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中日本潛艇在噸位和航程上比德國有優勢,為何戰績不行?

小巫婆_瑩


這個問題我來談談!(長文預警)關於日德兩國海軍潛艇部隊戰績相差懸殊的話題也算是老生常談了。我們首先看看兩國潛艇戰的戰績到底相差到何種程度。德國海軍潛艇在1939年至1945年間擊沉了149艘戰艦(包括3艘航母、3艘護航航母、2艘戰列艦、6艘輕巡洋艦、34艘驅逐艦)和2882艘商船(總噸位1440萬噸),無論擊沉數量,還是擊沉噸位,都遠超其他各國海軍。日本海軍潛艇在1941年至1945年間擊沉了大型航空母艦2艘(約克城、黃蜂)、護航航空母艦1艘(利姆康斯灣)、重巡洋艦1艘(印第安納波利斯)、輕巡洋艦1艘(朱諾)、驅逐艦5艘、潛艇3艘;擊沉商船179艘,約90萬噸,其戰績連德國海軍的零頭都不及。造成這種差距的原因筆者以為主要有三方面。

德國海軍在兩次世界大戰間實施了大規模的無限制潛艇戰,戰果豐厚。


首先,日德海軍對於潛艇的作戰定位和戰術運用是截然不同的。對於德國海軍而言,潛艇是他們能夠挑戰英國海權優勢,威脅其國本根基的唯一手段。歷史上德國海軍從來不具備正面單挑的英國海軍的實力,紙面實力世界第二的德皇海軍都不行,遑論大艦寥寥的德三海軍?潛艇具有隱蔽性強和易於批量建造的特點,是實施海上破交戰的天然良器,而這一點正是大英帝國的命脈所在。無論一戰還是二戰,德國海軍都將無限制潛艇戰推至巔峰,對英國構成了嚴重的威脅。對於德國潛艇而言,其最首要的目標就是盟國商船,只有在有利時機下才會主動攻擊敵方戰艦,實際上憑藉高超的技巧,德軍艇長也創造了不少經典的攻艦戰例。

在二戰中,日本海軍儘管擁有數量可觀的大型遠洋潛艇,但戰績與德國海軍相去甚遠。


日本海軍深受決戰思維的禁錮,其作戰思想的核心是摧毀對手的艦隊,因此無論主力艦也好,驅逐艦、潛艇也罷,都將攻擊敵軍戰艦作為第一目標,尤其是大型戰艦,對於運輸船一類的目標頗為輕視,不重視破壞對手的交通線(反之也忽視己方交通線的保護)。在這種作戰框架下,日軍潛艇的戰術運用其實包含在整個艦隊交戰構想中,比如戰前日軍苦心制定並加以演練的漸減作戰中,潛艇的任務就是前出偵察,並在美軍艦隊航渡途中發起攻擊,削弱對手實力,為己方戰艦決戰創造條件。優先攻擊敵方主力戰艦的潛艇戰原則貫穿整個太平洋戰爭,根據日軍潛艇部隊官兵的回憶,即便到1944年至1945年,艇上軍官仍然為是否攻擊美軍運輸船而爭論。在這種氛圍中,日軍潛艇通常會硬拼防護嚴密的美軍艦隊,不樂於攻擊運輸船隊,自然損失大、戰果小。

德軍主力潛艇是排水量700餘噸VII型潛艇,其建造數量高達700餘艘。


其次,日德兩軍潛艇戰的作戰規模同樣不可同日而語。鄧尼茨為德軍潛艇部隊制定的基本戰術有兩點:集群戰術和噸位戰,前者就是大家熟知的“狼群戰術”,由數艘乃至十餘艘潛艇組成艇群對同一船隊展開攻擊,後者是儘可能多地擊沉商船,使沉沒船隻的噸位超過新造船隻的噸位,造成英國的海運能力持續萎縮。要想達到上述戰術效果,必須需要較多數量的潛艇,因此德國在二戰時期大規模地建造潛艇,產量在1100艘以上,其中作為主力的VII型潛艇數量多達700餘艘。相比之下,日軍在戰爭爆發時擁有65艘潛艇,戰時又建造了126艘,總數不到200艘,因此能夠投入一線作戰的潛艇數量遠少於德國,加上戰術仍以單艇遊獵為主,自然很難期待可觀的戰果。

太平洋戰場上美澳之間的海上交通線位於東南太平洋上,遠離日本海軍主要作戰區域。


最後,日德兩軍潛艇的作戰環境大為不同。德軍潛艇的主要作戰區域在北大西洋,尤其是大量航運線彙集的英國以西海域。在地理位置上英德兩國相距很近,德軍潛艇不需要航行太遠就可以抵達作戰區域,特別在德軍佔領法國及挪威海岸後,德軍潛艇進出戰區更為便利,非常有利於提高作戰效率。日本海軍潛艇作戰的太平洋遠比大西洋更為寬廣,從後方基地前往作戰海域的距離和時間都遠遠長於德國海軍。美國在太平洋上的主要航運線是美國西海岸/巴拿馬運河至夏威夷和澳大利亞,遠離日本海軍主要作戰區域,日軍潛艇如果想要打擊美軍交通線,必須前出到東南太平洋,航行距離非常遠,算上往返時間,一艘潛艇執行一次任務往往需要三個月以上,效率實在不容樂觀,加上美澳間的航運多以軍事運輸為主,護航較為嚴密,日軍潛艇即使能夠抵達戰區也難以有所作為。

德國海軍潛艇部隊官兵群像,他們一直被視為德國海軍的精英。


除了上述三個因素外,還有兩點可能不大為人注意。一是日軍潛艇在性能上不太適合破交作戰,為獲得適合在太平洋作戰的大航程,日軍以噸位在1000噸以上的大型潛艇為主力,突出強調續航能力,但不注意靜音性能,航行噪音大,易於被捕獲和遭到攻擊,加上體型較大,機動緩慢,因此在遭遇反潛攻擊時生存性較差,加上難以大量建造,不能滿足大規模潛艇戰的需要,二戰時能夠建造較多數量的大型潛艇並實施破交作戰的國家唯有產能變態的美國而已。二是,日德兩軍潛艇部隊的官兵素質同樣存在差距。在日本海軍中,潛艇部隊並不受到重視,海軍兵學校的優秀畢業生和素質優良的水兵都優先配屬到戰列艦、巡洋艦和海航部隊,只有成績較差的軍官才被分配到驅逐艦和潛艇部隊服役,而普通水兵也多以前往大型戰艦服役為榮,不太願意加入潛艇部隊。相比之下,德國海軍對於潛艇部隊的人員選擇高度重視,甚至不惜從戰列艦、巡洋艦上抽調骨幹軍官和熟練水兵充實潛艇部隊,同時給予全方位的保障,直到戰爭末期德軍潛艇部隊都保持著極高的士氣。


崎峻戰史


二戰中日本潛艇在技術上並不比德國潛艇高多少,除了在魚雷技術上,之所以日本潛艇比德國潛艇大不少是因為其作戰上的需要而已,不同於德國潛艇部隊封鎖近在咫尺的英國本土的交通作戰,日本潛艇部隊的作戰對象是遙遠的美國,最近的也是澳大利亞附近和夏威夷群島附近,所以日本必然需要大噸位的潛艇來保證這種長距離的作戰。其實誰也不願意造太大的超出作戰需求的潛艇,這隻會使潛艇的產量降低,影響己方潛艇部隊的擴建和補充。



在主要決定潛艇部隊作戰能力的潛艇本身隱蔽性能和戰術使用上,日本潛艇部隊都和德國潛艇部隊相差很大,加上日本潛艇部隊的規模(100多艘)遠不如德國潛艇部隊(300艘),自然是不可能取得德國那樣輝煌的戰績的。日本潛艇的發動機為了追求大功率的輸出,忽視了發動機的降噪,這使得日本潛艇的隱蔽性能非常差,按照美軍聲納員的形容:“日本潛艇的航行如同在敲著打鼓前行”。潛艇發揮戰鬥力的基本前提就是隱蔽性,一旦失去了這個優勢,那麼潛艇就變的非常脆弱,很容易遭到對方反潛兵力的打擊。


日本潛艇在技術上的劣勢使其無法在反潛力量強大的區域作戰,尤其是擁有強大反潛兵力的美軍海軍作戰艦隊,較為適宜的應該去攻擊美國漫長運輸線上防禦較弱的運輸船隊。不過日本海軍並沒有將切斷對方運輸航線放到一定的高度之上,雖然他們確實提出了這一作戰思想,但是並沒有全力實施。艦隊決戰的作戰思想在日本海軍中仍舊佔據主流,由於日本海軍在實力上的劣勢,日本海軍認為應當利用一切力量在和美國海軍決戰前儘可能的削弱美國海軍的作戰力量,從而日軍海軍在決戰中爭取更有利的態勢。也就是說日本潛艇部隊的主要任務仍舊是消滅美國的作戰艦艇,而不是運輸船,這是造成日本潛艇部隊戰績較少的根本原因。


潛艇要想攻擊對方的航空母艦和戰列艦等主力軍艦必須要突破其外圍的由驅逐艦構成的警戒防線,和靈活機動、反潛武器強大的驅逐艦相比,潛艇幾乎處於絕對的劣勢,大部分情況下,驅逐艦都可以擊退或者擊沉潛艇,而潛艇擊沉驅逐艦的戰例則寥寥無幾。此外日本潛艇部隊的一些條令也限制了潛艇官兵攻擊運輸船隻的慾望,他們更願意攻擊盟軍的作戰艦艇。日本潛艇部隊規定進攻商船每次只能使用一枚魚雷,這給日本潛艇官兵帶來了極大的限制,一般都是同時發射數枚魚雷來保證較高的命中率,一枚魚雷很難擊中目標,即便擊中也難以保證沉沒,所以日本潛艇不願意這樣浪費寶貴的魚雷去攻擊商船。日本的武士道精神也有很大影響,德國潛艇在遇到盟軍的作戰艦隊時,一般會選擇退讓,而日本潛艇則不然,他們會果斷的發起進攻,撤退被認為是懦弱的表現,即使盟軍的防守嚴密,日本潛艇仍舊會伺機發起進攻,一旦暴露日本潛艇的結局可想而知。


戰略論


日本在二戰前,以174艘遠洋潛艇的巨大優勢,位居世界第一,要知道同時期的德國僅有50多艘。然而在二戰中,日本的潛艇部隊表現實在平淡,而原因便是日本在潛艇使用方面的思想要麼太過保守,要麼太過超前,總之是很不切合實際。

就二戰中日本潛艇的表現來講,他們擁有這麼大的優勢,戰果卻極為有限,遠沒有在大西洋上讓敵人聞風喪膽的德國潛艇那麼輝煌。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點:

1、潛艇水平落後。日本在建造艦隊方面,似乎陷入了一個錯誤的概念之中,他們有著太深的巨炮情節,建造潛艇其實也只是一時權宜之計,主要還是受迫於“華盛頓條約”的限制。因此,在進入“海軍假日時期”之後,日本開始減緩了潛艇的建造,開始轉而建造大型戰艦。這導致在二戰爆發之後,日本雖然擁有著大規模的潛艇部隊,卻大多為早期建造的老舊型號,在海軍發展日新月異的那個時期,這種落後是極為可怕的。

2、潛艇應用落後。日本雖然擁有著數量龐大的潛艇部隊,但卻很少將其作為一支單獨的部隊來使用,而更多是將其作為一種輔助艦艇來使用,更多承擔的是偵查、運輸任務,而很少直接承擔作戰任務。尤其是在太平洋戰爭後期,由於日本海軍損失慘重,潛艇更是成為了日本海軍的重要運輸手段。這種使用方式的落後,不僅嚴重製約了潛艇部隊的發揮,而且在與美國潛艇的交戰中也全面落於下風,滿載貨物的日本潛艇哪裡是直接用於攻擊的美國潛艇的對手。即使到太平洋戰爭後期,在水面艦艇損失慘重的情況下,日本竟然仍沒有將潛艇部隊作為主力,寧願採取所謂的“神風敢死隊”作戰方式,也沒有像德國那樣採用“野狼戰術”。

3、發展方向超前。或許是受制於“華盛頓條約”的限制,日本在無法建造海上大型艦艇的情況下,竟然意圖發展水下巨無霸,於是日本的伊-400便橫空出世了,這種可搭載3架M6A1“晴嵐”水上戰鬥/轟炸機的潛艇,簡直就是水下航母。然而由於這種思想太過超前,導致這款潛艇在實際作戰中擁有著各種先天缺陷,幾乎可以說是根本達不到作戰需求。雖然日本的潛艇在戰爭中也曾像德國潛艇部隊那樣,去襲擾過對方的補給線,但他們的主要襲擊對象竟然是負責護航的軍艦,而並非像德國那樣以襲擊運輸船為主,這也是造成其潛艇部隊戰果較少的一個主要原因。





尼甘布


最基本也是最致命的原因是,當時日本的水面艦艇和水下艦艇的雷達相較於盟軍艦艇雷達差的太多!大家感興趣可以搜下相關資料。一個眼神和聽力都不正常的壯漢也是空有一身武力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