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末年燕雲十六州是怎麼被明打下來的?與之對比,是北宋得到燕雲十六州難,還是明朝更難?

諺檎ZgKt6463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不當之處請斧正!

燕雲十六州指幽、薊、瀛、莫、涿、檀、順、雲、儒、媯、武、新、蔚、應、寰、朔。主要地區集中在現在的北京、天津、河北北部,山西北部等地區。燕雲十六州地勢險要,易守難攻,一直以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是中原王朝抵禦北方遊牧民族入侵的天然屏障,也是中原王朝經略北方的重要據點。五代時後晉石敬瑭向契丹納降稱兒,割讓燕雲十六州給契丹。自此,華北平原門戶洞開,北方遊牧民族鐵騎可以長驅直入,直抵中原核心經濟區,可以說自後晉失十六州,為禍中原數百年。

因篇幅有限前後問題我一起回答,宋、明兩朝收復燕雲難度各有千秋,時也命也運也,天時地利人和先說宋朝吧。正是燕雲之地對中原至關重要,所以自五代後周起到宋朝,幾代君主都矢志不渝力圖收復。其中在號稱“五代第一雄主”柴榮手中的北伐是最有希望成功的一次。當時契丹遼國皇帝是人稱“睡王”的昏君耶律璟,柴榮清醒地意識到,這正是收復燕雲十六州的最好時機,否則一旦錯過這個機會,處在上升期的契丹換了明主,再想收復難度就大了,柴榮公元959年正式下詔北伐契丹,大軍所到之處,寧州、益津關、瓦橋關、瀛州、以及淤口關的契丹守將紛紛望風而降。可惜在柴榮準備進取幽州之時,不幸染病英年早逝!而後“黃袍加身”的趙匡胤採取“先南後北”的方針,而未及對契丹下手又莫名其妙的逝於“斧聲燭影”。因此收復燕雲的重任就落到繼位的趙匡胤二弟趙光義身上。

趙光義此人志大才疏,軍事才能上不如趙匡胤。公元979年,趙光義率軍滅北漢後,企圖乘戰勝的餘威,奇襲燕雲地區。但是,宋軍“攻圍太原累月,饋餉且盡,士疲乏”,需要休整。且“人人有希賞意”,需要對攻克太原進行論功行賞以利再戰。因此大多數將領不贊成立即向遼進軍,但是趙光義是既想馬兒長得好又想馬兒不吃草,許諾攻下燕雲一併封賞,決意進軍燕雲地區想打遼國個措手不及僥倖取勝。但是想法很好,現實骨感。宋軍進兵神速,很快進逼併圍攻幽州,遼南院大王耶律斜珍見宋軍兵鋒甚銳,不敢正面交鋒,率兵進駐清沙河北,與幽州成犄角之勢。然後此時宋軍僅以一部牽制耶律斜珍,對於幽州周邊的得勝口、古北口等未先期奪佔,更加沒有打援措施!當時遼主是有名的遼景宗耶律賢,得到宋軍合圍幽州的消息,派北院大王耶律休哥和南京宰相耶律沙統率精騎越燕山增援幽州。在幽州城下內外夾擊,宋軍大潰,趙光義兵敗受箭傷乘驢車南逃,僅以身免!此一敗,自殘唐五代至宋的禁軍主力死傷殆盡(宋軍募兵制,補充不易),元氣大傷,從此一蹶不振。至於趙光義的第二次北伐燕雲更是錯上加錯,欺負遼國孤兒寡母已是不該,又喜歡越權指揮搞 “平戎萬全陣”以至大敗,徹底失不了奪取燕雲的本錢。

最後輪到朱元璋來北伐燕雲一統天下,準確的說明伐元是內部戰爭,戰爭的主場不在於對燕雲一帶那十二萬平方公里的爭奪,而在於取天下之大勢,取得總攻大都(燕雲之地)的外部絕對優勢!朱元璋力排眾議,效仿南北朝劉裕的北伐思路,採取穩打穩紮步步為營的方針,先攻取山東,斷元朝左膀,然後進軍河南,斷其羽翼,收潼關而守,阻元軍增援,據其門戶得天下形勢,最後元大都勢絕援淨,不戰而克!自公元1367年10月21日徐達率25萬明軍北伐,一路勢如破竹,攻山東下河南奪潼關,至1368年8月2日徐達率軍奪佔大都,元順帝不戰而逃。自此,丟失數百年的燕雲之地重回漢家手中!

宋、明之收復燕雲,天時不同,宋時遼國契丹處於民族上升期,硬碰硬狹路相逢勇者勝。元末時天下大亂,朱元璋剪滅群雄一統天下伐元是天下大勢。其實宋、明兩朝將帥能力差不多,但戰略決策人不同,朱元璋對於手下將帥充分放權,極少干預指揮,而且朱元璋的大局觀、細節把控、軍事能力明顯強於趙光義,如果第一次宋遼戰爭的指揮者是朱元璋,燕雲十六州收回的可能性大得多!

最後補充一點,當皇帝的最好不要親臨戰場指揮,兵家之忌!苻堅、楊廣試過,國破身亡,明英宗也玩過被俘了,一代戰神唐太宗李世民親征高麗無功而返,後悔不該親征,以前是太子時可以披堅執銳千里奔襲,當上萬乘之君後就畏手畏腳,反而讓手下將帥放不開,成了包袱,畢竟像朱棣、玄燁那樣的皇帝極少,運氣也太好了!


在天勿用


明朝能收復幽雲十六州,而宋朝不能。除開兩朝綜合軍力差距外,還與當時的時代背景差異有一定的關係。



北宋建國時,遼國皇帝是有“睡王”之稱的暴君遼穆宗耶律璟。

如果宋太祖趙匡胤當時北伐,北宋是有渾水摸魚,收復幽雲可能性的。但趙匡胤放棄了這次機遇,他選擇先南後北,打南方去了。

等到太宗趙光義在位時,遼國皇帝已經變成遼景宗耶律賢和遼聖宗耶律隆緒了。這兩人都是明君聖主,遼國在他們治理下,國力強盛,政治清明,一點空子也不給趙光義鑽。

趙光義後來發動的北伐,都是屬於“有條件要上,沒條件,創造條件也要硬上”的典型失敗案例。結果宋軍在沒條件的情況下,拿頭撞鐵,撞的一頭包。而且還是一連兩次。

最終,兩次失利不僅極大的挫傷了宋朝人對北伐收復幽雲的積極性,還挫傷了信心。以致後來沒人再敢提收復幽雲。

相比於宋初,元末的情況則大不同。

元朝末年的形勢,很像東漢末年。都是農民起義,朝廷鎮壓不利,被迫放權給地方,繼而形成豪強林立,軍閥割據,朝廷統治空洞無物的局面。

當然,元末和漢末也不完全一樣。

最大的區別在於:漢末群雄是在先剿滅農民軍後,然後才開始的內訌。所以漢末三國的混戰只在軍閥之間進行,沒農民軍啥事;而元末則不同。元末的諸路擁元軍閥在剿滅農民軍的情況下,就開始了內訌。所以這就給了農民軍坐大,逆襲反殺的機會。

公元1362年,這是一個關鍵年份。

這一年,朱元璋和陳友諒矛盾激化,大決戰一觸即發。此時,是一個元軍南下,剿滅農民軍的機遇。

然而,當時元廷內部居然決裂了。



元順帝的皇后完者忽都和皇太子愛猷識理答臘結盟,拉攏官員,決定搞掉元順帝。她們這一派被稱為“後黨”。

在地方上,割據河南大部、山西南部的王保保宣佈擁護“後黨”。

元順帝為了保住皇位,自然也是拉攏官員反對皇后和太子。他這一派被稱為“帝黨”。

在地方上,割據河北、山西北部的孛羅帖木兒宣佈擁護元順帝。

為了爭奪最高權力,這兩派先是嘴鬥,後來直接兵戎相見。大決戰,打得一地雞毛。

當時,朱元璋和陳友諒也正準備決戰。但他們都怕元廷內部打不起來,所以起先,他們都在觀望北方局勢。直到確定王保保和孛羅帖木兒開撕,他們才放心大膽的決戰。

公元1363年,陳友諒起兵六十萬,與朱元璋決戰於鄱陽湖。

當年十月,陳友諒兵敗戰死。

同一年,王保保與孛羅帖木兒激戰。

第二年,元廷內部依舊激戰。朱元璋則趁機吞併了陳友諒的地盤。

直到公元1365年,元廷內戰才分勝負。以王保保最終擊敗孛羅帖木兒告終。

而此時的朱元璋則已經盡佔兩湖,江西以及安徽、浙江、江蘇的部分地區。成為南方農民義軍中實力最強之人。


元順帝見孛羅帖木兒大勢已去,沒有利用價值了,為求自保,便派刺客殺了他。然後冊封王保保為丞相,瓦解他和後黨的同盟。並命王保保進駐河南,儘快掃清南方“餘孽”。

結果,王保保受了元順帝封賞,卻不對農民軍用兵。他帶兵進駐河南後,調轉頭,直接就奔陝西去了。

當時,朱元璋正準備對張士誠用兵。他擔心王保保會來打自己,就按兵不動。直到看見王保保揮師西進,與割據陝西的李思齊、張良弼開戰後,他才放心大膽的東進,主動找張士誠決戰。

如果當時王保保沒有西進,而是南下,威懾朱元璋。張士誠或許還能多活幾年。朱元璋也不可能那麼快就統一南方,繼而北伐。

公元1367年10月9日,張士誠兵敗,江南富庶之地盡歸朱元璋所有。

此時,不僅遠在大都的元順帝急了,就連跟王保保對陣的李思齊等人也急了。他們一起致書王保保,表示能不能先停戰?待消滅了朱元璋後,我們再打,行不行?

結果王保保不搭理他們,就是一門心思的要先滅了不服他的其它諸路元軍。

後來元順帝怒了,下了一道聖旨,免了王保保的一切職務。把他一擼到底。

結果,王保保根本不搭理元順帝。他率軍退據山西,把山西境內不服他的元朝官吏殺了個精光。明目張膽的在山西搞割據,擁兵自重,當土皇帝。把元順帝氣的要死,下旨讓各路元軍剿滅王保保。

眼瞅元軍內部四分五裂,又要開戰,朱元璋簡直要笑死了。這是天賜良機,要是這都不能問鼎中原,都對不起老天爺的厚愛啊!



公元1367年10月21日,即張士誠集團覆滅的當月,朱元璋審時度勢,果斷命令徐達、常遇春揮師北伐。

隨後,25萬明軍浩浩蕩蕩,渡過淮河。先進入河南,緊接著又殺入山東。

公元1368年初,即明軍收復山東前後,朱元璋登基繼位,建立大明。

明朝的建立,極大的鼓舞前方將士的士氣。

按道理來說,南方“餘孽”都稱帝了,明軍都打到黃河邊了,元廷內部應該摒棄前嫌,共同抗明才是。

然而,元朝也是命中該絕。

王保保不認錯,元順帝也不想赦免他。他們兩個就這麼隔空冷戰。

割據陝西的關中擁元軍閥缺乏主心骨,對明軍的態度模糊不清。以至於潼關這個絕對不能丟的戰略要地,竟然也拱手讓給了明軍。

明軍收復潼關後,徐達派人監視關中擁元軍閥的動向。他則與常遇春、湯和等人,揮軍渡過黃河,劍指元大都!

公元1368年閏七月,明軍打到天津。元順帝驚恐萬分,急忙下詔認錯,恢復王保保的一切官爵職務,命其統領天下兵馬,火速到大都來勤王。但王保保接旨後,卻依然憤恨元順帝,故意不救,坐觀成敗。

當時,李思齊那幫人又看不下去了,主動派人跟王保保講和,希望與他共同抗明。但是王保保不想搭理他們。

直到當年的八月二日,明軍攻入大都,元順帝倉惶北逃元上都,元朝滅亡後,他才慢吞吞的表示會發兵救援。然而為時已晚。明軍已經牢牢控制了幽雲地區。

所以某種意義上講,明朝能夠相對順利的收復幽雲十六州,與元朝當時的派系鬥爭,四分五裂,是分不開的。

我個人認為,就算朱元璋推遲兩年北伐,都沒關係。因為元廷那幫人內鬥,可能都不用等明朝來打,他們自己就能把元朝鬥沒了。



當然,元朝的內訌只是明朝能輕鬆收復幽雲十六州的客觀因素。並不是決定因素。真正的決定因素,是明軍的戰鬥力很強!而且深得北方民眾的支持,能在戰場上,憑實力完虐不得人心的元軍。

因為攻克北京,收復幽雲,從來就不意味著北伐結束了。守不住勝利果實,到頭來,註定一切都是白搭。

北宋末年,宋軍也曾從金人手裡接收過幽雲十六州。但宋軍戰鬥力差,守不住,最終還是把幽雲弄丟了。

相比於宋軍,很顯然,明軍上下沒有犯這種錯誤。徐達、常遇春收復幽雲後,他們清醒的意識到:收復燕雲,其實只是開始,北伐並沒有結束!真正的硬仗還在後面。

所以,他們果斷進攻山西,決心將王保保圍殲團滅,為第一階段北伐畫上句話。

但王保保畢竟是名將,明軍收復幽雲的過程太輕鬆,以致上下都產生了一種元軍不堪一擊的鬆懈心理。王保保敏銳察覺到,這是一個設伏圍殲明軍前鋒部隊的機遇。


於是,他在山西韓店設下埋伏,將輕敵冒進的湯和打得慘敗,殲滅明軍八千餘人。

湯和慘敗後,王保保立即反攻,而他的目標就是大都城。

王保保當時心裡盤算:如果徐達不派兵救援大都,他就攻下大都,迎接元順帝歸位。如果徐達派人來增援,他就在大都城外以逸待勞,設下圈套,再伏擊明軍一次。

這是一個看似萬無一失的計劃,無論徐達選擇哪條路,王保保都是勝利者。

但是,徐達也不是吃素的。作為明朝開國第一名將,他看穿了王保保的小九九,沒有順著王保保的套路走。

他決定,大都城不要了!明軍繼續西進,向太原進攻。太原是王保保大本營,他如果不想老巢被抄,就必然要回援。只要王保保敢來,自己就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也給元軍設個埋伏。

如果王保保不來,也沒關係。大不了,他和王保保互換主場。

後來事實證明,徐達的設想是對的,王保保聽說徐達沒派兵回援,而是劍指太原,果然慌了神,立刻率主力回救太原。

不過出乎徐達意料之外的是,王保保進軍之神速,居然趕在徐達攻城之前,在太原郊外截住了明軍。這個人,很厲害!

元軍截住明軍之後,雙方立即便發動試探性攻擊。這一戰應該是中國歷史上,漢人騎兵與縱橫天下的蒙古騎兵,第一次正面死磕。

由於兩邊都是名將坐鎮,且雙方的部隊也都是精銳。所以這次正面遭遇戰,雙方都只是試探了一下對方的虛實後,就各自收兵了。

幾天後,明軍增援部隊趕到。常遇春在與徐達商議後認為,王保保的部隊並非草包,如果硬鋼,肯定會死不少人。因而他們便想出了一個夜襲元營的計劃。

這次夜襲戰,明軍非常打得非常成功,幾乎將王保保的十萬元軍打的全軍覆沒,這是漢人騎兵歷史上對蒙古騎兵的第一次大勝。王保保慘敗後,帶著護衛狼狽逃亡寧夏、甘肅一帶,收集殘部,決心東山再起。

攻克山西后,徐達正式進攻陝西。當時駐守陝西的李思齊、張良弼等人都不想打仗,所以在面對徐達進攻時,他們都直接投降了。

後來張良弼復叛,被徐達消滅;李思齊被朱元璋派去招降王保保,但被王保保砍下了一支胳膊。最後傷重而亡。

至此,陝西和山西平定,北方的大部地區落入了明軍之手。明朝第一階段的北伐,才算是正式畫上句話。

後來明朝還有多次北伐。都是硬仗,但明軍憑藉不弱的綜合戰力,屢次挫元軍。雖然明軍也有一些敗績,但總體來說,還是勝多於敗,能夠在戰場上壓制北元殘餘。

如果宋朝君臣,無論是宋初還是宋末,能有明初君臣班子的水平。可能幽雲十六州,早就收復了吧。


Mer86


宋朝趙官家和大明朱皇帝的家族遺傳性格分析

燕趙節度使2019-05-20 13:04


趙家的宋朝和朱家的明朝,其實相差不過百年,但兩朝的整體精氣神完全不一樣。

關於兩朝的對比,網上爭論太多,史料浩如煙海,觀點多如牛毛,小子狂妄,試著從兩朝皇帝的家族遺傳性格基因嘗試分析一下,或許可以對兩朝的命運提供一點側面的參考意見。

1. 趙家的基因。


趙匡胤是欺負老柴家孤兒寡母才奪了鳥位的。如果柴榮有個成年兒子,必定早就大加培養作為自己的接班人,而且滿朝文武也還會團結在太子周圍。

因為跟著太子,自己照樣吃香的喝辣的,跟著趙大造反,成本太高,自己又不是身無分文的潑皮無賴,犯不著冒著掉腦袋的風險去造反。

所以,如果柴榮有個成年的兒子,而且早早被立為太子,趙匡胤沒戲。

多年後,趙匡胤的老媽杜太后臨死前,對趙大趙二(趙匡義)說,要趙匡胤死後傳位於趙匡義。如果柴家有一個成年兒子,哪輪到你,所以你要傳位給你成年的弟弟。

這份遺書由宰相趙普記錄,藏於金匱(匱,通櫃)之中,因此名為“金匱之盟”。


大孝子趙匡胤同意了,甭管怎麼說,傳位給了趙二。


但趙二後來壞了規矩,這不說了,說我們的正題,說正題。

趙光義是個什麼貨色,他的軍事才能令後人呵呵,比如偉大領袖軍事天才毛主席讀史時,就對趙二不屑一顧嗤之以鼻,批註道:此人不知兵。

因為,在趙二的指揮下,平定天下身經百戰的宋軍精銳之師,企圖收復幽雲十六州,但兩次慘敗,精銳之師喪失殆盡。趙二飲恨高粱河,開啟了南逃狂奔模式,創下了奪驢車逃命之轉進壯舉。




從此以後,趙官家的家族患上了恐外症,並且世世代代遺傳,子子孫孫簡直是病入膏肓。

恐懼症恐外症是一種遺傳病,更是一種傳染病。

趙官家不僅自己家族遺傳恐外症,還把整個宋朝的統治集團都傳染上了。

其中最有名的是曹彬。


大將曹彬。

曹彬此人,內戰內行,外戰外行,北伐幽雲十六州的失敗,曹彬的瞎jb指揮要負很大責任。

雍熙三年(986年),宋太宗分兵三路攻遼,曹彬率領的為東路軍為主力。但他孤軍冒進、兵疲糧乏,軍糧供應不上,無奈之下只好撤軍。宋軍倉促撤軍,軍隊陣型混亂,被追蹤而來的遼軍抓住戰機猛攻,結果宋軍在在歧溝關大敗。其他兩路宋軍聽到主力慘敗,只好撤退。

曹彬也回朝後也被治罪降職。

真可謂是:元嘉草草,令後人嗤笑。

老曹家實力坑老趙家的事還沒完!

曹彬把恐外症傳給了他兒子,他兒子又傳給了他孫女……

曹彬的孫女後來嫁給宋仁宗成為皇后,史稱慈聖光獻皇后曹氏。

她的孫子宋神宗想要北伐,奪回幽雲十六州,已經和大臣商議好了,到到慶壽宮告訴祖母這件事。

曹太后問:“儲蓄賜予準備好了嗎?鎧仗士卒精銳嗎?”

神宗說:“都已經辦好了。”

曹太后說:“此事事關重大,幸運、兇險、後悔、吝惜在一瞬之間,得到燕薊不過是南面受到朝賀而已,萬一不行,則是生靈塗炭。如是燕薊能輕易取之,那麼太祖、太宗早就收復了,哪裡會等到今日。”

神宗聽了汗顏,說:“豈敢不遵從教誨。”


軍國大事,輜重糧餉器械士卒都已經準備好了,就等皇帝一聲令下,北伐幽雲了,結果老嫗一番話,就讓宋神宗打消了籌劃多時的軍事計劃。

軍國大事,不聽文武百官的,反倒問一個不知兵戈的深宮老嫗,一席話就讓籌劃多事的作戰計劃停止,實在令人無語。

幽雲十六州,永遠是趙宋可望而不可即的一個美夢。

幽雲十六州的漢人,也從南望王師又一年的失望中,逐漸開始認同契丹人的一國兩制,與陋宋形同陌路,漸行漸遠……

故夢留在故宮,未見大宋旗號!——羅大佑《首都》

*

*

北宋前期最大的危機,就是“澶淵之戰”。

當時,遼軍達到黃河邊的澶州,還沒打到首都呢,北宋君臣亂作一團,準備南遷。有的說要遷到成都,有的說要遷到南京。

宰相寇準大怒,大罵這些逃跑派,力勸宋真宗前往前線,御駕親征,鼓勵士氣。


宋真宗勉強來到前線,宋軍士氣大振,山呼萬歲,射死遼軍主將,雙方進入相持階段。

此時,宋軍是主場作戰,遼軍是勞師遠征,宋軍在河北還有許多軍隊,比如楊六郎的軍隊,完全可以切斷遼軍的補給線和退路。

如果在此時,宋朝君臣能夠堅定鬥志,與遼軍決一死戰,那麼宋軍的贏面要大得多。

可是這時候,趙家的恐外症開始發作,居然準備送歲幣議和。

宋真宗派曹利用去議和,答應給百萬錢財為換取和平,寇準暗中給曹利用設定了三十萬的上限。

不僅如此,宋真宗還恬不知恥的稱遼太后為嬸(叔母),自己甘願當侄皇帝。



石敬瑭是兒皇帝,趙官家是侄皇帝。

石敬瑭割讓幽雲十六州,趙官家送數十萬歲幣。

一個割地,一個賠款。

半斤八兩。

*

*

北宋初年,大臣、詩人王禹偁寫了一篇《唐河店嫗傳》。講的是宋遼邊境唐河店的一個老婦人,面對一個遼國士兵,毫無懼色,並且能夠巧妙與之周旋,最後將敵兵推入井中的故事。

這則故事對於北宋時期屢受北方胡騎侵擾的邊關百姓是一個巨大的鼓舞,因而廣為流傳。

可見,不是沒有英雄無畏的人民,只有慫包的朝廷。

蘇軾老爸蘇洵寫《六國論》,沉痛的指出六國滅亡的原因是“賂秦而力虧”,為了苟且偷安一時,不停的賄賂敵人,反而使得敵人更加壯大,自己更加衰弱,最後滅亡。這是對陋宋送歲幣外交政策的抗議和憤懣。

可見,不是沒有遠見卓識的智慧之士,只有昏庸無能的朝廷。

*

*

宋太祖曾說:“國家若無外憂,必有內患,外憂不過邊事,皆可預防;惟奸邪無狀,若為內患,深可懼也。”

這不能說完全錯,趙大說這番話,完全是鑑於五代強兵悍將動輒造反立天子,“朱李石劉郭,梁唐晉漢周,都來十五帝,播亂五十秋”的可怕歷史有感而發,

所以防止內部造反奪位尤其是軍隊控制是老趙家保住皇位甚至身家性命的重中之重。趙大掌權後第一件事就是“杯酒釋兵權”,防止這些老部下也學自己黃袍加身。

至於外敵,只要他們不反對自己當皇帝,多給點錢物就無所謂,大不了多剝削老百姓唄。

多送歲幣息事寧人,關起門來做天子,哪怕做遼國的侄皇帝也在所不惜。對外是侄子,國內是大爺。

以前讀書時,教科書上說:“統治階級為了自己的階級利益出賣民族利益”。

想想看,歷史學家就是牛逼!

外敵猶如魔鬼般的形象和恐怖的戰鬥力,已經深入趙宋君臣的DNA中,直到他們死亡、滅亡……

對有可能威脅他們的武將,要麼廢黜貶死,如狄青;要麼直接下獄死,如岳飛。要麼投閒置散,如韓世忠。

南宋末年,當趙官家、蛐蛐丞相要貶死宋將劉整時,劉整終於看清了趙官家的薄情寡義,刻薄殘忍。

為了活命,劉整憤而投靠元朝,為元朝訓練水師,從此南宋的水師優勢蕩然無存,滅亡進入倒計時……

總結:趙家的性格遺傳基因:被外族打怕了,嚴重恐外症,對外妥協,軟弱可欺,慫包軟蛋。

萎靡不振,苟且偷安的趙官家統治集團,拖累帶垮了整個民族的精神。


2. 再看看老朱家的基因。

與出身將門的趙匡胤不同,朱元璋出身草根,而是是元末的草根,更慘。

自己的父母大哥相繼病故,家裡連埋葬的地都沒有,還是地主好心施捨才安葬了親人。

抹完了傷心淚,朱元璋與他的二哥、大嫂和侄兒被迫分開,各自逃生。從此以後,可謂在世間赤條條來去無牽掛。

夕陽西下,回望故鄉,瘦弱的朱元璋心中無限淒涼和無助。

在當了雲遊僧人後,在淮泗間說是化緣,其實和要飯沒啥區別,受盡人的白眼驅趕,風餐露宿,嚐盡人間疾苦。苦難磨鍊了朱元璋,沒有將他折磨死,反而讓他的內心無比強大,體格高大健壯,老天要將大任於他了……



投奔了郭子興後,逐漸贏得了郭的信任,不僅擔任了他的親兵,還當了他的乾女婿。從此之後,朱元璋就像神武帝高歡一樣,一飛沖天!


他召集發小,招兵買馬,擴大勢力,剪滅江南群雄。在南京登基後,弔民伐罪,替天行道,討伐無道昏君,誓師北伐,將蒙元全部驅逐。


幽雲十六州,離開了漢人四百年的故土,重新回到中原王朝的疆土之中。

陋宋兩次北伐,都被打的抱頭鼠竄,而明軍兵鋒所向,莫擋其纓。不光是幽雲十六州,朱元璋還力追窮寇,數次派兵深入大漠,掃蕩草原,將北元勢力打的抱頭鼠竄,再也不敢南下牧馬彎弓抱怨。

虎父無犬子。

朱元璋的四子朱棣,更不是善茬。


他老丈人是明朝第一戰神徐達。徐達駐守北平期間,朱棣向其求教,盡得老丈人兵法真傳。

當藩王時,兩次率師北征,曾招降蒙古乃兒不花,生擒北元大將索林帖木兒,在軍中聲望極高。

朱棣當上皇帝后,五次御駕親征,犁庭掃穴,掃蕩大漠,胡虜或敗或竄。

強漢的衛青霍去病,巨唐的李靖李績,封狼居胥勒石燕然,曠世戰功,不過如此。

宣宗朱瞻基也是上過戰場的,而且還親手射殺了三人。

史載:兀良哈寇會州,帝帥精卒三千人往擊之。己卯,出喜峰口,擊寇於寬河。帝親射其前鋒,殪三人,兩翼軍併發,大破之。寇望見黃龍旂,下馬羅拜請降,皆生縛之,斬渠酋。

鎮國公朱壽同志也在應州大戰來犯蒙古小王子,吹噓親手宰了兩個韃子兵,導致蒙古多年不敢寇邊。

試問歷朝除了開國的皇帝們,有幾個敢主動前往前線對敵的?

老朱家重振天朝上國漢家天下雄風,睥睨萬邦的心氣,秒殺苟安的陋宋。

*

*

明英宗土木之變被俘,也先進攻北京,許多大臣驚慌失措,主張南逃。

于謙大罵:你們沒有看到宋朝南渡的下場嗎?大臣們的血性被激發出來,於是重新立了明代宗,抄起傢伙跟蠻子幹!



兩京、河南的備操軍,沿海的備倭軍,江北及北京諸府運糧的官軍,江南的浙江兵也紛紛馳援北京,要與來犯之敵決一死戰。

就連當時的北京郊外居民也站在屋頂上向蒙古騎兵扔磚塊瓦礫,與來犯之敵決一死戰,瓦剌人陷入了大明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

于謙更是身披鎧甲在後面督戰,誰敢後退直接砍了。大將石亨等人拼死作戰,終於擊退瓦剌。

有什麼樣的皇帝,就有什麼樣的大臣,就有什麼樣的人民。

不知道金兵攻打北宋東京汴梁時,汴梁人可有這樣的血性嗎?

我只記得神棍郭京。

在軍民同仇敵愾之下,也先的瓦剌大軍踢到了鐵板上,灰溜溜的撤退回草原。

這是明朝前期最大的一次危機。

試問,在決戰的時刻,如果當時北京城的全體軍民沒有決戰的勇氣和決心,反而想著送歲幣割地皮苟且偷生,或者只想著南渡逃跑,偏安一隅,說不定當時北中國早就被瓦剌重新佔領,蒙元重建也不是不可能的事。中國恐怕會再次進入一個南北朝時期。

所以說,老朱家帶動了整個漢民族心理:鬥志昂揚,勇於抗擊外辱,寧可戰死,也不屈服。

因為委曲不能求全,苟且不能偷生。

陋宋殷鑑不遠,下場很慘。

反正都是死,抄傢伙,跟狗日韃子拼了!

就算戰敗而死,至少世間還流傳著一個浩蕩的大明魂,為萬世敬仰!

而不是一個苟且偷生割地賠款以求苟活的孬種,千年後依然被恥笑!

*

*

我覺得老朱家的是這種心理:這江山都是我家祖宗打下來的,絕不容別人染指窺視。蒙古人都是我祖宗的手下敗將。祖宗能,我們子孫後代也能!不能辱沒祖宗。

在決戰之時,拋開一切和平幻想,全力以赴,不惜一切代價去爭取勝利,絕不妥協。恰恰與陋宋形成了一個極端的反比。

老朱家對外族有種心理優勢:他們是我們的手下敗將,我們祖宗打敗過他們!

本朝朱相當年改革時的一番抬棺材闖地雷陣言論,也是霸氣側漏的。

可見老朱家性格基因遺傳之深!

*

*

在兩國的開國時,征伐天下對比更加強烈。

北宋開國後,趙匡胤鑑於唐朝後期,南詔與唐朝連番大戰,接著又引發龐勳兵變,成為唐朝滅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他細思極恐,於是玉斧一揮:大渡河外不是趙宋領土。北宋不敢開疆拓土,成了一個內斂型王朝。


而大明開國,明軍能征善戰日天操地,所向無敵,毫無顧忌深入雲南貴州,消滅蒙古殘餘勢力梁王,將雲南納入大明版圖之內。

此外,明軍征伐所到之處有新疆哈密、遼東、朝鮮,大漠,甚至鄭和下西洋,展現大明的富強,對域外各國炫耀強大武力。


“威德遐被,四方賓服,明命而入貢者殆三十國。幅隕之廣,遠邁漢唐”。

這些,對宋軍來說都是天方夜譚而已。

宋軍,百萬肥豬戰五渣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