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素抱樸,少私寡慾

短短五千字的《道德經》包羅萬象,字字精髓,包含了老子獨特的世界觀,價值觀和政治觀。在閱讀《道德經》的過程中我感受到了道家那種遺世獨立的仙風道骨和對現世的借鑑意義。

我尤其被第十九章所吸引,而在這其中我尤其喜歡 “見素抱樸,少私寡慾”兩句。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慾,絕學無憂。——《道德經》第十九章

這章的大意差不多是這樣的:

拋棄聰明智巧,人民可以得到百倍的好處;拋棄仁義,人民可以恢復孝慈的天性;拋棄巧詐和貨利,盜賊也就沒有了。聖智、仁義、巧利這三者全是巧飾,作為治理社會病態的法則是不夠的,所以要使人們的思想認識有所歸屬,保持純潔樸實的本性,減少私慾雜念,拋棄聖智禮法的浮文,才能免於憂患。

見素抱樸,少私寡慾

老子的前三句話所強調的與我們的時代正好相反,聖、智、仁、義、巧、利這六者是我們這個時代所遵從和追求的。聖智是指所謂的精英政治,仁義是精英們對百姓的所謂道德教化,巧利是指機巧和與其有關的利益。而老子所要的對立面,民、利、孝、慈、盜賊無有,則全部都是現代社會所嚴重缺少的。由此可見老子這三種觀點對於當代社會的重要性,值得人們深思。老子從上面所提社會的三個方面,為其中心思想的提出做了鋪墊,然後提出了許多人賴以生存的原則:迴歸自己樸素的本質,少思慮,並節制自己的慾望,棄絕智巧的學問就不會有什麼困擾。

這段話的意思無非是告訴人們要保持平凡堅持樸實,減少私念剋制慾望。內在的實際要比搞那些虛偽的外表形勢更加重要,也會因為這種質樸而越加智慧。

見素抱樸,少私寡慾

老子強調見素抱樸是指人剛出生時沒有被世俗汙染的那顆純淨的心。白紙、生絲、原木用掉以後已經不能夠迴歸自己的本原,但是人的心地是可以迴歸自己本來純真的心態的,這是老子所要強調的。即使你的心一時被迷了眼,走錯了道,只要你正視錯誤,真心悔改,還是能夠找回原來的那顆本心的,關鍵還是在於你自己的態度,願不願意去改變。

人只有擁有一顆純真的心,判斷失誤才不會有任何成見,才不會被心中已經載滿的人間世故所左右,人生才不會迷茫,才會有真正的信仰,才不會因為私利私慾而幹出違法亂紀之事。

而如今在這個物慾橫流,精神腳步跟不上物質腳步的年代裡,很多人的心已經被社會上的很多金科玉律所充滿,因而已經無法從毫無瑕疵的角度來思考判斷問題了。正因為如此,才有了黑心饅頭,地溝油等一系列的食品安全問題,也正因為如此,才有了令人嘆息的小悅悅事件,才有了“扶還是不扶?”這樣的社會熱議話題。才有了復旦大學投毒案中,兩個“天之驕子”的隕落。心在變質,道德在滑坡。

見素抱樸,少私寡慾

歷史上道家避世與出世的生活態度決定了他們會盡量在自己的生活中造就一種淳樸的生活環境,這種做法顯然對於人保留一顆純真的心是很有幫助的。我想如果我們都能學會見素抱樸,努力保持一顆純真的心,努力去營造一種簡單的生活環境,我們才能活得快樂,去真正地享受生活。

少思寡慾是很多人從老子這裡獲得的生活哲學,很多人都把他理解為一種追求清淨的生活態度。優生劣汰不僅適用自然界而且同樣適用人類社會。現代社會崇尚競爭,人往往要處心積慮,為職位,為獎金,為住房等。一切超過度和超過量的慾望,都是私慾在支配、在作祟、在作怪。人生是有限的,私慾是無盡的,以有限的人生追求無盡的私慾,好比飲鴆止渴。一個個高官正是沒有限制自己的私慾,不滿足於本已衣食無憂的生活,而淪為階下囚。一些商家正是由於想牟取暴利而幹出喪盡天良之事。

少思寡慾的目的其實還是要“見素抱樸”,在人生中能夠保持一顆純真的心。對於我們普通大眾來說,能夠少思寡慾,簡化自己的生活環境,減少世俗對自己的干擾,這樣的生活要容易把握得多。

所以我們要學習《道德經》的精華,提倡生活要簡單化,思想簡單化。以一種“見素抱樸,少私寡慾”的心態面對誘惑,面對複雜。行正道,道真言,做真人。你會發現你的人生自此步入了剛強,坦然,豁達的境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