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叛军多内讧,唐王朝为什么没抓住机会提前平叛?

军统60


前言:持续八年的安史之乱,使唐王朝由盛转衰。在这八年里,叛军中发生了三次大的内讧,先是安庆绪杀死了安禄山,史思明干掉安庆绪,后来又有史朝义杀死了史思明。每一次内讧都让叛军的实力大损,但是唐王朝却没有抓住机会平叛,这是为什么?

首先,唐王朝也不是铁板一块

当安禄山叛军攻破长安时,玄宗逃往蜀地,太子李亨在灵武继位。此时唐王朝存在两宗并立的情况,虽然玄宗李隆基退居二线,但是却没有完全放权。蜀地的军队没有出川平叛,而是以保卫太上皇圣驾的名义缩在蜀地,导致了剑南诸道节度使实力大增,蜀地慢慢脱离了中央的统治。

此时的安禄山占据了华北和关中地区,唐朝的平叛兵力主要集结于朔方和太原地区。但是这两个地区并不是产粮区,庞大的军粮完全依赖于外部运入。而在江南这个重要的产粮区,当时驻守的永王李璘发动了叛乱。永王的自立门户无疑是在肃宗的背后狠狠地插了一刀!为了能够剿灭永王,肃宗不得不继续分权,设立了淮南、淮西、江东三个藩镇。此后这要唐王朝觉得自己无力平叛,就在叛乱地区四周设立新的节度使。这样就使得唐王朝直接控制的领土变得更加支零破碎,为将来的藩镇割据埋下了祸根。

面对安禄山叛军的进逼,李唐宗室不是团结一致,而是各有各的小算盘,明里暗里自立山头。肃宗名为全国军事统帅,但是能够直接控制也就是灵武郭子仪的部队。就连太原李光弼的部队,肃宗也不能完全控制,否则也不会出现因为李光弼执意要杀史思明而造成的史思明的降而复叛。

第二,肃宗的平叛策略存在错误

当张巡在睢阳抵抗叛军,造成叛军无法渡过淮河,同时向北也无法占领太原,此时的叛军的困境并不比唐军少。安禄山叛军的主力被拖在了洛阳到长安一线。

在洞悉了这个形势之后,肃宗的首席谋士李泌向肃宗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战略:李泌建议唐军暂时不收复两京,而是让太原唐军统帅李光弼从太原出井陉,直接攻击叛军控制的河北地区。对于洛阳和长安一带的叛军,唐军主要采用袭扰战术,让安禄山四处救火,直到将叛军的士气耗完为止。

除此之外,李泌还想出了一招险棋,派遣肃宗最英勇善战的儿子建宁王李倓出兵塞外,以大迂回战术占领叛军的老巢幽州。只要叛军发现自己的根据地丢了,那么盘踞在两京地区的叛军的军心就会彻底崩溃,只有灭亡一种结局了。

但是肃宗却有选择地采用了李泌的建议,依然执意攻打两京。在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之后,唐军才在回纥人的帮助下收复了两京,完成了政治目标。但是却让安庆绪退往河北的邺城,继续反抗朝廷。

第三,宦官专权开始初现端倪

中国古代宦官最为风光的朝代为东汉、唐和明三朝。安史之乱之前,历代唐朝皇帝较为强势,一直压制着这些无根之人。肃宗为人性格懦弱,见宦官李辅国忠心拥戴,便视其为左右臂,赐名“护国”,后又改名“辅国”,把军政大事都委托于他。贯穿唐朝中后期的宦官乱政始于此时。上文提到的英勇善战的建宁王就是因为李辅国的诬陷而被肃宗赐死。

自玄宗朝,宦官就开始在军中监军,最为有名的就是那个枉杀高仙芝和封常清的监军边令诚。在唐朝中后期,这些宦官掌握了唐朝神策军军权,这就是为什么明朝的大宦官只需要皇帝一纸诏书就能覆灭,而唐朝中后期的权监能够随意废立皇帝。

在安史之乱的后半段,史思明重新夺回了洛阳。唐军统帅李光弼不急于收复洛阳,而是以山西为依托,开展了对史思明的骚扰作战。正是受困于李光弼的袭扰,史思明才不敢率领主力向西进攻长安。但是在太监鱼朝恩的游说之下,肃宗强令李光弼进攻洛阳,造成了唐军在北邙山大败。


说完了昏招频发的唐王朝,再看看叛军这边。

安史叛军内部虽然发生了多次内讧,但是却没有发生大规模连带的大火并。像后世的太平天国,天京事变不仅仅是几个王爷之间的个人PK,还有各个王爷的直属部队的大火并,最后翼王石达开率领本部人马离开天京,太平军实力大损。安史叛军中的这三次叛乱,有两次是儿子把自己的父亲杀死了。在史思明与安庆绪的内讧中,安禄山的大将安守忠、阿史那承庆是在酒席上被逮捕,崔乾佑被杀,但这也仅仅是主将被杀,而所属部队顺理成章地继续为新君服务。

在史朝义杀死史思明自立后,叛军的离心离德达到了顶点,各个统军大将开始为自己谋划后路。那么此时唐朝政府军若发动大规模的攻势这些叛军余孽是否会闻风而降?

答案是不会。因为此时的唐王朝已经出现了兵力紧缺的局面。在叛乱发生之时,除了唐朝所设立的边镇,唐朝内地的府兵制已经名存实亡,所以安史叛军能够如此轻易地攻占河北地区。在平叛过程中,唐朝军队由于高层谋划的失误,经历了数次大败,政府军中的精兵被大量挥霍。此时的大唐最有军权的是那些节度使,但是他们为了能够保证自己在日后不会陷入狡兔死,走狗烹的下场,开始保存自己的势力。

为了能够以最小的代价尽快结束战争,仆固怀恩建议争取史朝义手下几员大将反正。朝廷只需要这些叛将在名义上归附朝廷,其军队仍归自身统领。在这种政策下,薛嵩、李宝臣(原名张忠志)、田承嗣、李怀仙摇身一变成为了唐朝节度使,继续统治河北地区。除河北之外,全国已经存在了36个节度使,唐朝地方的行政、军事和财政权被这些节度使把持,藩镇割据的局面正式形成了。

当安史之乱终于被平定之时,人们松了一口气,本以为战争已经结束了,但是却发现唐王朝已经面目全非,而战乱才刚刚开始······


游在路上的鱼


造反这件事,放在任何一个朝代都是重罪,特别是像安史之乱这样改变了整个大唐局势的重大事件了。

之所以在安禄山死后,安史之乱还打了六年,里面的原因有三点,且听我慢慢道来。

第一点,唐王朝被安禄山打了个措手不及,实力大损

在安史之乱前后,流传着一件很匪夷所思的事情:公元754年,杨国忠告诫唐玄宗,安禄山一定会造反,唐玄宗不信;

太子李亨也上书告诫唐玄宗,让他警惕安禄山,唐玄宗依然不信;

直到公元755年12月16日,安禄山率领范阳、平卢、河东三个藩镇的唐兵和同罗、奚、契丹、室韦等少数民族共15万人,以讨伐杨国忠为由在范阳起兵。当时,唐玄宗依旧不信安禄山造反了。

《资治通鉴》记载:太原具言其状。东受降城亦奏禄山反。上犹以为恶禄山者诈为之,未之信也。

这便是大唐为何在安禄山死后还打了六年安史之乱的重要原因之一,统治者舒服久了,缺乏忧患意识,直到七天后,越来越多战报传来,他才终于相信,安禄山是真的造反了。

在这种准备不足的情况下,唐军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大唐名将高仙芝、封常清制定了以守代攻的打法,选择坚守潼关,拖垮安禄山的策略。本来安禄山势不可挡的气势已经被遏制,唐玄宗又听信太监的话以“失律丧师”之罪处斩封常清、高仙芝。下一任接手的元帅哥舒翰在一番思量后,发现还是高仙芝的方法最好,两位名将在战略上都觉得防守是遏制安禄山攻势最好的办法,可惜,唐皇不听。

这就是传说中的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唐玄宗逼迫哥舒翰放弃防守正面迎敌,一边是刚刚招募的游兵散勇,另一边是久经战阵的判军,最终二十万唐军逃回去只有几千人。经此一役,唐朝的劣势越来越大,甚至到了危急存亡之秋。

这便是第一个原因,安史之乱一开始唐朝的主力便遭遇了惨败,高级将领也损失惨重。

第二点,安禄山的死是内部叛乱,且并没有造成大规模火拼

我们知道凡是涉及权力过渡的问题,必须要考虑继承者所采取的方式是否对组织整体实力造成了影响。在安庆绪继承帝位的问题上,造成的影响就相对较小,因此,对组织实力的影响也小。

那么,为何安庆绪身为次子还是从父亲手中夺权,遇到的阻力反而很小呢?

提起这件事,就要涉及到以下三个问题:

1,安禄山集团权力继承人;

2,刺杀安禄山的执行人是谁;

3,策划刺杀安禄山行动的负责人是谁。

安禄山的长子安庆宗在他造反那年的夏天被封为驸马,唐玄宗特令其定居长安(也有监视、威慑安禄山的意图,类似于人质),当安禄山造反的消息确定,安庆宗就被愤怒地唐玄宗赐死了。所以,虽然安庆绪身为次子,但他此时却是合理地顺位继承人,他要继承安禄山的位置,名义上是说得过去的。

策划这起事件的人,是安史之乱中少数左右逢源的人,他便是安禄山最信任的军师兼丞相——严庄。

因为安禄山身体肥胖,连穿衣都要几个人伺候。在他起兵的时候,身上已经长了许多疮疖,这种疾病使得他视力渐渐模糊,还要经常忍受病痛折磨,所以他的脾气越来越差。严庄也被安禄山暴怒中抽了几鞭子,二人之间的矛盾也就此埋下了。

恰好安禄山身边的亲信太监李猪儿,因为小时候被安禄山看上,给强行阉割留在了身边,所以一直对安禄山怀恨在心。当严庄找上他,并稍微许诺好处,李猪儿便答应参与这起谋杀安禄山的事件。

至于性格懦弱,没有主见的安庆绪在严庄面前更是被轻松说服,安庆绪这性格从小就被安禄山嫌弃,他对于父亲的情感并不浓烈。

事后,在高尚、严庄的操作下,安庆绪成功继承了安禄山的帝位。不过,严庄担心他性格无法压服大臣,严庄便接管了权力,并利用封赏官位来稳固他们夺权的成果。经历了这位军师的一番神操作,整个夺权进行得稳稳当当,基本没有出现不可估量地实力损伤。

第三点、墙头草史思明

“安史之乱”中,安指安禄山、安庆绪政权,而史指的就是后续的史思明、史朝义一伙了。

史思明和安禄山性格颇为相似,都属于表面温顺,笑里藏刀的类型。他跟随安禄山一起造反,被封为范阳节度使,手里控制着十三个郡,合计八万兵马。但当安禄山死后,史思明的力量反而超过了被唐军主要针对的安庆绪,也就是名以上的“燕帝”。

史思明听调不听宣,对安庆绪让他交出兵权的行为视若无睹,后来史思明在安庆绪派人前去警告他时,毅然选择了投降唐朝。唐肃宗把史思明当做拉拢教程的典范,封他为归义王,任范阳长史、河北节度使。

邺城之战后,安庆绪终于无力抵挡,他许诺史思明出兵救他就让出君王的位置,这位“外示顺命,内实通贼”的归义王,在杀死了劝阻自己的军师耿仁智后,毅然再一次反叛了唐朝,接受了安庆绪的势力,当上了大圣燕王。从此时开始,安史之乱的叛军势力领导便由安向史转变。

所以,综上所述,哪怕安禄山死后,安史之乱还持续了六年,原因全在于唐王朝内部的决策失误和宦官弄权,以及外部安史集团准备多年,实力雄厚。

参考资料:《新唐书》《旧唐书》《资治通鉴》





高高在下哟


你只看到了叛军内讧,实际上唐帝国的内讧也堪与比拟。中央也做出了相当多的错误判断。首先长安陷落就与玄宗一意孤行,催促哥舒翰出潼关与叛军决战有莫大关系,高仙芝这样的名将也因几句谗言而被杀。如果没有张巡死守睢阳,可能帝国早就分崩离析,直接步入五代十国咯。即使在安史之乱平息后,朝堂的内讧仍在继续,立下盖世奇功的李光弼遭朝廷嫌忌,不敢入朝,仆固怀恩被逼反,郭子仪更是只有朝廷有难才会启用,可想而知中唐的朝局何等混乱。叛军能够兴起也起因于权臣们不断的斗争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