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到底想警示我們什麼?它憑什麼位列四大名著?

1

首先,別進入思維誤區,文學作品沒有義務非得“文以載道”。

其次,《水滸傳》是一本基於作者個人興趣創作的作品。

這就好比你愛唱歌,單純就是愛唱,不一定非得為了控訴失戀才唱。

所以,要說《水滸傳》到底告訴我們什麼的話,我個人覺著它說得最有價值的一句就是:深耕興趣領域,方能成就大師。你看,施耐庵和宋江,都是這樣式兒

《水滸傳》到底想警示我們什麼?它憑什麼位列四大名著?

好了,下面說點內涵的東西。

就從施耐庵的興趣說吧,這個江蘇漁民家的兒子,從小就很喜歡聽人說書。

從宋朝開始,說書成為一門服務人民精神需求的產業,最開始是盲人乞討的活計,後來,有點學問又當不了官的文化人,也擠進來分杯羹。尤其是元朝早期沒有科舉制,文人社會地位也沒比乞丐強到哪兒。

在廟會上擺張桌子,5毛錢就能來上一段。這個行當可以說是德雲社的奠基者,知識付費的雛形。

《水滸傳》到底想警示我們什麼?它憑什麼位列四大名著?

施耐庵生於元朝初級階段,那會兒江淮地區經濟相對還可以,說書人多,爆款故事也多。

比如武松打虎、智取生辰綱、林沖夜奔、楊志賣刀……是的,你沒看錯,在水滸傳之前,這些故事已被說書人講成了10萬+、100萬+。

少年施耐庵最愛聽這些國產動作故事。有一次,因為聽《智取生辰綱》,連給家裡買米的事兒都忘了,一直聽到天黑黑,米店關了門,他揹著空袋子回了家。

《水滸傳》到底想警示我們什麼?它憑什麼位列四大名著?

這施耐庵不但愛聽,還愛模仿,聽人講一遍,他回家也能惟妙惟肖的照葫蘆畫瓢,他爹聽得都出了神,也顧不上打他了,好歹這是門手藝活兒,將來找不到工作,去瓦肆裡擺個攤說書,好歹有口飯吃。

梁山好漢故事,也不是說書人憑空捏造的,在《宋江三十六人贊》《大宋宣和遺事》《宋史·張叔夜傳》《東都事略》等正史野史中,都記錄了不少宋江及和他一起搞事的好漢的故事。

所以,《水滸傳》追根溯源的話,也算是取材於民間,真實故事改編。因為是從真實生活中長出來的故事,就從根兒上具有了生命力。而元朝初年民間特別流行這些故事,因為老百姓都很痛恨元朝統治階層,那種盼英雄出來救世的心理,如飢似渴呀。

經常聽這些故事,施耐庵對梁山好漢們也無比神往。第一次考進士沒考上,他的老師惜才,就推薦他去鄆城做了教育局長。

鄆城是什麼地方?魯西南的貧困小城,農民起義聖地,梁山好漢的革命根據地!

《水滸傳》到底想警示我們什麼?它憑什麼位列四大名著?

你看,活該就該他寫出水滸,從內到外,都在給他創造了條件。

在鄆城,施耐庵到處蒐集梁山英雄的故事,專訪周邊的老百姓,紀錄當地的飲食習慣,穿衣打扮,學習方言俚語。還親自到英雄們鬥爭過的地方採風,像武松打虎的陽穀縣景陽岡,晁蓋三阮智取生辰綱的鄆城縣黃泥崗;宋江三打祝家莊的原址朱口鎮,以及宋江的老家水堡鎮,等等。他都去考證調查。這時的施耐庵也就二十九三十的樣子,距他正式動筆寫水滸,還有七年。這七年中,他又在各種機緣巧合中,到過水滸中涉及的重要城市,他就像一個行走的搜索引擎,走到哪兒搜到哪兒。

不如這樣說吧,從施耐庵十來歲聽梁山英雄故事,到他37歲下筆寫,這些好漢的形象,聲音,動作,在他心裡已經足足活躍了二三十年,宋江,林沖,武松,魯智深,個個都是好朋友,好兄弟。

你說說看,要有多深的愛,才能幾十年念念不忘?這是我為什麼說《水滸傳》是一本受興趣驅動完成的作品。

《水滸傳》到底想警示我們什麼?它憑什麼位列四大名著?

2

當然,要說映射之類的,自然也是有一些的。

這時我們要請出另外一位關鍵人物出場。

在施耐庵的老家那塊兒,還出了一個大人物,叫張士誠。元末時,他和他弟,受不了壓迫,帶了一隊人馬就開始造反,隊伍還真厲害,接連打下了泰州、興華、高郵等多個城市。第二年,他就開始稱王,國號為周,之後又率軍打下了常熟、湖州等地兒,成為江浙一帶最大的割據勢力。

施耐庵作為他的老鄉,又是當過官的知識分子,他很看重,幾次三番去請他來當軍師。施耐庵是新娘子上床,半推半就就從了,成為張士誠的幕僚。

誰知道,這個張士誠格局不大,滿足於當江淮當個土皇帝,打的城市多了,自己封了個“吳王”,開始過上的土皇帝驕奢淫逸的生活,上行下效,他的一眾軍官也開始腐化墮落,打仗是打不成了,為了苟且偷安,這個因為高舉抗元義旗被老百姓稱道的義士,居然向元朝投降,尋求庇護。什麼意思?被招安了呀!!

你品,有點內味了吧?是誰?大聲喊出他的名字吧。

《水滸傳》到底想警示我們什麼?它憑什麼位列四大名著?

然後呢,作為張士誠的幕僚,施耐庵算看透他了,這人不行,上沒格局,下沒底線,收拾收拾走人吧。不過張士誠被朱元璋滅掉以後,施耐庵很是耿耿於懷,覺得自己這個軍師也沒啥用,沒能挽狂瀾於既倒。所以,他寫《水滸傳》的時候,特意將《大宋宣和遺事》中軍師“智多星”吳加亮的名字,改成了“吳用”。沒能幫張士誠長出息,軍師無用啊。你細品,也有點內涵吧。

所以,可以說,《水滸傳》的最終創作,是施耐庵個人興趣+個人經歷+時代背景雜糅在一起的結果。

3

這部傳世之作想告訴人什麼呢?我只能做一些假設和推測,事實上所有基於名著的解讀都是先假設再論證,或者說,先胡說再自圓其說。

第一, 受到壓迫時,必須起來抗爭,能早一步就早一步,隱忍不會讓結果變好。

施耐庵在元朝官場混過,沒混出來,兩次退出,要歸隱,但後來又加入了張士誠的幕僚團,說明他骨子裡還是有一定的權力慾。

當他在元官場不得志時,勢必會想,如果自己當皇帝會怎樣怎樣,就好像你看到你們老闆出昏招時,你也會想,讓我當老闆,我會怎樣怎樣。

《水滸傳》就是他的理想國,他希望大夥都站起來,推翻這個王朝,就好像在公司捱了罵,見某個同事懟老闆一句就會心裡竊喜。


《水滸傳》到底想警示我們什麼?它憑什麼位列四大名著?


第二, 如果你要反抗,就一定要反抗到底,否則會死得很難看,很憋屈,很悲劇,足以被後人寫進書裡寫進公眾號裡罵足三生三世。

胡適說,水滸寫到第四十五回,後面就沒多大意思了。第四十五回,就是楊雄殺潘巧雲的那一回。

剛好寫完那一回,施耐庵加入了張士誠集團,這次一上來就輔佐老大打江山,跟之前當個教育局局長,副縣長是完全不可日而語的。張士誠待他頗為器重,這讓他的心態也不一樣了,起碼憤世嫉俗值,會降低一些了吧。

再之後,經歷了張士誠集團的起落,他給水滸找到了一個很好的故事結尾,這個結尾是顛覆了過往宋江帶三十六義士戰死的結局的,成為他留給後世起義軍最好的啟迪。

《水滸傳》到底想警示我們什麼?它憑什麼位列四大名著?

張士誠畫像

至於為什麼《水滸傳》成為了中國四大名著,我是這樣想的,中國四大名著都包含兩個基本點:第一個,核心人物都有真人真跡可尋;第二個,在它們成為最終版之前,已經擁有了無數的民間版本。它們各自作為“集大成者”,碰巧遇到一個很會寫的作者,寫出了極致水平。

也就是說,這些故事,在最終成為名著之前,在民間已經流傳了數十年甚至百年,它們已經具有強大的傳播力和生命力,在作者寫之前,老百姓已經對它們進行了繪聲繪色的加工,正是老百姓添枝加葉添油加醋添磚加瓦,給這些故事賦予了十足的傳奇性,然後經過了千百年歲月篩選時間驗證,證明了各朝各代人民都愛聽愛看,而不愛聽不愛看的,自然傳著傳著就淹沒於歷史地塵埃中了。

所以,你問憑什麼它們是名著,就憑咱老百姓的口碑唄。

不信,你們試試,都在這篇下面點贊,點的多了,它也能傳好幾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