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再埋怨原生家庭了,學會這道幸福方程式,找到自己的幸福密碼


不要再埋怨原生家庭了,學會這道幸福方程式,找到自己的幸福密碼


原生家庭這個概念是心理治療師提出來的------薩提亞認為,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而這種聯繫有可能影響他的一生。個人和經歷也有著難以割斷的聯結,一個人的不快樂可能是因為兒時未被滿足的期待。


第一次接觸"原生家庭"這個概念,是源自於武志紅老師的《為何家會傷人》,這本書圍繞著家庭、夫妻關係、親子關係等一系列中國原生家庭常見的問題進行了全方位的解讀,透析了一直以來被壓抑在親密關係背後的悲哀。


這本書指出了原生家庭對人的影響,道出了很多人感覺不幸福的原因,但是除了讓更多的人將一切不幸福歸咎於原生家庭之外,並沒有教讀者如何去擺脫這種不幸福的現狀。


導致一個人不幸福的原因真的大部分來源於不能選擇的原生家庭嗎?


看完《象與騎象人》這本書之後,我有了不一樣的看法。


作者喬納森▪海特是著名的心理學家,坦普爾頓積極心理學獲獎得者,是積極心理學先鋒派領袖。他通過這本書讓我們瞭解到所謂的"古老智慧"並不是真諦,比如弗洛伊德以來的心理學家認為人的個性主要受童年時期環境的影響等觀點,並不是牢不可破的。作者通過這本書還教我們懂得如何積極地、理性地去尋找幸福。


積極心理學提出的最重要概念,就是柳博米爾斯基、謝爾頓、施卡德以及塞利格曼所稱的"幸福方程式":H=S+C+V。

H是我們真正感受到的幸福持久度;S取決於我們天生遺傳的幸福的範圍;C是我們的生活條件;V是指我們自己可以控制的因素。


今天我們就從天生遺傳的幸福的範圍、生活條件、可以控制的因素三個方面來解答幸福方程式:如何讓我們真正感受到幸福持久度。


天生遺傳的幸福的範圍

這是不受我們控制的內在因素。20世紀80年代末期,威斯康大學的理查德▪戴維森發現,腦波不對稱的現象跟個人積極及消極情緒的傾向有關聯。長期以來有關腦波的研究表明,大部分人的腦波有不對稱的現象,不是大腦右半球額葉皮層的腦波活動比較活躍,就是左半球額葉皮層的腦波活動比較活躍。


而額頭左半腦腦波比較活躍的人和額頭右半腦腦波比較活躍的人相比,心情會比較愉悅,不會一天到晚感到害怕、焦慮、羞愧,哪怕有這種感覺,也不會經常發生,而且復原得比較快。


像這種皮質左撇子和右撇子不同情感的反應,是出生就註定的,嬰兒時期就會反映出個性特質,會持續到成年。


國外做過一個雙胞胎的研究,達芙妮和芭芭拉是對同卵雙胞胎,兩人在嬰兒時期就由不同的家庭領養,在倫敦郊區長大,14歲離開學校,在當地的政府機構做事,16歲在一個舞會認識未來的先生,兩人同一時間流產,後來都生了兩個男孩、一個女孩。兩人害怕的東西也一樣(怕血,怕高),還有同樣異於常人的習慣(喝冷咖啡,習慣用手背推鼻子)。一直到40歲重逢時才知道對方的存在時。而且兩人見面那天,身上穿的衣服幾乎一模一樣。


根據國外的這些類似研究表明,人的個性特質天生會受到基因的影響,家庭環境影響顯得較輕。

雖然遺傳的幸福範圍不是我們可以控制的,但是我們對幸福的把控仍然是有所選擇的,下面來看看如何通過改善生活條件獲得幸福。


生活條件

影響幸福的外在因素其中一種就是生活條件,生活條件又分為自己不能改變的事實和自己可以可以改變的事實。

不能改變的事實,是指從我們出生就註定的,比如性別、年齡、種族、殘障、血緣關係等。

可以改變的事實,有財富、個人成長、婚姻狀況、交友、人際關係、居住地等。


每個人出生以來都有很多不能改變的事實,我們能做的其實很少,儘早地接納這個事實,然後著力於自己可以後天改變,從而影響到我們幸福感的那些事情上。


比如,人際關係是讓我們能否感受到幸福的其中一個重要的因素,當人際關係出現衝突的時候,比如職場中勾鬥角的人際關係,討厭的室友,與配偶的長期不和等等,一定會讓人感覺不開心不幸福。


通過改善我們外在因素的狀況,比如個人成長帶來收入的增加、社會地位的提升、良好的人際關係,居住地的環境、減少生活的壓力等等可控因素,對個人的幸福有著很積極的影響。


不過並非所有的改善都可能讓人持續地感到幸福,比如全力追求名利、追求財富的人,幸福的感覺其實並不會太持久,他們往往比不以物質慾望為人生目標的人更加不幸福,最重要的是要找到有利於人心的自發性活動,也就是我們自己可以控制的因素。


可以控制的因素

心流體驗

其實對人生迷茫的人不在少數,很多人日復一日地上下班,帶小孩,娛樂、逛街、聚餐,但是回到家中,安靜下來的時候,偶爾也會感覺到空虛。人們根本沒有靜下心來仔細去思考對於自己來說幸福是什麼?


日本的小野二郎專注做壽司已經足足60載,不僅選用最好的食材,還特別強調食材的處理方法,比如,米飯的溫度要和人體溫度保持一致,章魚要至少按摩40分鐘才能上桌,這種幾近瘋狂的執著讓他成為大師級人物。


他說:"我一直重複同樣的事情以求精進,總是嚮往能夠有所進步,努力達到巔峰,但沒人知道巔峰在哪。我依然不認為自己已經足夠完善,我愛自己的工作,一生投入其中"。

熱愛工作給小野二朗帶來了挑戰和行動之間的平衡,而這種平衡給他帶來了最幸福的人生體驗,那就是心流。


芝加哥大學心理學家希斯贊特米哈伊在研究中的一個重要發現是,全心全意地沉浸在一份極具挑戰性、與自己能力相當的工作中,會讓你產生愉悅的感覺,這種狀態就是"心流體驗"。


米哈伊通過對運動員、藝術家、國際象棋手等不同人群的大量調研發現,這些人所描述的最幸福的時刻有著高度的一致性,那就是:

全身心地沉迷於自己所喜歡的當下的活動中,並且能連貫流暢地持續下去,而這種體驗可使個人生活質量達到最大化和最優化。

那麼如何才能獲得心流體驗呢?

首先人們在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時,會更容易獲得心流的體驗,所以我們要儘可能結合自己的特長、興趣地去發現、嘗試更多的事情,然後找到自己真正喜歡做的事情。

其次,我們喜歡做的事情要符合三個條件,才可以獲得心流體驗。

設置明確而具體的目標

,這樣可以幫助我們集中注意力,想方設法地去完成這個目標

每一步行動都要設置即時的反饋,主動地去尋求反饋,負反饋可以讓我們少走彎路,避免偏離目標;正反饋可以激勵我們的持續行動。

挑戰的難度要和能力匹配。難度高於能力,容易讓你產生焦慮、放棄的想法;能力高於難度,又會覺得這個挑戰太無聊。


不要再埋怨原生家庭了,學會這道幸福方程式,找到自己的幸福密碼


掌握自身優勢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認為,滿足感是我們全心投入、發揮所長、到達忘我境界的感受。而滿足感可以讓我們達到心流的沉浸狀態。

也就是說掌握自身優勢是人們能否找到滿足感的一大關鍵。


尼克 胡哲一生下來就沒有雙臂和雙腿,只在左側臀部以下的位置有一個帶著兩個腳趾頭的小"腳",你可能會覺得沒有手沒有腳的一個殘障人,根本沒有優勢可言。


但是他從17歲起開始做演講,向人們介紹自己不屈服於命運的經歷。迄今已到過35個國家和地區。他還創辦了"沒有四肢的生命"組織,幫助有類似經歷的人們走出陰影。"雖然環境不能改變,但你卻可以改變自己的心,改變你看待自己人生的眼光,讓我有機會擁抱你,希望透過我自己的故事來激勵你。夢想更大,永不放棄!"他將原本是劣勢的條件,轉變為自己的優勢,並且從中收穫了愛情,喜得貴子,還發展了自己的演講事業。


我們需要找出自己的優勢,轉換成可以讓我們有滿足感的活動,持之以恆,可以提升整體的幸福基準線。


不能否認原生家庭對人存在一定的影響,但是隨著原生家庭概念的提出,越來越多人把它視為人生不幸福的原因,並且理所當然地把鍋甩給原生家庭。

原生家庭的確會傷人,但是它不能毀滅一個想要主動積極追求幸福的人。

生活充滿坎坷艱辛,很多事情我們無法逃避和選擇,比如我們不能選擇自己的基因,還有出生的環境,但我們完全可以改善自己的生活條件,掌握可以控制的幸福因素,努力提升自己的幸福基準線。

努力將自己修煉得更好,對自己的人生負責。

努力放下包袱,給我們的子女創造更好的原生家庭。

可能會很難,但是不能讓它成為你不幸福的藉口,一切都在於你的選擇,是選擇繼續活在原生家庭的影響下,還是選擇自己主動掌握幸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