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该给学生一个标准答案?

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有句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而现今,学校正因不断加盖的大楼而变“大”,因不断扩张的校区而变“大”,因五花八门的技术而变“大”。在这样的环境下, 教书育人的本质被压缩再压缩。而在如今的中国教育故事中,我们总能看到,本应承担独立教育功能的中小学被笼罩在大学的阴影下, 本应发挥巨大作用的家庭教育, 在学校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压力下日益萎缩。

是否该给学生一个标准答案?

梅贻琦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老师总是有一套评价学生的标准,每道题也想让学生朝着一个标准答案去回答。可是在生活这本大书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难道都会有一套标准答案去提供参考吗?

相信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在学校里老师告诉我们这道题的答案不是对的就是错的,可是在生活中有些情况却不是如此。生活中很多问题并不是非黑即白,我们更多时候需要面对的是处在中间的灰色区域,这些老师在学校中都有教授吗?当现实的教育遇到实际的生活时,有时会显得苍白无力。

是否该给学生一个标准答案?

在阅读了《给学生真正需要的教育》一书之后,我发现了这样一些特殊的教师:比如王雄老师喜欢带领学生追问“什么是历史”,拒绝让学生背诵现成答案,注重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公民素质;马小平老师发觉许多年轻人“有技术却没良知”,于是在病榻上开发了自己的人文素养课程,他很少讲教材,却把梁漱溟、哈维尔、王小波带进课堂。有这样一类老师的存在,是中国教育的幸运。

是否该给学生一个标准答案?

梁漱溟

但是我们还看到这样的现象:王雄老师充满思辨性的历史课,却有学生在作业里写道:“如果这么教,以后我们考试怎么办?”马小平老师用“学习的自信”鼓励每一位学生家长,却在家长会后被20多名家长团团围住质问他为什么不教课本的内容。也许是应试教育对家长和学生的影响早已是根深蒂固,也许是高考这根指挥棒迟迟没有打断应试教育的“七寸。”在应试教育的阴云之下,可独立的思考与批判精神被挤到边缘地带。秉性各异的孩子们只能挤在越来越狭小的空间里跳舞,在通向考试的路途中,逐渐变得面目模糊。

对于这些问题的思考,考验着的是教育者的智慧和良心。如果一个教师在业务层面上仅仅关注于教书而不是育人,那么这样的教师是不合格的。

是否该给学生一个标准答案?

陶行知

就像是陶行知先生所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学生们真正需要的教育才是真教育。教师在学生的生命中扮演的角色更多的是引领者而不是掌舵人。教师在学生的人生中要教会学生提升“三度”。一是通过知识的传授提升学生生命的厚度,二是通过扩展生活的眼界提升学生生命的广度,三是通过思维的训练提升学生生命的深度。而这其中最重要的便是教授学生如何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在知识爆炸的时代,各种学科知识是永远也学不完的,而学习知识的方法与思考问题的方式却是有迹可循。教师要做的绝不仅是给学生一个标准答案,而是要让学生真正明白面对不同的人生,答案也是各不相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