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酒言歡,淺談中國的“吃酒”文化

朋友,你愛喝酒嗎?酒,這種“雅俗共賞”的特殊的飲品,貫穿中國上下五千年。酒的種類繁多,但是都有一種作用,那就是這種飲料有其令人陶醉的作用,從古至今,沒有一個朝代缺少過它的身影。從“煮酒論英雄”到“何以解憂,唯有杜康”的歷史記載,使得許多人對酒的感情深入到無以復加。中國歷史上無數文人騷客,從來就不吝嗇自己對酒的喜愛。

最有趣的就是蘇軾,他在《書東阜子傳後》文中寫道:“天下之不能飲,無在予下者。天下之好飲,亦無在予上者”,意思就是說“這天下啊,無數不能喝酒的人,沒有一個比我的酒量還差;(但是)這天下,無數的人喜歡喝酒,沒有一個人比我更喜歡喝酒了”。為什麼酒在古代甚至是在今天都有如此多的追隨者呢

把酒言歡,淺談中國的“吃酒”文化

酒的起源極早

就這個奇怪的飲料,自從出生以來,就受到各界人士追捧。上至君王大臣,下至百姓乞人。這個奇怪的現象仔細想想,還只有在酒的身上才出現過。那麼,這第一壺酒到底是怎麼來的,民間傳說有很多。這第一個傳說就是儀狄釀酒說,相傳在夏禹時期的儀狄發明了釀酒這一技術,《戰國策》中有如下記載

"昔者帝女令儀狄作酒而美進之禹。禹飲而甘之遂疏儀狄絕旨酒曰後世必有以酒亡其國者”

句中寫道,夏禹覺得酒此物不凡,後世的人一定會因為迷戀此物而導致亡國。可見當時酒的“威力”有多大,而夏禹這句話,沒過多久就應驗了,商朝的紂王就是因為沉醉美酒女色而被周武王姬發舉兵造反亡國。

還有一說為猿猴造酒,因為猿猴嗜酒,所以第一壺酒便由它們所造。現今都知道因為酒此物是由米慢慢發酵而來,其中最關鍵的就是酵母菌的一環,恰好酵母菌在大自然中分佈廣泛,猿猴在水果多的季節,便會大量儲存水果以備淡季食物。而在這些含糖量極高的水果中,酵母菌肆意生長,在山石之間就出現了這種叫“酒”的液體,明代的文人李日華著述中,也有類似的記載:

“黃山多猿猱,春夏採花果於石窪中,醞釀成酒,香氣溢發,聞數百步”

而古代好酒“猴兒酒”名稱便源自與此。

把酒言歡,淺談中國的“吃酒”文化

而現今最有說服力的說法便是杜康造酒說了,這也是現今流傳最廣的一說了,相傳杜康將“不盡之飯,委之空桑“,然後居然“鬱緒成味,久蓄氣芳 ”再加之歷史上杜康的確存在。在古籍中如《呂氏春秋》、《說文解字》等書、對杜康此人都有過真實的記載。似乎杜康造酒已成事實。

再有因為魏武帝曹操詩中“何以解憂,惟有杜康”的傳世名句。自此之後,酒是杜康開創的說法逐漸被世人所認同了。


酒的歷史發展

隨著對酒的來源逐漸清晰,人們對酒的好奇程度與喜愛程度也與日俱增,加上在以前年代並無佳飲可以品嚐,一旦品了第一口,基本都會被酒的麻醉效果所吸引,況且在古時候百姓有諸多煩事繞與身旁。有酒的陪伴,醉一場,便煩心之事,都可以一下子拋於腦後了。

這裡不得不說李白這個酒鬼了,杜甫曾在《飲中八仙歌》這樣描寫他的“好兄長“

“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看到沒有,李白這哥們,喝多了酒連皇上話的都不在意了。真的是嗜酒如命啊


把酒言歡,淺談中國的“吃酒”文化

因為人們的真心喜愛,導致對酒的需求是越來越高,同時,滿足了人們的數量需求後大眾便不滿足於普通酒了味道了。這一時候,有需求就有市場,聰明的商人開始行動了,將酒的工藝進行改良、將酒中加入其他成分、將酒賦予其他含義,使得他們的酒更加暢銷。慢慢的酒的就有了等級之分。到周朝《五齊》、《三酒》的分別就出現了,《呂氏春秋》有記載:

“聖人蔡陰陽之宜,辨萬物之利以便生……凡食,無(勿)強厚味,無(勿)以烈味重酒。”

意思就是,那些高度數的烈性酒不該飲用,應該適量去喝一些,質量好的而度數低的酒。從這句話就可以看出那個時候已經確定有了質量之分的酒水。在《養心錄》有一句話“酒以陳者為上,愈睞愈妙……如能陳即變而為好酒矣。是故陳之一字,可以作酒之姓矣。”這句話直接說明酒的好壞和酒的釀造時間有決定性的關係。同時也給大眾提供了一個簡單地辨別酒的質量的方法

我們今天依靠科學知道了飲酒過度,還有飲用劣質酒都對身心都有害。古人們在那個時候就知道了,可見隨著歷史發展,古人對酒的研究已經漸漸深入。


把酒言歡,淺談中國的“吃酒”文化

酒的文化影響極深

在古人的慢慢研究中,酒的種類也是與日俱增,包括黃酒,藥酒,果酒等等。其中藥酒文化在我國極受影響深遠,古時“酒”寫作“酉”,《說文解字》中如是說:“酉,就也,八月黍成,可為耐酒。”古時候“醫”字寫酉, 這兩者結合。將酒的地位,又抬升了一個臺階。


從這時起,酒又有了一個作用——養生。適當飲酒,可通絡祛風,舒筋活血,這一發現是很有分量的。在古時候普通百姓又無過多錢財,由於看不起大夫,生病即意味著死亡,既然酒又美味又養生,還有什麼理由不喝呢。以至於各個古書中都有對酒的飲法描述,其中呂氏春秋》記載:“凡養生,……飲必小咽,端直無戾“說的是喝酒要小口喝,不要有戾氣。平和心氣


把酒言歡,淺談中國的“吃酒”文化


在《水滸傳》中梁山好漢們無酒不歡,武松更是喝了酒後打死了老虎,岑參的《涼州館中與諸判官夜集》中有:“一生大笑能幾回,斗酒相逢須醉倒。”的暢飲。在這些文人墨客的書中詩詞中,酒是必不可少的角色,諸多詩詞如:“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這些佳句都透露了作者對酒的偏愛之意溢於言表。

不僅僅在文人眼中受歡迎,在宮中貴族眼中,酒一樣必不可少。每開盛宴,每有盛典,酒肉必現於桌前。一旦有隆重儀式,都是好酒奉上,在《舊京遺事》中有云:“今京師內庫酒法,不傳於外。”,說明好酒都在宮中,而且還不外傳。所以在古代,上至官僚王族,下至百姓平民,酒,都是寶貝。

把酒言歡,淺談中國的“吃酒”文化

到了現在,酒依舊被大量愛酒人士所推崇,酒文化已經滲透到我們生活中的各個領域,對文學藝術、醫療衛生、工農業生產、政治經濟各方面都有著巨大影響和作用。其中也不乏一些傳統陋習,例如現在中國宴會上的勸酒,本人也深受其害。但是從整體來說,酒帶給我們的好處已經超過陋習了。

酒是我們中華文明史的見證者,酒文化對於中國,是必不可少的一環。讓我們享受好酒,也享受中華酒文化。五千年的故事,都在這一杯酒了,我幹了,您隨意!


End:

我是夏木,一個年輕人,若喜歡此文,點贊轉發,不甚感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