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瀚书海,哪些书让我们受益,请各位朋友列书单?

翱翔的考拉


浩瀚书海,汗牛充栋,犹如参天大树的亿万枝叶,不管从哪一片叶子读起,都是一叶障目!

从哪里读起,一生都只能读沧海一粟,岂不可惜,岂不悲兮,此生岂不白来一趟?

枝叶年年新,年年百万千万地增加,你这一叶书海扁舟,迷途飘零如何知返?

其中不乏枯枝败叶、病花毒果、残羹冷炙,哪些有益,哪些又有害?

一、“水有源,木有根,凡事有本。”本立而道生。

“事有本末,物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想要废力少,而收功多。就要抓住根本,枝叶的营养,层层往下推,很容易知道,参天大树也就是一个主干。

二、这个参天大树,就像是中国文化,枝繁叶茂,却有其脉络。文化每个朝代都在翻新,然而主干永远不变。为什么主干不会变?

因为,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意思是:殷商沿袭夏朝的文化(礼制),主干是不变的,其增减的枝叶都是可以预见了。西周沿袭夏朝的文化,增减也是可以预见的。未来沿袭西周的文化,百世(就是三千年)永远都是可以预见的。

文化的主干和根是不变的,一岁一枯荣的不过是不同的朝代和统治者,以及各个朝代炒剩饭的文人学者,这些枝叶年年有枯荣,每个枝叶不过是主干的一个小小面向。

不是这样的吗?有三五千年历史渊源的《尚书》、《易经》、《诗经》,不还是现在文化的主干,开出了中国文化,开出了儒、道、消化吸收了释。有哪个中国人敢说,自己的骨髓中没有中国的这三大文化呢?

三、主干和根乃是天地之道,人性之本。天不变,地不变,道亦不变,人性亦不变,主干亦不变,根亦不变。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亿万枝叶”

读书读主干就读到了根,主干具有优先性、具有笼罩性、具有涵盖性、具有散发性、具有包容性、具有生发性。即“事有本末,物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本立而道生”。

四、近现代白话文没有太多营养,白话就是白开水式的讲话,经过提炼的、精简的、优美化的文章就是文言文。

中国文化典籍分为经、史、子、集。“集”包括唐诗、宋词、元曲、古文选,李白、白居易、韩愈等,多如星辰,不过还是枝叶,他们的营养来自更高文化主干”史“和”子“和”经“。最高最主干的就是经了,儒、道文化、人性根源的代表著作就是孔子的《论语》和老子的《道德经》,它们属于“经”部,然而这两部经典又根源于他们之前二千五百年的文化智慧和积累,孔子之前的二千五百年的文化智慧,由孔子总结记录在六经里,即《尚书》《诗经》《礼记》《易经》《春秋》《乐》,其中《乐》已失传,《春秋》为孔子所作史书。孔子由这些经典再开创出自他至今二千五百年的中国文化,孔子是中国文化五千年承前启后的圣者。所以,把反孔的人定义为文化的无知愚夫,真不过份。

五、亿万枝叶不过一个“一”,“物物一太极”。中国五千年的智慧不过这几本经典,只读枝叶,只学白话,我们就把五千年的智慧永远关在了门外。何不花几年时间,把五千年智慧继承下来。能继承智慧,不就是人与动物进化的不同?

读这些经典的方法很简章,古人会,我们更会。限于篇幅,请关注本头条号,查阅其它相关文章。

中国文化的参天大树怎么这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