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阳之战:刘秀以少胜多,王莽主力尽失

绿林军或汉军声势浩大,早已震动了在京城的王莽一伙。据说,绿林军初起时,王莽并没有对有关它的情况的报道怎么重视,认为这些地方上的反抗武装并没有什么可怕的。但当绿林军声势日振时,他再也不能不时时刻刻把绿林军放在心上了。


昆阳之战:刘秀以少胜多,王莽主力尽失


当刘玄称帝,汉军攻下昆阳(在今河南叶县)、定陵(治所在今河南郾城西北)、郾(今河南郾城)等地,且围困宛城时,王莽下决心要解决军事上的心腹之患。他调遣了大量军队,向在荆州北部的汉军猛扑过去。 担任主将的是大司徒王寻、大司空王邑,军队数量号称百万。军中有王莽征集的天下懂得兵法的六十三家数百人,作为军吏。为了壮军威,振士气,惯于别出心裁的王莽还把一个名叫巨无霸的巨人,以及一批虎豹狮象安排在军中。这支军队也可以称得上是浩浩荡荡,照史书上的说法是:“自秦、汉出师之盛,未尝有也。”

严峻的考验摆在汉军面前,这是一场与王莽的决战,此战的胜负,将决定历史的走向。 更始元年五月,王寻、王邑等到达颍川,与严尤、陈茂合。这时,王莽军中高级将领在作战方案上存在不同意见。严尤认为,应该置昆阳而攻宛,“宛败,昆阳自服”,而王邑却说:“吾昔以虎牙将军围翟义,坐不生得,以见责让。今将百万之众,遇城而不能下,何谓邪·”这既是经验主义式的拘泥,又表现了他的自信自负。

于是王莽军便以昆阳为首战目标,围之数十重,必取之方休。 当时,昆阳城内只有八九千人,兵力悬殊,寡不敌众。于是,守军蔓延着畏敌情绪,想要放弃该城。刘秀为大家分析形势说:在目前这样的形势下,只有并力御敌,如果各自逃命,势必被各个击破,昆阳失陷,其他各地也必将告急。他希望大家认清大局,坚守苦战,确保昆阳。将领们开始还不怎么理解,竟然说:“刘将军何敢如是!”意思是,在这样的时刻,刘将军怎么能说出这样的大话来。刘秀不再说什么,仅是“笑而起”,也许这倒促使他们更好地考虑一下。


昆阳之战:刘秀以少胜多,王莽主力尽失


正在这时,侦察兵报来,说又有王莽军的增援部队将到城北,“军阵数百里,不见其后”,这表明,城内守军已经没有别的选择。于是刘秀和大家一起研究了应急方案,王凤、王常留守城内,刘秀与宗佻、李轶等十三骑出城南门,去争取援兵。他们好不容易杀出重围,到了郾、定陵,调动了增援部队。 这时的昆阳,被围得如同铁桶一般。王莽官军在城外列营数百,架起数十丈的云梯,俯瞰城内,钲鼓之声,多少里外都可以听得见,敌军向城内发射弩箭,矢如雨下,城中用水要“负户(门板)而汲”。

到六月,刘秀向敌军发起攻击。第一仗就打得很顺利,刘秀表现得十分勇敢,给将士们以很大鼓舞,他们觉得有些奇怪,说:“刘将军平生见小敌怯,今见大敌勇,甚可怪也。”其实,这是因为刘秀知道此战的重要,就豁出去了。大家要求再战,又取得胜利。 其实,这时刘縯已经攻取了宛城,但刘秀还不知道。他故意搞了一个假情报,说“宛下兵到”,又有意让它被敌军捡到,王寻、王邑见后心态受到影响。

在一再得胜的情况下,汉军上下士气高昂,刘秀知道决战的时刻到了,于是,他率3000人组成的敢死队,从城西向敌军中坚冲杀,把敌军给冲乱了,临阵杀敌主将王寻,城中的汉军也大呼而出,内外相应,声动天地,王莽官军大溃,互相践踏,一退百余里。恰好这天又是大雷雨,狂风暴雨,滍川(河流名)暴涨,许多敌军被淹死。王莽官军被彻底击溃,只有王邑、严尤、陈茂等踩着河上的尸体逃脱。


昆阳之战:刘秀以少胜多,王莽主力尽失


汉军缴获的战利品也不可胜数。 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昆阳之战,汉军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打得非常成功,非常漂亮。经过此战,王莽的主力被消灭,战争的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汉军乘胜进击,直捣王莽的巢穴,基本上没有遇到太大的阻力。仅仅过了三个来月,到十月初,汉军就攻入了长安。长安城内人民也举行了起义,初三日,一位叫杜吴的商人杀死王莽,校尉公宾就切下了王莽的头颅,历时15年的王莽政权彻底崩溃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