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客觀、公正的評價古代歷史人物?

霍敏亞


🌹首先必須明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真正動力。

📒評價歷史人物:應該尊重人物所處的時代背景、歷史條件。放在當時的社會大環境中去議論、去評說。若按今天的標準去評價古人,好人就不會那麼多了。

📔必須實事求是,擺史實,講道理;史實準確,道理到位。史實為評價的基礎、出發點。不可無史空論,無據濫評。

📒不可從個人恩怨出發去評價,絕不可讓歷史人物為自己服務。今天抬高李甲,去貶損王乙;明天舉起張三,打擊李四;借拔高歌頌過去的王二,否定仇視今天的李四……

📔評價歷史人物,最忌——絕對化!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所有的史書典籍、國家文獻、教材課本,從來沒有“最偉大”、“最傑出”之詞。對“好人”→絕不可捧上天;對“壞人”→更不可打入地獄。不可任性貼標籤、盲目加封號;切忌肉麻的口號,隨意無限的拔高……

📒偉人也是人,不是神!評價歷史人物,絕不可神化,搞“造神運動”。歷史不可虛無,偉人不可架空!不可把英雄人物與人民群眾分離出來、對立起來。

📔評價歷史人物,語言必須規範正規。不可使用不倫不類的什麼:牛人、厲害、能耐……今天非王甲莫屬,明天又非李乙莫屬,到底誰莫屬?既賣矛,又賣盾,真的是自我“矛盾”!

📒評價歷史人物,必須尊重人物的一貫立場和主張,不可搞實用主義、庸俗化,各取所需,打著人物的旗號,違揹人物的主張……

📔評價歷史人物——必須客觀、公正!而要做到客觀公正——首先必須出以“公心”!

:





笑看東籬


什麼是曆史,昨天就今天的曆史。曆史是誰創造的,是人民,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的創造者、是物質的創造者、是改革的決定者、是推動人類發展的進步者!

毛澤東説過:“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曆史的動力。”人民群眾才是真正的銅牆鐵壁!人民群眾才是真正的英雄!國家的主人,是主力軍,是勝利大軍!只有毛澤東看得起人民,把人民稱呼上帝,“人民萬歲”!

曆朝曆代誰做到了,隻有毛澤東做到了,他相信人民、依靠人民、全心全意為人民,為什麼他能得天下?為什麼人民這麼崇拜龢敬仰他?因為他沒有私心,兩袖清風,鞠躬盡瘁,滿門忠烈,率先垂範,艱苦樸素,勤儉節約……把畢生的精力全獻給了人民,獻給了五十六個民族!給人民留下了一個偉大的人格魅力,偉大的精神,偉大的思想!永久的豐碑!


遠方星閃爍


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學史明理,方能正自身。歷史是客觀存在的,是真實的事實,不能戲說,更不能歪曲,尤其是對歷史人物的評價,要做到客觀公正,我認為要把握好以下幾點:

一是要實事求是,不誇大,不貶低。要把人物放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看他的主要事蹟,看他對國家、對民族、對社會的影響和貢獻,看主流,看大節。不能以偏概全,斷章取義,混淆視聽,顛覆公眾的認知,誤導公眾的三觀。

二是要旗幟鮮明,不含蓄,不折中。對歷史人物,定位要準確,分析他的事蹟,主題要鮮明,中心要突出,弘揚什麼、贊成什麼,學習什麼,給公眾要有一個明確的觀點。批評什麼,抨擊什麼,杜絕什麼,讓公眾一看就明白,而不能含糊其詞,模稜兩可,讓公眾看不明白,道不清楚。

三是史料要翔實,不杜撰,不捏造。引用的事例一定要真實可信,有出處。全面衡量他的一生,以經歷、事件、包括人物思想為主線來全面分析,而不能想當然,憑個人好惡,隨意捏造,主觀臆斷。

四是要符合黨和國家對歷史人物的總體評價,不能違反政治紀律,犯自由主義言論,更不能迎合西方敵對勢力的口味。同時,要遵守中華的傳統文化,遵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絕不能與黨、國家、人民唱反調。

純屬個人觀點,歡迎指正。如果認同,麻煩點贊。





zj史海拾貝


翻閱泛黃的殘卷,透過濃重的迷霧!一方竹簡記錄著一個個驚心動魄的故事,故事的背後是一個個複雜的人心構成的!如何客觀公正的看待歷史人物,一要察其勢,二要洞其心,三要明其理!



一,察其勢

看待歷史人物或事件,不能以現在的眼光去看待。歷史的趨勢是逐漸向前發展的,要把自身放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去評判!歷史猶如滔滔江水不斷滾滾向前!一定不能刻舟求劍!



比如白起坑殺俘虜,以現在的觀點看那定然是殘忍的,是屠夫行徑,跟日本人有什麼區別?然則放在當時的環境去看,大爭之世,沒有足夠的糧食的情況下,他該怎麼辦?如果是你你怎麼辦?放回去?放回去他們立刻就是一支強大的敵軍,自然會造成自己戰友的傷亡!有人說把手砍了,把手砍了他們同樣能做後勤,能做一些簡單的生產勞動,更重要的是他們回去還會繁衍,二十年後趙國又會增長至少80萬人口!

再比如戰國變法浪潮,其背後代表的是新興地主階級的興起,我們現在看地主階級是剝削,不是好人,但相對於奴隸社會,它卻是進步的!

二,洞其心

人性是非常複雜的,歷史是一個個的自然人組成的。歷史人物沒有單純的好壞之分!

比如李斯,在秦統一大業的路上以及中國法制文明建設上以及書法造詣上都是功不可沒的,然則老年糊里糊塗中了趙高的奸計,而葬送了親手打造的帝國!

比如朱元璋,驅除蒙元回覆中華,一朝貧民而榮登大寶,對百姓是極好的,對貪官打擊力度也是極強的,甚至背下了殺功臣的惡名!

最典型的是民國的楊度,參與過公車上書,鼓動過袁世凱稱帝,支持孫中山共和,入過國民黨,預言毛主席得天下,入過共產黨,同時也是佛教徒,同時還是黑幫杜月笙的軍師。夠複雜吧!

三,明其理

任何事情,不能單純的斷章取義!現在網絡上很多的什麼明粉,什麼清粉,什麼儒家粉,法家粉等等!太偏激!不明事理!有點無理取鬧了,某個人說這個人好,一堆帽子就樓上來了,突然某個人講某個朝代不錯,什麼粉的帽子就又帶上了!

比如法家,在秦國的商鞅變法,有其進步意義,這裡不必多說,我們不能因為推崇儒家就把法家貶的一文不值!

比如宋朝,一個朝代能存在幾百年,必然有其進步意義,我們不能一味的拿人家武力弱說事!至少宋文化輝煌燦爛,宋朝非常繁榮富足!人家很窩囊嗎?仔細分析一下,宋朝做的其實也不錯了!



因為歷史非常複雜,我們不能單純的用現在的價值觀去看待,也不能以一人之好惡去評判,更不能站在道德的制高點去綁架別人!只有把自己之身其中,設身處地換位思考,才能公正的去看待古人!歷史就像太陽,有人看見的是朝陽,而有人看到的卻是夕陽!


古樓殘卷


要客觀公正地評價歷史人物,首先要就事論事,不要迷信歷代官方史書對歷史人物的定性及描述歷史事件的陳詞濫調,比如所謂的忠臣奸臣明君昏君等。

應該從各種角度客觀評價一個歷史人物的功過是非,不能把一個歷史人物先入為主說成好人就一切都好,一個歷史人物說成壞人就一切都壞,應該就事論事,有好說好,有壞說壞,要站在不同角度分析一個歷史人物的成敗得失。

比如評價新朝皇帝王莽,不應該按照歷代官方史書的說法把王莽定性為偽君子而徹底批判,王莽為了贏得人心而做的樂善好施接濟貧苦人民的很多好事,不應該歪曲成為虛偽的偽君子行為,好事就是好事,不能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主觀臆想歪曲王莽做好事的動機。

當然王莽作為亡國之君,的確有很多致命的弱點,比如王莽不善於選拔使用人才,甚至嫉賢妒能,使新朝朝廷成為中國歷史上最缺乏治國安邦的優秀人才的大一統王朝。

比如評價魏武帝曹操,既要承認曹操作為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雄才大略才華橫溢的一面,又不應該掩蓋曹操殺人如麻濫殺無辜的暴行,比如曹操對徐州的屠城一次就屠殺男女老少幾十萬人,更不應該為了美化曹操而詆譭汙衊被曹操冤殺的華佗孔融楊修崔琰婁圭荀彧邊讓陳宮張邈許攸周不疑呂布高順等傑出人物。

比如評價隋煬帝楊廣,既要肯定楊廣滅陳一統天下開創科舉制度開京杭大運河攻佔青海臺灣琉球開疆拓土等造福後世的豐功偉績,也不應該掩蓋楊廣殺害父親大哥侄子逼死兒子,自毀長城殺害開國功臣高熲等殘暴的一面。

比如評價唐太宗李世民,既要肯定李世民是平定薛仁杲竇建德王世充劉武周等北方群雄打垮突厥及開創貞觀之治等豐功偉績的千古一帝,也不應該掩蓋李世民殺害大哥弟弟兒子侄子囚禁父親,殺害侯君集張亮李君羨王君廓羅藝李瑗盧祖尚李孝常等功臣,霸佔嫂子弟媳等有爭議的一面。

比如評價南宋的抗金名將岳飛,既要為岳飛對宋朝忠心耿耿堅決抗擊金朝卻被皇帝趙構宰相秦檜等冤殺鳴不平及肯定岳飛作為抗金民族英雄浩然正氣精忠報國的一面,也不應該掩蓋岳飛鎮壓很多農民起義,殺害農民起義領袖楊么殺害抗金將領劉經傅慶殺害舅舅等有爭議一面。

比如評價宋高宗趙構,既要肯定趙構中興宋朝,開創南宋一百五十多年江山,使南宋經濟繁榮在全世界名列前茅的豐功偉績,又不應該掩蓋趙構自毀長城殺害抗金名將岳飛及對金朝屈辱求和不顧父親大哥死活等自私自利的一面。

比如評價南宋宰相秦檜,既要批判秦檜助紂為虐與皇帝趙構一起陷害抗金名將岳飛及打擊主戰派,貪贓枉法結黨營私獨攬大權等奸詐自私的一面,又要看到秦檜與金朝議和,在客觀上鞏固了南宋淮河秦嶺以南的國土,有利於南宋的經濟發展及減少了戰爭對廣大無辜人民的傷害的一面。

比如評價明朝的崇禎帝朱由檢,既要肯定朱由檢勤政愛民勵精圖治節儉自律不好女色剷除權傾天下大太監魏忠賢等優點,又要揭露朱由檢剛愎自用多疑殘暴,自毀長城殺害抗金名將袁崇煥孫元化等及逼死名將孫承宗盧象升孫傳庭等,成為導致明朝滅亡的罪魁禍首的一面。


厚德載物49847


這方面我以往也有所探索,今貼出來以供討論。

客觀公正地“裁量人物”是現代公民必備的人文素質之一,社會對如何品鑑人物有著迫切的需求。但是,“裁量人物”的能力並非生而有之的,是需要在學習中日漸積累的。通過對《中外歷史人物評說》的學習,應當讓學生學會正確評價歷史人物,並進而掌握對一般人物的品鑑方法。

評價歷史人物屬於較高層次的思維活動。教會學生正確評價歷史人物,不僅是對學生進行人文素養、歷史意識的培養,也是對社會責任感的培養,是對個性發展與生存能力的培養,是對創造力與批判思維的培養。它能使學生從各類歷史人物身上總結和汲取有益的經驗教訓,繼承和發揚優秀的歷史傳統,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提高自身的人文素養。

但是,歷史人物的評價問題,歷來是歷史教學和史學研究中的一大難題。對於同一歷史人物的評價,往往聚訟紛紜,莫衷一是。例如對韓愈的評價,歐陽永叔尊之為文宗,石徂徠列之於道統;子瞻作碑,有“百世師”之稱,少遊進論,發“集大成”之說;王陽明論道,僅謂為文人之雄,祝枝山談文, 且薄為粗儇之體,張孟奇考行事,以為趣榮貪位, 始諫佛骨,晚請封禪,乃兩截人;王荊公則“不以退之為是”。或就學論,或就藝論,或就人品論,各執一端,不能統一。[1]再如曹操,長期以來一直是以“白鼻樑奸臣”的形像出現的,直到郭沫若替曹操翻案,曹操才被作為正面人物;[2]但過了不久,譚其驤又反駁了郭沫若的觀點,反對替曹操翻案。[3]像這樣的例子,在史學史上是不勝枚舉的。自新中國成立至80年代初,史學界就歷史人物的評價問題展開過數次大討論,但卻不能得出一致的意見。之所以出現這樣的現象,關鍵在於評價標準的不統一。建國以來,對歷史人物的評價,先後出現了“當時當地標準論”、“多標準論”、“現代標準論”、“政治標準論”、 “生產力標準論”等多種評價標準。[4]階級立場的不同、集團利益的差異、史識的高下、甚至史家個人的好惡,都是造成評價標準不統一的原因。不同的史家各有一套自己的評價標準,因而就不可能得出統一的結論。

這樣說來,評價歷史人物難道就沒有統一的標準可資依據了嗎?那倒也不是的。現行中學歷史教材就有統一的評價標準,那就是流行的“生產力標準”。凡是促進生產力發展的歷史人物,均給予肯定的評價;反之,則給予否定的評價。如教材對秦始皇、曹操、武則天的肯定,對王莽的否定,都是以這一標準為依據的。但是,也有例外的,如對文天祥的評價便是一個特例 。文天祥抗元並沒有推動生產力的發展,但也給予了肯定 的評價:“面對元朝的種種威逼利誘,文天祥始終堅貞不屈,最後被元朝殺害。他在轉戰中寫下《過零丁洋》一 詩,其中‘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表現出崇高的氣節。”[5]描寫元朝是“種種威逼利誘”,描寫文天祥則是“堅貞不屈”“ 崇高的氣節”,從編撰者用詞的感情色彩來看,明顯是褒文抑元的。然而,元朝的統一恰恰是推動生產力發展的,教材的整體觀點也是肯定元朝統一的。這樣豈不是自相矛盾了嗎?作為中學歷史教材,欲統一評價標準而  終不能統一,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出現自相矛盾的敘述,究其原因 ,並不在於評價標準的不能統一,而在於僅僅一個生產力標準尚不足以作為統一的評價標準。

歷史是由人的活動構成的,而人是複雜的。僅僅以一個生產力標準作為評價複雜的歷史人物的統一標準,顯然是不夠的,其結果必然是不全面的、不客觀的、單一的、刻板的、教條的,而且缺少了人文的色彩。歷史人物一個個都好像是用簡筆畫畫出來的,只有粗粗的幾根線條,沒有血、沒有肉,更沒有生氣。現在社會各界都在普遍呼喚人文精神,《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也明確規定了歷史課程的性質,是“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歷史意識、文化素質和人文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一門基礎課程”。然而,作為傳播人文精神主渠道的學校教育究竟給了學生多少人文關懷呢?說實話,微乎其微。

歷史人物生活在不同的時代,隸屬於不同的階級和階層,其才能有高有下,其品格有賢有不屑,其社會貢獻有大有小,若只以生產力標準來評價,必然有失公允。因此,我們建議評價歷史人物可從三個層面入手,即功利層面、才能層面和品格層面。

從功利層面評價歷史人物,便是看歷史人物是否推動了社會的進步,其中當然包括了生產力的進步,但並不侷限於生產力的進步,還包括社會文明程度的提高、社會道德水準的進步等各個方面。例如孔子、例如柏拉圖、例如亞里士多德,他們並沒有直接推動生產力的進步,但他們卻促 進了社會文明程 度的提高和社會道德水準的進步,因此也應當給予肯定的評價。從才能層面評價歷史人物,便是看歷史人物推動抑或阻礙社會進步的能力的大小。例如希特勒雖然阻礙了社會的進步,但他也應當被認為是一個有才能的人,而美國總統哈定便只能是“無能的哈定”。

從品格層面評價歷史人物,便是看歷史人物的所思、所想、所作、所為是否符合社會公認的道德準則。例如曹操“寧我負人,無人負我”[6],范仲淹則“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7],兩者相較,其品格之賢與不屑可立判矣。上面舉到的對文天祥的評價,主要是突出了他崇高的氣節,便是從品格層面的評價。

譚其驤先生說過:“評價歷史人物,應該是是非非,儘可能做到恰 如其分,不應該惡之則恨不能把他打入地獄,愛之則唯恐捧不上 天。”[3]若我們不只是從生產力標準出發,而是從功利、才能、品格三個層面來評價歷史人物,庶幾可以接近這個目標。

事實上,前輩史家中也有人已經從這三個層面來評價歷史人物或當代人物了,只不過沒有從理論上加以總結罷了。如明代宋濂對元世祖忽必烈的評價:“世祖度量弘廣,知人善任使,信用儒術,用能以夏變夷,立經陳紀,所以為一代之制者,規模宏遠矣。”[8]其中“世祖度量弘廣”是從品格層面的評價,“知人善任使,信用儒術,用能以夏變夷,立經陳紀” 是從才能層面的評價,“所以為一代之制者,規模宏遠矣”則是從功利層面的評價;再如近人趙爾巽對努爾哈赤的評價:“太祖天賜智勇,神武絕倫。蒙難艱貞,明夷用晦。迨歸附日眾,阻貳潛消。自摧九部之師,境宇日拓。用兵三十餘年,建國踐祚。薩爾滸一役,翦商業定。遷都瀋陽,規模遠矣。比於岐、豐,無多讓焉。”[9] 其中“太祖天賜智勇,神武絕倫”是從才能層面的評價,“蒙難艱貞,明夷用晦” 是從品格層面的評價,“迨歸附日眾,阻貳潛消。自摧九部之師,境宇日拓。用兵三十餘年,建國踐祚。薩爾滸一役,翦商業定。遷都瀋陽,規模遠矣。比於岐、豐,無多讓焉”則是從功利層面的評價;又如眾所周知的東漢末年名士許劭對曹操“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10]的評價則是從才能和品格兩個層面來評價的。由此可見,前人已有從功利、才能、品格幾個層面評價歷史人物的慣例,只不過他們沒有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理論的指導,其評價可能有失偏頗。但不管怎樣,較之唯生產力標準下簡單的一句“功大於過”抑或“過大於功”總要全面得多、生動得多、有人情味得多。

今天,我們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理論的指導下,重拾前人評價歷史人物之慣例,從功利、才能、品格三個層面來評價歷史人物,應當是有積極意義的。當然,我們並不是反對生產力標準,相反,我們認為生產力標準是一個很好的標準,在從功利層面評價歷史人物時,它應當被作為最重要的標準。我們只是覺得生產力標準不夠全面、不夠生動,而試圖用增加才能、品格兩個層面的評價來彌補其不足,從而使歷史人物的形象更加豐滿、更加生動、更有活力、更有人情味。

值得慶幸的是,在新課程改革的浪潮下,教材的編寫者也已經注意到了對人物的多角度 描述,例如嶽麓版教材對秦始皇的描述:“秦始皇勤於政務,富於實幹精神 ,是具有高度行政能力的政治家。”“秦始皇高瞻遠矚、雄才大略,為實現理想而表現出異乎尋常的堅韌和執著。但在他的性格和舉止中也有剛愎、偏執和暴虐的一面。”這樣的描述,跟我們所主張的從功利、才能和品格三個層面的評價要求已經非常接近了。

總之,應當如何評價歷史人物,前輩先賢、革命導師均有精闢的論述,我們所要做的,就是在科學理論的指導下,對歷史人物作出儘可能客觀、公正、全面的評價。並通過評價歷史人物,使學生學會裁量人物、品鑑人物的方法,以適應日益發展的社會的需要。

參考文獻:

[1] 參見錢鍾書 宋人論韓愈[A] 錢鍾書論學文選[C]第五卷

[2] 參見郭沫若替曹操翻案[A]  郭沫若全集·歷史篇[C]

[3] 參見譚其驤論曹操[N] 文匯報 1959,3,31

[4] 參見李治亭 再議歷史人物的評價[N] 人民日報1998,3,21

[5] 高級中學課本·中國古代史(選修)[M]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9

[6] 郭頒 世語[M] 轉引自譚其驤論曹操[N] 文匯報 1959,3,31

[7] 范仲淹 岳陽樓記[A] 范文正公集[C]

[8] 宋濂 元史[M]卷十七本紀十七·世祖十四

[9] 趙爾巽 清史稿[M]卷一本紀一·太祖本紀

[10] 司馬光 資治通鑑[M]卷五十八漢紀五十


紅樓夢覺


立場不同,評價不同,我們是生活在西北的漢族,心目中的英雄好漢是左宗棠,而白XX就是一個分裂國家野心家,我們認為這樣評價這兩個歷史人物,比較客觀公正,可是過去出於某種目的,這兩個人物的評價卻是顛倒的……


小黑貓321


看待歷史人物的話,就需要從這個歷史人物做出的主要的貢獻來判斷,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不能因為這個人物有點過錯就說這是一個對歷史有害的人物,是一個不符合史書記載的人,就像孔融讓梨一樣,我們需要贊同他的謙讓的精神,但是不可去學習長大之後的孔融。

長大之後的孔融是我們需要警醒的,這就是歷史上一個真實的孔融,還有秦始皇,我們不可因為他的統一六國,建立封建王朝,統一文字度量衡,就忘記了他對於六國的一些屠殺,還有焚書坑儒的事實。

對待歷史人物既要知道他的功勞,對於他的錯誤我們也是應該客觀的看待的,歷史的作用就是為了給後人警示,不斷的改善自己的文化,我們也需要從這些歷史事實當中去總結經驗,去看待我們這個世界。


笑看流年世態


如何客觀,公正的評價歷史是對的。中國解放以來沒有毛主席的領導中國不能發展的這麼快這麼好。這很客觀,很公正。毛澤東是偉大的人民領袖,沒有偉大的人民的領導就沒有偉大的人民。沒有毛主席就沒有新中國。


春天的陽光4145


創世偉人毛主席是黨、軍隊和國家的締造者,是中國人民的大救星,是中華民族的大救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