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家评论诸葛亮北伐魏国促进蜀国的灭亡。你怎么看待?

爱车E族3


这是哪个史学家这么没水准啊……

我们可以假设一下,如果诸葛亮不北伐,大家都蹲家里发展,结果会怎么样?

先说人口,以蜀后主炎兴元年(263年)为例,当时蜀国账面上有28万户,94万人;魏国账面上则有52万户,440万人。而根据专家估计,按照学者估计,蜀国实际人口约为300万,魏国实际人口2200万。所以当时蜀国跟魏国的人口比是1:4甚至1:7的绝对劣势。

再说兵力,蜀国是十万军队,而魏国是五十万军队。

而且魏国占据当时主要的中原地区,生产力远超过地处西南的蜀国。

很明显,两边同时发展,蜀国唯一的命运就是被越来越巨无霸的魏国给压垮。

所以唯一正确的做法就是通过不断的军事胜利,让魏国虚弱,让双方的实力此消彼长,这样才能最终击败魏国。

历史上,诸葛亮北伐只有六年,而且连续取得胜利,揍得包括司马懿在内的曹魏势力一点脾气都没有。连续损失人口与军队。

如果这个势头延续下去,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清与明。

仅仅崇德元年,清军“转掠两千里”,劫掠“人畜四十六万两千三百有奇、黄金四千零三十九两白银九十七万七千四百六十两”。

贝勒阿济格曾纵横关内长达八个月,一共攻克三府,十八州,八十八座城镇,击败明军三十九处,获得黄金一万两千二百五十两,白银二百二十万五千二百七十两,珍珠四千四百四十两、各色缎共五万两千两百三十匹,缎衣与裘衣一万三千八百四十领,貂狐豹虎等皮五百余张、俘获人口三十六万九千人,驼、马、牛、驴、羊三十二万一千余头。

于是在八旗前后五次大规模和多次小规模入关掠夺的打击下,明帝国的经济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击。兵科给事中李永茂在巡查顺德府期间记录下了八旗大军过后各地的惨状,“一望秋榛,四郊瓦砾,六十里荒草寒林,止有道路微迹,并无人踪行走。”而平乡“受患及惨,至今城内止余焦赤残垣,及堆积瓦砾。”整个“畿南郡邑,曾经戊寅(崇德三年崇祯十一年的入关)之惨,惊魂未定,兼以五载荒瘟,民亡十之九。”

如后来的雍正皇帝所说,“至世祖章皇帝入京师时,兵亦不过十万。夫以十万之众,而服十五省之天下,岂人力所能强哉!”

这说明诸葛亮的战术是正确的。唯一的问题就是诸葛亮去世的太早,之后的人没有他这个能力去执行这个战术。


冷兵器研究所


对于题主这个问题,我认为,恰恰相反,如果诸葛亮不坚持北伐,蜀汉早就灭亡了。

不过,蜀汉的存在与百姓的利益并不是一回事。这绝对是两个概念,不能混为一谈。

诸葛亮北伐延续了蜀汉的存在,但对百姓而言,绝对是一场灾难。

蜀汉二十八万户,九十四万人口,养活了十万二千军士和四万名官吏。没有诸葛亮非凡的能力,是做不到这一点的。但可想而知,百姓承担着多么大的负担。

百姓生活不下去,就会造反,但造反需要能看到一线希望。如果看不到一线希望,还会造反吗?

可见,诸葛亮又是多么高明。百姓承担如此不堪的负担,还不能造反,需要多大的智慧。

屡屡北伐,劳民伤财,就是为了维系蜀汉的存在。

有人说,不北伐,也需要财力养活部队。

是啊,解散了部队,就不会有那么多负担了吧。

有人说没有部队,就没有了防御,曹魏就会吞并了蜀汉。

吞并了又何尝不是好事,国土分裂,相互攻伐,让百姓没一天好日子过,难道就不是罪过?

诸葛亮的罪过,在于凭一己之力,造成了国家的分裂,百姓的苦难。

但北伐绝不是蜀汉灭亡的根源,如果没有北伐,蜀汉早就灭亡了。

蜀汉灭亡了,但百姓还是百姓。不做蜀汉的百姓,或许生活还会好些。

一些人希望蜀汉延续下去,但并不代表百姓的心愿。

北伐仅仅是战略的需要,不是百姓的需要。

没有北伐,东吴可能就彻底倒向了曹魏。

东吴已经对曹魏称臣,如果诸葛亮再不努力一把,东吴就真的归属了曹魏。

那么,蜀汉还会存在吗?

至于说,诸葛亮以先帝遗愿作为北伐的借口,这只是一种托辞。

死去的人,还能管得了活人的事?

北伐就是一种策略,就是为了蜀汉的存在。

诸葛亮如此,姜维亦如此。

蜀汉的灭亡与北伐无关,反而是蜀汉的存在正因为屡屡北伐。





初心不言


刘备死后,诸葛亮连年率军伐魏,到底为什么?

我们可由诸葛亮的《后出师表》一窥端倪:“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待亡,熟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这是诸葛亮阐述刘备亡故后,蜀国对敌应采取的态度,也表明了诸葛亮选择“以小搏大”、“以攻为守”的用心。

把战火引向曹魏,决战于蜀国境外,明知敌强我弱,还是要拼一拼,结果虽一样,但意义却不同,使蜀汉能勉强支撑偏安一偶的局面。

诸葛亮还说:“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相等。”意即现在人民贫穷,军队疲乏,但讨贼的事不能停止。因为进攻与防守的劳苦和费用是相等的。也就是说,军队在进攻、防守上都要付出相当的代价,应发动攻势战争,占取有利地形,不可在等待中消耗自己弱小的财力。

诸葛亮的这种动作,也是一种扰敌耗敌的方法。只有这样慢慢消耗敌人实力,等到对方疲惫,暴露出致命破绽,再一举消灭之。

这种耗敌战略是春秋吴国的孙武伐楚之役的办法。诸葛亮北伐就是效法孙武的游击战术,用来消耗曹魏国力。当然时空背景不同,派少数兵力打游击不行,魏国用边境部队即可应付,所以诸葛亮必须虚张声势,派大军正面出击。

很可惜的是,题目里说的不知是那位学者,还评论说诸葛亮北伐魏国,促进了蜀国的灭亡,学者这种抱持偏安一隅的态度,应当是不正确的。


八弓塬


我不赞同这种说法。我认为,诸葛亮就算不北伐,蜀国最终也会被灭掉,只是时间问题。

三国是一个兵荒马乱的年代,诸侯割据,军阀混战,经过连年的争夺和吞并,到最后,只剩下曹、孙、刘三方。

魏、蜀、吴三国,实力最弱的是蜀国,最强的是魏国。刘备死后,将蜀国大事交付给诸葛亮,诸葛亮也没有辜负刘备的重托,把蜀国治理的很好,修养生息了几年,国力也基本得到恢复,平定了南方后,就开始了北伐大计,前后共十年。


这北伐十年间,虽然给蜀国也带来了很大的消耗,像钱粮、兵源的消耗,但这并不足以动摇蜀国的根基。诸葛亮是一个治国安邦的政治家,自然知道战争会给国家带来的损害,但他既然能够举兵北伐,那么心里肯定是有一定的底气的,是有办法来保障蜀国的安危的。虽然他最后病死五丈原,没有取得北伐的成功,但从战略上看,还取得了陇西诸郡,为蜀国夺得了一个战略要地。


诸葛亮也曾说过,偏安一隅,十年二十年尚可自保,但数十年后,就难以长久。事实确实如此,历史上在川蜀一带建国的政权,也有好几个,但都被其他强大的政权给吞并了。这就是弱肉强食的定律。



蜀国后期,朝中的元老以及能臣都基本上已经死了,人才凋零,只有一个姜维还在苦苦支撑,虽然姜维深得诸葛亮所传,能力过人,但刘禅是昏庸之人,不理朝政,又有宦官黄皓迷惑,姜维再有天大之能,那也是独木难支。



所以说蜀国灭亡那是必然的趋势,怪不得他人。


南影小生


表面上成立,实际上并不成立 蜀汉将相不和才是最大原因

因为蜀国灭亡时并非一穷二白,而是:

“户二十八万,男女口九十四万,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吏四万人,米四十馀万斛,金银各二千斤,锦绮彩绢各二十万匹。”

蜀汉在全盛时期(蜀、汉中、荆州三地合计)人口约100万。蜀汉灭亡时,在少了荆州的情况下,依然和全盛时期基本相当。这足以说明蜀汉实力并不比全盛时期差。

不可否认,诸葛亮的几次北伐,确实造成了蜀汉一定程度的衰落。但继任的蒋琬、费玮、董允都不再北伐,而是继续让蜀汉修养生息十几年。

蜀汉从创建到灭亡的分期

1、刘备粗创时期: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到223年3月在白帝城逝世,合计4年;

2、诸葛亮专权时期:224年刘禅元年,到234年诸葛亮在五丈原病死,合计11年;

3、三人执政时期:235年蒋琬开始执政停止北伐,到253年费玮被刺杀,蜀汉基本没有大型北伐行动,基本都是在休养生息,合计19年;

4、姜维恢复北伐时期:254年姜维专注北伐,甚至是为了躲避黄皓拒绝回成都,长期在北伐前线,直到263年蜀汉灭亡,合计10年。

简单说,若没有姜维的10年北伐,经过蒋琬、费玮、董允三人休养生息的蜀汉,实力更胜还保有荆州的蜀汉全盛时期。

蜀汉灭亡在于蜀汉内斗

司马炎之所以派遣钟会、邓艾两路军灭蜀,最大的原因是蜀汉朝廷对姜维持续10年北伐政策的不满。

黄皓、诸葛瞻、董厥三人上书刘禅,要求用阎宇替换姜维为大将军,改姜维为益州刺史,夺取姜维的兵权。

姜维听说后,要求刘禅杀黄皓,刘禅不肯,姜维于是率领大军长期在陇西屯田。

蜀汉朝廷对姜维10年北伐颗粒无收不满,要求夺取姜维兵权,以阎宇替换;姜维率领大军长期驻外,死死抓住兵权不放。

这才是蜀汉灭亡的最大危机——将相不和。

邓艾偷度阴平之所以成功,原因就在于姜维长期率领主力在外,成都兵力空虚,并无精锐。

若阎宇成功替换姜维,以阎宇和黄皓的友好关系,加上阎宇为人勤勉、处事精细的性格,将相团结的蜀汉依靠险隘,击退曹魏军并非难事。

即便有邓艾偷度阴平,蜀汉也能因此击败邓艾。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历史哨声


我认为不是,恰恰相反是诸葛亮北伐延缓了蜀汉的灭亡。大部分人认为正是诸葛亮北伐才减缓了蜀汉灭亡。诸葛亮在《将苑》写道:居安而不思危,寇至而不知惧,此谓燕巢于幕,鱼游于鼎,亡不俟夕矣!据华阳国志:是后处蜀、魏界,固险重守,自丞相、大司马、大将军皆镇汉中。就是说诸葛亮、蒋琬、费祎是坐镇汉中的。曹魏无时不在想统一天下。即使蜀汉不打魏国,魏国迟早也是要打的。曹丕称帝后就急切的想建功立业——统一天下。因为曹丕是因为曹操打下的底子才得以称帝。询问过不少大臣要统一天下,先伐那一国。当时不少大臣反对,应休养生息。辛毗建议:今日之计,莫若脩范蠡之养民,法管仲之寄政,则充国之屯田,明仲尼之怀远,十年之中,强壮未老,童龀胜战,兆民知义,将士思奋,然后用之,则役不再举矣。这一点东吴诸葛恪也讲到了,所以要北伐。曹丕反问难道要把问题留给子孙后代。


公元227年率军进驻汉中。这时侯蜀汉的国力并没有恢复好,诸葛亮为啥这么快北伐。在公元220年曹丕下诏询问众臣,问刘备会东征东吴吗?群臣都讲不会的。蜀汉是小国,名将也只有关羽。关羽死了,蜀汉胆破,没有力量进攻。只有刘晔讲肯定会的。三国志:晔独曰:蜀虽狭弱,而备之谋欲以威武自强,势必用众以示其有馀。刘晔的意思是讲蜀汉虽然是小国,但刘备的策略是依仗军事力量辉武扬威。肯定会兴师动众显示他的力量有余。可以说诸葛亮也是采用这个策略。公元228年春诸葛亮进行第一次北伐。三国志: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应亮。而魏略的记录:而卒闻亮出,朝野恐惧,陇右、祁山尤甚,故三郡同时应亮。所以诸葛亮是向曹魏宣示,你看我还能进攻。陈寿认为诸葛亮北伐的原因:又自以为无身之日,则未有能蹈涉中原、抗衡上国者,是以用兵不戢,屡耀其武。就是说诸葛亮考虑到自己去世后,则蜀汉无人为继像自己一样进伐中原抗衡强魏。故此年年用兵不止,屡屡张扬武力。从魏人袁准的一段话就知诸葛亮为啥不偏安而要北伐:故小国之虑,在于时立功以自存,大国之虑,在于既胜而力竭,成功之后,戒惧之时也。诸葛亮,重人也,而骤用蜀兵,此知小国弱民难以久存也。



天上不能有两个太阳,地上也不能有两个皇帝。不进攻一统天下,迟早也是让别人统一。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历朝历代的功业首先是靠征伐而定的。像当然刘表在荆州时有众十万,不去征伐开疆扩土。而曹操当年还很弱小,依然南征北伐兼并兖、徐、豫、司四州。在争夺北方前后花了六七年时间,而刘表豪无作为使曹操坐大。三国志:刘景升不能虑十年之后,故无以诒其子孙。孙策当年不过带着两千人去江东。而刘繇、王郎、许贡、周昕、华歆、邹他、钱铜、王晟、严白虎、祖郎、焦等人,多则数万,少则万人。却让孙策坐大把他们都兼并了。默记: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吴人张俨在论诸葛亮与司马懿一文写道:诸葛丞相诚有匡佐之才,然处孤绝之地,战士不满五万,自可闭关守险,君臣无事。就是说诸葛亮完全可以依靠重险之自保。张俨认为诸葛亮北伐的原因:盖闻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之地而有天下,皆用征伐而定之。揖让而登王位者,惟舜、禹而已。公元222年—公元234年是魏吴、蜀魏频繁交战的时期,正是因为如此才消耗了魏国很大的人力物力,魏国一直未能修养生息。据三国志魏国大臣上书魏明帝:方今二虏合从,谋危宗庙,十万之军,东西奔赴,边境无一日之娱,农夫废业,民有饥色。魏国一直到公元242年才开始大规模屯田。这时蜀汉不北伐,东吴陷入党争。据默记: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我们不打魏国,而关起门来发展。一州之地怎么发展也比不过九州的魏国。时间久实力必然越拉越远。



自古以来有偏安能久存的吗?要么一统要么让别人一统。三国志:凡敌国欲相吞,即仇雠欲相除也。有雠而长之,祸不在己,则在后人,不可不为远虑也。像刘邦如果呆在巴蜀之地,依然能享荣华福贵。像唐朝开始在关中,有函谷关挡着依然能关起门过小日子。但却东出而争天下。要是等到中原一统,那时再想争天下就难了。三国志:虑於长久不得两存者耳!像一些割据政权成汉前蜀后蜀南唐等那一个逃得了被灭的。像五代十国南唐本来就是南方政权中最强的,如果能趁北方多事之秋。因为北方最强的政权七十年间换了五个:后唐、后晋、后梁、后汉、后周。又要对付北汉和契丹。南唐如能东灭吴越、闽,南兼南汉、西吞南平、西征楚、西伐前后蜀。一统淮河以南,长江之境。然后再跟北宋一决雌雄。像东晋如能趁北方分裂成十几个小政权,全力北伐。步步蚕食壮大,恢复一统河山也未成知。却坐视北方一统成前秦、北魏。虽说凭重险之固能偏安一时,但不能久存。历来多少割据政权依仗山川之险,江河之阻而立国,满足偏安而终不能久存。难道凭借重险之固、江河之阻可以久存呼?蜀人李特曾观看剑阁后讲:刘禅有如此江山而降于人,岂非庸才?可是他不知道的是他的孙子李势不到三个月就投降东晋了,东晋桓温也就几万人而已。



魏蜀吴三国的人并不认为是诸葛亮北伐促进蜀汉灭亡。认为是刘禅昏庸,黄皓乱政,促进蜀汉灭亡。蜀汉前中期有诸葛亮、蒋琬、董允、费祎理政。诸葛亮执政时其治下的蜀汉百姓日子还是不错的。诸葛亮死后,蜀汉百姓纷纷请求立庙。因刘禅不同意,百姓逢节在路田边祭拜诸葛亮。襄阳记:襄阳记曰:亮初亡,所在各求为立庙,朝议以礼秩不听,百姓遂因时节私祭之於道陌上。说明诸葛亮在蜀汉百姓心中地位非常之高。如果蜀汉百姓日子过得不好,他们会这样吗?公元274年陈寿上书司马炎,就讲到蜀汉百姓无不怀念诸葛亮。三国志:至今梁、益之民,咨述亮者,言犹在耳,虽甘棠之咏召公,郑人之歌子产,无以远譬也。就连魏国官员都佩服诸葛亮。袁准讲:行法严而国人悦服,用民尽其力而下不怨。亮死至今数十年,国人歌思,如周人之思召公也,孔子曰‘雍也可使南面’,诸葛亮有焉。就是魏晋人都服诸葛亮治国。袁子:亮之治蜀,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蓄积饶,朝会不华,路无醉人。诸葛亮临终交待让蒋琬、费祎两人接班,两人继续实行诸葛亮治国之策。使蜀汉休养生息二十年。三国志:蒋琬方整有威重,费祎宽济而博爱,咸承诸葛之成规,因循而不革,是以边境无虞,邦家和一,然犹未尽治小之宜,居静之理也。五百年后唐朝黄巢起义,唐僖宗奔蜀。随行有位官员叫孙樵写下《刻武侯碑阴》。其中写道:武侯死殆五百载,迄今梁汉之民,歌道遗烈,庙而祭者如在,其爱于民如此而久也。就是说孙樵在蜀地仍听百姓歌颂诸葛亮,看到武侯庙香火不断。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认为蜀汉灭亡的原因是由于黄皓乱政所致。三国志:皓从黄门令为中常侍、奉车都尉,操弄威柄,终至覆国。陈寿虽然没有明说刘禅,其实已经暗指刘禅了。黄皓能操弄威柄还不是仗着后主刘禅的宠信。而黄皓是自费祎死后才得已秉权。诸葛亮蒋琮董允费祎在世时,黄皓是不敢乱来的。公元253年费祎被魏国降将郭循刺杀而亡。有人说是姜维指使的,因为费祎老是阻止姜维北伐。我觉得黄皓的动机更大。华阳国志:自祎殁后,阉宦秉权。就是说自从费祎死后,黄皓就开始掌控朝政了。蜀汉官员李密就认为刘禅用黄皓而亡国。李密就是写《陈情表》的那个人。有读诸葛亮《出师表》不流泪不忠,读李密《陈情表》不流泪者不孝的说法。李密到了洛阳,晋朝司空张华问刘禅怎么样。李密回答可仅于齐桓公。张华反问原因。据晋书李密的回答是: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虽然李密夸奖了刘禅一番,但还是指出亡国是因为刘禅用黄皓。诸葛亮当政时就曾预料到刘禅会受宦官左右。出师表: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诸葛亮北伐前特意任命志虑忠纯、秉心公亮的董允掌宫中事。董允二十年间都非常尽职。三国志:允常上则正色匡主,下则数责於皓。就是说董允经常纠正刘禅的错误和责罚黄皓。公元246年董允去世,黄皓就开始操弄威柄。蜀汉人都非常怀念董允在世的时候。三国志:蜀人无不追思允。因为董允在世时刘禅黄皓都不敢乱来。而刘禅也因为这非常讨厌董允。华阳国志:后主曰:皓趋走小臣耳,往董允切齿,吾常恨之。董允在世的二十年间,黄皓的官职不过黄门丞。董允死后黄皓升到中常侍。东汉灵帝时就有十常侍。据华阳国志诸葛亮的孙子诸葛尚临死前讲:父子荷国重恩,不早斩黄皓,以致倾败,用生何为!乃驰赴魏军而死。就是说在诸葛尚看来蜀汉灭亡是由于黄皓所致。



东吴和曹魏都认为蜀汉灭亡的原因在于刘禅和黄皓。据汉晋春秋公元261年吴主派薛珝出使蜀汉,回来后吴主问蜀汉怎么样。薛珝回答:主暗而不知其过,臣下容身以求免罪,入其朝不闻正言,经其野民有菜色。臣闻燕雀处堂,子母相乐,自以为安也,突决栋焚,而燕雀怡然不知祸之将及,其是之谓乎!主暗指的就是刘禅昏暗。公元263年魏国伐蜀时,东吴有人对张悌讲魏国伐蜀必然大败而回。张悌(后在东吴任丞相,吴亡时不偷生。亲临前线战死)讲:今蜀阉宦专朝,国无政令,而玩戎黩武,民劳卒弊,竞於外利,不脩守备。彼强弱不同,智算亦胜,因危而伐,殆其克乎!若其不克,不过无功,终无退北之忧,覆军之虑也,何为不可哉?司马昭跟众人谋划伐蜀对他们讲:以刘禅之暗,而边城外破,士女内震,其亡可知也。魏主伐蜀诏书讲:蜀所赖唯维尔。而姜维避祸沓中也是由于黄皓乱政所致,刘禅不仅不处理黄皓还让姜维不要介意。如果把姜维换成司马昭、孙綝早就废掉刘禅了。公元264年刘禅去了洛阳,司马昭宴请刘禅和故蜀汉臣。席间表演蜀舞,蜀汉旧臣无不落泪。只有刘禅喜笑自若。司马昭对贾充讲:人之无情,乃可至於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而况姜维邪!公元263年刘禅投降,邓艾进入成都城。听说黄皓奸险,立马派人把黄皓抓起来准备杀了,黄皓贿赂邓艾身边的人才免死。



诸葛亮即使不北伐以刘禅之暗弱,蜀汉早晚也是要灭亡的。无论是跟诸葛亮同时代的人还是后世史家都不认为诸葛亮北伐是错误是穷兵黩武。成汉东晋时蜀人常璩:然亮政修民理,威武外振,爰迄琬、祎,遵修弗革,摄乎大国之间,以弱为强,犹可自保。魏人傅玄:诸葛亮诚一时之异人也。治国有分,御军有法,积功兴业,事得其机,入无余力,出有余粮,知蜀本弱而危。故持重以镇之。天上是不能有两个太阳,地上也难容有两个皇帝。不去统一天下,请问偏安能久存吗?即使诸葛亮不去北伐,曹魏迟早是要灭蜀汉的。像曹魏这样的强国,难道坐视他强大?诸葛亮在世还能挡一阵,可是之后呢?难道山川之险能一直挡住曹魏吗?曹魏因年年征战,暂时无力灭蜀汉。一旦待他恢复元气就不好了。当年刘表据荆州十万之众,却坐视曹操吞并北方。



蜀汉的灭亡是速亡,而使蜀汉速亡的是刘禅黄皓。魏晋人袁准讲:诸葛亮,重人也,而骤用蜀兵,此知小国弱民难以久存也。今国家一举而灭蜀,自征伐之功,未有如此之速者也。方邓艾以万人入江由之危险,钟会以二十万众留剑阁而不得进,三军之士已饥,艾虽战胜克将,使刘禅数日不降,则二将之军难以反矣。魏国伐蜀时赵广、傅彤、诸葛瞻、诸葛尚、张遵、李球、黄崇等皆战死,李昭仪不辱自杀。刘禅不特愧于将士,亦且愧于妇人矣。


小鸿哥


诸葛亮挑起战事确实加速了蜀国的灭亡,首先,他稳扎稳打,劳命伤财,绕道去征战,常言道,行险而胜,他否定魏延出兵子午谷,按战略来讲,出兵子午谷,只要通过后,直接插到了魏国的心脏,攻洛阳打对方错手不及。后来的邓艾就是从子午谷抄了蜀国的老巢。所以,司马父子也知孔明稳重,不会冒险,根本没认真设防子午谷。兵与未动,粮草先行,连年征战,民不潦生。六出祁山,九伐中原。山高路远,补给怎能供得上,战.线越长越远,补给就越困难。时间越长,民怨越大。据史料记载,诸葛亮并非象三国演义描术的那样足智多谋,是一文官,治国有方,军事平平,而且经常打败仗。这样一人,去征战,应该加速了蜀国的灭亡。看完点个赞再走呗,不然会象诸葛一样结局。


128250444


关于诸葛亮北伐,现在的确有说法认为连续的战争加速了蜀国灭亡,那么这种观点是否正确呢?我认为这种说法显然不太准确,一方面诸葛亮的北伐并未对蜀国造成什么实质性损害,更为重要的是,蜀国在三国之中基础最为薄弱,发展速度根本无法与其他两国相比,如果不扩张图强,最终也只是慢性死亡罢了。

诸葛亮先后五次北伐, 实际上并未对蜀汉造成实质性损害

受《三国演义》的影响,大部分人通常以“六出祁山”代表诸葛亮北伐,实际上诸葛亮从祁山出兵伐魏仅有两次,而诸葛亮的北伐一共也只进行了五次而已,我们简单回顾一下这五次北伐。

第一次,街亭失守,被迫退兵。蜀汉建兴六年(228年),诸葛亮派镇东将军赵云、扬武将军邓芝率领一支疑兵,摆出经斜谷道北攻郿城的形势,曹叡果然命曹真都督关右诸军,前往抵御赵云。而诸葛亮则率主力趁势向祁山发动进攻,曹魏毫无防备,导致陇右五郡中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接连陷落,仅有广魏郡和陇西郡拒不投降。情形危机之下,曹叡亲自到长安坐镇,派张郃率军前往抵抗诸葛亮,曹魏凉州刺史徐邈也派兵与金城太守反攻南安郡。诸葛亮于是派遣马谡领兵把守街亭要道,结果败于张郃之手,王平率军向诸葛亮靠拢,而柳城的高翔被郭淮击败,魏延也被张郃堵在了山谷之中,两人只得撤军。与此同时,赵云也被曹真打退,曹真随即率军攻打安定郡。诸葛亮见全盘计划被打乱,无奈之下只得内迁西县千余家,随后率兵退回汉中。

△《三国演义》马谡形象

第二次,粮草不济,被迫退兵。建兴六年(228年)冬,曹休在石亭被东吴陆逊击败,诸葛亮听闻魏军将大举东进,关中兵力空虚,于是诸葛亮写信给兄长诸葛瑾,表示自己将进兵陈仓牵制魏军,使其无法东进。诸葛亮随即出兵陈仓道,包围陈仓,不过魏国早已筑好陈仓城严阵以待。由于曹魏早已准备充分,再加上陈仓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双方激战二十余日而不分胜负,曹魏方面费耀、张郃等则率领元军赶来,再加上蜀汉粮草不济,诸葛亮只得再度退回汉中,并杀死了前来追击的魏将王双。

第三次,你来我往,蜀汉小胜。建兴七年(229年)春,诸葛亮派陈式进攻武都、阴平,曹魏大将郭淮率军救援,诸葛亮则率军驻扎建威牵制郭淮,得知蜀汉主力到来,曹魏只得撤军,汉军占领武都、阴平二郡。同年冬,诸葛亮筑汉、乐二城,加强汉中防守。次年七月,曹魏转守为攻,兵分三路进攻汉中,其中曹真率主力走子午道、司马懿率军从汉水而上、张郃则从褒斜道进兵。诸葛亮则令李严率军两万赴汉中狙击,并加固加强城固、赤阪等要地的防守。后因天降大雨,曹真用了一个月才走完一半路程,再加上魏明帝下令撤军,魏军逐退回。同年,诸葛亮派魏延、吴壹入南安,魏延攻破郭淮,吴壹攻破费瑶,蜀汉取得小胜。

△张郃惨被伏杀

第四次,粮草不济,蜀汉撤军。建兴九年(231年)春,诸葛亮趁雍凉地区干旱再度北伐,以木牛运粮,包围祁山堡,曹睿则派司马懿为统帅屯于长安,领张郃、费曜、戴陵、郭淮等人抵抗。在诸葛亮漂亮的诱敌深入之计下,司马懿大败,退往上邽与诸葛亮对峙。蜀汉后因粮草接济不上,再加上刘禅下旨撤军(李严所为),诸葛亮随即撤军,并于途中伏击追击的张郃,导致张郃重伤病逝。

第五次,孔明病逝,蜀汉撤军。建兴十二年(234年)春,诸葛亮经过三年的准备,再度率领数万大军出斜谷口北伐,同时联络孙吴希望共同伐魏。四月,汉军到达郿县,在渭水南岸的五丈原下扎营寨。司马懿则率领魏军背水筑营,想再次以持久战消耗蜀军粮食,令汉军自行撤退。同时,孙权也响应蜀汉,亲率十万大军北上攻魏,但被魏明帝曹叡亲自率军打败。魏蜀相持百余天,不论诸葛亮如何挑战,司马懿始终坚守不出。八月,诸葛亮因积劳成疾而病倒,病情迅速恶化,司马懿趁机偷袭汉军后方,斩五百余人,获牲口千余头,降者六百余人。诸葛亮因病重无法统军,自知命不多已,只得安排后事,命令军队撤退。不久后,诸葛亮死于营中。

纵观诸葛亮的五次北伐,只有第一次和第五次才是规模比较大的战争,其余三次只是局部的小型战争,总体对蜀汉国力影响极为有限。而在规模比较大的第一次和第五次战争中,第五次蜀汉属于无奈撤军,只有第一次损失比较大,但也只有马谡在街亭损失严重,反而却将南安,安定三座大郡的军民全部迁往了汉中,大大扩充了蜀汉国力。

因此,说这诸葛亮的五次北伐动摇蜀汉国本,显然并不准确。

诸葛亮为何要北伐,主要还是为了扭转蜀汉的弱势

关于诸葛亮北伐的动机,其实近代历史学家根据史料已经进行了推导和概括,总体便是三点原因。

1、完成先帝遗愿。这个主要源自于诸葛亮的《出师表》,其中有“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虑,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语句。由此可见,诸葛亮北伐的确有报答先帝刘备对自己的知遇之恩,完成其光复汉室的遗愿。

2、转移内部矛盾。蜀汉内部其实一直存在着矛盾,一方是以诸葛亮为代表,最初跟随刘备的荆州集团;一方是以李严为代表,原来刘璋的旧部东州集团;还有一方则是以谯周为代表,蜀地本土势力的蜀地集团。在蜀汉建立之初,拥有荆州和益州时,三方势力的矛盾还不明显,但是自从荆州丢失、刘备败于夷陵后,荆州集团不仅丢失了根基之地,且人员损失惨重(关羽、张飞、黄忠、马良、麋竺等),已经无力压制强大的蜀地集团,因而必须联合东州集团,这导致三方矛盾日益突出。刘备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因而在托孤之时,对李严进行了拉拢。鉴于这种矛盾,诸葛亮发动北伐,可以将蜀汉的内部矛盾转化为对曹魏的外部矛盾,而且只要打下雍州、凉州,内部三大集团的矛盾也会大大缩减。

3、扭转蜀汉弱势。在魏蜀吴三国之中,三方国力显然是“曹魏>东吴>蜀汉”,蜀汉在人口、土地、经济等各方面可以说是全面落后于另外两方,如果三方各自埋头发展,蜀汉的发展速度根本无法与另外两方相提并论。而自从曹叡在大臣孙资的建议下,对蜀国采取据守要塞,大力恢复魏国实力的措施后,诸葛亮已经意识到了危机,如果任凭曹魏发展,蜀魏两国之间差距只会越来越大,而蜀国只能是慢性死亡。而对于蜀汉来说,山峻之险无疑是一把双刃剑,曹魏难以攻打进来,但蜀汉也难以向外发展,因此蜀汉必须向外拓展,一方面可以扩充实力,另一方面也可以不断蚕食削弱敌人,尽量将双方拉回同一水平线,可惜上天给诸葛亮的时间太少了。

综上所述,在已知闷头发展只会自取灭亡的情况下,诸葛亮不断北伐其实也是一种被动的无奈选择,而且并未加速蜀汉的灭亡。


香茗史馆


诸葛亮北伐的原因从来都是一个讨论的热门话题,各种分析解释听着都似乎很有道理,但是很少有人能一针见血的说道核心问题,其实如果把诸葛亮北伐的真实原因弄懂了,蜀汉留下来的很多疑案基本都会有合理的答案,比如魏延的子午谷奇谋,诸葛亮和另一位托孤重臣李严之间的斗争,还有费祎之死等等这些背后的答案都隐藏在诸葛亮北伐的原因背后。下面由我一一道来。



说蜀汉问题一定要把其内部派系了解清楚,否则就是云里雾里。蜀汉内部也是派系丛生,错综复杂,只要存在派系,就会有争斗。

益州本土派

该派处在最底层,也是人数最多的一个派系,他们是土生土长的益州人,在刘焉来之前,是益州的掌权派,可惜到了东汉末年,百姓被当地豪强残酷压迫,经常出现叛乱。后来刘焉入主益州后形式才逐渐稳定,但是益州本土派被以刘焉为代表的东州派所压迫,开始处于权力的底层,他们一直有迫切进入政权中心,获得更多利益的愿望。

东州派

该派属于中间一层,这些人是刘章的父亲刘焉入主益州时为了镇压益州本土派和当地叛乱组建的东州派系,这里不得不简单说一下刘焉,刘焉可以说是东汉地方割据的始作俑者,陈寿写三国志时把刘焉放到蜀书的第一位是有道理的,刘焉早就看出了东汉朝廷这么玩迟早是要出事的,为了自己赶紧解脱,就建议灵帝从王室中选拔才德兼备的成员任命为地方州牧,掌握地方军政大权,从此东汉对地方政权开始慢慢失控,刘焉最早本来是要去交趾的,在现在广东广西南部,越南以北,这地方在当时真是鸟不拉屎,后来受益州人董扶影响才决定去益州,东州派就是刘焉去益州时为了镇压当地豪族和百姓叛乱,维护自己统治组建的。

荆州派

这一派是跟着刘备诸葛亮一起入蜀赶走刘璋的,真正建立蜀汉政权的一派,自然也是处在权力顶层的一派。荆州派是东州派的法正,和益州本土派的张松,请来帮自己在益州夺取更多利益的。张松,法正虽然不是一个派系,但是私下关系处的非常好,两个人都觉得自己有才华,又不能得到刘章的重用,所以就想借助刘备荆州派的势力来使自己得到重用。荆州派占领益州派以后政治权利格局必然重新洗牌,这里最受伤的就是益州本土派,在之前就被东州派打压过,这回被外来的荆州联合部分东州派一块打压,荆州派到了益州以后对东州派还是以拉拢为主的,益州本土豪强是被压制的对象。所以益州本土派可以说是最不稳定的派系,也是人数最多的派系。蜀汉的灭亡也是因为没有很好的融入这个派系。



刘备死后托孤诸葛亮和李严,诸葛亮深刻认识到蜀汉政权内部的不稳定,想逐渐与益州派化解矛盾,化解矛盾就要给对方一些好处,蜀汉就这么大的地,要不就对外扩张占领更大的地盘,诸葛亮北伐目的之一也是想多占一些地盘,化解内部矛盾,所以稳扎稳打。要不就从既得利益者手里拿出一部分利益分给对方。可是李严也是托孤重臣,李严不想自己东州派的利益受到削弱,对诸葛亮的一些政策横加阻挠,诸葛亮最终利用权谋手段把李严罢官。诸葛亮以身作则,以法治国,拉拢益州本土派,在诸葛亮的治理下蜀国内部的矛盾被暂时压下来。诸葛亮与李严权力之争,其实就是派系之间利益之争,诸葛亮要的是整个蜀汉稳定,并且荆州派掌权,李严要的是以他为代表的东州派要从荆州派里分一杯羹,并且继续打压益州本土派,防止本土派崛起危害自己既得利益。诸葛亮认为李严的做法严重危害了蜀汉稳定,最后只能拿他开刀。

诸葛亮在时,其内部派系之间的矛盾都能被压制,可诸葛亮一死,各个派系争权夺利就开始了,先是杨仪和魏延明斗,魏延被杀,后是杨仪与蒋琬争权,杨仪不久也被蒋琬收拾了。魏延,杨仪,蒋琬都属于荆州派跟随刘备入蜀的,诸葛亮在时不仅压住了荆州派系内部的争斗,也压制住了荆州派,东州派与益州派的矛盾,蒋琬死后费祎接任,费祎属于东州派,跟刘章还是亲戚,刘备入蜀后也一直重用,不论蒋琬还是费祎都是主张休养生息的,这向这政策与另外一位重要人物姜维政策是相违背。蜀汉无论人口和土地都是三国里最少的,经不起长期大规模战争,需要休兵养民,诸葛亮临死前也意识到这一点,所以指派接班人的时候选的是蒋琬和费祎,而不是跟杨仪,魏延,姜维,事实上这两个人把国家治理的也很好。

姜维一心只想北伐完成诸葛亮未完成遗愿,然而蒋琬费祎掌权时姜维一直被压制,姜维日子过的相当憋屈。这又牵扯到蜀汉一大疑案,费祎之死,据陈寿三国志记载杀害费祎的是魏国间谍郭修,郭修是在蜀魏一次战役中投降姜维了,说郭修是魏国间谍可以,但说他是姜维手下也不为过,魏国对郭修没有什么再造之恩,郭修犯不着去学荆轲,给魏国去谋刺蜀汉重臣,这跟自杀没什么区别,况且费祎被害后,姜维总揽了蜀国军政大权,又开始了无休止的北伐,是最大受益者,如果魏国派间谍杀死休兵养息的费祎,让姜维掌握蜀汉大权,开始三天两头闹北伐,这对魏国根本没有任何好处,而陈寿当时在姜维手下任职,所以陈寿关于蒋琬之死的记载含糊其辞。这背后隐藏着权力之争。



姜维身份比较特殊,不属于荆州派,东州派和益州派三大派系,他还是魏国降将,如果用之前地方身份归类的话,姜维确实无法分类,如果按政治取向的话可以把他勉强算作荆州派,因为光复汉室,北伐中原不光是诸葛亮的夙愿,也是荆州派系一直追求的终极目标。说到这里我们可以大概分析一下,蜀汉的大权从诸葛亮到蒋琬,费祎,姜维,三个荆州派,一个东州派,就是没有益州本土派,虽然由于诸葛亮的依法治国,蒋琬费祎的休养生息把蜀汉,治理的井井有条,益州本土派的矛盾被暂时压制,但是真正的掌权者确怎么也轮不到益州派。当姜维继任后连年北伐,只顾对外战争,内政搞的一塌糊涂,逐渐激起了益州本土派的反抗,最终在魏国的大兵压境下,刘禅被以谯周为代表的益州本土派裹挟投降了,在益州派来看,与其让荆州派,东州派继续掌权,还不如投降魏国,借用魏国势力打压荆州派和东州派,事实上蜀汉灭亡以后荆州派和东州派逐渐消失,益州本土派确实得到了即有利益。任何一个政权没有得到本土士族豪强的支持,都很难长久。蜀汉灭亡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该政权一直没有很好的与益州士族豪强融合。

前边讲了一大堆,如果读懂了,诸葛亮北伐的原因就一目了然了,诸葛亮自己心里清楚以目前蜀国的国力是无法消灭魏国的,不断的北伐就是利用战争动员压制内部派系的斗争,打赢了可以多占地盘,缓解派系之间的矛盾。打输了只要没有大的伤亡损耗,内部还是团结稳定的。益州本土派虽然处于权力底层,但是他们人数众多,只想守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对蜀汉政权没有忠心可言,更缺少对魏国的敌视,如果一直休兵养息,早晚会被魏国吞并,诸葛亮就是要让蜀汉所有阶层都知道,魏国永远都是我们蜀汉的头号死敌,所以当魏延提出子午谷奇谋时,诸葛亮不屑一顾,无论子午谷奇谋是否成功,魏延率领的几千将领都是有去无回,魏延即使占领了长安,没有诸葛亮大兵接应,迟早也会被消灭,而诸葛亮就算想接应魏延,恐怕短时间内也是打不到长安的,更何况诸葛亮北伐的目的也不是以消灭曹魏为目的,因为诸葛亮知道以蜀国当时的国力也消灭不了曹魏。诸葛亮是个有理想的人,即使明知自己的理想无法实现,但还要努力去做,北伐也是他对自己理想的努力,光复汉室的重任再难他也要努力去做,直到把自己累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把这八个字体现的淋漓尽致,这也是后人为什么要给诸葛亮封神的原因。



这里还要说明一下历史上并没有六出祁山一说,这都是后来文艺创作演义出来的,诸葛亮并没有因为要完成自己一个不可能实现的理想而拖垮蜀汉国力。其实诸葛亮时期真正的对魏作战一共六次,其中五次蜀汉主动北伐,一次是曹魏进攻蜀汉反击。诸葛亮五次北伐中只有第一次和第五次是大规模战役,第二次是为了策应东吴与魏国的石亭之战,其他两次规模也不大,也没多大损失,甚至还夺了一些地盘。说是诸葛亮频繁北伐拖垮了蜀汉国力是不准确的。再加强在诸葛亮治理下的蜀国,政治清明,官吏廉洁。蜀汉的国力并没有受多大影响。真正拖垮蜀汉国力的是姜维掌权以后频繁不计后果的北伐,胜少败多,最终将蜀汉国力拖垮。

魏蜀吴的灭亡背后都有与士族集团的影子。三国里与士族融合最差的是蜀汉,所以蜀汉先灭亡,与士族融合最彻底的是曹魏,所以没多久也灭亡了,与士族融合适中的是东吴,所以东吴最后灭亡。以后会有详细文章介绍这里的奥妙玄机,感谢关注!


龙舞


诸葛亮不北伐,蜀汉就直接自我分裂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