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章-诚信的文化

诚信是一个道德范畴,是公民的第二个“身份证”。在中国这个礼仪之邦,诚信是国人历代相传的美德之一。诚信是立人之本。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认为人若是不讲信用,在社会上就无立足之地,什么事情也做不成。诚信是齐家之道。唐代著名大臣魏征说:“夫妇有恩矣,不成则离。”只要夫妻、父子和兄弟之间以诚相待,诚实守信,就能和睦相处,达到“家和万事兴”的目的。诚信是为政之基。《左转》云:“信,国之宝也。”指出诚信是治国的根本法宝。

印章-诚信的文化


  但是,诚信也需要凭证,无论是立人、齐家,还是为政、经商,都需要一件小小的器物,使诚信幻化为具体的实物,作为信誉的保证,世代流传,无论世事如何变化,其作为信物的特征,具有恒定性。

  那一件件形态各异的信物,分量虽轻,却承载着诚信的重量。

  印章

  中国自古是重视使用印章的国度,春秋战国时代已普遍使用,作为商业交流货物时的凭证。从皇帝的玉玺,到衙门的官印,再到个人的私章,都是用来证明真实、表示信用的工具。印章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在博大精深的中华艺苑里绵延不断地散发出独特的芬芳,吸引着人们进入这方寸世界。

印章-诚信的文化


  印章的起源,历来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印章的起源是由于政治上的凭信作用。西周时,天子与诸侯是以氏族血统为纽带的宗法关系,各国下设的官吏也是如此,所以不需要政治上的表征——信物。东周以后,社会关系发生变化,宗法关系逐渐解体,旧贵族逐渐没落,新贵族逐渐兴起。新贵族以功绩得官,并且,春秋后的官职不像西周那样可以世袭,而是可以随时升黜的,因此,就以印章来作为凭信。

  另一种说法是:印章应是先用于经济上,以后才转移到政治上来。《周礼》上曾经三次讲到玺和节。玺,又称古玺,是有关印章的众多名称中最早的一个。《周礼》有关玺印的三条均与货物有关,说明主要用于经济上。又据刘熙《释名》:“玺,徙也,封物使可转徙而不可发也”。从今日见到的许多封泥(古代用印的遗迹 )看,印章先用于经济上是比较合理的。

  不管是用于经济还是政治,印章作为信物的特征,古今基本未变。然而唐宋以后不断出现的闲章,说明印章有逐步向艺术欣赏转化的趋势。在著名文人中,首先对篆刻艺术大加倡导的,是宋末元初的赵孟頫,同时他也是最先采用青田灯光冻石刻印的名家。明清时代印人群起,在几代印人的共同努力下,印章的审美价值越来越突出,从清代起,印章已经上升为与书画并列的独立艺术品。

  虎符

  《三国演义》第五十一回中,曹操因赤壁之战兵败北退,诸葛亮则趁南郡空虚,命赵云夺城成功,并且俘获守将陈娇,取得虎符。然后以此虎符诈调荆州守军出救南郡,趁势又命张飞袭取了荆州,接着再用同样方法调出襄阳守军,乘机由关羽袭取了襄阳。诸葛亮仅凭一个小小的虎符,便将曹兵调开,兵不血刃就夺去了三处城池,而耗费许多钱粮、兵马的东吴周瑜却一无所获,如何不生气?由此可见当时虎符作用之大。

印章-诚信的文化


  虎符历来被认为是代表兵家诚信的器物,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央发给地方官或驻军首领的调兵凭证。在我国古代,为了保证君主在传达命令或者调动军队时不出差错,需要借助一种信物作为凭证,这种信物便称为“兵符”。据说它最早是周朝军事家姜子牙发明的。古人认为虎为百兽之王,在丛林争斗中总是处于不败之地,因此在军事上也多以虎为尊,于是常将兵符铸成虎的形状,它也被称之为虎符。虎形兵符并非唯一的形状,在秦代就有鹰符和龙符等等。

印章-诚信的文化

虎符在古代战争中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发生了很多与其相关的故事。《史记》中记载,战国时期,秦国发兵围困赵国国都邯郸,赵平原君因夫人为魏信陵君之姊,于是求援于魏王及信陵君,魏王使老蒋晋鄙率10万军队救援赵国,但后来又畏惧秦国的强大,命令驻军观望。魏国公子信陵君无忌为了救援邯郸,与魏王夫人如姬密谋,让如姬在魏王卧室内窃得虎符,并以此虎符夺取了晋鄙的部队,大破秦国,救了赵国。郭沫若先生曾选取这一题材创作了著名话剧《虎符》的剧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