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短命的十個政權

中國古代,朝代的更迭很是頻繁。以下是歷史上十大短命王朝,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下吧!

  1. 大順(1644—1645年)
  2. 玄漢(23—25年)
  3. 冉魏(350—352年)
  4. 後漢(947—950年)
  5. 後周(951—960年)
  6. 後晉(936—947年)
  7. 南燕(398-410年)
  8. 秦朝(公元前221—207年)
  9. 新莽王朝(8—23年)
  10. 隋朝(581—619年)

大順(1644—1645年)

大順(1644年-1645年)是上承大明下啟大清,由李自成在西安建立的政權。明末,天災人禍不斷,階級矛盾日益尖銳,爆發農民起義。李自成加入高迎祥隊伍。1643年李自成改襄陽為襄京,稱新順王。1644年正月李自成稱帝,國號為大順,改西安為長安,稱西京;二月李自成率軍東征伐明;三月攻佔北京,大明作為一個全國性質的統治結束;四月順軍于山海關被清軍擊敗,退回北京,李自成於紫禁城武英殿倉促稱帝,次日率軍離京。永昌二年(1645年)正月多鐸在潼關擊敗順軍,李自成被迫放棄西安,經武關入襄陽;三月李自成倉促棄武昌向東南進發;四月清軍在湖北陽新、江西九江接連大敗順軍。五月李自成在湖北通山縣南九宮山為地主團練武裝所殺;順軍餘部被南明隆武政權所招撫為忠貞營。

中國歷史上短命的十個政權

大順疆域,東自山東,西至甘寧,北沿長城,南達江淮,掩有北直、山東、山西、陝西、河南五省,西北甘肅、青海、寧夏的一部分,川北保寧地區若干州縣,及今江蘇、安徽淮河流域地區,長江流域則有湖廣的荊州、襄陽、承天、德安四府等地。大順政權存續時間一年不到,就被滿人清兵所取代,是中國歷史上最短命的王朝之一。

玄漢(23—25年)

玄漢(公元23年3月11日~公元25年10或11月)是中國歷史上繼新朝之後出現的政權,又稱玄漢王朝,為西漢宗室劉玄所建立。玄漢上承新朝下啟東漢。更始元年至二年間,名義上統一了西漢末年疆域的絕大部分地區。與西漢、東漢合稱漢朝,為區別西漢和東漢故稱玄漢。劉玄於公元23年3月11日在宛城(今河南省南陽市)稱帝,後期先後遷都洛陽、長安,國祚三年。新朝末年,綠林赤眉起義。一時間,四方響應,天下大亂,身為漢室宗親的劉玄、劉盆子趁勢崛起。

地皇四年二月辛巳(公元23年3月11日),綠林軍擁立劉玄為帝,恢復漢朝國號,建元更始。在淯水(今河南南陽白河城南淯水之濱)邊的沙灘上設立壇場,陳列軍隊、舉行大會。劉玄即皇帝位,南面而立,接受群臣朝拜。大赦天下,建年號為更始,史稱更始帝。更始元年(公元23年)五月,劉演攻下宛城。六月,更始帝入都宛城,盡封宗室及諸將為列侯的達一百多人。赤眉軍擁劉盆子建元建世。更始三年九月(公元25年10-11月)赤眉軍攻入長安,劉玄逃出長安後於十月被迫投降,被封長沙王,隨後被殺,玄漢政權覆滅。

玄漢開創了中國中央集權制度歷史上前朝宗室通過武裝成功奪回政權的先河。

冉魏(350—352年)

中國歷史上短命的十個政權

冉魏(350年-352年):十六國時期漢人冉閔所建政權。350年,冉閔趁後趙政局混亂之時殺死後趙皇帝石鑑,奪取後趙政權並稱帝,定都鄴(今河北臨漳縣鄴城鎮),國號魏,史稱冉魏。352年,冉閔被前燕皇帝慕容儁擒獲並處斬,京都鄴都也被攻破,冉魏滅亡。

冉魏建立者冉閔,字永曾,魏郡內黃(今河南省安陽市內黃縣)人,冉季載後裔、冉子嫡孫。其父冉瞻原屬乞活軍。冉閔為石虎養孫,改名石閔,是後趙統治集團中較重要的將領。

349年,石虎去世,諸王爭立,互相殘殺。冉閔乘後趙政局混亂,又得大司馬李農之助,於350年正月殺石鑑,自稱皇帝,國號魏,複姓冉氏,仍都鄴,史稱冉魏。石鑑死後,後趙宗室新興王石袛據襄國稱帝,聯合羌酋姚弋仲和鮮卑族前燕慕容儁,與冉閔常相攻伐。351年石袛為其部將劉顯所殺。352年冉閔攻破襄國,殺劉顯,消滅了後趙的殘餘勢力。其時,遼東慕容儁勢力漸盛,揮師南下冀州,皇帝冉閔率軍抵抗,兵敗被俘,燕軍攻入鄴都,皇太子冉智等被俘,冉魏滅亡。

後漢(947—950年)

五代十國時期由後晉河東節度使劉知遠所建,都城為東京開封府,國祚3年。公元947年劉知遠太原稱帝,以漢為國號,史稱後漢,世人稱之為後漢高祖。公元950年,後漢隱帝殺勳舊大臣楊邠、史弘肇、王章等,又密謀殺鎮守鄴都的郭威。郭威聞訊,遂舉兵反抗,率領大軍殺奔汴梁,漢隱帝為潰軍所殺,後漢就此滅亡。後漢自建立到覆滅四年不到,共經歷2帝,是五代十國裡最短命的政權。

後周(951—960年)

後周(951年-960年)是五代的最後一箇中原王朝,從951年正月後周太祖郭威滅後漢建國,定都東京開封府(今河南開封),至960年趙匡胤陳橋兵變建立宋朝,共計歷經三帝,享國10年。

中國歷史上短命的十個政權

後周開國皇帝郭威是後漢的開國功臣,受後漢高祖劉知遠重任。郭威是劉知遠臨死時指定的顧命大臣之一, 他奉後漢隱帝劉承佑命,多次平定藩鎮叛亂。郭威登基後開始進行一系列的改革。減輕和免除了許多徭役,同時整頓軍紀和管理機構內部的腐敗。柴榮繼位後不久親自領兵抵抗北漢的進攻。在高平之戰中他親臨戰場,在出師不利、己方右翼潰退的情況下扭轉戰勢,擊敗北漢軍隊。隨後乘勝追擊,一直攻到太原。從955年到958年他三次親征南唐,迫使南唐取消皇帝稱號、幾乎將所有長江以北地區割給後周。959年柴榮再次北上攻遼,軍隊在兩個月的時間裡幾乎攻到幽州。不久柴榮病逝,其幼子柴宗訓登基。殿前都點檢趙匡胤結鎮、定二州將謊報說遼國和北漢聯合進犯,領兵到陳橋驛發動陳橋兵變,建立北宋。

後周首都是開封,統治範圍包括今河南、山東、山西南部、河北中南部、陝西中部、甘肅東部、湖北北部以及長江以北的江蘇、安徽地區。

後晉(936—947年)

後晉(936年-947年)是中國歷史上五代十國時期的一個朝代,從公元936年後晉高祖石敬瑭滅後唐開國,到契丹947年滅後晉,一共經歷了兩帝,十二年,另別稱為石晉,初定都洛陽(今河南洛陽),後遷都開封(今河南開封)。

後唐清泰三年(公元936年)夏,太原留守、河東節度使石敬瑭勾結契丹,認契丹皇帝耶律德光為父,並以幽雲十六州為代價,在契丹扶持下於太原登基稱帝,國號為晉,史稱後晉。不久攻入洛陽,滅後唐,石敬瑭割地稱兒的做法受到許多人的反對,包括他自己過去的親信。石敬瑭死時,立侄石重貴為繼承人。登基後,石重貴決定漸漸脫離對契丹的依附,他首先宣稱對耶律德光稱孫,但不稱臣。公元944年契丹伐晉,雙方在澶州(今河南濮陽南)交戰,互有勝負。公元945年契丹再次南征,石重貴親征,再次戰敗契丹。947年,契丹第三次南下,後晉重臣杜重威降契丹,這樣後晉的主力就喪失了。石重貴被迫投降,全家被俘虜到契丹。後晉覆滅。後晉亡後,河東節度使北平王劉知遠在太原稱帝,建立後漢。

盛時疆域約為今河南、山東兩省,山西、陝西的大部,河北、寧夏、湖北、江蘇、安徽的一部分。

南燕(398-410年)

南燕(398年-410年),十六國時期慕容氏諸燕之一,由慕容德所建,398年建都滑臺。統治範圍包括今山東及江蘇的一部分,國號為燕。

慕容德原是後燕宗室范陽王。397年,當後燕君主慕容寶於參合陂之戰為北魏所敗之後,後燕被截成南北兩部分。398年慕容德於滑臺(今河南滑縣)自稱燕王。次年滑臺為北魏攻佔,慕容德率眾向東,攻取青兗之地,入據廣固(今山東青州西北)。400年,慕容德改稱皇帝。405年,慕容德病逝,侄子慕容超嗣位。

409年東晉劉裕率師北伐,410年二月廣固失陷,南燕亡。歷二帝十二年。

秦朝(公元前221—207年)

秦朝(前221-前207)是由戰國時期的秦國發展起來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王朝,秦人的祖先大費是黃帝之孫顓頊的後裔,舜賜其嬴姓。秦穆公時,任賢使能,虛心納諫,滅國十二,開地千里,國力日盛。前361年,秦孝公繼位,重用商鞅兩次變法,使秦國的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不斷加強,發展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諸侯國。秦王贏政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完成統一大業。前221年,秦王贏政稱帝,史稱"秦始皇"。秦朝在中央設三公九卿,管理國家大事;地方上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實行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對外北擊匈奴,南征百越,築長城以拒外敵,鑿靈渠以通水系。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奠定中國2000餘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奠定中國大一統王朝的統治基礎,故稱"百代都行秦政法" 。秦朝結束了自春秋戰國以來五百年來諸侯分裂割據的局面,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多民族共融的中央集權制國家。 對中國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前210年,秦始皇巡遊途中病死於沙丘(今河北省廣宗縣西北)。其子胡亥即位,為秦二世。秦王朝雖在歷史上擁有巨大影響,但濫用民力,統一僅十餘年後。前209年,陳勝、吳廣斬木為兵,揭竿而起,天下響應,但未能滅亡秦朝,之後,劉邦、項羽起兵江淮共抗秦。前207年,秦朝滅亡,其間共經2帝,國祚14年。

新莽王朝(8—23年)

西漢時期影響極大的“王莽篡漢”事件,由此而誕生的短命王朝。西漢自漢成帝起,劉氏的大權逐漸旁落到以孝元皇后王政君為核心的王氏外戚集團手中,王莽自此登上歷史舞臺。他於公元8年廢漢孺子劉嬰為安定公,改國號為新,建都常安(今西安漢長安城遺址),史稱新莽。直至公元23年,由於王莽改革的失敗,新朝被綠林軍推翻,王朝覆滅。其間共1帝、國祚15年。

隋朝(581—619年)

中國歷史上短命的十個政權

不管是建立還是覆滅都與秦朝極為相似的王朝——隋朝。

隋朝(公元581年-公元619年)是中國歷史上承南北朝下啟唐朝的大一統朝代。

公元581年二月,北周靜帝禪讓於楊堅,北周覆亡。隋文帝楊堅定國號為"隋",定都大興城(今西安)。隋文帝於公元589年南下滅陳朝,統一中國,結束了自西晉末年以來長達近300年的分裂局面,並勵精圖治,開創了開皇之治繁榮局面。公元604年,隋煬帝楊廣即位後,營建並遷都洛陽(今河南洛陽), 又修建了貫通南北的大運河,因內外舉措過度消耗國力,引發隋末民變和貴族叛變。618年宇文化及等人發動兵變,殺死隋煬帝;李淵亦逼隋恭帝楊侑禪讓,建立唐朝。619年王世充擁立的皇泰主楊侗也被廢,隋朝徹底滅亡,享國38年。

隋朝在政治、經濟、文化和外交等領域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政治初創三省六部制,完善於唐朝,鞏固中央集權,正式推行科舉制,選拔優秀人才,弱化世族壟斷仕官的現象,另外建立政事堂議事制、監察制、考績制,這些都強化了政府機制,根據南北朝的經驗而改革政治,興建了隋唐大運河以及馳道改善水陸交通線。 在軍事上繼續推行和完善府兵制,經濟上一方面實行均田制並改定賦役,減輕農民生產壓力,另一方面採取大索貌閱和輸籍定樣等清查戶口措施,以增加財政收入。

隋朝出現萬國來朝的局面。 當時周邊國家如高昌、倭國、高句麗、新羅、百濟與東突厥等國皆深受隋朝文化與典章制度的影響,以日本遣隋使最為著名。

歡迎交流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