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为什么没有污名化项羽?

芒果论史


刘邦要抬高项羽还来不及,怎么会污蔑项羽呢?

你想啊,刘邦如果抬高项羽,把项羽描述得多么神勇无敌、战无不胜,到最后,项羽却死在刘邦手中,这么历害的项羽,都死在我刘邦手中,那刘邦岂不是更历害。



从刘邦的角度来看问题,抬高项羽才能体现刘邦的英明领导,才能体现刘邦的运筹帷幄,才能更深刻地体现刘邦的历害,才更符合刘邦的政治利益。

项羽的历害可是写进史书的,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中描述项羽时,应该还算公正客观的,而且司马迁给项羽做传可是把项羽当成皇帝来做的,项羽的传纪叫《史记项羽本纪》,纪表示皇帝的传记,你可以去看史书,只要传纪后面有个纪字的,都是皇帝或追封的皇帝。



这个待遇不低了吧,项羽是秦末的军事奇才,秦末出了2个千年一遇的奇才,一个是兵仙韩信,另一个就是兵神项羽,即使是韩信,也不敢正面面对项羽的兵峰,韩信对战项羽,一靠兵多,二靠计谋,否则韩信也不是项羽的对手。

项羽在巨鹿之战以5万楚军大破40万秦军主力,一举灭秦,以一战灭亡强大的秦国正规军,以一战灭亡一个强大的朝代,中国历史上只有项羽一个人做到了。



项羽还在彭城之战,以3万精骑大破刘邦的56万诸侯联军,创造了冷兵器时代最经典的长途奔袭战和闪电战,以少量优势骑兵大破18倍数量于已方的步兵,堪称神来之战。

项羽在垓下被刘邦率领70万大军团团包围,以兵仙韩信为前锋,首战韩信被击败,最后韩信还是靠四面楚歌的心理战才击败项羽,项羽兵败自杀,刘邦以整个天下的势力才勉强击败项羽。



正因为刘邦没有污蔑项羽,所以项羽的这些英雄事迹才被后人记录下来。事实上,刘邦不仅没有污蔑项羽,在项羽死后,甚至还善待了项羽家族中人。

项羽死后,刘邦为招降项羽手下的李将军,将项羽首级示众,并答应厚葬项羽首级,李将军才率众投降,因此刘邦也厚葬了项羽。



项羽的伯父项伯,项羽的族人项襄,项羽的侄子项他都投靠了刘邦,在汉朝为官。并没有在刘邦诛杀诸侯王的行动中受到牵连。

另外在政治上,项羽也帮了刘邦的大忙,其中最主要一条就是项羽杀了楚怀王,项羽进入关中后,以霸王之名封楚怀王为义帝,因此楚怀王也成为名义上的天下共主。



而项羽杀了楚怀王,等于是解决了刘邦的一个政治难题,如果刘邦打败项羽后,楚怀王没死的话,刘邦就不好处理,楚怀王好歹是天下共主,刘邦如果杀了他,必遭天下反对,但最终项羽解决了这个难题。

项羽虽然残忍,对于刘邦来说,只要项羽死了,刘邦就瞬间与项羽没有任何矛盾了,根本用不着污蔑项羽,相反,抬高项羽对刘邦更有好处。

刘邦建立的西汉王朝真正污蔑的人是秦始皇,汉朝为了证明自已的合法性,让一大批儒生批判秦朝,将秦朝刻画成残暴的朝代,将秦始皇污蔑成暴君,因为秦朝是以法治国的,儒生在秦朝处于压制对象。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古代统治者,对于和自己竞争最终失败的人,都会有意贬损他,污化他。对其子孙后代,都会着意打击。比如李世民打败他的兄弟李建成、李元吉后,不但杀掉他们的儿子,而且对他们进行了着意地贬损。在史书上,李建成变成了一个庸碌无能,贪图享受,迫害兄弟的人。李元吉则是一个心狠手辣,自私凶狠、谋朝篡位的人。这就是李世民对作为失败者的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污化。再比如朱元璋打败陈友谅以后,对陈友谅的后代也极力打击。虽然陈友谅的儿子陈理已经投降朱元璋了,但是朱元璋却把陈理送到高丽去,让他在那里自生自灭。

(朱元璋)

明明竞争对手已经失败了,也没有什么实力了,为什么这些古代统治者,还要对其进行污化,同时对其亲属进行严厉打击呢?这是因为竞争者虽然已经失败了,但是,他们的党羽也许还在,他们的影响力还在。如果不严厉打击,失败者也许就会死灰复燃。别人就会利用失败者大做文章。比如明朝虽然失败了,但是民间却不断有人假托明皇室的后代起义。因而,清朝要对明朝进行污化,降低明朝在老百姓心中的地位。

可是,为什么刘邦夺得天下以后,却并没有污化他的竞争对手项羽呢?不但没有污化他,而且对项羽的亲属还非常好。

项羽的亲属中,项伯被刘邦封为射阳侯。

如果说项伯是因为对刘邦有恩,才被封侯的话。项羽的其他亲属,刘邦对他们也是很好的。比如项襄,他是主动投降刘邦的,刘邦封他为桃侯。项他,他是与刘邦作战,被灌婴擒获的,刘邦后来依然封他为平皋侯。其他姓项的,虽然历史上并没有明确记载他们去哪里了,但是,也没有刘邦折磨他们的记录。

(刘邦)

而且,刘邦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举措,就是赐项羽的那些亲属姓“刘”,包括项伯、项襄、项他,都被刘邦赐姓“刘”。这也就是说,刘邦是把项羽的后人,当成自己一家人了。这在古代统治者中,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

那么,刘邦为什么不但不污化项羽,反而还对项羽那么好呢?

有人可能会说,这是因为刘邦宽宏大量,胸怀天下的缘故。

这个话有一定的道理。比如雍齿,他曾经多次背叛刘邦,对刘邦进行釜底抽薪,刘邦恨得他牙痒。连刘邦自己也对张良说,雍齿是他最痛恨的人。但是,当张良建议刘邦,先把雍齿封侯,以便安定功臣的心的时候。刘邦毫不犹豫地就把雍齿封为侯了。而且此后,刘邦杀掉了那么多功臣,都没有动过雍齿。

不过,如果说是因为刘邦宽宏大量,才没有污化项羽,打击项羽的亲属,其实也说不过去。刘邦绝对不是一个宽宏大量的人。他封雍齿为侯,也不是因为宽宏大量,而是因为他要利用雍齿为他做事情。

也就是说,刘邦作为一个政治家,首要考虑的,就是如何让江山长治久安。

(项羽)

当刘邦夺得天下以后,他发现那些异姓诸侯王们对他有很大的威胁,因此,他对他们进行了严厉的打击。韩信为他建国立下的功劳是最大的,但他反而最提防韩信,用阴谋手段把韩信给拿下来,后来还默认了吕后杀韩信。卢绾是他最好的朋友,可以随便出入他的皇宫。但他发现卢绾对他不利的时候,他因此率军讨伐卢绾。樊哙是他从小的哥们,但为了避免自己去世后,樊哙作乱,因此不管樊哙有没有罪,都派周勃、陈平去杀他。

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刘邦之所以没有污化项羽,并善待项羽的亲属,原因就在于,项羽及其亲属,对刘邦不会构成威胁。

实际上,项羽虽然曾经站在权力的最高峰,但他最终是在众叛亲离的情况下失败的。垓下一战,就是一个证明。不但他曾经的部下彭越、英布对他倒戈,与刘邦的军队一起围攻他。而且他的士兵们,也纷纷离开了他。以至于他本来有10万军队,最终却一无所有,到乌江边上的时候,只剩下他一个孤家寡人。

这说明,已经没有人拥戴项羽了。因而项羽也不再是刘邦的一个威胁。既然如此,刘邦也就没有必要污化项羽,打击其亲属了。


张生全精彩历史


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

成王败寇,这就是为什么这么多人都想赢的原因。

赢了,在合理的情况下,把你描写的完美无比。输了,则是在尽可能的情况下进行丑化。

清朝修明史就是一个例子,不仅丑化太祖朱元璋的相貌,更是把明朝的皇帝一个个的描写的昏聩无比。

说说刘邦的事



刘邦,从一介亭长,变成了大汉的开国皇帝,可以说是本事非常之大。

但是刘邦起兵之初,势单力薄,为了能够扩大声势和力量,投奔过项羽的叔父项梁,后来更是和项羽成了拜把子兄弟。

刘邦不止一次利用这个身份逃过一劫。



至于刘邦取得天下以后,没有污化项羽,个人认为有几点原因:

其一,帝王之术,胸怀为甚

作为一个皇帝,又是开山劈地的开国皇帝,这点容人的肚量都没有,别人还怎么信服你,跟着你混。

刘邦和项羽打闹之间,项羽数次都可以要了刘邦的性命,奈何项羽太讲究兄弟之情,关键时刻放了刘邦一马,最后却要了自己的性命。

这个时候,刘邦已经得了天下,老对手项羽也被自己杀掉了。

战争进行的时候,咱们是敌对关系,但是私底下,还和项羽是兄弟不是?所以,项羽命都没了,再去污化,倒显得自己小肚鸡肠了,而且,手下这么多兄弟怎么看?项羽那边的降将怎么看?

不如给他一个美名,反正人都没了。

其二,项羽并没有对刘邦赶尽杀绝

在楚汉争霸的时候,项羽有多次机会问鼎天下,说到最后也只能怪项羽自己。

双方打仗的时候,项羽抓住了刘邦的家眷,这个时候项羽非但没有把他们怎么样?还好吃好喝的供着。

现在刘邦得势了,要了项羽性命不说,还要褥其人格。这对于刘邦来说,未必是一件好事。

既然这样,不如为项羽扬个名,让世人看看,自己还是念当年的兄弟之情的。

其三,《史记》对项羽的歌颂

写史记的司马迁,应该是项羽的铁杆粉丝,所以不会对项羽有任何的污化,所以至今,项羽的大名,英雄之名,才被传颂。

写在最后,对于已经不是对手的对手,大度一点怕什么?世人只会记住你的容人之心。有时候,不诋毁对手,也是为了增加自己的威望。


观复一鉴


刘邦哪有时间来污化项羽,把项羽打败了,他建立汉朝,并不清闲。第一,他要修改秦朝的严刑峻法,让老百姓修养生息,传说刘邦逐条删改秦律,“杀人者死”,是刘邦亲自拟定的。

第二,平息各诸侯王的叛乱,刘邦一辈子都在打仗,打诸侯王,打突厥,马上得天下,马上治天下,唯刘邦一人耳。

第三,协调内部关系,特是后宫女人,吕后太强势,其他妃子又争庞,百年之后怎么办?

第四,后继之人乏力,政权不稳,想废太子,又受吕后反对,无可奈何。

我估计,刘邦根本没时间来丑化项羽,再说,丑化项羽,对刘邦沒一点点好处,而且,当代人都知道项羽,多说无益,不如不说。从某个角度讲,刘邦还是很欣赏项羽人格魅力的,项羽捉了刘邦妻小,没有折磨,尽管项羽说要烹了刘邦老爹,刘邦耍无赖,说“我爹也是你爹,烹了请分我一杯羹。”项羽无奈,并没真的杀了刘邦老爹,只是吓吓而已。刘邦逃命,把两个儿女推下去,有人骂刘邦无情无义,只顾自己逃命,其实,刘邦是知道项羽不会杀害自己小孩的,只要自己不被抓住,还有翻盘的机会。如果不是争夺天下,刘邦和项羽可能真的是一对江湖好兄弟哩。


朵朵佬爷


楚汉相争期间,华夏大地缺乏合法的天下共主——秦始皇父子依靠武力获取天下,因此汉朝初年,有很多人不承认秦始皇父子天下共主的地位(《赵正书》将秦始皇父子称之为秦王,否定其帝号说明了这一点),而秦末反秦,各路义军推楚怀王为“义帝”,楚怀王为各路反秦势力的“共主”。项羽、刘邦,名义上均为楚怀王的臣子。因此从这一点来说,项羽和刘邦并不是君臣关系,充其量是级别高低之分。

而楚霸王自杀以后,根据《史记》记载,刘邦在诸侯的“推举”之下,成为了皇帝,并且重新分封了反秦义军首领为诸侯。而刘邦既然从来不曾是项羽的臣子,并且受“推举”为皇帝,因此没有污名化项羽的动机。

从小节来说,项羽在秦末战争和楚汉相争期间到处屠城,从大节上来说,楚怀王是君,项羽是臣,楚怀王固然无能,但没有失德行为,项羽又没有合理的废黜楚怀王的理由,就私自弑杀楚怀王,这种臣弑君的行为,属于最大的大节有亏。因此不论大节还是小节,项羽都被视为不仁不义。这一点在当时人所共知,刘邦如果污名化项羽,实在有画蛇添足之嫌。


黑柴


这里是芒果论史!

其实“刘邦没有污名化项羽”这一描述是不太准确的,刘邦和项羽毕竟争霸多年,尤其当初刘邦本应该是“关中王”,结果被项羽封到巴蜀之地,刘邦的心中对项羽始终是充满不满的。

项羽死后,刘邦曾下令天下人不得称呼项羽为项王,所有人都需要统一称呼项羽为“项籍”。“项王”这个词语自然不必多说,显然是一种尊贵的称呼,而“项籍”这个词就有必要提一下了。



在古代,人不仅有名,还有字,比如说张良名良字子房,如果用字称呼一个人,那就代表了对这个人的尊重,如果直呼其名,就代表了对这个人的不屑。项羽的名就是“籍”,刘邦让全天下的人称呼项羽为“项籍”,正是为了出一口恶气,表达自己对项羽的不屑。

所以说,刘邦还是在一定程度上“污名化”了项羽,但另一方面,项羽“抗秦”的正义光辉形象也留在了历史上,没有被抹杀,这就是由于刘邦本人的政治家身份所导致的,一切都为利益服务,做决策时不能被个人喜恶所影响。

强调“汉”得国之正

在绝大多数人的眼中,刘邦是击败了项羽后建立了大汉帝国,所以说应该说“汉”将“楚”取而代之。

其实不然,项羽的西楚国实际上只是一方割据政权而已,算不上是统一帝国,而刘邦的“汉”和项羽的“楚”都是同一时间由项羽分封而得。所以说,楚、汉一直是同时存在,他们之间是竞争关系,而不是谁将谁取而代之的关系。

“汉”真正取代的是“秦”,而不是“楚”,大秦帝国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前朝”,刘邦要强调自己的军队上正义之师,自己的国家是正义之国,那么他就必须要证明秦朝不好,证明秦朝该灭亡。所以说大秦才应该是刘邦不遗余力去“污名化”的。

项羽和秦的关系和刘邦与秦的关系是一致的,他们都是反秦义军,他们都在与秦王朝的斗争中奉献了自己的力量。既然为了证明汉帝国的合法性需要证明秦王朝有错,那么起兵反秦的项羽就应该是对的,在这个角度上,刘邦就不能过度“污名化”项羽了。


这是出自于政治上的需求。

英雄相惜

既然项羽反秦的行为是值得肯定的,那么又怎么证明汉比楚更应该得天下呢?这就需要塑造汉、楚之间的关系了,他们都是反秦义军,他们的行为都值得肯定,而秦亡之后,他们公平竞争得天下,可以说是英雄相惜!

这就是刘邦想要达到的效果。

既然是“英雄相惜”,那双方之间就应该要“不分伯仲”,如果把项羽过度“污名化”,那岂不是显得刘邦也不过如此?所以说,从这个角度上也不能把项羽说得太差,刘邦要做的反而是充分肯定项羽的军事实力,如此才能衬托得自己更为强大。

项羽曾经被楚怀王封为鲁公,他死之后天下人纷纷向刘邦称臣,只有鲁地人民不愿意屈服,要为项羽守节。刘邦的做法是,先把向他们展示项羽的人头,以此证明项羽已死,灭掉鲁地人民心中最后的希望,随后将项羽风光大葬,向项羽表达了崇高的敬意,鲁地人民见此情形,终于选择了臣服于刘邦。

可以说,刘邦的这一波表演完美的在鲁地人民心目中上演了一出“英雄相惜”的好戏,尤其是他将自己的对手项羽风光大葬,更是让鲁地人民觉得,刘邦这个人的气量真的很大,项羽输给他也算不冤,如此,他们才会心甘情愿的臣服于刘邦。



这既是出于政治需求,也是刘邦的个人需要!

其实这么看下来就会发现,“污名化”项羽只能让刘邦出一口恶气,但适当肯定项羽的能力与功绩,即可以证明西汉得国之正,又可以彰显出刘邦博大的胸襟,宽广的胸怀,这对于招抚那些内情的普通百姓来说是有很大帮助的。

刘邦确实是个成熟的政治家!

喜欢别忘了点个关注哦!


芒果论史


从常理上说。刘邦不应该丑化抹黑项羽。

1、 刘邦是项羽叔父的部下。

沛县起兵的时候,刘邦不过是个无名小卒,后来投奔项羽的叔父项梁才找到组织,走上革命道路。

2、 项羽跟刘邦是亲密战友。

刘邦投奔项梁之后,两人就成为一条战壕里的战友。一起攻打城阳,一起在濮阳打败秦军,一起跟秦军大战雍丘,一起大战陈留。项梁死后,他们一起在楚怀王的领导下,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推翻秦朝暴政而奋战。在刘邦向西进军的时候,没有一支队伍敢跟他同行,只有项羽义无反顾响应前往。

可以说二人长期并肩作战,精诚合作,建立了深厚友谊。

3、 项羽对刘邦亲人网开一面。

公元前206年八月,齐国田氏起兵叛乱,项羽率军正准备前往平叛,此时刘邦却在背后捅刀子,带领汉军已占据关中要东进。

愤怒不已的项羽随即派韩王郑昌前去阻击,刘邦不仅让手下谋士张良伪造韩王郑昌书信,告诉项羽说刘邦只想占领关中,没有东进野心;而且假冒齐王和梁王的使者,告诉项羽说二人准备合力攻楚。

公元前205年,项羽在齐地城阳僵持的时候,刘邦统帅五路大军,杀向楚国。项羽闻讯惊恐万分,急忙带精兵三万杀向彭城,在彭城下击溃汉军,刘邦的父母,妻子也成为俘虏。

大家都知道项羽没有优待俘虏的习惯,而且还喜欢屠戮战俘。因此,大家都觉得刘邦家属这次落在项羽手里是凶多吉少;可是项羽这次却出人意料,不仅没有杀他们,还对他们十分客气。

不仅如此,刘邦彭城打败,退守荥阳,弹尽粮绝。这时刘邦求饶,希望看在昔日战友情分上,网开一面。项羽大发慈悲,放过了刘邦。

以上我们的分析,是出于常理。但做大事的人,凡事是不会按照常理出牌的,刘邦就是这样一个不按常理出牌的大人物。虽然刘邦不该抹黑项羽,但出于巩固政权的考虑,他不但想把项羽搞臭,去项羽化。而且要"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要将项羽批倒批臭,还踩上一只脚,让他永世不得翻身。

同时刘邦也是个不念旧情、忘恩负义的人,尤其是得胜之后。关于这一点,也可以举例为证。

1、项羽乌江自刎,竟然有五人因此同时封侯(吕马童为中水侯,封王翳为杜衍侯,封杨喜为赤泉侯,封杨武为吴防侯,封吕胜为涅阳侯。),因为这五人肢解了自己的老战友项羽。

2、 刘邦在彭城之战中,数十万大军被打得溃不成军,仓皇逃命。项羽部下丁公穷追不舍,眼看就要抓住刘邦。

刘邦只剩下十几骑,已经插翅难飞。这时候刘邦认怂求饶:咱们两位英雄还要互相伤害吗?(顾丁公曰:两贤岂相厄哉?)丁公听后,冒着被项羽杀头的危险义释刘邦。

刘邦打败项羽夺取政权后,丁公却成为被追捕的逃犯。

丁公走投无路的情况下,硬着头皮去见了刘邦,希望他看在过去交情的份上放自己一马。

可是让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刘邦这个负心的家伙却把自己抓了起来,在游行示众后砍下了他的头颅。理由是:丁公是项羽的部下,却放了我刘邦,分明就是吃里扒外,里通外国,是个不忠不义的叛徒,死有余辜。

3、 刘邦登基后,手下大臣不少是项羽的人,出于礼貌,他们在给刘邦的奏章中,把前领导称为"项羽",他们不过是叫了项羽的名字,称不上是怀旧。但刘邦看来大为不悦,下旨说以后一律把项羽叫"项籍"(意思就等于是"项羽这家伙"),谁也不许再称"项羽",谁要是犯禁一律严惩。

可见,从刘邦来说,不但想污名化项羽,而且向把他抹黑、搞臭。

这也不能指责刘邦一个人,历史上所有的胜利者都是这样做的,颠倒黑白、信口雌黄,把自己说得像一朵花,把敌人说得是一坨屎。反正失败者没有话语权,不能辩解了。

但非常遗憾,刘邦没有如愿抹黑项羽。不是不想,而是不幸遇见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司马迁。

司马迁是个硬骨头,他原来是西汉的一个太史令,就因为不畏上,不随波逐流,坚持自己的意见,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的。所以他在编写《史记》的时候,力求客观、尊重历史。不取悦当时的统治者——刘氏皇帝们。

在记述楚汉相争那段历史的时候,不美化胜利者刘邦、不丑化失败者项羽,尽量实事求是。

而且司马迁还因为自己的遭遇而同情、崇敬失败者项羽,把给项羽的专题名称叫做"本纪"——这可是皇帝才能享受的待遇,可见《史记》是公允的,《史记》对后世的影响也太大,刘邦抹黑项羽的努力,不幸被淹没了。


历来现实


刘邦不污名化项羽,也必须从刘邦的出生说起,刘邦起点低,我们脑海中涌现出这么个青年,说是农民却不事农事,游手好闲结交游侠,起兵后知人善用,试问,如果没有豁达大度的品格,能有多少游侠愿意与刘邦结交朋友。刘邦豁达大度,这是其一。

胜者为王败者为寇,项羽兵败乃是天意为之。古人对项羽评价“羽之神勇,千古无二”,在对秦朝的战争中,《史记》一书中记载,项羽高达六次的屠城,其中最著名一次,章邯领二十万秦军投降项羽。项羽担心秦军反水,于是将二十万秦军全部坑杀,只留下了章邯等少数几人。项羽乃召黥布、蒲将军计曰:“秦吏卒尚众,其心不服,至关中不听,事必危,不如击杀之,而独与章邯、长史欣、都尉翳入秦。”

鸿门宴后,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项羽这样干无异于自掘坟墓,由于无法打开秦始皇陵,他对秦的愤恨转移到咸阳无辜的百姓身上,树敌无数!项羽自作孽不可活,这是其二。

刘邦建立西汉王朝之后,国家残破不堪,刘邦忙建章立制并采用休养生息之宽松政策治理;再者,项羽的暴虐行为已经深入人心,也就不需要再对其污名化,国家治理为首,这是其三。

刘邦生于公元前256年逝于公元前195年,项羽“乌江自刎”时30岁,而此时的刘邦54岁;就我们当下来看,30岁的项羽可谓成绩斐然。然而,30岁正是血气方刚的成年人,需要沉淀,项羽的成绩两千年来绝无仅有,但正是因为年纪轻轻就达到了人生巅峰,也许是阅历修行不够,也许不够成熟,所以很快就跌下神坛!

尽管,乌江自刎的悲壮深入人心,但也丝毫不影响,一个强大的西汉王朝兴起。




犯我大汉天者虽远必诛


俩人打架,先是用嘴骂再是用手打,打胜的还要指着人家的背影说:你个怂货。

这一连串的行动,全是情绪主导,基本不动用任何理性思维质。意气用事,气不过就骂、骂不解气就打、打完还不尽兴就接着骂。

街头打架可以这么玩,政治较量就不能这么玩。做任何事之前,必须得问两个问题:

第一个是为什么要怎么做,做事情不仅要有动机而且要有目的。

第二个是这么做会有什么影响,动机满足了、目的达到了,还得看结果是否能承受。

媳妇花钱大手大脚,于是回家打媳妇一顿,动机是心疼钱、目的是教育媳妇,结果却是离婚了。那这种事就不能做,因为影响太大。

以这两条原则为分析工具,来解答刘邦为什么不黑项羽的问题。

01.刘邦为了黑秦朝也不能黑项羽

秦人讲求五德终始说,于是以周为火德而水能克火,所以认为自己为水德。

汉朝呢?汉朝刚开始就没管什么德不德的,直接全盘接手秦朝的典章制度。刘邦入咸阳,直到汉武帝时代,汉朝人才按照五德终始说,确定自己为土德。

五德终始说,现在看没啥意义,但是古代看却极重要。因为它直接解释了正统的问题,也就是王朝的先后继承关系。这实际上是一个合法性的问题。秦以周为火德而已自己为水德,那秦朝就是继承了周朝的统序。汉朝呢?汉朝也承认秦朝的合法性,认同自己继承了秦朝的统序。

所以,这就是涉及一个统序转移和合法性建构的问题。秦继承于周,但实际上周末乱世已经乱了好几百年。秦朝接序,是在结束乱世、救民水火。所以,秦朝统一就可以了,没必要跟天下费什么话,因为周朝早就结束了。

但是,汉朝却必须得解释自己这个政权是怎么来的,也就是解释自身的合法性问题。汉朝认识怎么办的?就是拼了命地黑秦朝,秦始皇残暴、秦二世无德,秦朝就是官逼民反所以自己交出了政权,于是高祖刘邦接手。

所以,汉朝黑秦朝,就有动机有目的了,动机是建构自身合法性、目的是巩固统治。当然,收到的结果也很好,天下黔首纷纷点头称是。

这是汉朝要干的事情,就是黑秦朝。但是,秦朝到底是谁灭的?的确是刘邦第一个进的咸阳,接手了秦政权。但是,秦亡之后,给天下定章程的是项羽。所以,司马迁才写项羽本纪而不是项羽列传。原因就是自秦亡到大汉统一这段时间,是项羽时代。所以,残暴的秦帝国,是项羽灭的,至少也得说是刘邦、项羽和天下诸侯一起灭的。

汉朝要黑秦,而灭秦的是项羽,然后汉朝还得黑项羽。这就太复杂了,读过书的人都绕不明白了,天下百姓就更不明白大汉的宣传工作到底要讲什么了。政治宣传工作,就是讲一个高度概括却无比简单的故事。而最简单的故事就是秦朝不是东西,所大汉取而代之。这就行了,再说一句话都是多余。你非要加上一个项羽,就是在画蛇添足。所以,汉朝就是为了认真而清晰地黑秦朝,也不会再把项羽拿出来说事。

02.黑项羽的影响一点儿也不会好

黑项羽,解释不了这样几个问题:

一个是刘邦和项羽合作过,二人是同袍还约为兄弟。

如果说项羽是一个脑顶长疮、脚底流脓、浑身冒坏水的东西,那么跟项羽称兄道弟的汉高祖刘邦是什么人。

另一个是项羽的灭秦功绩,抹杀不了。

巨鹿之战打得太精彩,也太重要。这一战之后,秦朝就只能亡国了。但巨鹿之战的时候,刘邦偷袭关中去了,跟他没关系。所以,刘邦就是再不要脸也不能说巨鹿之战是自己远程指挥的。项羽的这功劳,刘邦抢不来也抹不掉。

第三个是刘邦的汉王是项羽封的,汉朝的名字都是项羽给取的

诸侯聚集咸阳,而后项羽宰割天下山河,刘邦被封巴蜀为汉王。所以,刘邦正式成为诸侯王,是因为项羽分封。而刘邦也就是顶着汉王的名号,统一了天下。就是为了项羽分封这个情节,刘邦也不能过分的黑项羽。

刘邦黑项羽,这件事会产生很多重要影响,而这些影响都是刘邦以及大汉朝所接受不了的。

即便刘邦很恨项羽,很有做这件事的动机,但是因为影响太不好,所以刘邦也不能做。

03.总结:黑项羽是损人不利己的事情

刘邦以及大汉王朝,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能情绪主导而只能理性和利益主导。因为这是国家大事,而不是街头格斗。

所以,就要问两个问题,一个是为什么、一个是啥影响。

为什么黑项羽:动机和目的都不支持。

动机不支持,虽然秦末是楚霸王了一段时期,但是刘邦好汉朝依旧认为自己接手的是秦朝统序,跟你项羽没半毛钱关系。忽视,是最厉害的武器。刘邦和汉朝这么一忽视,就把项羽忽视成了一般诸侯王,跟九江王英布、魏王豹、赵王歇、齐王田广一个层级。

目的没意义,黑项羽就是为了刘邦出口气,因为刘邦一直被项羽揍。但是,皇帝和国家思考问题,不能从出气的角度来思考。没意义的事,就不能做。

黑项羽啥影响:影响不能承受。

黑项羽,直接影响大汉黑秦朝的中心工作。好好地讲着秦始皇的残暴和秦二世的荒唐,

你突然整出个项羽是咋回事。

黑项羽,解释不了秦亡以后的项羽时期。连司马迁都承认在秦朝与汉朝之间有一个项羽时期,所以《项羽本纪》,刘邦改变不了这个历史。更要命的就是,自己的汉王以及大汉的国号,还是项羽封的。

黑项羽,就是在变相抬高项羽。黑社会大哥要黑人,也得找个大哥来黑,总不能找个马仔就各种污吧。所以,大汉要黑人,也得找个能匹配的对手。而堪当对手的,只有秦朝。汉朝黑秦朝,黑秦始皇、黑秦二世、黑李斯、黑赵高,都可以。但是,你大汉朝发动国家机器去黑项羽,这就有点儿杀鸡有了牛刀。


减水书生


我觉得跟年代和史书的笔法有很大关系。

刘邦之后的史书《史记》是私人著史,二十四史,前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都是私人编纂。这点上且不说刘邦开国之后没著史,就算当朝就修史,史官也会公正的记录。

这些史官诸如司马迁,班固,范晔,陈寿都不同程度继承了齐国太史和晋国董狐的春秋之笔,尚能秉笔直书,仅仅是在用词的褒贬上略有斟酌。

刘邦几次抛妻弃子,连老爹都丢给项羽抛了。审食其,不就是因为在敌占区帮刘邦照顾老婆孩子和亲爹有功而被封侯的吗?

这么丢人的事儿,都被明明白白记下来了。吕后的龌龊事也没躲过,汉武帝的荒唐事也一样。放在后来,不敢想象。

所以,这不是刘邦想不想污名化项羽,丑化项羽的问题,而是他说的不算,历史不是他书写的。

但是一切到了唐朝,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唐太宗李世民开了个非常坏的头儿。

唐以前,史书大都是私家著作。唐建立后,在唐太宗李世民的提倡下设馆官修史书,令宰相监修。唐代先后修撰的正史有八部,习称“唐八史”,即《晋书》《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六部以及李延寿私人编修但获得政府批准而列为正史的《南史》和《北史》。

官修史书的出现,引发了历史为统治者服务的趋势。李世民对父亲李渊,太子李建成的贬低是赤果果的。妄图借此掩盖他弑兄欺父篡位的历史。

同时,这也让后人认可了,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不打扮反而觉得不正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