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289年,長安先後淪陷5次,都能收復,其他朝代為何做不到?

秦漢以來,乃至更早的春秋戰國,夏商周,國都都是一個政權的重中之重,它是一個國家的經濟中心、政治中心、軍事中心,舉個不恰當的例子:國家可以沒君主,卻不能沒國都。

戰國以前,大多勢力即一城一國,西周以來的數百個諸侯,不過數百個城池罷了,滅城既是滅國。都城不僅是一個勢力政治符號,它對一個勢力的發展至關重要。

戰國後,秦國為參與中原爭霸,不斷將都城向東遷徙,表示將重心自“西戎”轉向東方。三家分晉後,趙國最後將都城定於邯鄲,差不多位於趙魏邊疆。因為都城也是最強大的軍事要塞。

唐朝289年,長安先後淪陷5次,都能收復,其他朝代為何做不到?


歷史上也確實如此,邯鄲數次被圍,卻鮮有攻破。魏國大將龐涓,更是包圍邯鄲長達兩年之久。大多數王朝,一旦都城被攻破,要麼滅亡,要麼遷都他地,鮮有復國的,但偏偏有個另類,那就是大唐。

唐朝289年,都城長安一共6次陷落,最後一次自然便是亡國,但前面的5次淪陷,都被收復,這放到其他朝代是不可想象的。

西晉先是洛陽被匈奴漢國打破,晉愍帝遷都長安,沒多久也被攻破,直到司馬睿定都建康,才算安穩,不過這已是東晉,非西晉了。

北宋汴梁被金軍攻破一次,二帝被俘,趙構在南逃的路上登基稱帝,最後也是偏安江左,不再收復故都。唐朝為何能先後五次收復長安?

唐朝289年,長安先後淪陷5次,都能收復,其他朝代為何做不到?

唐玄宗天寶十五年(公元756年),長安第一次淪陷於安祿山叛軍之手。唐代宗廣德元年(763年),吐蕃殺入長安,大肆劫掠一番後,揚長而去。

建中三年(782年),唐朝諸多節度使爆發叛亂,史稱“四王二帝之亂”,唐德宗出逃,致使長安淪陷長達九個月。光明元年(880)年,長安再次被黃巢攻破。

黃巢之後,大唐實際上已經名存實亡,長安第五次的淪陷與收復,已經算不得什麼了。不過長安四次收復的經歷也足夠傳奇,可究竟是什麼導致大唐國都數次淪陷,卻不亡國呢?

長安第一次淪陷在756年,而大唐滅亡卻是907年,唐朝如何維持150年不亡的?有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就是藩鎮。

唐朝289年,長安先後淪陷5次,都能收復,其他朝代為何做不到?

老祖宗告訴我們,凡事皆有陰陽兩面,不可偏而視之。唐朝藩鎮也如此。北宋的尹源有句話說到好,他說:弱唐者,諸侯也;唐既弱矣,而久不亡者,諸侯維之也

唐朝中晚時期,可以看做春秋的翻版。唐朝與周天子不同的地方在於,唐皇不僅僅是傀儡,他具有一定的話語權。藩鎮雖是諸侯,卻沒春秋諸侯那麼的強力。

我們形容宋朝軍制,往往用一個詞“強幹弱枝”。宋朝的中央禁軍極其強大,完全碾壓地方軍,這樣使得宋朝不會出現地方割據,不過他的弊端也很明顯:一旦中央禁軍失敗,地方便迴天無力。

北宋汴梁投降,地方軍難有作為,趙構不得不另想他法,躲避到有天險的南方去。西晉司馬越率領的中軍主力被石勒消滅後,洛陽也就成了一座空城。

唐朝289年,長安先後淪陷5次,都能收復,其他朝代為何做不到?

唐朝則是用類似“強幹強枝”的做法,不過這麼說也不全對,唐朝的中央軍雖不能完全碾壓藩鎮,卻也有著絕對的優勢,更何況絕大多數藩鎮是忠於唐朝的。

唐朝的中央軍為神策軍,足以威懾藩鎮。公元779年,唐德宗時期。吐蕃入侵西川,唐德宗命神策軍前往迎敵,擊敗吐蕃後,趁機將西川這個半獨立的藩鎮收回。

公元806年,西川節度使劉闢造反,唐憲宗同樣派遣神策軍前去平亂,同時還有山南西道節度使派兵配合,這是唐朝中央軍同地方軍配合的典型。

唐朝有個著名的故事:李愬雪夜入蔡州。淮西節度使吳元濟作亂,唐憲宗命唐鄧節度使李愬前去平叛。用忠於唐朝的節度使鎮壓不服的節度使,是唐朝一貫手段。

唐朝289年,長安先後淪陷5次,都能收復,其他朝代為何做不到?


唐朝有足夠的地方強軍,使得哪怕國都陷落,也有翻盤的機會,不至於一蹶不振。再加上握在手中的神策軍,使得唐朝達到兩種平衡:神策軍同藩鎮間的平衡,藩鎮間的平衡。

藩鎮間彼此制衡,難有作為,我們看到唐朝的節度使叛亂往往是好幾個聯合一起,比如上文提到的“四王二帝之亂”。

這種平衡在黃巢之後被打破。為消滅黃巢,唐皇不得不倚重藩鎮,而藩鎮則趁機擴充勢力,一邊打擊黃巢,一邊吞併弱小的藩鎮,藩鎮之間的制衡不復存在。

唐末十分類似東漢末年,劉氏為鎮壓黃巾,不得不允許地方自主募兵,黃巾雖被鎮壓下去,各個功臣卻有割據地方的實力。

唐朝289年,長安先後淪陷5次,都能收復,其他朝代為何做不到?

​另一面,黃巢主要目標是唐王室,唐王室的主力被黃巢消滅,不再有威懾地方藩鎮的力量,哪怕再次收復長安,唐王室遲早淪為藩鎮的傀儡。藩鎮對於唐朝,是不是有一點“成也蕭何敗蕭何”的味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