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耸如宝塔的鼓楼和带长廊的风雨桥,就是侗族最独特的聚居地标志

在中国的黔、桂和湘三省(区)接壤的广大地区下,山重水复,林木葱龙,风景秀丽。这里聚居着一个与众不同的民族。

高耸如宝塔的鼓楼和带长廊的风雨桥,就是侗族最独特的聚居地标志


民族风情

人口分布

中国的侗族共有396万人左右。其中贵州省是最大的聚居区,侗族人口约占全族人口的55.77%,主要居住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黎平、从江、榨江、锦屏、剑河、镇远、天柱、三穗、岑巩等县及万山特区。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佩族主要居住在三江侗族自治县、龙胜各族自治县。湖南省境内的侗族主要分布在新晃侗族自治县、通道侗族自治县以及城步苗族自治县等地。

高耸如宝塔的鼓楼和带长廊的风雨桥,就是侗族最独特的聚居地标志


族源历史

侗族自称为“干”、“金”或“龚”,相互之间又称为“金佬”、“金绞”或“金坦”,而统称为“侗族”的“侗”字,古籍上常作“洞”或“峒”,曾经是泛指岭南、西南和湘西一带的“僚人”,后来专指侗族为“洞人”和“峒民”。直到今天,侗族地区还有不少乡村仍然叫做“洞”,如“贯洞”和“顿洞”等。

高耸如宝塔的鼓楼和带长廊的风雨桥,就是侗族最独特的聚居地标志


语言文字·文化艺术

由于佩族先民是西江中游的越僚人,因此与同为越僚后裔的壮族、布依族、水族、毛南族以及仡佬族是同源的近亲民族,语言和文化比较近似。

高耸如宝塔的鼓楼和带长廊的风雨桥,就是侗族最独特的聚居地标志


侗语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由于长期与其他民族特别是汉族相处交往,因此吸收了不少汉和各族语言成分。侗族本来没有本民族文字,一直通用汉字,1958年设计了拉丁字母形式的侗文。

高耸如宝塔的鼓楼和带长廊的风雨桥,就是侗族最独特的聚居地标志


服饰装束

侗族的服装和饰物,一方面具有共同的特点,如喜用白、蓝、青、黑和紫等色,大多数的男女都束腰带;另一方面在服装款式和头饰等又因社区特征和受汉族影响程度不同而有不少差异。

高耸如宝塔的鼓楼和带长廊的风雨桥,就是侗族最独特的聚居地标志


酒俗与礼仪

侗族人非常好客和讲礼,客人入寨,人人都会热情问候,留食留宿。在待客的宴会上,礼节更讲究,要唱敬酒歌敬酒。喝换杯酒或转转酒是侗族特殊的礼节。主人敬酒之前先敬祖先,然后敬客,主人以左手端杯敬客时,客人应用右手接杯,再以左手举杯回敬,互劝对方先饮,一般是年长者先饮,同辈则同时对饮。转转酒,是由主人右手举杯邀大家,大家起立以右手举杯敬右座者,用左手接左座敬的酒,通常是年长者先喝,然后向右轮流喝。除了这些礼节外,侗族人虽然喜欢喝酒,但对客人劝酒的方式比较随和,所以不善饮者也不会感到有太大压力。

高耸如宝塔的鼓楼和带长廊的风雨桥,就是侗族最独特的聚居地标志


节庆活动

侗族的节日以春节、祭牛神和吃新节较普遍。有些地方在10月或11月过侗年,也有清明、端午、中秋和重阳等与汉族相同的节日。还有一些节庆活动与崇拜祖先和鬼神有关。特别是“祭萨”活动,不但在各种节庆活动中常有祭萨仪礼,有的地方更有专门纪念圣母萨玛的节庆。在现代,过去一些侗族地区较普遍但分散举行的节日,演变成集中举行的大节日,如“萨玛节”和“鼓楼节”等。

高耸如宝塔的鼓楼和带长廊的风雨桥,就是侗族最独特的聚居地标志


从江碰柑节

贵州省从江县盛产碰柑,在11月左右碰柑丰收时节,便择日举行碰柑节。节日由县政府组织,举行盛大的歌舞展演和展示分布在全县各地的各少数民族风情,包括侗族大歌、侗族抬官人活动等。

高耸如宝塔的鼓楼和带长廊的风雨桥,就是侗族最独特的聚居地标志


吃新节

南北侗族都过的节日,是祭祖和庆丰收的节日。北洞以农历六月小暑后第一个卵日为节日,也有在七月“寅”日或“卯”日举行。

南侗的节期更参差,六月十二日或七月初二、初四、初七和十四日都有。节日之前,各家挑来“新水”,用糯米酿酒备用,节日时准备丰盛的饭菜,先祭祖先,再全家聚餐。节日的庆贺活动少不了唱大歌和斗牛等,欢乐一番。

高耸如宝塔的鼓楼和带长廊的风雨桥,就是侗族最独特的聚居地标志


东方榄球——“抢花炮”

“抢花炮”是侗族部分地区流行的一种体育竞赛运动,成为许多节庆里特别扣人心弦的活动。有些地方还有专门的“花炮节”。

“抢花炮”通常是村寨与村寨的竞赛,男队和女队分别进行。在广阔的地坪上,用火炮把一个用红绸缠裹的铁环射上高空,一降落,两队选手们马上激烈地抢夺,还不时有人假装已拾获铁环拼劲奔跑,以调虎离山计吸引对手追逐,最终夺得铁环冲到胜利区者为胜。这种竞赛既有激烈的争夺,又讲求技巧变幻,被誉为“东方的橄榄球”。

高耸如宝塔的鼓楼和带长廊的风雨桥,就是侗族最独特的聚居地标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