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周專訪(二)| 到江安河畔走走,感受溫江區的水韻文化!

無論是大禹治水、李冰引水,還是當前河湖長責任制治水,都表明水對人類生活的重要性及人類對水資源的重視程度,而老子“上善若水”和孔子“智者樂水”,則說明自古以來中國人就具有親水的天性。中華民族在黃河、長江、珠江等水系的滋潤下,創造了燦爛輝煌且如水流連綿不絕的中華文明。成都,作為天府之國最美麗的明珠,近年來全面推行河湖長制度,竭誠守護“生命之源”,精心打造“最美河湖”,積極淨化河湖生態環境,助力提升城鄉建設品質,使得城鄉居民幸福指數日益提高。


水周專訪(二)| 到江安河畔走走,感受溫江區的水韻文化!


水周專訪(二)| 到江安河畔走走,感受溫江區的水韻文化!


沙河起源於成都市北郊洞子口,是成都市主要河道之一。成都市委市政府自2001年以來一直對沙河進行以汙水治理、環境治理為重點的綜合整治,特別是近幾年實施河長制治理模式,辛勤的護河人及時清淤治汙,使得沙河重現碧波盪漾、兩岸又呈綠樹成蔭,並且一年比一年更加美麗宜人。四年前,我搬入沙河邊某小區居住,上下班以及晚飯後均沿著沙河邊行走、散步,春看“千重煙樹嫩臨風”,桃紅柳綠;夏聽“草深無處不鳴蛙”,水漲魚躍;秋賞“滿階梧葉月明中”,水清魚肥;冬觀“疏影橫斜水清淺”,魚翔淺底。


水周專訪(二)| 到江安河畔走走,感受溫江區的水韻文化!

水周專訪(二)| 到江安河畔走走,感受溫江區的水韻文化!


一年四季的大部分日子,沙河沿邊綠化帶都是茂林修竹,鬱鬱蔥蔥;繁花似錦,五彩繽紛,是典型的天然氧吧,也是開放的老年活動中心。早晨,在河邊綠化公園,有三五成群的退休大爺們或打太極拳,或伸伸腿腳彎彎腰,積極鍛鍊身體;趕赴上班的人們,大多選擇沿著河邊走,主要目的是多呼吸清新空氣。下午和傍晚,大媽們十幾個、幾十個人規模大小不等地聚集在一起,分別進行形式多樣、姿態各異的廣場舞,有的還展示歌喉,引吭高歌,或美聲,或通俗,猶如“大珠小珠落入盤”,其顫音繞樑不絕,偶有水鳥驚起飛掠河面,水波盪漾,空留下一剪依稀浮動的倒影,而河魚亦被歌聲吸引,或翻騰出河面,或在水面底下追逐嬉耍。每當初夏進入梅雨季節,漫步在沙河邊的石階上,眼前是亂花漸入迷人眼,煙雨迷濛、如夢似幻,撐著彩傘仙子娉婷婀娜而來;耳邊傳來雨打芭蕉葉涮涮,或者是雨入河面聲瀝瀝,以及不遠處機動車輪快速滾動疾馳遠去聲吱吱,花草身邊過,人從橋上來,好一幅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林與河水相得益彰的水彩風景畫!

水周專訪(二)| 到江安河畔走走,感受溫江區的水韻文化!

建設幸福河湖,靠大家愛護水源,保護河流,清理河道,治理河水,這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因此,我們每一位居民都應在建設河湖工作中貢獻自己力量,共建美好都市家園,爭取持續實現人水和諧、林水相彰!


水周專訪(二)| 到江安河畔走走,感受溫江區的水韻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