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萬億新基建,究竟哪些行業受益?最後確認這個聊得最靠譜


34萬億新基建,究竟哪些行業受益?最後確認這個聊得最靠譜

導讀

最近一直在寫自己的思考,研究這個問題要從以下幾個時間點著手。

2019年5月15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把加快網絡升級擴容作為擴大有效投資的重要著力點,明確要加快部署千兆寬帶接入網絡,推動固定和移動寬帶邁入千兆時代。電信運營商將“千兆固定寬帶+千兆無線網絡(5G)”稱為“雙千兆”。

2019年10月31三大電信運營商宣佈5G商用,覆蓋超過50多個熱點城市。5G商用,也讓我國無線網絡正式進入千兆速度時代。

以我個人來看,5G網絡、數據中心的建設是科技發展到現在的必然,疫情只是相對將新基建的速度加快。

總結一下,最初利好的是5G、雲計算的基礎建設,比如5G的基站、光模塊、傳輸設備等等、雲計算的數據中心、服務器之類的“新基建”,後續(記住是後續)的延伸則是應用端,比如物聯網、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智慧城市,雲計算的SaaS公司等等。

5G的商用讓很多東西,長期看都可以落地。

正文

那麼新基建、究竟可以往那些方向發展呢?引用新聞的內容可以看到: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3月4日召開會議,會議指出,要加大公共衛生服務,應急物資保障領域投入,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要注重調動民間投資積極性。

首先要問的是5G解決了什麼?

通過5G的建設實際可以解決的是數據的獲取和打通,試想一下在2G\\3G時代,以如此緩慢的傳輸速度,目前我們流行的視頻、娛樂、在線遊戲可不可以推進,暢想的物聯網、工業互聯網能不能有效開展。就可以知道5G是一切開始的基石。

34萬億新基建,究竟哪些行業受益?最後確認這個聊得最靠譜

5G的基礎建設只是最基礎的一個環節,後續的各個環節有更廣泛的市場。

一言以蔽之,5G 產業鏈,先看建設期,再看應用期,後者是重點​。建設期的“無線設備”與“傳輸設備”配合基站構建成5G網絡,後5G時代的應用是5G基建產值的數倍​,同樣值得關注。​

具體的各項邏輯可以看5G的基礎建設

34萬億新基建,究竟哪些行業受益?最後確認這個聊得最靠譜

雲計算算是5G的一個輔助,“雲計算”這個詞,大家都不陌生,經過十多年發展,雲計算已經成為不可阻擋的技術潮流,逐漸深入到各行各業,不同規模的組織中,幫助用戶以更低運營成本獲得完善高效的 IT 服務。

雲計算根本上是提供計算、存儲和網絡能力。因此,數據中心中的核心設備主要有服務器、存儲設備和網 絡設備,並通過光網絡實現互聯,然後統一承載在 IDC 機房中。雲基礎設施部署的順序如下:IDC 交付(基建 ->機電)—>光網絡(光纖連接器-> 交換機、光模塊)—>服務器和存儲。

具體的邏輯可以看雲計算的佈局:雲計算的建設

34萬億新基建,究竟哪些行業受益?最後確認這個聊得最靠譜

這些只是板塊的基礎建設,應用層面的市場會更加廣闊。

天風證券研究所所長趙曉光老師提到科技體系的四層樓理論,簡單地說就是:

科技體系的第一層樓:通訊基礎設施;

用於解決精準數據的獲取問題。由5G構成的通訊基礎設施和終端設備構成,因為沒有通訊基礎設施沒有各類終端設備,就沒有采集的途徑,就沒有精準數據。

科技體系的第二層樓:拿到數據的物聯網;

物聯網一定是要跟各個行業要緊密的結合,通過數據的獲取達到萬物互聯的狀態。

科技體系的第三層樓:數據處理分析;

這一層的基礎是海量數據以及對數據的處理能力。雲計算和5G的發展會使數據的處理可以快速完成。以我個人的理解,這也一併帶動了邊緣計算,在兩年前讀海康威視的財務報告時,海康提到了要將圖像的處理提到前端,邊緣計算和雲可以相互補充,更好地處理數據。

科技體系的第四層樓:數據輸出與應用結合;

數據輸出與各行業應用緊密結合,他們擁抱這些人工智能技術,擁抱物聯網技術,重新定義自己的行業。

今天如果我們看三年以後科技行業的龍頭可能跟大家想的不一樣,各個行業的龍頭,比如食品原料的龍頭,化妝品龍頭,醫療的龍頭,教育的龍頭等,他們能夠拿到精準數據,都會讓基本數據做開發產品,發展的最後就是數據賦能。

關心行業本身也要關心他們深化的應用機會,這些延伸會帶來:

1、雲網融合走向深化

2、VR/AR 領域快速發展

3、車聯網領域投資加大

4、智能製造領域深化發展

5、物聯網:萬物互聯成為可能

6、網絡安全領域迫在眉睫

7、遠程教育醫療成為快速發展

8、工業互聯網轉型升級

結語

如果以更廣義的概念來定義新基建,則是“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央視用圖片給了定義。

34萬億新基建,究竟哪些行業受益?最後確認這個聊得最靠譜

通過以交通網、信息網、能源網的科學技術為框架去改變人民的生活。

信息網以5G為核心,運用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為生產生活賦能;

能源網通過特高壓、光伏、風電等新能源的運用擺脫傳統的能源問題;

交通網以高鐵、城軌為核心打通生活。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