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耀如院士:聲譽國際的“喀斯特盧”

​2019年4月11日,一位耄耋老者向同濟大學教育發展基金會捐贈了360萬元,用於支持我國生態環境和地質工程領域各學科的發展。

這位可敬的老者,正是我國著名地質學家盧耀如。由他捐贈所設立的基金,則被命名為“盧耀如生態環境與地質工程激勵基金”。

盧耀如院士:聲譽國際的“喀斯特盧”

同濟大學副校長雷星暉向盧耀如院士頒發捐贈證書

作為工程地質、環境地質、水文地質領域的學術泰斗,盧耀如在國際學術界享有盛譽。他一生勤勉鑽研,矢志報國,譜寫了一首感人至深的奉獻之歌。

地質系的數學精英

1931年5月1日,盧耀如出生在福建省福州市的一個小職員家庭。盧耀如自幼天資聰穎,勤奮刻苦,成績優異。初中畢業後,他進入福州私立英華中學高中部讀書。

盧家家境清貧,孩子又多,本來難以負擔盧耀如的學費。但由於盧耀如成績突出,每學期都能獲得學校的獎學金,就這樣,他完成了學業。

盧耀如上學期間,數理化成績十分優異,經常可以給同學們輔導功課,傳授思路。

有一次,老師出了一個難題,到下課還有同學沒有做出來,而盧耀如卻用兩種方法解答並很快交卷了。

40年後,談起這件事,老師對盧耀如說:“當時我就覺得這學生不一般,必會成功。”

1948年,清華大學航空工程學系的沈元教授,為照顧生病的母親回到福州,並來到英華中學執教。盧耀如在數理化學科的優異表現,得到了沈元的賞識。

有一次,沈元對盧耀如說“自然科學的皇后是數學,哥德巴赫猜想是皇冠上的明珠,你敢不敢去摘這顆明珠?”盧耀如堅定地答道:“敢。”

高中畢業時,受戰亂影響,外地大學連續兩年沒有來福州招生,盧耀如因思想進步,成績好,被學校推薦去新民主主義青年團學生部(南臺辦事處)工作。

雖然平日裡工作忙碌,但是盧耀如卻始終保持著獻身數學事業的熱情。為了能夠繼續深造,他向組織提出了升學申請。在距離華北大學統考只有13-14天的時候,盧耀如才被批准可以赴考。

在此之前他已有7個月沒有專心學業,而且赴考期間生病了。當時清華大學數學系在福建省只招收一人,盧耀如沒有進入第一志願——數學系,只能作為備取生。

為了能在清華大學求學,他選擇進入清華大學的理學院地質系,擬入校後再轉數學系或物理系。在地質系學習期間,盧耀如選修了微積分這門數學專業的課程,一心為轉系做準備。

直到有一次清華大學地質系主任找到盧耀如,對他說:“國家地質人才缺乏,急需要你們,不要再想著轉系了,要好好學習。”盧耀如這才開始在地質學科紮根學習。

1952年,全國高校院系調整,清華大學地質系被調入新組建的北京地質學院(現為中國地質大學),盧耀如也隨之轉入北京地質學院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系學習。

官廳排危,拯救京津

為適應國家發展需求,1953年全國理工科大學都提前畢業。國家對盧耀如這些水文地質工程地質新專業的人才更急需。他被分配到地質部後,於當年11月就參加了在遼寧-吉林的兩個水庫的水文地質調查工作。

1954年,領導決定讓盧耀如跟著蘇聯專家學習。半年後盧耀如申請到野外去鍛鍊,得到領導和專家同意後,他於1954年6月前往新安江水電站工作。新安江水電站是中國解放後為上海供能源的重要水電站。

工作期間,盧耀如帶團隊明確回答了新安江水庫不會發生喀斯特漏水、新安江一級開發比多級開發好等問題。

1954年至1955年,盧耀如任地質部淮河工程隊隊長,負責兩個水庫的勘測。他們解決了水庫的砂卵石層滲漏問題,為平頂山開發優質煉焦煤,以供發展鋼鐵工業做準備。

盧耀如院士:聲譽國際的“喀斯特盧”

1955年,盧耀如(右二)率隊在淮河一帶進行勘探工作

官廳水庫是北京第一大水庫,庫區為懷來大盆地,有20億立方米庫容,主要是為北京供水和防洪。

1955年,官廳水庫蓄水後,大壩發生喀斯特塌陷出渾水,已危及土壩核心粘土心牆,一旦因滲漏影響了粘土心牆而造成潰壩,水庫容納的20億立方米的水和暴雨,會席捲峽谷及盆地上的土壤及碎石、卵石,衝出三家店對北京市造成重大災難,對新中國聲譽會許帶來影響。

當時,周恩來總理親自打電話給地質部黨組書記何長工,要求查明此事,必須在汛前對水壩安全做出初步判斷。當時地質部領導(包括李四光部長)等研究後,決定派盧耀如為官廳水庫地質研究隊的隊長,負責此次工作。

領導之所以對盧耀如委以重任,是考慮到他離開校門雖然只有二年多,但他已經很好地回答了新安江水庫滲漏問題,並負責解決了淮河上郟縣和白龜山兩個水庫的砂卵石層壩基滲漏問題。

1956年3月,盧耀如臨危受命。肩負首都北京的眾多人民及領導期望,他立即擬定勘探計劃,協調了15部鑽機,2個水文地質組及有關勘探人員開展工作。

當時必須瞭解粘土心牆受影響程度,以判斷大壩能否保留與加強處理問題。在心牆上打鑽,就相當於在人的心臟上做手術,十分危險。盧耀如以可靠而安全的措施,向水電部領導立下軍令狀,得到批准先行一鑽。

他從研究三相喀斯特水動力條件入手,尋找出了三個主要滲流帶,並揭示了水-土潛蝕產生塌陷與出渾水的機理,提出了處理措施。他與工程施工專家共同商量,最後決定汛期不用拆壩,可保證安全。

當時許多中外地質、水利等大專家包括李四光部長、傅作義部長一起前去視察。盧耀如交出了一份滿意的答卷。

官廳水庫滲漏塌陷解決後,盧耀如又到長江三峽,擔任石灰岩壩區的勘測研究工作,作為一個比較壩區,他按周總理的指示和要求做出了出色的工作。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後期,盧耀如還指導研究了長江支流烏江、金沙江、大渡河,黃河干流、海河、遼河,西江中上游紅水河、南北盤江等許多喀斯特地區大型水庫和中小型水庫。

盧耀如院士:聲譽國際的“喀斯特盧”

2001年盧耀如在北京發起和組織第一屆喀斯特地區可持續發展國際會議

聲譽崇隆的“喀斯特盧”

盧耀如對待學術一絲不苟,嚴謹認真,從不迷信權威,敢於堅持主見,並且常能以理服人。1960年,他陪同蘇聯專家索科洛夫去長江三峽一帶及貴州地區,考察當地的地質環境。

當他們一行人等來到貴州烏江渡,為烏江渡水壩選址時,盧耀如與索科洛夫發生了分歧。索科洛夫主張應選上游的白雲岩為壩址,但盧耀如綜合考慮了頁岩防滲、白雲岩古岩溶作用及風化等因素後認為,還是當前選擇的壩址更合適。

最後經過對實地材料的廣泛分析和深入的野外調研,盧耀如的主張被證明是正確的,索科洛夫最後也同意了他的觀點。

盧耀如院士:聲譽國際的“喀斯特盧”

盧耀如(圖左戴眼鏡者)與索科洛夫(圖中拄木棍者)在一起

盧耀如除了研究水利水電工程地質、水文地質問題之外,還系統研究了喀斯特(岩溶)發育規律。他長期從事岩溶地質的科研和工程實踐,建立了岩溶發育與工程環境效應系統理論,編制了全國喀斯特分佈圖及西南1/100萬喀斯特圖系。

上世紀八十年代,他提出了喀斯特地區的巖漠化(後又稱石漠化)問題,並建立了科技部國家喀斯特石漠化防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在貴州師範大學),為完成全國脫貧作出貢獻。

由於其在喀斯特研究上的突出貢獻,他被國內外學者譽稱“喀斯特盧”

至公無私,痛失至親

自從1950年上大學離開福州老家後,由於工作繁忙,加之考慮到要省錢寄回家供弟妹上學,盧耀如再沒回過福州老家。除1964年母親曾來過北京,直到1981年,全國水文地質學術會議在福州召開,盧耀如才有機會回到福州老家。此時,快二十年沒見的母親已經垂垂老矣,白髮蒼蒼。

1983年9月,盧耀如正準備去雲貴地區公出。這時,家裡面傳來了母親生病的消息,盧耀如便先回福州探親。半個月後,他看到母親氣色尚可,而且還能記起一些古詩詞,便匆匆啟程去西南工作了。他沒有想到這次分別竟是與母親的永別。

不久後,正在貴州烏江渡庫區考察的盧耀如收到了家裡的電報,電報上說盧耀如的母親已經去世。由於盧耀如這段時間先後去了昆明、桂林、烏江渡等地,而且每到一地都停留不了多久,導致家裡發的電報先後在幾個地質局之間傳達,母親去世4天之後盧耀如才收到電報。

得知消息後,盧耀如一個人坐在旅館的床上默默哭泣。此時他還有工作在身,不方便馬上回家,且交通不便,坐車要輾轉3-4天,一番思量後,盧耀如決定待母親去世百日時再回家。

想到母親曾教導自己“忠孝不能兩全時,一定要報答國家”,盧耀如又投入了繁忙的工作中。

興利防災,堅持原則

人類在地球上生產與發展,必須要開發利用資源,主要是土地、水、能源、礦產及生物這五種資源,開發的同時也會產生環境效應,這是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和環境地質工作時必須要考慮的。

同時,三個大自然災害對人類的生存影響很重要:氣象災害(洪、旱、風暴、冰雪等災害)、地質災害(地震、滑坡、喀斯特(岩溶)塌陷、地面沉降、水土侵蝕等)、生物災害(各種細菌、病毒的傳染、生物入侵等)。

在涉及開發資源和防災方面,盧耀如有幾個原則與底線。

盧耀如院士:聲譽國際的“喀斯特盧”

盧耀如

>>>>

人命關天,生命第一

興建水利水電,可使水資源更好地被開發利用,也可以發展生物資源,但如果地質條件不良,處理不當,反而會造成更大損失,特別是人民生命的損失。官廳水庫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會對北京市造成很大的影響。

盧耀如曾負責指導解決了許多長、大隧道的突水突泥的災害(包括礦區)。他深知在高鐵建設施工中若發生喀斯特突水、突泥災害,會造成重大傷亡。

在涉及人民生命安全的工程難題,盧耀如始終認為人命重於泰山。

>>>>

堅持真理,實事求是

想要高質量發展工程建設,必須要查清地質基本條件,特別是水文、工程與環境地質方面的不良性,與可能產生的災害問題。

有些人會為了取得項目或上馬,選擇隱瞞不良與應注意的地質環境與災害問題,工程到手施工後發現問題,就以“地質條件複雜”作擋箭牌,不負責地推給了自然而保自身。

上世紀六十年代,在一次西南喀斯特地區的中型水壩的建設工程中,盧耀如發現此處地質肯定會發生左壩肩嚴重滲漏而不易處理的問題,於是他建議改選壩址,但該工程的總工並不同意他的建議。

總工對盧耀如說:“你指導的幾個壩址,意見都好,我們照辦了,取得成功,但這個壩址我們認為沒問題,一定要上。”

結果,大壩建成後發生了大量漏水事故。

盧耀如院士:聲譽國際的“喀斯特盧”

盧耀如(左二)在西南建設工地調查研究時與當地少數民族接待員合影

盧耀如堅持真理、直言不諱,往往受到冷待,但他始終認為涉及工程安全、人命的大事,絕不可能不負責地去討好。

>>>>

利弊分析,綜合決策

新建一個大工程會對地質環境和效應產生兩面性的影響,必須綜合考慮利弊。盧耀如早期負責三峽樞紐比較石灰岩壩區的勘察和研究工作,就客觀地作出兩面分析。

他曾上書國務院三峽辦,說明應注意不良效應問題,予以防治。後來,盧耀如針對三峽工程寫了一篇客觀的文章,被收錄在《中國共產黨與三峽工程》這本文集中,該論著中談及科技的只有盧耀如這一篇。

盧耀如院士:聲譽國際的“喀斯特盧”

盧耀如在長江三峽地質災害野外調研時留影

1999年,盧耀如任首席科學家,曾與國務院工作組調查三峽巫山300萬方滑坡推動2000萬方古滑坡產生堵江的信息正確性。這災害一旦發生,將會發生湧浪,會造成上下游許多船隻淹沒,也會影響上下游數百萬人的安危。

經現場調查後,盧耀如認為不可能發生如此嚴重的滑坡,最多近日會發生幾萬方的滑坡崩塌。這意見得到專家組和孫組長的支持。

在會上,盧耀如強調其下方不要再挖煤。直到2010年,11年過去,這裡因挖煤塌了10萬方。這一情況也說明論斷的重要性,不是隨意可說好,也不可隨意不負責地說壞。

>>>>

團結協作,群策群力

要深入研究地質環境問題,解決工程效應問題,保護生命重於泰山問題,需要多位學科專家密切協作。盧耀如在從事的科學研究中,遇到解決重大工程難題時,他都堅決貫徹這一點。

關於海西經濟區發展問題,盧耀如作為中國工程院重大諮詢項目的負責人,就聚集了三十多位院士,一百多位專家開展研究,為福建省作出了貢獻。

盧耀如院士:聲譽國際的“喀斯特盧”

2010年盧耀如在同濟大學院士辦公室單人照

盧耀如是在工程實踐中成長起來的接地氣的專家,他淡泊名利,以國家和人民利益為重。

盧耀如十分關心此次新冠病毒的發展,他連續寫了六篇文章,從個人的大瘟疫經歷談起,堅信中國共產黨領導之下提出的好政策與有力的措施必定會戰勝這次疫情,表達了對白衣天使赴武漢進行阻擊戰拯救生命等表示衷心敬意與祝願。

盧耀如院士:聲譽國際的“喀斯特盧”

《盧耀如:從我的幾次重大瘟疫經歷說起》

由於這次疫情影響,他近期未能出行,但仍堅持通過網絡聯繫指導南方一創新城市開展的有關地質環境安全的調查研究工作。

盧耀如院士:聲譽國際的“喀斯特盧”

盧耀如新春祝福大家

在中國地質科學領域,盧耀如無論在學識還是在品德上,都是一座閃爍著耀眼光芒的燈塔。他用無私為後輩學人照亮了前行的道路,他用付出為中華民族建立了不朽的功勳,他的一生誠如他在詩中所言“生當強國好奉獻,死應報民留善安”

採集工程項目辦公室/中國科協創新戰略研究院


參考文獻:

1.《盧耀如口述訪談資料》,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採集工程

2.《盧耀如小組資料長編》,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採集工程

3.《盧耀如:人生的低潮總是會翻到高潮的》,中國研究生

4.《一代地質學家的情懷(上)——記中國工程院院士盧耀如》,中國減災

5.《一代地質學家的情懷(下)——記中國工程院院士盧耀如》,中國減災

6.《盧耀如:求真務實的“喀斯特盧”》,中國科學報

7.《盧耀如院士的岩溶(喀斯特)學術研究與貢獻》,中國岩溶

8.《邁向堅實的科學探索之道——盧耀如院士述描》,勞動安全與健康

9. 本文圖片來源於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採集工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