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 第19章 少私寡慾

《道德經》- 第19章 少私寡慾

【譯文】

拋卻聰明和智巧,人民可以得到百倍的好處;杜絕仁慈,拋棄道義,人民才會回覆到孝慈的本性;拋棄伎巧和獲利,就不會有盜賊產生。“聖智、仁義、巧利”這三者全是巧飾,不足以治理天下。所以要讓人民的思想認識有所歸屬。保持純潔質樸的本性,減少私慾雜念,拋棄“聖智禮法”的學問,就沒有憂患了。

【原文】

絕聖棄智①,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②。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慾,絕學無憂。

【註釋】

①聖:此處是指一種智能而言,不同於“聖人’’的聖。

【導讀】

在本章中,老子對前一章提到的社會弊病又作了進一步闡述,並針對社會病態,提出具體的治理方案。

老子提出“絕聖棄智”、“絕仁棄義”、“絕巧棄利”的治世思想。認為“仁義、“聖智”等不足以作為治理國家的法則。老子所生活的時代,諸侯紛爭,戰亂四起,所有的戰爭無不是打著維護禮義、為天下的旗幟;所有的統治者,無一不以聖賢自居;而那些縱橫遊說的政治家、思想家們也無一不是世人心中的“智者”,他們用給諸侯帶來“利”的學說而挑拔戰爭,求取功名。

在老子眼中,這正是戰火頻仍、民不聊生的根源。老子所真正反對的是那種在人們交往中的奸詐巧智、假仁假義,讓人們免去權利、慾望的誘惑,做到心靈上的自由。所以老子認為這些“聖智”、“仁義”、“巧利”,才是大道廢的禍根。

許多本子以“少私寡慾”句結束本篇,而把“絕學無憂”作為下一章的開端,“絕學無憂”也正可以與前句“見素抱樸,少私寡慾”並列。對於“絕學無憂”一句,學術界也頗有爭議,本人認為放在本章更妥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