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顫手法的真意你懂嗎?彎針震顫,點刺震顫何時用?



針灸是一種從外入內的刺激療法,其取得療效的關鍵是“得氣”,程凱教授在上課時候強調“得氣”與“針刺效應”的取得除了與選擇的長針、天部、導氣、刺毛有關外更關鍵是針刺的輔助手法——震顫催氣法。

震顫催氣法是指進針至天、人、地部後,手不離開針,施以快速震顫催氣的方法,針體可直立,也可以順經或逆經,不帶動組織發生位移,但是可以帶動組織震動,使氣迅速到達病變位置。“這種震顫催氣的方法使一次得氣率達到80%以上,得氣後,如果進一步加以手法如手指離開針柄的一瞬間施以飛旋動作,拇指向前為補,拇指向後為瀉,稱為“飛旋補瀉手法”。程氏針灸強調不做“玄而又玄的學術”,因此對針刺的各種針刺手法持保留意見。認為各類補瀉手法中,柔和刺激為補,強烈刺激為瀉,這裡的強烈與柔和,輕與重有兩層含義,一是綜合含義,即評估操作過程中綜合動作對人體的影響;二是相對效應,即要考慮疾病本身的性質也要考慮患者機體的適應程度,對健康人青年人來說可能是輕刺激,但是對於老年人,幼兒而言可能就是重刺激。

程凱教授在課上強調震顫催氣法的基本條件是穴位下的層次結構,將一個穴位下組織結構分為天、人、地三部、甚至某些穴位下的組織還可以分成天之天、天之人、天之地。如在組織豐厚的腹部,是一個面狀部位,施以點刺震顫手法,可以令針感更容易向四周擴散。

就如一滴水刺激了整個平靜的湖面,水波迅速向四周擴散,產生漣漪一般。如在肢體某些肌腱之間的狹長部位的穴位,如列缺,內關、外關等穴位,施以點刺震顫手法,也容易使得針感上下傳導。

人體部位的組織豐厚程度不同,就決定了震顫手法的多樣性,以更適應不同穴位的刺激取得更好的效應,震顫手法分為彎針震顫與點刺震顫,兩者的區別是什麼呢?

相對於肢體較肥胖的人,或者穴位存在部位的組織豐厚的部位,所選擇的穴位下組織是一層膜狀結構時候,多使用彎針震顫的方法,(如下圖)可以看出彎針震顫手法中針尖與穴位組織接觸的部位更多,更容易帶動穴位下組織震動,更容易達到導氣的效應,如程凱教授演示的彎針震顫氣海穴治療咽喉疼痛。

震顫手法的真意你懂嗎?彎針震顫,點刺震顫何時用?

當穴位下的組織更豐厚如何是好?如梨狀肌相對較深,想要通過梨狀肌刺激坐骨神經,利用彎針震顫還能輕易帶動組織震動,導氣到病變部位嗎?醫者操作起來方便嗎?病人會感到疼痛不適嗎?如果不能用彎針震顫手法,那應該用什麼手法,才能達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呢?

程凱教授告訴我們可以使用點刺震顫的手法,將針尖觸碰到穴位下部位,立馬回收,立馬觸碰,立馬回收,不帶動組織移動,帶動組織震顫,更容易向周圍部位傳導。

震顫手法的真意你懂嗎?彎針震顫,點刺震顫何時用?

程凱教授在課上還向我們展示了點刺震顫帶脈穴,帶脈穴下位女性卵巢懸韌帶的位置,對於治療女性子宮脫垂,卵巢相應病變具有較好的療效,程凱教授還向我們教授瞭如何通過肚臍診斷患者的疾病,如患者的T字型肚臍,推測患側可能患有子宮下垂的相應病變。

想知道程凱教授具體針法展示和肚臍診斷,可以觀看“跟程凱學針灸(視頻版)”專欄課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