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水師:成也李鴻章,敗也李鴻章

李鴻章這個人,過去一直被認為是投降派代表,特別是一些影視作品,把這位洋務運動的核心人物塑造成賣國賊的形象,這並不符合歷史。李鴻章引進西方先進科技,一手籌建北洋水師,又極力主張整頓海防,抵禦日本侵略擴張,其功績恐怕不能一筆抹殺。

北洋水師:成也李鴻章,敗也李鴻章


有人認為李鴻章是北洋水師最高統帥(他身兼北洋大臣,連朝廷對北洋水師的命令,也須經他方能生效),卻不知兵,這直接導致了北洋水師戰、守兩端,最後全軍覆滅。這種看法是不正確的。從中國軍事史和戰爭史來看,李鴻章算得上是一代名將。雖然他出身儒生,但卻經過戰爭的磨鍊而成為清代有名的軍事家。

中國自古有儒生領兵的傳統,遠的不談,至明、清始蔚為壯觀。如明代王陽明、于謙、袁崇煥、洪承疇等,有清以來,單是太平軍之興,便造就了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等一大批以儒生而提軍旅的軍事家。李鴻章就是逢於此時應運而生的一代戰將。 李鴻章1844年應鄉試中舉,三年後中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編修等職。太平軍興,李氏以團練大臣身份回籍,1856年他參加攻巢縣、無為、和州等地之戰,賞按察使銜。

北洋水師:成也李鴻章,敗也李鴻章


1865年建淮軍,敗太平軍慕王譚紹光,授江蘇巡撫。其後建淮軍炮隊,此為中國炮兵之發軔。次年攻陷蘇州、常州,以軍功封一等肅毅伯。1866年以後率軍剿捻,又以軍功賞太子太保湖廣總督協辦大學士。1870年又援剿陝甘回軍,直到籌辦海防建北洋水師,由此可見,李鴻章是一直以知兵和軍功擢升到北洋大臣高位的。 對於李鴻章來說,他注意引進西方科技,歷經戰事而知兵。

又手握北洋水師的最高權柄,原應有所作為,但最後卻以北洋水師的最後覆滅而飲恨終身,實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或曰北洋水師八年未添一船一炮,李鴻章難辭其咎。那拉氏挪用海軍經費是一個原因,但也並非是個藉口,山東巡撫張曜曾奏請淘汰陳舊船隻,以節約經費“另造鐵甲堅船”,這還是可行的,但仍被以缺餉為藉口不了了之。不過,未添一船一炮仍然不是全軍覆滅的原因。須知,甲午海戰時中日雙方基本優劣相差不大。

北洋水師:成也李鴻章,敗也李鴻章


或曰北洋水師覆滅的重要重要原因之一是軍備不修、缺少彈藥,李鴻章曾安插外甥張士珩為軍械局總辦負責軍火調撥,卻使北洋水師長期彈藥奇缺(其人戰後被正法)。這一點當然是導致了北洋水師黃海海戰失利的原因。但是,劉公島之役卻並不能再以彈藥缺少為藉口。北洋水師的最後覆滅於劉公島,恐怕與李鴻章一貫視北洋水師為自己的家底有關。

光緒帝曾令北洋水師出戰,但李鴻章總顧左右而言他,最終喪失良機,導致劉公島之役全軍覆滅。 北洋水師學堂畢業生之一的嚴復曾有挽李鴻章聯:“使先時竟用其謀,知成功之不止此;倘晚節無以自見,則士論又當如何!”李鴻章的“謀”究為何事,史載明見,這恐怕要歸於他戰略上的失誤。再好的戰術如在錯誤戰略的指引下,也不可挽回大局。

北洋水師:成也李鴻章,敗也李鴻章


譭譽參半,既有功績又有失誤,李鴻章就是如此一位矛盾和悲劇人物。如他一直警惕洋人要謀取水師指揮權而加以抵制,但他卻又迷信洋人,不斷聘請洋員顧問。孰不知,劉公島之役和覆滅原因之一就是被洋員鼓譟投降而瓦解軍心的。水師之最後覆滅非戰之敗也。最高統帥的戰略失誤令人遺恨。

李鴻章無愧於一個軍事家,但他的軍事思想卻趨於陳舊,整頓海防而囿於固守海防,把艦隊看成是一個移動的炮臺,不敢搶奪制海權,畏於在海上決一雌雄,徒有“利器”無用武之地,這才是導致北洋水師覆滅的要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