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覺得中西方父母最大的區別在哪?

一切隨緣4244771925


感謝能回答到您這個問題,以下見解,希望能拋磚引玉。


首先中西方父母認知和行為區別其根源來自於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區別。

現代物理發展,讓我們知道了宇宙從混沌中來,由熵增,熱寂歸於混沌,週而復始,循環往復。

中華先賢伏羲一劃開天,萬物負陰而抱陽,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闡述了萬事萬物從由來到變化的過程。這裡我們講“”,而不用分,是因為中國的哲學觀念是陰中有陽,陽中有陰。萬物從自然中而來。

中國文化為一脈相承,諸子百家理論都是在一個基礎點上發展起來,由後輩繼承並完善創新。

而古代西方則認為萬物由神所創造,我們都是神的子民後代,祖輩父母和自己只是出生的時間先後不一樣,對於神而言,我們是平等的,因此子女甚至可以直呼父母名字。

這裡我們可以“”的思維來闡述,一分為二,二分為四,四分為八……受這種思維影響,細胞分裂學,二進制等在西方很容易被研究並發展。


所以受不同文化的影響,中國的父母給子女講自己的經驗經歷,希望完成自己未完成的夢想和事業。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生於溺愛保護的環境下長大,但文明的傳承者較高。雖然有弊端,但是這也是中華幾千年文化能經久不衰,一代代越來越強的原因,每逢亂世,必有英雄出世,生於危難之間,救國救民於水火之外。


西方父母一般認為小孩從出生那天起就是一個“分出去”的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獨立的意願和個性。不管是任何人,都沒有權力去支配和限制他的行為和意識,家庭和對“家”的觀念沒有中國強烈。

因此西方國家的孩子獨立自主能力比較強,創造性比較強。


現在隨著改革開放,經濟的飛速發展,國與國,家與家的交流溝通變得更多、更方便、更快捷,不管是中國還是西方父母,在教育子女方面,都應該取長補短,吸納別人的成功之處,才能培養出更適應現代的新一代,文化傳承更淵久的更強國家。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長此以往,地球方能更和諧,更符合自然的發展之道,最終達到更高級的文明。


敬之


中西方父母最大的區別是:

1.觀念不同

中國的父母在孩子面前大多樹立的是權威,不容懷疑,孩子只需聽話,實施就好了,就是聽話的好孩子。西方的父母大多教給孩子的是平等、尊重,不管做什麼,什麼做,都要有自己的主觀判斷,並自己對其結果負責。

2.規則與道理

中國的父母教育孩子時,灌輸最多的就是凡事要講道理,不可無理,有理也得得饒人處且饒人,有理也不可話說盡,路走絕。西方父母教育則是懂得規則,遵守規則,敬畏規則,一切讓規則說話,沒那麼多曲徑通幽,靈活變通之朮。

3.財富觀念

中國父母總想把最好的留給兒女,盡最大能力讓兒女的生活無憂,寧願自己吃苦受罪。西方父母則是兒女十八歲後,成年了,就很少管了,讓他們自己去拼搏去奮鬥,父母該吃該喝該玩了,瀟灑自在。


閒也是閒


中西方由於文化的差異,造成了父母們養育孩子的觀念也不太相同。中國的父母通常是比較傳統的,他們對孩子的重視程度超過一切,而國外的父母大多會選擇放手,讓孩子自由成長。其實,很多時候正是這種“重視”,變成了孩子們的束縛。

之前熱播的一部電視劇《小歡喜》中,陶虹飾演的媽媽對女兒的愛溢於言表,但女兒卻想要逃離,做出離家出走的舉動,甚至出現想要跳海的念頭,這樣的父母、這種教育方式在中國並不少見。

每天看著孩子的文化課,每次考試成績下來孩子害怕的不想回家,即使孩子有喜歡的興趣也不能學習,因為一切要以文化課為主。英子喜歡玩樂高,卻只能偷偷有的玩,沒有一點興趣孩子真的能健康成長嗎?”你不好好學習,你怎麼上好的大學?“這已經成為大多數家長的口頭禪,想必這些父母也不會知道孩子每次聽到這句話的壓力。

孩子真的不能有自己的興趣嗎?做自己感興趣的事真的就十惡不赦了嗎?在面對孩子興趣,培養孩子才藝這件事上,中國家長和外國家長有著天壤之別。

在世界範圍內,藝術界從來不缺少天才和神童,十歲左右畫出非常成熟的作品,能夠自己開畫展的孩子大有人在。一方面是有些孩子的確有天賦,另外跟父母從小良性的培養和支持也是分不開的!

給孩子一個機會,說不定他就是下一個徐悲鴻!

我的一個朋友,她的孩子很喜歡畫畫,但是因為孩子馬上要參加小學升初中的考試,無論孩子怎麼央求,她都拒絕孩子利用閒暇時間去學習畫畫,因為她認為有學習畫畫的時間為什麼不學點文化課,最後,孩子也沒有順利考上理想的初中,也決口不再提學習畫畫的事。

如果這是在外國,我想父母會完全尊重孩子的喜好,甚至給孩子物質上的支持,口頭上的鼓勵。

很多人說中國父母養出了很多”巨嬰“,但是這些家長卻後知後覺,”巨嬰“形成的主要原因又是什麼呢?是父母的看管,做什麼事都不能自己做決定,什麼都要父母同意才能做,父母不同意就免談,孩子久而久之便失去了自我。

國外孩子的獨立性是我所羨慕的,我孩子在很小的時候我就”散養“,也是朋友的孩子給我提了醒,我兒子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自己要做的事,只要不違背自然規則和我能承擔的起。他六歲半的時候一邊看動畫片,一邊亂塗亂畫,我問他是不是想學畫畫,他說想。從那開始,我就到處給他查找美術班的資料,很多機構的美術課程是可以先試聽的,最後孩子自己選擇了一個叫美術寶1對1的機構,那時候它的規模還沒有現在大,但是老師講課水平很高,內容也挺有意思,兒子試聽了就喜歡上了。

現在兒子已經二年級了,畫畫技能基本都掌握了,文化課也並沒有落下,很多老師都說孩子的想象力很豐富。我很慶幸當時讓孩子自己選擇自己要學習的東西,因為他感興趣的他才會努力學習。

雖然我們不能完全照搬國外父母的教育方式,但是可以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把適合我們孩子成長的的留下來,一切都是為了孩子,也希望我們的孩子都能健康長大!


日月光輝66


其實蝸牛感覺這是兩種文明的認知差異。蝸牛通過方方面面也瞭解過西方文化,感覺西方人更多地追求自由和人權,活的更任性,認為自己只屬於自己,那才活的有意義。但從我們中國人的視角看,就覺得很自私了,我們從小就深受傳統文化影響,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從小就學會了不僅要管好自己,還得在有能力的情況下擔當更大的責任,對身邊的人尤其如此,我幫你是為你好,哪怕你不需要。所以,這就造成了父母對孩子的愛的方式有很大差異。西方的父母,對孩子的愛,會純粹的多,他們儘自己該盡的義務,同時又尊重孩子是一個自由人。相較而言,我們中國父母就沉重多了,他們對孩子的愛很多時候寄託了他們自己未能實現的願景,父母付出越多,期望也就越多,孩子揹負的也更多。誰能真正做到無私呢?一句“都是為你好”是真的為了孩子好嗎?難道沒有相互攀比的虛榮心態?沒有“養兒防老”的投資心態?蝸牛想法可能有些太偏頗,但真正覺得我們中國父母對待子女的愛,很多方面得向西方學習,學會放手,孩子畢竟有自己的路,我們得學會尊重。蝸牛一家之言,偏頗之處請大家指正。


書法蝸牛


中西方父母最大差別是對子女的教育和關係親密度,中國父母對子女關愛多,望子成龍,孝敬父母和長輩;西方父母注重培養子女的自理、獨立生活能力。子女成年後中國父母和子女的關係相比於西方父母和子女的關係要密切。隨著中西方交流增加,這些差別在逐漸縮小。


三生40250241


中西方由於文化的差異,造成了父母們養育孩子的觀念也不太相同。中國的父母通常是比較傳統的,他們對孩子的重視程度超過一切,而國外的父母大多會選擇放手,讓孩子自由成長。之前熱播的一部電視劇《小歡喜》中,陶虹飾演的媽媽對女兒的愛溢於言表,但女兒卻想要逃離,做出離家出走的舉動,甚至出現想要跳海的念頭,這樣的父母、這種教育方式在中國並不少見。

每天看著孩子的文化課,每次考試成績下來孩子害怕的不想回家,即使孩子有喜歡的興趣也不能學習,因為一切要以文化課為主。英子喜歡玩樂高,卻只能偷偷有的玩,沒有一點興趣孩子真的能健康成長嗎?”你不好好學習,你怎麼上好的大學?“這已經成為大多數家長的口頭禪,想必這些父母也不會知道孩子每次聽到這句話的壓力。

孩子真的不能有自己的興趣嗎?做自己感興趣的事真的就十惡不赦了嗎?在面對孩子興趣,培養孩子才藝這件事上,中國家長和外國家長有著天壤之別。

在世界範圍內,藝術界從來不缺少天才和神童,十歲左右畫出非常成熟的作品,能夠自己開畫展的孩子大有人在。一方面是有些孩子的確有天賦,另外跟父母從小良性的培養和支持也是分不開的!

給孩子一個機會,說不定他就是下一個徐悲鴻!

我的一個朋友,她的孩子很喜歡畫畫,但是因為孩子馬上要參加小學升初中的考試,無論孩子怎麼央求,她都拒絕孩子利用閒暇時間去學習畫畫,因為她認為有學習畫畫的時間為什麼不學點文化課,最後,孩子也沒有順利考上理想的初中,也決口不再提學習畫畫的事。


90後新撕基


中國父母對待孩子是做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來對待,西方父母對待孩子是把他做為一個個體來對待。

孩子對於中國父母來說,這一輩子無論他年齡大小,在父母眼中就始終是個孩子,那怕曾經的小孩現在已經成為老人。中國父母對孩子的愛一直不會改變,無論什麼時候孩子有困難,做為父母的也一定會全力進行幫助。

孩子對於西方父母來說,分為未成年人和成年人,未成年人的時候父母必須履行養育的責任和義務,對孩子必須進行關愛和教育。等到孩子成年後,會和父母分家並各自過各自的生活,雖然也有親情,但各自應該有各自的空間。只有約好時間後才會在一起度過一段時間。因此,成年後的孩子和父母之間就是個體與個體之間的存在。

中國父母會利用自己的時間會孩子帶孫子一代,並且在中國也流行“隔代親"的說法,就是對兒女管教很嚴,但對孫子輩這一代則更加關愛,也會不捨得管教。因此,中國父母對於子女的幫助則是終生的,那怕只有一點力氣,也會幫助子女。

西方父母在孩子成年後不是在特殊情況下基本是獨立生活,即是兒女有了下一代,那麼也很少會讓父母幫忙帶孩子。偶爾有事帶不過來的話會讓父母給帶幾天,且一般時間不會太長。

中國也有句古話來說養兒防老,這也說明了中國父母把大部分愛給了兒女,也希望在年老的時候兒女能在自己需要的時候能陪在自己的身邊。

西方父母基本上在老年的時候大多數會住進養老院,以社會團體的形式度過自己的晚年。

總之,父母對子女的愛都是不會變的,中西方父母在對待子女的方式不太一樣,這是因為各自的文化不太一樣,長期形成的文化在父母對待子女的問題上有差異。無論那個國家,只要子女有難的情況下父母都會幫助。正因為這份愛一直傳遞下去,因此,人類美好的生活才得以傳承。

大家好,我是喜歡讀書的孖妤,希望關注溝通交流。

孖妤讀書


這裡談談普遍情況,不涉及個例。

天冷了,西方的父母會提醒孩子加衣服,如果因為忘記加衣服而感冒也沒什麼,因為那是孩子自己的選擇。讓孩子自己做選擇,選擇並承擔後果,這是西方教育的主旨。

同樣是提醒孩子加衣服,中國父母不僅會嘴上做到,行動也一定會跟上,恨不能幫孩子穿上秋褲,再把秋褲塞到加厚的棉襪子裡才放心。對於大多數中國孩子來說,這世上有一種刺骨寒冷,是“我媽覺得我冷”。

扶孩子上馬,再給一鞭子,讓孩子在體驗中成長;背孩子上馬,再送一程,護佑孩子周全比學會騎馬重要得多。要我說,這就是中西方教育的最大區別。


小馬拾圖


中西方家庭觀念的區別為:重視度不同、家族意識不同、子女與父母關係不同。

一、重視度不同

1、中方家庭觀念:中方家庭觀念重視血親關係,中國人的家庭結構的主要特點就是大家庭。包括核心家庭與延伸家庭。

2、西方家庭觀念:西方家庭對於血親關係並不像中國人那麼重視。在西方國家,核心家庭佔絕對的主導地位,而延伸家庭微乎其微。

二、家族意識不同

1、中方家庭觀念:中方家庭的家族意識較強烈,親情倫理在腦中根深蒂固,一直奉行敬老的傳統。老人們往往會受到家庭、社會格外的尊敬。

2、西方家庭觀念:西方家庭的家族意識較淡薄,西方的社會的根基在個人,西方文化價值觀以個人主義為核心。讚揚人的價值,提倡人的尊嚴和個性自由發展。父母與子女的關係較為平等。


任東昇玄學師


思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