛盾也就此埋下了。

恰好安祿山身邊的親信太監李豬兒,因為小時候被安祿山看上,給強行閹割留在了身邊,所以一直對安祿山懷恨在心。當嚴莊找上他,並稍微許諾好處,李豬兒便答應參與這起謀殺安祿山的事件。

至於性格懦弱,沒有主見的安慶緒在嚴莊面前更是被輕鬆說服,安慶緒這性格從小就被安祿山嫌棄,他對於父親的情感並不濃烈。

事後,在高尚、嚴莊的操作下,安慶緒成功繼承了安祿山的帝位。不過,嚴莊擔心他性格無法壓服大臣,嚴莊便接管了權力,並利用封賞官位來穩固他們奪權的成果。經歷了這位軍師的一番神操作,整個奪權進行得穩穩當當,基本沒有出現不可估量地實力損傷。

第三點、牆頭草史思明

“安史之亂”中,安指安祿山、安慶緒政權,而史指的就是後續的史思明、史朝義一夥了。

史思明和安祿山性格頗為相似,都屬於表面溫順,笑裡藏刀的類型。他跟隨安祿山一起造反,被封為范陽節度使,手裡控制著十三個郡,合計八萬兵馬。但當安祿山死後,史思明的力量反而超過了被唐軍主要針對的安慶緒,也就是名以上的“燕帝”。

史思明聽調不聽宣,對安慶緒讓他交出兵權的行為視若無睹,後來史思明在安慶緒派人前去警告他時,毅然選擇了投降唐朝。唐肅宗把史思明當做拉攏教程的典範,封他為歸義王,任范陽長史、河北節度使。

鄴城之戰後,安慶緒終於無力抵擋,他許諾史思明出兵救他就讓出君王的位置,這位“外示順命,內實通賊”的歸義王,在殺死了勸阻自己的軍師耿仁智後,毅然再一次反叛了唐朝,接受了安慶緒的勢力,當上了大聖燕王。從此時開始,安史之亂的叛軍勢力領導便由安向史轉變。

所以,綜上所述,哪怕安祿山死後,安史之亂還持續了六年,原因全在於唐王朝內部的決策失誤和宦官弄權,以及外部安史集團準備多年,實力雄厚。

參考資料:《新唐書》《舊唐書》《資治通鑑》





高高在下喲


你只看到了叛軍內訌,實際上唐帝國的內訌也堪與比擬。中央也做出了相當多的錯誤判斷。首先長安陷落就與玄宗一意孤行,催促哥舒翰出潼關與叛軍決戰有莫大關係,高仙芝這樣的名將也因幾句讒言而被殺。如果沒有張巡死守睢陽,可能帝國早就分崩離析,直接步入五代十國咯。即使在安史之亂平息後,朝堂的內訌仍在繼續,立下蓋世奇功的李光弼遭朝廷嫌忌,不敢入朝,僕固懷恩被逼反,郭子儀更是隻有朝廷有難才會啟用,可想而知中唐的朝局何等混亂。叛軍能夠興起也起因於權臣們不斷的鬥爭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