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服心不服,是孩子对“决定权”最后的抵抗

《微微辣私房课》决定权

口服心不服,是孩子对“决定权”最后的抵抗

说到做决定,我就发憷。从小到大几乎很少有能够决定自己想要什么的时候,都是妈妈来决定,去哪个学校、学什么技能、穿什么衣服,买什么东西,决定权都不在自己手上。

很多女孩子喜欢跟妈妈逛街,购物是一种享受,对我来说是种煎熬。经常两件衣服,明明我喜欢的是第一件,妈妈却偏偏要我买第二件。”这个耐脏“、”这件实用“、“那件颜色太花了”,总之就是我的选择一定是有问题的,一定是妈妈的选择是最好的。

到了大一点之后,当她发现我会用消极抵抗的方式来抵制她的选择,比如买回去的衣服几乎没穿过,她开始变得“开明”一些,在最后决定买什么的时候会说:“唉,还是你自己选吧,你不喜欢的买回去都不穿,净是浪费。”但往往还要补上一句:“但我真心觉得啊,你选的那件不好看。”

于是我就不愿意跟她一块逛街了。

决定权这事吧,跟一个人的影响力和地位有关。

像我妈,在家里有绝对的权威,我跟我爸都非听她的不可,但并不代表我俩心服口服。所以我觉得真正意义上的决定权,在于别人对你的认可度。

当对方并不认可你的时候,你的任何决定都是徒劳的。与其寄希望于别人是否认可你,不如努力做好自己能够做的,这是我现在的理念。

而且很有意思的是,成人可能会因为各种因素而屈从于一个并不情愿的决定,但孩子完全不会。

我以为糖妞喜欢而强烈建议她买最后被打脸的次数太多了,所以现在我不敢轻易给她买,而是要特地去问她。像以前她特别喜欢Elsa公主的时候,我一直以为她喜欢蓝色的礼服长裙,结果到下单的最后一步给她确认时,她说:”我不喜欢蓝色的裙子,我喜欢粉色的。“

我:”咦,你不是喜欢Elsa吗?“

糖妞:”是啊,但是我不喜欢蓝色啊。“

看到没,孩子可以喜欢一个人,而同时不喜欢ta的喜好,多有原则,所以我从来没办法强迫她。

反思自己小时候的情形就是:自己明明不愿意,却被”屈打成招“,不服就会被揍,只能把决定权拱手送上。然后我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极其优柔寡断的性格,明明心里想的是这样,事实告诉我应该那样做,一来一去的纠结当中产生了太多自我损耗,也浪费了很多时间和机会。

所以对于孩子,一定要尊重ta的决定权,对ta的性格养成都有极大影响。

而如果你真的想“不费力的让”孩子做什么事的话,自己一定要以身作则:

你想让孩子好好学习而放弃玩游戏,那你自己先静下心来好好读一本书;

你想让孩子身体健康经常运动,就自己动起来,经常跑跑步、锻炼;

你想让孩子不要吃垃圾食品,就自己注重饮食、多吃健康的食品。

在你尚能在某些程度上潜移默化地“决定”孩子做什么的时间里,坚持你对孩子的影响力吧!

至于对其他成人的“决定权”,说实话,我早已放弃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