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泡一包方便麵給古代人會怎麼樣!他會覺得好吃嗎?

鍾舒漫shersher


你是太看不起方便麵,還是太看得起古代災民的生存水平?你生活在一個好時代,覺得方便麵很垃圾,很很很很很垃圾。但是放在古代,別說快餓死的災民了,就算放在平頭百姓家,甚至地主家,方便麵也絕對是個好東西好嗎。方便麵特點是什麼?高油高鹽高熱量。古代老百姓缺啥?就是吃的東西缺油水。方便麵這麼完美的食品還嫌棄他們莫不是失心瘋了?答案下有一些人認為就算是“災民”,吃上一段時間方便麵也會吃膩。我覺得不大會。古代災民這種“東西”,如果覺得方便麵膩,那應該是活膩了。


小豬gg


先說一個故事吧,不知道會不會有人相信。

多年前一哥們兒,帶著幾個人到一個偏僻山村拍紀錄片。當時覺得只要兜裡有錢,吃喝問題都可以解決,所以攜帶的物資並不多。但是因為天氣等原因,原本一週的拍攝計劃,足足拖了一個半月才完成。

據他回來後說,那地方很窮,就算有錢也買不到啥。一般情況下到最近的鎮上都要六七個小時,那段時間有山洪,路也斷了……於是,他們只能每天吃著沒有油水的東西。

本來想著堅持堅持就過去了,但是肚子裡油鹽少了,確實很難熬。有一天他從自己旅行包的夾層裡翻出了七八袋方便麵的料包和醬包(不知道啥時候吃方便麵存下來的),把大家激動的都快跪了……於是,四五個大老爺們兒,圍成一圈舔方便麵料包,滿臉的幸福洋溢。

回來之後好長一點時間,哥們兒吃方便麵都要感慨一句“真香”,尤其是被認為不健康的“醬包”,在當時感覺比牛肉醬還要香。

這個故事是要告訴大家,缺油少鹽時間長了,方便麵的料包能讓人爽到飛……


對於古人來說,方便麵的精髓不是面,而是油和調料。

(古代飲食調味並不豐富)

其實早在西漢時期,韓信的軍隊就發明了最早的“方便麵”。當時韓信領兵10萬,準備進攻河東西魏王魏豹的時候,就發明了把蕎麥粉和麥粉煮成八成熟的大面餅,然後切成寬條,這樣便於士兵攜帶,食用的時候也是簡單的一煮就行了。

不過,這種“方便麵”沒有油鹽,充飢沒問題,味道不會太好。

實際上,古代普通人家的生活,油和鹽都是很珍貴的。當時大多數人吃飯,僅僅是為了填飽肚子(很多人甚至吃不飽),談不上什麼滋味多好。

就算是達官貴人,在宋朝炒菜發明之前,也只能吃蒸煮烤的食物,調味也很簡單——你要是扔一袋方便麵調料過去,皇帝都會笑的合不攏嘴。

當然,到了明朝之後,很多外來食物引進(尤其是辣椒),讓人們的餐桌上更有滋味了(一般老百姓依然清貧)。


還是那句話,方便麵的精髓是料包和醬包。

如果不放料包醬包,尤其是非油炸方便麵,對於古人來說味道當然不錯,但還不至於成為珍饈佳餚。放了現代工藝調配的料包醬包,滋味立刻出來了……

但是,因為不熟悉這麼“重口味”的調料,可能一開始會有些牴觸。如果你少放一點料,相信古人會非常喜歡的。

筆者小時候方便麵也算是“高級貨”,比如“幸運方便麵”。小孩子們往往會留下料包,吃完麵之後,把調料倒在手心裡,一點點的舔著吃……


七追風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古人會覺得好吃到瘋掉。

大家也許不知道,古代的家常菜同皇帝吃的皇家菜,有著極大的區別。

為什麼古代皇帝的御廚房往往需要幾百人,御廚都是全國精挑細選出來的?

關鍵在於同一道菜,味道可能是完全不同的,因為古代沒有味精。

大家看過《紅樓夢》嗎?

這裡面有一段描述:賈母笑道: “把茄鯗夾些喂他。”鳳姐兒聽說,依言夾些茄鯗送入劉姥姥口中,因笑道:“你 們天天吃茄子,也嚐嚐我們這茄子,弄的可口不可口。”劉姥姥笑道:“別哄我了, 茄子跑出這個味兒來了,我們也不用種糧食,只種茄子了。”眾人笑道:“真是茄 子,我們再不哄你。”劉姥姥詫異道:“真是茄子?我白吃了半日。姑奶奶再餵我 些,這一口細嚼嚼。”鳳姐兒果又夾了些放入他口內。劉姥姥細嚼了半日,笑道: “雖有一點茄子香,只是還不像是茄子。告訴我是個什麼法子弄的,我也弄著吃 去。”鳳姐兒笑道:“這也不難。你把才下來的茄子把皮刨了,只要淨肉,切成碎 釘子,用雞油炸了。再用雞肉脯子合香菌、新筍、蘑菇、五香豆腐乾子、各色乾果 子,都切成釘兒,拿雞湯煨乾了,拿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盛在磁罐子裡封嚴 了。要吃的時候兒,拿出來,用炒的雞瓜子一拌,就是了。”劉姥姥聽了,搖頭吐 舌說:“我的佛祖!倒得多少隻雞配他,怪道這個味兒。”

看看,賈家為了將茄子搞得好吃,用劉姥姥的話來說要說很多隻雞!

試問,幾個茄子才多少錢,幾個銅錢買一大筐了。試問,為了一點茄子更好吃,就要買幾隻雞才提味,太誇張了。

還有一種說法:當年日本人還沒發明味精之前,中國有一派菜系獨步天下,就是山東煙臺的福山菜。原因非常簡單,就是該菜系用海腸子曬乾磨粉做成調味料,這就是原始的味精。有了這種鮮味調味料,廚師可以很輕易的將各種食物烹飪的更好吃,讓美食的門檻進一步的降低,讓更多的人有機會品嚐更美味的食物。

其實,在沒有味精的時代,普通人家的菜都淡而無味,不好吃(當然比較健康)。

而有錢人家,尤其是皇宮的廚師,就要想方設法的將菜做的好吃,為此不惜代價。

皇宮很多的菜,必須用老母雞湯來提味,每天就不知道要用多少隻雞。

這只是無數提味的方法之一。

比如,廚師還會用大量的調料,有些還是珍貴的調料,才能將菜做的好吃。


這就是普通廚師和御廚的區別,這種做菜方法也是普通人家無法承受的。

寫到這裡,薩沙想到在臺灣期間吃了那麼多飯,覺得菜都是淡而無味,非常不好吃。

臺灣人告訴我,臺灣原來吃飯都是重油鹽,放很多味精。

結果,臺灣人的腎衰病特別多,是致死的三大疾病。無奈之下,臺灣人開始清淡吃飯,不放很多調料,菜都很清淡,然而這種病就少了好多。

而很多人認為日本人長壽的原因,就是吃飯比較清淡。

如果古人吃到方便麵,他一定會開心瘋了。


薩沙


一個富二代發明的方便麵

說到泡麵,很多人會認為是日本人發明的,而事實上泡麵卻是由中國人發明的,他就是泡麵之父吳百福。吳百福(1910年3月5日—2007年1月6日),出生在中國臺灣,是個富二代,他在不到二十歲的時候就繼承了家裡的遺產,成了名副其實的高富帥。



頗具經商天賦的他把繼承的紡織廠產業,越做越大,甚至把業務擴展到了國外,在日本大阪開了一家分公司,成了一個跨國公司的CEO,為了更深層次的瞭解日本的文化,他還在日本留學,以便以後可以更好的開擴日本市場。

在1957年冬季的晚上,吳百福經過一個拉麵館前,看到很多人為了吃一碗拉麵而排起了長隊,因此他心裡有了發明一種可以快速食用拉麵的想法。他先是想做出一種注入開水就很快就能食用的拉麵,併為此投入到各種各樣的試驗中,但都沒有成功。


一次吳百福夫人做了一道油炸菜,他因此從中受到啟發,把麵條放入油鍋裡炸,把麵條裡的水分炸幹。然後他再配上各種醬汁,世界上第一款方便麵就誕生了。從此方便麵就成了家喻戶曉的一款“懶人”食品。方便麵最成功的地方還在於它那味道非常獨特的調料包。如果泡一包方便麵給古代人會怎麼樣?古代人會喜歡嗎?

古代食物匱乏,將會被視為一種珍貴的食物

古代生產力低下,再加上科學技術水平不高,農民對土地的利用率非常之低,所產食材產量小,因此造成了古代食物比較匱乏的一個主要原因。同時在古代天災人禍不斷,比如遇到蝗災,方圓數百公里範圍內就可能顆粒無收,同時還要上繳各種賦稅。古代時候,老百姓的苦是現在很多人都無法體會到的。


在這種情況之下,他們能吃上一桶熱氣騰騰、香噴噴的方便麵,一定會感激到痛哭零涕,一定會把這種被我們稱之為“垃圾食品”的方便麵視為珍品。我們可以試想一下,當你國慶節出去旅遊時,卻因為人山人海被困在一路段十幾個小時,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當別人給你一桶泡麵時,那味道絕對一輩子都忘不了。

方便麵以其獨特的形式和味道,絕對可以征服古代人的視覺與味覺

古代人雖然也製作出了簡單的“乾糧”,而古代人的乾糧主要是“炒麵”和“糗”等,這些乾糧既硬又沒有味道,有沒有營養我們不說,光是想想每天都吃這樣一個又硬又沒有味道的食物,如若不是為了生存,有誰會去啃那玩意?


方便麵有包裝和桶裝兩種,單從外表的包裝上來看,就比直接用油紙包著的古代乾糧美觀百倍。方便麵可不是好看不中用的“花瓶式”食物,它的精髓就在那讓人回味無窮的醬料包裡。從來沒有吃過如此美味乾糧的古代人,他們有什麼理由和勇氣去拒絕方便麵帶給他們的誘惑呢?

就算是皇親國戚、達官貴人,他們雖然是吃慣了山珍海味,但你給他一包方便麵讓他換換口味。皇帝得此食物,將會視為珍品,從此將成為皇帝專用食物,民間一律不得食用。


終上所述,一包方便麵隨小,但給古人的衝擊力還是有的,殺傷力更沒得說,民間人士將無一例外全都被俘獲,皇親國戚、達官貴人也難逃它的“魔爪”。


觀景說史


這個問題我的答案是,古人喜歡不喜歡吃方便麵,要看是什麼朝代的人,還有是什麼階層的人來吃。覺得好吃的應該都是物質生活匱乏的朝代和人群。

如果說句老實話,方便麵的味道怎麼樣?其實味道並不怎麼樣。方便麵並不是什麼高檔食品,只不過是應急的方便食物而已。現在也沒有看誰把方便麵當做每天的主食來食用的。如果天天讓你吃方便麵,估計沒幾天,你肯定一聞方便麵的味就噁心。

在古代,由於是集權的社會,吃的東西也是按照等級劃分的。我們可以看到,在秦朝的時候,吃飯的等級就和爵位一起關聯著。所謂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就是那個時代的寫照。

在清朝的時候,有一位外國人來到中國,當他坐上來迎接他的轎子的時候,他對中國的觀感並不好。破敗的房屋,貧窮的人民,破衣爛衫,蓬頭垢面。尤其是到了半道休息的時候,他看到那些轎伕,手捧著一個破碗,圍著一群蒼蠅,吃著粗茶淡飯。他不禁懷疑自己來錯了地方。自己是真的來到了西方傳說的黃金遍地,號稱天堂的中國。

可是,當他到達目的地的時候,他真正的震驚了。他來到接待他的王府前,莊嚴高大的府苑,端莊美麗的侍女,莊重接待的人員,和琳琅滿目的奇珍異寶,這才讓他肯定是來到了傳說中的中國。

在吃飯的時候,精美的餐具,他從來沒有見過的菜餚,讓他大開眼界。他感嘆到,這才是真正的傳說中的天堂。這巨大的反差,讓他得出一個結論,在當時的中國,物質和精神的文化成果,是按照等級來享受的。

因此,如果現代對於我們來說的,普普通通的方便麵帶到古代,肯定會受到勞苦大眾的歡迎。因為對於吃糠咽菜的他們來說,方便麵就是無上的美食了。不過要是對那些中產以上的人群來說,方便麵也只不過是一道新奇的點心。可能有人喜歡吃這一口,但是,我相信大多數人,在新鮮勁過後,是不會那麼喜歡它的味道。

我們回想一下,當方便麵傳入中國的時候,確實是有一段時間風靡一時。當時物質生活還不是很豐富,大多數人家主要還是靠自己開火做飯。當有了方便麵的時候,會節省很多的時間,而且花費不大。因此,很多人家都拿方便麵當成吃飯的一種快捷解決方法。

可是,到了現在,社會在發展,物質生活也在發生著變化。除了個別的情況下,我們已經看不到方便麵成為我們經常的主食。我們對於吃飯有了更多的選擇,可以去飯館,可以吃快餐,還可以點外賣。可以說,我們隨時隨地可以吃到可口的飯菜,誰會刻意去非把方便麵當成美味佳餚的呢?

因此,古代也是一樣。那些達官貴人,山珍海味都吃不完,對這種方便食品又能夠有多大的興趣。想吃麵條,隨便做就是了,何必吃這種沒有味道的東西。

而真正會喜歡這種食品的,只有那些物質匱乏的下層的人群。只有他們才會覺得方便麵好吃,因為他們沒有可口的東西可吃。不過,要是在盛唐和宋朝的時候,那些下層人群也會對方便麵嗤之以鼻的。

那些看穿越劇看多了人,他們想當然的認為古人比現代人要差。其實,除了在科學技術方面的差距外,論聰明才智,論對物質生活上的追求,古人並不比現代人差。

我是歷史笑春風,歡迎大家關注我,多提寶貴意見,謝謝。


歷史笑春風


會愛吃,就像我們每個人第一次吃方便麵一樣。他還會把這樣美妙的經歷告訴別人,最後傳到縣太爺耳朵裡縣太爺上報給道臺,道臺上報給總督,總督進京上報給皇上皇上會下召旨要求你獻貢這時你只需準備一袋最經典的康師傅紅燒牛肉麵給皇上皇上吃完龍顏大悅當場加封你為一品帶刀大將軍食邑三千戶並許太平公主給你走上人生巔峰




四叔泡小蓮


我依稀記得在80年代康師傅牛肉麵剛進入中國市場的時候,我第一次吃的是如此的興奮和喜愛,這是一種我從來沒有嘗過的麵條的味道。真讓大家見笑,我一口氣能吃三桶,我這一年吃掉的方便麵,我估計不下兩三百桶。

人類對那些沒有嘗過的東西總是充滿好奇,一旦這種食物符合自己的口味,那麼品嚐就成為一種享受。我想古人也會如此。。。說不定乾隆皇帝下江南嚐到這種方便麵,興許會龍顏大悅,題御詩一首。

金餅入紙桶

沸水衝一衝

香氣溢滿屋

美味在其中


早起的蟲子呢


泡的方便麵看給古人誰吃,如果給平民百性吃,他們會吃高興了,認為這味道太好了,世間少有啊。如果給士大夫吃,會覺得還行,和自家的廚師差不多,吃也行,不吃也中。如果給一頓二百道菜的慈禧吃,她會扱到一邊去,這是什麼啊,怪怪的味,照我的菜差遠了。


國哥愛生活


答案是毫無疑問的,太好吃了。當你第一次吃泡麵的時候,你也會覺得很好吃,方便麵只不過吃的多了就膩味了,山珍海味都是吃多了也就無味道了。安藤百福在1958年發明了方便麵,隨著生活節奏加快及旅行需要,方便麵成為現代生活不可或缺的簡易食品之一。如今市場上各種品牌的方便麵充斥著各大商場的貨架,從大型零售超市到街頭的小門頭商鋪都能夠看到它的身影,可見人們對它的喜愛。據美國諮詢公司里斯諮詢發佈報告稱,2018年全世界方便麵銷量達到1036億份,中國市場佔了402.5億份,佔全球方便麵銷量的38.85%,排名第一。

從人工火的發明到農耕文化出現,從茹毛飲血到煎炒烹炸,從羹飲膾炙到七大菜系,從勺子到筷子……中國飲食文化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過程,我們從昨日的盛宴中,看到了它的繽紛色彩與博大精深。飲食發展到如今的現代人都這麼愛吃,何況古人呢?

古代主要糧食是黍和粟,南方稻米,如果不是獵戶或者住海邊的話,肉就別想了,普通百姓能不餓死就很好了。下面看看軍隊吃的東西:

古時軍糧的具體做法是用小米煮粥,同時在小米粥里加入各種野菜、豆類甚至加入肉類做成肉粥。那時的粥非常稠,稱之為“厚”。其實在古代,無論是菜粥還是肉粥都算是比較高端的軍糧了。一般來說蔬菜、肉類都是軍官的專屬,普通士兵想都別想。

據記載在戰國時期的秦軍中,因爵位等級高低不同,伙食標準都不一樣。三級爵位的下級軍官有精米一斗、醬半升、菜羹一盤。兩級爵位的只能吃粗米,沒有爵位的普通士兵能填飽肚子就算不錯了。

那時的士兵除了小米粥之外,下飯的一般就只有醬、鹽和鹹菜,而且還是定量供給。

隨著唐朝以後漢族主要聚居地南移,麥稻產量增加,軍糧則逐漸變成以麥米為主。

打仗行軍前,士兵們攜帶一個長條布口袋。補充乾糧的時候,米、麥、高粱、紅薯幹不管給什麼都直接放到裡面,裝滿一袋拉倒。開伙的時候每人抓一把出來,煮一大鍋大家一起吃。遇到戰事緊張開不了夥就抓一把生嚼。

更有甚者,那時軍隊在行軍前把棉布用醋和鹽反覆浸泡而後曬乾,行軍造飯時用布包裹米飯製成飯糰,或者剪下一塊來,和軍糧一起煮,這樣能夠吃到有鹽味的飯食。

一般來說大餅、饅頭這種高級食品是很晚才成為軍糧的。

因為麵粉加工困難,而且那時人們不會發酵技術,所做的乾糧全部都是死麵的。漢朝時期中國才有了真正意義上的燒餅,但在民間也是偶爾食用。到唐宋年間,隨著制餅技術的普及,燒餅終於成為軍糧。宋朝打仗時,士兵們揹負雜餅、鹽塊和醬行軍。中國古代最出名的軍用乾糧叫做“鍋盔餅”。

燒餅作為軍糧到了明朝得到更進一步的發展,明軍為了攜行方便,將燒餅以炭火烤炙,中間戳個小孔,以繩串之。方便士兵攜帶食用,這就是明朝的壓縮餅乾

喝酒吃肉機會很少的,一般情況下,生死決戰開始之際,軍隊會大餐一頓,有酒有肉而且主副食齊全,可是不能白吃,吃完要去玩兒命。在這種吃了上頓不知道有沒有下頓的心情之下,估計吃的不會太開心。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北方的遊牧民族,他們最主要的軍糧是肉乾。

可以看到,中國古代的軍隊伙食真的是相當的單調,營養攝入也相對單一。如果有了方便麵,多麼香的泡麵,軍隊肯定士氣大增。

漢朝有了張騫出使西域,才帶回來了不少瓜果蔬菜;

唐朝燒餅麵條,茶和葡萄酒也被引進,流傳於上流社會中,當時的奶製品是非常豐盛的,可以滿足大眾的一些營養需求。

宋朝比唐朝就好太多了,至少在調料上完善了不少,只是缺了辣椒。在烹調技術上也有了改進,炒菜,羹湯,油炸,糕點等也都陸陸續續的出現。

到了明朝,辣椒來了,西紅柿才來。現代的很多食物都是從清朝流傳下來的。

清朝在吃上面是十分奢侈的,尤其是皇宮,皇帝吃一頓飯,每桌菜大約有一百道左右。慈禧娘娘那就更不用說了,吃的飯那是極精緻的。當時的食物製作也是到了一個較高的水平。但,依舊和現在沒法比!

上面的這些食材很珍貴,除非你是貴族,普通人是很難吃到。

方便麵調料包可是很美味,要知道,鹽在古代對平民而言也是超級奢侈的東西。那些達官貴人飲食當然相對很好,可是我相信口味眾多的方便麵總有一款能深深地吸引住他們。


南北朝東西


古人的麵條裡有大塊的牛肉。你的麵條裡有嗎?十年也用不了一頭牛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