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为什么能从敦刻尔克成功撤退?

不败神话1688


如果阿道夫.希特勒知道他延误了最佳战机,那么一定会暴跳如雷。历史不容改变,假若不是幸存了这33万英法联军,那么二战的结果还不得而知。也幸亏希特勒犹豫了48小时,才让盟军有反败为胜的机会。

马奇诺防线形同虚设,英法联军被迫在敦刻尔克准备撤退

法国修造12年的防线,只在德国开始进攻数天内就失去了作用。由于经费问题,加上比利时不同意在其边境上修建边境,所以法比边境防御相对薄弱。1940年5月,德国7个装甲师出现在法国比利时边境阿登高地。

阿登高地地势险要,不利于行军,法国没想到德国的坦克能穿过这里,至此,马奇诺防线彻底失去了作用。在德国第18军团、第6军团、第4军团强大的攻势下,英法联军只能向后撤退。德国主力装甲部队在绕到英法联军侧翼,形成了包围态势。

英法联军三面被围,一面是海,真是彻底的“背水一战”了,被逼无奈,英法联军边战边退,随即退到了小港口敦刻尔克。在德国的强大攻势下,联军无法抵挡,丘吉尔命令所有能调集的船只驶向敦刻尔克,来挽救危机中的联军。

德国在临门一脚时,竟然停了下来

1940年5月24日,古德里安的装甲兵团已经开进到离敦刻尔克海岸线20英里位置,就像足球运动带球逼近球门,只剩临门一脚,就可以进球了。然而此时古德里安却收到希特勒命令,停止进军。

一战之后,德国签订了《凡尔赛和约》,丧失了13.5%的领土,所有的海外殖民地都被协约国瓜分,并对其武装力量进行了大幅度限制。德国陆军被限制在10万以内,不得拥有空军和各式重武器。在希特勒看来这绝对是对德国的极大侮辱,但是在敦刻尔克,希特勒心软了。

战机是个很微妙的东西,捕捉他很难,不过一旦失去就可能失去整个天下,比如明代的土木堡之变、萨尔浒之战。历朝历代的战场的名将们的决定因素,就是能否准确把握战机。德国总参谋长哈尔德曾强烈反对停止进攻,但是希特勒坚持了他的决定,也让德国失去了最佳时机。

为何德军暂停进攻48小时

当时的德国已经占领的欧洲大片领土,只差英国,因为相隔一个英吉利海峡。在德国的作战计划中,并不希望和英国作战,德国只想逼迫英国和谈,毕竟当时的英国还是数一数二的强国,德国不想再多一个强大的敌人。

在之后的战争中,英国的海军和空军都发挥了很大作用,极大地牵制了德国的作战计划,这也是为什么希特勒不想和英国作战的原因。希特勒下令停止进攻,也许就是为了缓和和英国的关系,毕竟狗急了还跳墙,何况被逼到绝境的33万军队。

德国严明的军纪,也让命令顺利执行,虽然下属们都很诧异元首的想法,但都执行了下去。从此我们也能看到,军纪严明的优点,同时期最强的德国军队为什么可以在40天占领法国。军纪严明也使德国将领没有人敢反驳元首的命令,就那么眼睁睁看着英国撤走他的士兵。

在离海岸线的20英里,德国A集团军司令伦德施泰特向希特勒提出暂时进攻的建议。理由是当地地形复杂,河流水渠密布,部队行进困难。这样理由实在有些牵强,进攻法国的时候,德国走的是法比边境的阿登地区。

这个阿登地区有大量森林覆盖、多沼泽地,地形复杂,极难穿越,但是德国依靠着装甲部队顺利穿越此地,逼迫英法撤军。20英里相当于32公里,按照德军坦克速度,也用不了多长时间就可到达。地势问题不应该是德军暂停进攻的主要原因。

在伦德施泰特建议暂停同时,德国空军总司令戈林也提出了空军援助的计划,此时的德军内部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因为几乎所有德国人多认为他们赢得了战争,而最后占领敦刻尔克的部队可以赢得更大的功劳。

戈林的建议并非为了军队考虑,大部分是为了抢功,因为德国陆军风头太劲,而德国空军并没有什么建树。希特勒考虑稳定军队内部局势,加上胜局已定,随即答应了戈林的请求,暂停了进攻,调动空军支援,从而丧失的最佳战机。

敦刻尔克的撤退行动,孕育着胜利的曙光

在德国犹豫的时候,英法联军开始疯狂的撤退行动,英国把能用的所有船只都开到了敦刻尔克港,动员所有力量来挽救英法联军。最终到6月4日,英法军队33万人都撤回了英国本土, 虽然他们狼狈不堪,但是毕竟他们活了下来。

也正是这33万军队,成为了后来抵抗轴心国的主要力量,英国保持了实力。对于丘吉尔来说,这次撤退行动更像是一次胜利,而并非失败,正如丘吉尔所说“我们挫败了德国消灭英国远征军的企图,这次撤退孕育着胜利!”

参考资料:《二战启示录:真相、冲突与死亡》

有什么意见,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关注微信公众号:战争史,多位专家将在公号中将继续为您解读。独立专业,有种有料,请用微信搜索公众号:战争史,收看全部战争史政治军事历史精彩内幕解读。


战争史


首先,敦刻尔克地区确实不适宜装甲作战,作为德军闪击战的主力先锋,一路奔袭而侧翼洞开的装甲部队此时没有必要再冒险前进了,应该得到的是休整和维护,接下来还有的仗打。无论是谁都会认为,三面被包围的英法联军插翅难逃;

其次,留给戈林的空军解决一说也有依据。军功之争在战争中特别是这种掠夺战争中太正常了,同时期的日本陆海军也是这样。只是,天气状况帮了英国人一把,而戈林又低估了英国皇家空军的战斗力;

最后,希特勒有意放盟军以向丘吉尔示好也有可能。从法国战役后德国对英国的不断“劝降”到第二年副元首赫斯梦游般驾机飞往英国,希特勒一直在释放这样的信号,自己的最终志向不在西方的不列颠而是在东方。英国即使不屈服,若能保持中立不把美国拉进来,这对德国来说就很好。散落在敦刻尔克的英国大量重武器装备已被收入囊中,穷寇莫追,放走点人又能掀起多大浪?

综上,能从敦刻尔克成功撤退得益于诸多因素,当然,团结英勇的英国人民更是功不可没。


田瑞安


敦刻尔克,是法国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港口小镇,在著名的“敦刻尔克大撤退”前,几乎没有人听说过它。正是因为英、法联军的军事行动,使得这儿名声大噪。在这次行动中,英法联军成功撤走了34万人,为盟军保留了大量的有生力量,为日后的大反攻准备了充足的储备。

历史上,对于一点非常好奇。那就是,本来德军是完全有机会全歼英法联军的,非常有机会!那么多的败兵,从一个小小的港口逃命,必然非常混乱。

而距此不远处,就有德国的坦克部队,仅仅只有10英里不到的距离。如果,德军在这时候对英法联军开打,不需要百分百的用力,有五六成的力气就足够了,英法联军完全挡不住。

但是,但是!希特勒却突然下令原地待命,好像是故意放了盟军一马,到现在我也没搞明白,但是一直想搞明白。为什么?

1939年9月1日起,德国闪击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宣布全面爆发。

作为波兰盟友的英法两国,之前多次承诺共同防卫德国,保护波兰。他俩迅速做出回应,在9月3日就对德国宣战。不过,仅仅是宣战而已,宣战完了,该吃吃,该喝喝,该睡睡,反正和之前没啥变化。

英法两国的算盘打得太好了,希望牺牲波兰,自己按兵不动,一来,保存自身的实力;二来,祸水东引,让希特勒去找苏联去。

不过,英法两国这次却失算了。波兰沦陷后,德国铁蹄并没有继续东进去打苏联,而是调转枪头,气势汹汹地杀了个回马枪,朝法国冲过来了。出人意料的是,号称“世界第一”的法国陆军,竟然根本不是德国人的对手,很快就被打傻了,法国的整条防线全部崩溃。

德国人一鼓作气,大胆地向前推进,成功将30多万的英法联军赶到了海边,并切断了他们与外界的联系,成为了被完全围困的孤立之军。

如此一来,英法联军就陷入绝境当中。摆在面前的只有两个选择:一是向南突围,争取与南部的法军汇合;二是全线撤退,撤往英国。

第一个选择,很可能被气焰正盛的德军完全咬住,甚至会全军覆没。这样一来,不仅法国彻底完蛋,甚至连英国也会元气大伤,难以保全,那样的,整个欧洲可就全部歇菜了。

所以,第二个选择,撤退英国似乎就是最好的选择。但是,前面的敦刻尔克只是一个小港,而败退的军队有多达34万,怎么撤退呢?

就在英法联军一筹莫展之时,德国装甲部队却突然接到元首的命令,全军停止追击。英法联军就是利用了这个空档,立即动用所有的船只和人力,成功完成了“敦刻尔克大撤退”的奇迹。

那么,明明胜利就在眼前,为什么希特勒要下令停止追击呢?疯了?傻了?

德军从5月10日发起进攻以后,虽然仅仅用了半个多月的时间,就从欧洲中部杀到了欧洲西部。德国的装甲部队,虽然推进速度可怕,但供应燃料和弹药的后续部队,早已经被远远地甩在了身后。在弹药不足和补给不足的情况下,装甲部队很可能会损失惨重,而这是德国人不能接受的。

而且,敦刻尔克地区遍布沼泽和沟壑,不利于德军装甲部队的推进。希特勒经过仔细盘算,决心稳扎稳打,不再冒险推进,等后续的陆军赶到后再发起攻击。

据说,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希特勒本人非常清楚,要想征服全世界,必须尽量避免两线作战。在德国的战略中,苏联是必须拿下的,而想要拿下苏联,就绝对不能有后顾之忧,必须尽量地避免和英国作战。

当前最好的办法,莫过于让英国人投降或者与英国谈和。由于英吉利海峡的保护,再加上英国海军的海上霸主地位,德军想要占领英国,非常困难!既然征服存在困难,还不如把英国变成自己的哥们。暂时的停止攻击,也是给英国人留出足够的考虑时间,选择投降。

只不过,希特勒绝对没有想到,英法联军竟然能在短时间内成功撤退。最终,德国人还是无法避免最想避免的两线作战,东线有苏联,西线有英国,最终被同盟国打败。







文史不假


俗话说“留的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敦刻尔克大撤退很好的印证了这句话,枪没了,炮没了,坦克没了,可是我们还有人,还有手,武器可以再造,人死了可就什么都没了!敦刻尔克大撤退保存了盟军的有生力量,为以后盟军的反攻奠定了基础!敦刻尔克无疑是二战史上的一个奇迹!

要说敦刻尔克我们还要先从德国进攻波兰说起,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标志着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可是波兰只坚持了三个礼拜就投降了!

英法迅速组成联军对德国宣战,可是光是嘴上说说并没有啥实际行动(也就是嘴能),历史上称之为“奇怪的战争”就这样双方打了大半年嘴仗,德国终于忍不住要动手了。

早在战争之前,法国就斥巨资修建了著名的“马奇诺防线”,然而并没有卵用,德国人又不是傻子,你防线那么短,我难道不会绕过去。1940年5月10日,德军装甲司令古德里安将部队一分为二;一路进攻比利时,荷兰,卢森堡,英法联军见势不妙,连忙集结军队支援。

这时德国人的另一路大军从联军中路包抄,打的联军措手不及,联军只能逃跑,就这样40万英法联军被赶到一个名为敦刻尔克的小港口,

与英国隔海相望,古德里安正要一举歼灭联军,突然收到命令,停止前进,不打了,至于为什么不打,这也是二战未解之谜! 可是别以为联军的日子好过,军队被围,头上还有飞机,依然随时都有全军覆没的危险!

说回英国这个时候英国首相张伯伦被炒了(不是打篮球的那个),丘吉尔上台,上任的第一件事就制定了一个名为“发电机计划”的行动,准备把联军接回英国,

于是丘吉尔向全国发出动员令,紧急征调了几百艘民船,不要小看这些民船,正是靠着这些民船,在一个星期的时间里竟然抢救回了33万名军人。无疑是战史上的一个奇迹!

还有几点需要说明的是,在撤退的这几天里,原本波涛汹涌的大海竟然风平浪静,而且天空中有很浓的雾,德国的轰炸机视线被阻,根本无法给准确打击联军!本来丘吉尔预想能救回四万军人就不错了,可是竟然撤回了33万军人,也许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吧!


历史随谈


这个我记得我之前回答过,再来一次,当时的确盟军已经被赶到敦刻尔克,照道理应该是全军覆没,可为什么没有,首先敦刻尔克那边有很多泥沼,陆军坦克很容易陷进去,而对于希特勒来说,他的日耳曼士兵是很优秀的,而且德国坦克一辆的造价也是不菲,而且德军高层之间也是有权利斗争。这陆军已经建立很多功劳,如果再来一次全歼,那陆军地位就高于其他部队,尤其以空军,所以德军空军将领也看出希特勒的顾虑,向希特勒建议,使用空军轰炸,这也就给了盟军喘息的机会,英国看中机会,发动举国上下的人民有船的全部开到敦刻尔克,当时所有英国人也感到如果盟军全军覆没,那么英国也就离灭亡只有一步了,所以当时英国所有有船只的人民开船来帮助盟军撤离,虽然有德国空军在天空轰炸,可是都是轰炸的大目标,大型舰船,而小型船只目标太小,而且当时的载弹量也少,扔完就得返回补充弹药及燃料,然后再次进入轰炸行列,所以希特勒这陆军一停,给了盟军喘息的机会,最终将近20万盟军来到英国,这也为后来反扑作战保存了可用战力,反正这希特勒也经常脑子一抽,这胜利的天平就发生了倾斜。


陈之煜


英法联军能从敦刻尔克成功撤退,主要是希特勒错误的命令导致的!主要有以下几点!一:德击溃英法联军,太顺利,太神速,连德最高统帅部都想不到!高估了对手,特别是英军!

二:下令之前一二天,天气不好,能见度差,使空军无法准确地侦查到英法联军动向、及兵力!其它情报也有误导,夸大了英军实力!

三:英军的两个装甲旅,在法军协调下的一次成功的反攻,使德一先头部队受挫!而进攻敦刻尔克的先头装甲军,脱离了后续部队;希特勒怕再次受挫;所以下令停止进攻,给英法联军有了三天准备撤退和筑起迟滞德军进攻的防线!

另外,邱吉尔指挥海空两军协调有力,英民族心强,百姓自己冒死驾大小船只,在有力的指挥下,井然有序地昼夜行驶在海峡间运输部队!共七天的撤退中有四五天好天气!其中英战机对德空军牵制也相当有效!法军筑起的防线迟滞德军也相当不错!

所以英法联军得以成功撤退二三十万大军,给德后续全线作战、埋下了极大的隐患!


钱老大q


首先应该说,希特勒并不是一个战略家,只能算是一个冒险家。从他发动二战来说,以一个欧洲内陆国家而与整个欧洲为敌,显然是太过托大了。唯一的盟国意大利之实力真的可以忽略不计。

由于属于冒险的成份居多,则势必会影响到战略上的正确判断。象这次敦克尔克战役就是这样。如果说希特勒是故意放水,显然在战役进行之中才考虑与英国媾和,说出来都没有人相信了;而且即便是要媾和,但战役已经发起,则宜以大量消灭敌方有生力量为更有利;如果让英军侥幸逃脱,使英国保存了有生力量,英国凭什么还要跟他讲和呢?这应该是一个比较基本的政治和军事常识。那如果说希特勒并不是故意放水,又是怎么回事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轻敌了。在希特勒看来,英军短时间内不可能集中运走40万大军的船只,所以暂时让他的装甲部队对英军形成围而不歼的态势,以等待陆军的到来,然后更干净地歼灭之。从英军船只不断被德军击沉的情况来分析,更是如此。他断定英军在短时间内逃不脱他的掌心。所以我的判断是战略失误加战术上的轻敌所致。

其次,这次战役也可以作为毛主席人民战争理论无比英明正确的一个典型案例。这是英国人民的胜利,是希特勒做梦也没有想到的结果。


亦喻之


英国远征军能够从敦刻尔克成功撤退完全是得意于希特勒的“帮忙”,不管是出于军事角度还是政治角度考虑,确确实实是由希特勒亲自下达的暂停进攻命令,古德里安的装甲部队停顿了两天的时间,这段时间内英军远征军和法国、比利时军队从比利时撤入敦刻尔克,从那里登船撤退并加强了敦刻尔克的防御,德军错失了奇袭的机会,只能通过强攻来拿下敦刻尔克,即使这样也为时已晚,英军已经全部逃脱了。


5 月22日古德里安的装甲部队便已经到达了格拉夫林的阿运河那里距离敦刻尔克只剩下10 英里的距离,而此时英军的主力还在比利时境内呢,当前的运河防线上只有英军一个营的防御兵力,在强大的德军装甲部队面临这种防御不值一提。而且由于德军的进展神速,运河上的许多桥梁根本没来得及进行破坏,德军在23日即在运河对岸建立了许多前沿阵地。显然河流就是这边唯一的反坦克障碍,德军已然跨过,再没有什么能阻挡德军的坦克了。

但是就是在这关键的时候,德军装甲集群司令克莱斯特得到了停止前进的命令,而且不止一道,口气越来越严厉,甚至命令已经渡过运河的部队也要撤回,德军装甲部队在运河附近滞留了三天。他们眼睁睁的看着源源不断的英军撤往敦刻尔克并加强了那里的防御,掩护他们的士兵登船离开。尽管德军的前线指挥官不停的向陆军总司令部发电请求恢复进攻,但是毫无音信。

关于希特勒为何无视前线指挥官的强烈请求而断然下令停止进军的原因有许多说法,一个是出于保存装甲部队的实力以备用于第二阶段的进攻;另一个是认为弗兰德沼泽地的地形不利于德军坦克的作战;还有一个是戈林在希特勒面前过度的吹嘘了他的空军的实力。这些军事上的考虑都让希特勒最终下达了停止前进的命令,当然还有一个出于政治角度的说法,即希特勒认为如果敦刻尔克的英军全军覆没,英国人会脸面丧尽,会下定决心报仇雪恨,他希望放英军一条生路,平息下英国人的怒气,以便同英国谋求和平。不管出于何种的考虑,希特勒的错误命令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它甚至决定了德国最后的命运!


战略论


也许那时老天爷给予战争的赐福吧,生灵涂炭、家破人亡、颠沛流离等各种的人间的悲剧不断在上演,上老天爷都感到辛酸与不忍心了吧。对于其真真的原因后世的各类专家们也众说纷纭,哪怕是当时那场行动的参与者也无法讲述其真真的原因。惜花从战争进度、情报传递及信任等方面为大家浅谈一下。

一、战争进度

德军采取新的作战方式就像吹气球一样,在非常短的时间内打败那些所谓的“最为坚固防线”。号称“当时世界第一陆军”的法军,及曾经不可一世的英军。快速的胜利使得,装甲部队与其掩护部队步兵队伍及后勤部队,存在较大的脱离。使得后进的部队无法更上其前进速度,虽然前线战果很大,却一口无法吃完的局面。好像人吃饭一样,面对眼前琳琅满目的食物,却已经吃饱了。食物再怎么美味也无法提起食欲,因为已经吃饱了。当时,就存在此中情况,装备部队突进速度太快了,根本无法用原有的计算形式进行更加合理的调配军队。出现了计划赶不上变化的局面。而装甲部队的连续作战,装备的故障率不断的升高,人员也变得非常疲倦,各类弹药也出现不足等。不管是士兵还是装备都需要一个短暂的休整。

二、情报传递

英法联军败的太快,前线的各类情报像雪花一样的飘进后方指挥所中,一面是胜利的喜悦,一面使得后方指挥人员,更具战场的形式。对于曾经的计划进行再次的更加。使得部队的调动非常的频繁。作战计划更是一变再变,使得后方指挥系统出现了暂时性的混乱。是快速的占领新纳入的地盘,还是快速的消灭眼前的对手的有生力量,出现了分歧。还是两者兼得,情报传递的太多,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决策层的对曾经的一些目标的决定。造成前方队伍也跟着出现一定的混乱现象。从而浪费了宝贵的战场时间。

三、信任

在战前,不管是法军、英军及其他各国军队,作为老牌的列强国家。都是有着一帮非常不俗武力的军队。不管是从军队训练、装备水平、战场指挥等等都不比德军差太多。然而刚刚开打没有多久,快速的胜利与对方的败退速度。让后方的指挥人员赶到有一种不真实感,对手快速的败退,真的都不能相信。那些可是曾经给德军留下非常多的痛苦记忆的英军、法军吗?是不是前方军队存在谎报军情等情况,后方指挥人员进行验证及从新调整部署等等一系列其他的事项后,从而延误战机。使得给对手有了喘息之机。

各种机缘巧合下与人为因素下,造成短暂延误战机的情况,从而造就了至今都无法解释明白的“敦刻尔克大撤退”的战争奇迹。你觉得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足迹。


惜花公子


英军能从敦刻尔克成功撤退,首先是因为德军在进攻时装甲部队进展太快,步兵没有跟上,而此时盟军发起了一次小规模的反击,德军担心装甲部队损失太大,所以龙德施泰德向希特勒请求让A集团军停止前进,等步兵跟上来。

这一停顿给了盟军重整防线的时机,两天后德军再进攻时,已经无法突破盟军防线,给了英军撤退的时间。

其次,英国为了保证尽可能撤退被围的盟军,也做了很多努力。在德军攻占布洛涅和加加莱以后,英国紧急征用了大量的船只,除了从敦刻尔克港撤退士兵外,还征集大量的小型船只,在海滩直接接运士兵。

为此,英国把泰晤士河上的拖船、快艇、渔船、驳船、游艇,甚至班轮上的救生艇,只要可以在沿海使用的小型船只全部征用,尽一切可能的运送士兵。其中还有很多平民,自己驾船前去。

在所有人的努力下,包括英军在内的336427名盟军士兵被救出了包围圈,为继续和德国战斗保留了实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