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策將不過程普黃蓋,兵不過數千,卻能橫掃江東,曹操為何不承認他是英雄?

姒莞萱



孫策(公元175—200年),字伯符,吳郡富春(今浙江富陽)人。孫堅之子,孫權之兄。當孫策以幾副鎧甲起家,收整軍隊,贏得民心,平定江東時,其實已經算是三國時期的英雄人物了。但在《三國演義》第二十一回中,曹操與劉備煮酒論英雄時,曹操就一再的讓劉備試言當世之英雄,劉備先後說了袁術、袁紹,但都被曹操否認。

當劉備說孫策乃"血氣方剛,江東領袖。",可以算得上是當代的英雄時,曹操卻對孫策十分看不上眼,說:"孫策籍父之名,非英雄也。"那麼曹操為什麼不承認孫策是英雄呢?以下便是個人的觀點。

第一,曹操認為只有龍才可擬世之英雄,孫策難以比龍,因此不承認孫策為英雄。

在《三國演義》中,曹操曾經說過這麼一段話:"龍能大能小,能升能隱:大則興雲吐霧,小則隱介藏形。龍之為物,可比世之英雄。"由此可見,在曹操的心目當中,只有真龍才可以英雄相稱。而更重要的是,曹操與孫堅同為公元155年出生,所以說如果按照年齡論輩分的話,曹操和孫堅是一輩兒的。而孫堅之子孫策,公元175年出生,比曹操小了二十歲,曹操完全就把孫策當做了小輩來對待,自然不會認可他為英雄。


更何況當時的情景中,很明顯曹操是在試探劉備。他是絕對不會承認孫策為當世英雄的。不然他怎麼向下引出"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這樣的結論,來試探劉備是否有匡扶天下之志呢?並且在曹操的心目中,孫策只是個小輩,在其與劉備青梅煮酒論英雄時,孫策還沒有真正的崛起,勢力還有些微弱,當時目光長遠,胸懷大志的曹操自然不把其放在眼裡。且曹操曾經與孫堅一同討伐董卓,自然知道孫堅的實力。面對其子孫策,自然清楚其有多大的實力,也不會對其多加關注。


第二,曹操認為孫策能夠成功,是因為藉助了其父孫堅的影響力,不是自己拼搏。

眾所周知,曹操是白手起家,靠自己努力拼搏才打下曹魏一片江山的。雖然曹操祖父曹騰與父親曹嵩都是大官,但是曹操並沒有藉助上一輩的勢力,反而是堅持靠自己的能力,收攬部下,壯大實力。因此來說,曹操對於袁紹、袁術這種依靠顯赫家世,而耀武揚威的人是最鄙夷的。而孫策雖然出身不算顯赫,但是他終究依靠了其父。在孫策平定江東時,其所帶的黃蓋等人馬,都是曾經追隨他父親的老部下。


畢竟這些老將曾經跟隨過孫堅,本身自然是有真的才幹與一定的號召力。也因此,孫策才能夠在起兵之初就吸引眾多英雄豪傑前來投靠。之後迅速的整合一大批軍隊,使得孫策擁有平定江東的實力。但是如果孫策和曹操一樣,白手起家,相信他平定江東,有此作為的時間會向後推遲至少數年。

而且孫策征戰平定江東時,面對的敵手多是一些地方霸主,在曹操眼裡就是一些小蝦米一般的存在,確實不值一提。而且孫策當時佔據的雖說是江東地區,但大多數地區荒涼偏僻,曹操自然對其不甚在意,對其不認可也是理所當然。


第三,孫策自身太過勇猛,而過剛則折,使得其難以承擔英雄之稱號。

在《三國志》中,曹操的謀士郭嘉曾這樣評價孫策:

策聽而無備,雖有百萬之眾,無異於獨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敵耳。以吾觀之,必死於匹夫之手。

這也正應和了劉備對孫策的評價"血氣方剛"。而孫策最終的結局也與郭嘉評價的那樣,孫策被刺客刺殺而死。孫策是一員猛將不假,但他性格暴躁不知變通也是真。曹操或許正是看到了這一點,所以才不對其多加關注。


就像上文提到的那樣,曹操認為"能升能隱"之人才能被稱作英雄。但孫策顯然不是這樣的人。他雖然能征善戰,但卻缺乏智慧,不善於聽取他人的意見,更不要說能屈能伸了。在目光長遠的曹操眼中,只有懂得保全自身,不將自己置於險境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劉備就是這樣的人,因此曹操承認劉備是英雄,但孫策一不善於曲伸,又缺乏智慧,暴躁冒進,這樣的人,怎麼會使曹操承認其為英雄呢?

由此可知,雖然孫策以幾副鎧甲平定江東,但因孫策藉助了其父孫堅之勢力,又多能少謀,不符合曹操對英雄的評判標準。因此曹操才不認為孫策乃當世之英雄。

你是如何看待孫策的?

歡迎關注,講述三國故事,瞭解那段鮮為人知的歷史。


三國逐鹿


因為劉備194年得徐州,孫策200年才打下江東。徐州和江東有多大差距,看看漢書地理志關於人口怎麼說

徐州彭城郡497840\r

東海郡1559357\r

琅邪郡1079100\r

廣陵140722\r

徐州總人口3277019\r

江東會稽郡1032640\r

丹陽郡405171\r

豫章郡351965\r

廬江郡457333\r

江東總人口2247109

劉備白得一個都比江東多一百多萬人口地盤,孫策還要拼命的去打下來,這麼一對比孫策差的太遠了,劉備人望很高,很容易得到別人支持,所以劉備走到哪都能賺便宜。

而孫策不行凡是要靠打,天下這麼大,一點一點打天時上已經輸了,地理上江東不出戰馬,旁邊各種山越經常下山打劫,限制了江東發展。人和上就很難說了。



不應該32


煮酒論英雄只是小說三國演義根據三國志杜撰出來的,並不是史實。

據陳壽《三國志·先主傳》所載:“曹公自出東征,助先主圍佈於下邳,生擒布。先主復得妻子,從曹公還許。表先主為左將軍,禮之愈重,出則同輿,坐則同席。袁術欲經徐州北就袁紹,曹公遣先主督朱靈、路招要擊術。未至,術病死。先主未出時,獻帝舅車騎將軍董承辭受帝衣帶中密詔,當誅曹公。先主未發。是時曹公從容謂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數也。”先主方食,失匕箸,

根據《先主傳》所記,煮酒論英雄並沒有論英雄,而是曹操直接對劉備感慨天下英傑只是自己與劉備,像袁紹一般的人不足為慮。參考當時距離袁曹官渡之戰日近,曹操對劉備的話多有自勉鼓勵或者安撫屬下的考慮。也可能喝高了兩人的商業互吹。

孫策是不是英雄,我們可以客觀的看看他的身平,其父戎馬一生,博得江東猛虎的威名,最後身隕峴山。孫策當時才17歲,三年後,20歲的孫策為袁術南南征北討,打下赫赫威名。又過了一年開始自己創業,橫掃江東,為孫吳打下了基礎。江東當時雖為一群臭魚爛蝦,但也有劉繇 ,笮融,薛禮,陳瑀,鄒倫、錢銅、王晟、嚴白虎等勢力,都被小霸王橫掃。後又打敗劉勳黃祖奪得江東六郡,可見孫策武功之盛。而二十多歲的曹老闆在幹嘛,在洛陽做他的紈絝子弟,每天走馬飛鷹。和同年齡的孫策比就是個臭弟弟。

最後,孫策人緣也不錯,能引來周瑜張弘王朗等一流人才投奔,正是是英雄識英雄。連袁術麾下的大將橋蕤、張勳等也都敬服孫策。袁術也常嘆息說:“如果能讓我生兒子像孫策一樣,我就算死了也沒有怨恨了。”曹操聽聞孫策平定六郡,嘆息說:“猘兒難與爭鋒也!”於是,把弟弟的女兒許配孫策的弟弟孫匡,又讓自己的三子曹彰娶孫賁的女兒。命揚州刺史嚴象推舉孫權為茂才,併發出征闢孫權、孫翊到許都,想以此拉攏和牽制孫策的勢力。如果曹老闆真的看不起他為何又要發出這種感嘆,孫策最後想襲擊許都,也讓曹老闆彷徨不前。



開心的益達


孫策所為只不過是憑天險而割據一方,說白了就是賊。英雄?何具之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