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最早的木結構建築之一(廣仁王廟遊記)

2020年3月15日,星期日,天氣好的喜人,與兩位老友不喝酒的李白和不愛奔馳的阿杰,一同前往芮城,實地探訪傳說已久的廣仁王廟,領略中唐時期木結構建築的簡潔明快之美。


我國最早的木結構建築之一(廣仁王廟遊記)

道家的風水寶地

芮城縣與河南省靈寶市、陝西省潼關縣隔黃河相望,是山西省的南大門,素有“雞鳴一聲響三省”之說。這裡背靠中條山,面對黃河水,歷來被道家視為寶地,境內道教建築遺存眾多,周圍就是永樂宮、古魏城、五龍泉、萬仙泉形成了一個天然文物群。

在古魏城北城牆的南端中龍泉村的一處高臺上,坐落著一座道教遺存,他就是廣仁王廟。


我國最早的木結構建築之一(廣仁王廟遊記)


廣仁王廟寺唐代祭祀龍王習俗最早的遺存實證,曾經香火不斷。

廣仁王廟原本還有東西廂房,但在1949年前就已經倒塌不存,廟中神像也不知何時被破壞。1958年,廣仁王廟曾動過一次小手術,由於當時條件所限,施工人員鋸短了正殿的前簷椽,改變了牆體形式,使正殿原有的部分唐代建築風格喪失。此後大殿瓦頂出現嚴重殘損、漏雨,多數構件糟朽,牆身開裂,讓人唏噓。


我國最早的木結構建築之一(廣仁王廟遊記)


好在,2013年,國家文物局投資約250萬元啟動“落架大修”工程對其進行搶修。經過18個月的修繕於2015年1月4日開廟,大唐風貌再現。

現在的廣仁王廟已經成為一處宣傳中國古建築文化為主題的露天博物館,形成一處中國傳統建築文化旅遊的新景觀。在廣仁王廟的一角,專門設置了斗栱庭,唐代遺存的4座木結構建築的斗栱按比例放大實物就擺在裡面,還有專門介紹斗栱知識的模型,也是不虛此行,學習了新知識。


我國最早的木結構建築之一(廣仁王廟遊記)


我國最早的木結構建築之一(廣仁王廟遊記)


我國最早的木結構建築之一(廣仁王廟遊記)


我國最早的木結構建築之一(廣仁王廟遊記)


我國最早的木結構建築之一(廣仁王廟遊記)


我國最早的木結構建築之一(廣仁王廟遊記)


我國最早的木結構建築之一(廣仁王廟遊記)


我國最早的木結構建築之一(廣仁王廟遊記)


小廟品唐建風

廣仁王廟位於芮城縣城北4公里古魏城城垣遺址內,中龍泉村北的高塬之上,是一座四合院形的廟堂建築,供奉著龍泉之神--廣仁王。因為有泉水從廟基前湧出,當地老百姓也叫它“五龍廟”。五龍廟現在僅存正殿、清代戲臺、碑刻四方,其餘建築不存,四周有圍牆,東南角闢有小門。


我國最早的木結構建築之一(廣仁王廟遊記)


正殿建在磚砌的高臺基上,臺基高約1米以上,殿前沒有月臺。青磚殿身沉穩厚重,樑架和斗拱簡潔明快,單簷歇山頂,托起的房頂緩坡翹角靈動飄逸,有振翅飛翔之感。


我國最早的木結構建築之一(廣仁王廟遊記)


正殿坐北朝南,體量較小,面寬五間進深三間,呈方形,殿前簷柱16根,全部築入牆內,殿堂內無柱。簷柱上施闌額,無普拍坊,轉角處闌額不出頭。


我國最早的木結構建築之一(廣仁王廟遊記)


這是中唐時期的木構建築,廟的主體框架基本維持了唐朝原來的樣子,它的榫卯結構可以搖晃變形,在地震時不容易倒塌。主體框架以外的部分,歷朝均有大修。

據梁思成考證,大殿建於唐太和五年(831年),是中國僅存的五座唐代木結構建築之一,也是古代中國現存的最古老的建築之一,為國保單位,整個建築結構簡練,充分體現出唐代建築的特色。

戲臺和正殿相對,在山西大地上的廟宇基本上都是這種佈局,戲臺與正殿相對,稱之為“到座戲臺”,也就是給廟宇的主神唱戲。戲臺多次重修,現戲臺為大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重修,2013年修葺。


我國最早的木結構建築之一(廣仁王廟遊記)


戲臺簷下正中鏤空雕花闌額2012年被盜,至今未被追回,現在為2013年修補。看似修補的闌額為舊物,不知道是從哪裡古建上拆下的,我看過以前的照片,和原件有很大的出入。


我國最早的木結構建築之一(廣仁王廟遊記)


正殿前簷牆壁原有唐碣兩方,清碣兩方。2012年12月,唐代大和六年《龍泉記》被盜,後被追回,現四方碣在2016年修葺時被集中嵌在正殿後碑牆之中。


我國最早的木結構建築之一(廣仁王廟遊記)


《龍泉記》是唐大和六年(832年)所立,記述了創修龍泉廣仁王廟的經過。《廣仁龍泉記》唐憲宗元和三年(808)所立,河東裴少微書,字體雄渾勁秀。碑文記載,唐元和三年(808年),邑大夫於公看到五龍泉水水量充沛,供百姓飲用之後泉水隨處流溢,很是浪費,於是興修水利工程,將泉水引導用以灌溉農田,造福一方。


我國最早的木結構建築之一(廣仁王廟遊記)


唐代建築遺珍

日本學者三十年代斷言:中國大地已經沒有了唐朝以及以前的木結構建築。但是梁思成在1937年6月,于山西五臺山發現了後世稱為“中華第一瑰寶”的佛光寺。放眼全國,現僅存的唐代單體木構建築、有確切修建時間和唐代建築形制的也就五座,唐以前到目前為止沒有存世的。所以唐代木構建築更顯得彌足珍貴。說到這兒你知道是哪五座嗎?山西就有三座!


我國最早的木結構建築之一(廣仁王廟遊記)


五座唐代單體木構建築分別是:五臺山南禪寺大殿(唐建中三年(782))、芮城廣仁王廟(唐大和六年(832))、澤州青蓮寺藏經閣(唐大和七年(833))、五臺山佛光寺東大殿(唐大中十一年(857)、敦煌莫高窟196窟簷(唐景福二年(893))。


我國最早的木結構建築之一(廣仁王廟遊記)


國內現存的唐代木構建築僅僅只有5座,不同於佛光寺絡繹不絕的人群,位於山西芮城縣的廣仁王廟,似乎無人問津。事實上,廣仁王廟的建造年代比佛光寺還要早26年,最為重要的是,它是目前唯一現存的唐代道教廟宇。那問題來了,廣仁王是誰呢?原來,宋朝時徽宗曾昭告天下封龍王為“廣仁王”。因此,廟內供奉的是龍王,取“廣施仁德”之意,廣仁王廟之名由此而來。又因當地有泉湧出,水勢巨大,稱之為龍泉。西有“賈公泉”和“地皇泉”,東有“萬仙泉”和“神泉”,合稱為“五龍泉”。泉水流出,匯聚成譚,周邊村名也因此而來,諸如城南溝、馬村溝、武家溝、溝南、溝北、三坑等。歷史記載:源闊五丈、深一丈。自殿前流出,家家戶戶門前長流水,綠樹成蔭,潤澤了一方百姓,不辱宋徽宗封賜“廣仁”之名呀。

歡迎大家留言交流,歡迎關注河東百姓生活,更多古蹟探尋下期再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