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中日本潜艇在吨位和航程上比德国有优势,为何战绩不行?

小巫婆_莹


这个问题我来谈谈!(长文预警)关于日德两国海军潜艇部队战绩相差悬殊的话题也算是老生常谈了。我们首先看看两国潜艇战的战绩到底相差到何种程度。德国海军潜艇在1939年至1945年间击沉了149艘战舰(包括3艘航母、3艘护航航母、2艘战列舰、6艘轻巡洋舰、34艘驱逐舰)和2882艘商船(总吨位1440万吨),无论击沉数量,还是击沉吨位,都远超其他各国海军。日本海军潜艇在1941年至1945年间击沉了大型航空母舰2艘(约克城、黄蜂)、护航航空母舰1艘(利姆康斯湾)、重巡洋舰1艘(印第安纳波利斯)、轻巡洋舰1艘(朱诺)、驱逐舰5艘、潜艇3艘;击沉商船179艘,约90万吨,其战绩连德国海军的零头都不及。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笔者以为主要有三方面。

德国海军在两次世界大战间实施了大规模的无限制潜艇战,战果丰厚。


首先,日德海军对于潜艇的作战定位和战术运用是截然不同的。对于德国海军而言,潜艇是他们能够挑战英国海权优势,威胁其国本根基的唯一手段。历史上德国海军从来不具备正面单挑的英国海军的实力,纸面实力世界第二的德皇海军都不行,遑论大舰寥寥的德三海军?潜艇具有隐蔽性强和易于批量建造的特点,是实施海上破交战的天然良器,而这一点正是大英帝国的命脉所在。无论一战还是二战,德国海军都将无限制潜艇战推至巅峰,对英国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对于德国潜艇而言,其最首要的目标就是盟国商船,只有在有利时机下才会主动攻击敌方战舰,实际上凭借高超的技巧,德军艇长也创造了不少经典的攻舰战例。

在二战中,日本海军尽管拥有数量可观的大型远洋潜艇,但战绩与德国海军相去甚远。


日本海军深受决战思维的禁锢,其作战思想的核心是摧毁对手的舰队,因此无论主力舰也好,驱逐舰、潜艇也罢,都将攻击敌军战舰作为第一目标,尤其是大型战舰,对于运输船一类的目标颇为轻视,不重视破坏对手的交通线(反之也忽视己方交通线的保护)。在这种作战框架下,日军潜艇的战术运用其实包含在整个舰队交战构想中,比如战前日军苦心制定并加以演练的渐减作战中,潜艇的任务就是前出侦察,并在美军舰队航渡途中发起攻击,削弱对手实力,为己方战舰决战创造条件。优先攻击敌方主力战舰的潜艇战原则贯穿整个太平洋战争,根据日军潜艇部队官兵的回忆,即便到1944年至1945年,艇上军官仍然为是否攻击美军运输船而争论。在这种氛围中,日军潜艇通常会硬拼防护严密的美军舰队,不乐于攻击运输船队,自然损失大、战果小。

德军主力潜艇是排水量700余吨VII型潜艇,其建造数量高达700余艘。


其次,日德两军潜艇战的作战规模同样不可同日而语。邓尼茨为德军潜艇部队制定的基本战术有两点:集群战术和吨位战,前者就是大家熟知的“狼群战术”,由数艘乃至十余艘潜艇组成艇群对同一船队展开攻击,后者是尽可能多地击沉商船,使沉没船只的吨位超过新造船只的吨位,造成英国的海运能力持续萎缩。要想达到上述战术效果,必须需要较多数量的潜艇,因此德国在二战时期大规模地建造潜艇,产量在1100艘以上,其中作为主力的VII型潜艇数量多达700余艘。相比之下,日军在战争爆发时拥有65艘潜艇,战时又建造了126艘,总数不到200艘,因此能够投入一线作战的潜艇数量远少于德国,加上战术仍以单艇游猎为主,自然很难期待可观的战果。

太平洋战场上美澳之间的海上交通线位于东南太平洋上,远离日本海军主要作战区域。


最后,日德两军潜艇的作战环境大为不同。德军潜艇的主要作战区域在北大西洋,尤其是大量航运线汇集的英国以西海域。在地理位置上英德两国相距很近,德军潜艇不需要航行太远就可以抵达作战区域,特别在德军占领法国及挪威海岸后,德军潜艇进出战区更为便利,非常有利于提高作战效率。日本海军潜艇作战的太平洋远比大西洋更为宽广,从后方基地前往作战海域的距离和时间都远远长于德国海军。美国在太平洋上的主要航运线是美国西海岸/巴拿马运河至夏威夷和澳大利亚,远离日本海军主要作战区域,日军潜艇如果想要打击美军交通线,必须前出到东南太平洋,航行距离非常远,算上往返时间,一艘潜艇执行一次任务往往需要三个月以上,效率实在不容乐观,加上美澳间的航运多以军事运输为主,护航较为严密,日军潜艇即使能够抵达战区也难以有所作为。

德国海军潜艇部队官兵群像,他们一直被视为德国海军的精英。


除了上述三个因素外,还有两点可能不大为人注意。一是日军潜艇在性能上不太适合破交作战,为获得适合在太平洋作战的大航程,日军以吨位在1000吨以上的大型潜艇为主力,突出强调续航能力,但不注意静音性能,航行噪音大,易于被捕获和遭到攻击,加上体型较大,机动缓慢,因此在遭遇反潜攻击时生存性较差,加上难以大量建造,不能满足大规模潜艇战的需要,二战时能够建造较多数量的大型潜艇并实施破交作战的国家唯有产能变态的美国而已。二是,日德两军潜艇部队的官兵素质同样存在差距。在日本海军中,潜艇部队并不受到重视,海军兵学校的优秀毕业生和素质优良的水兵都优先配属到战列舰、巡洋舰和海航部队,只有成绩较差的军官才被分配到驱逐舰和潜艇部队服役,而普通水兵也多以前往大型战舰服役为荣,不太愿意加入潜艇部队。相比之下,德国海军对于潜艇部队的人员选择高度重视,甚至不惜从战列舰、巡洋舰上抽调骨干军官和熟练水兵充实潜艇部队,同时给予全方位的保障,直到战争末期德军潜艇部队都保持着极高的士气。


崎峻战史


二战中日本潜艇在技术上并不比德国潜艇高多少,除了在鱼雷技术上,之所以日本潜艇比德国潜艇大不少是因为其作战上的需要而已,不同于德国潜艇部队封锁近在咫尺的英国本土的交通作战,日本潜艇部队的作战对象是遥远的美国,最近的也是澳大利亚附近和夏威夷群岛附近,所以日本必然需要大吨位的潜艇来保证这种长距离的作战。其实谁也不愿意造太大的超出作战需求的潜艇,这只会使潜艇的产量降低,影响己方潜艇部队的扩建和补充。



在主要决定潜艇部队作战能力的潜艇本身隐蔽性能和战术使用上,日本潜艇部队都和德国潜艇部队相差很大,加上日本潜艇部队的规模(100多艘)远不如德国潜艇部队(300艘),自然是不可能取得德国那样辉煌的战绩的。日本潜艇的发动机为了追求大功率的输出,忽视了发动机的降噪,这使得日本潜艇的隐蔽性能非常差,按照美军声纳员的形容:“日本潜艇的航行如同在敲着打鼓前行”。潜艇发挥战斗力的基本前提就是隐蔽性,一旦失去了这个优势,那么潜艇就变的非常脆弱,很容易遭到对方反潜兵力的打击。


日本潜艇在技术上的劣势使其无法在反潜力量强大的区域作战,尤其是拥有强大反潜兵力的美军海军作战舰队,较为适宜的应该去攻击美国漫长运输线上防御较弱的运输船队。不过日本海军并没有将切断对方运输航线放到一定的高度之上,虽然他们确实提出了这一作战思想,但是并没有全力实施。舰队决战的作战思想在日本海军中仍旧占据主流,由于日本海军在实力上的劣势,日本海军认为应当利用一切力量在和美国海军决战前尽可能的削弱美国海军的作战力量,从而日军海军在决战中争取更有利的态势。也就是说日本潜艇部队的主要任务仍旧是消灭美国的作战舰艇,而不是运输船,这是造成日本潜艇部队战绩较少的根本原因。


潜艇要想攻击对方的航空母舰和战列舰等主力军舰必须要突破其外围的由驱逐舰构成的警戒防线,和灵活机动、反潜武器强大的驱逐舰相比,潜艇几乎处于绝对的劣势,大部分情况下,驱逐舰都可以击退或者击沉潜艇,而潜艇击沉驱逐舰的战例则寥寥无几。此外日本潜艇部队的一些条令也限制了潜艇官兵攻击运输船只的欲望,他们更愿意攻击盟军的作战舰艇。日本潜艇部队规定进攻商船每次只能使用一枚鱼雷,这给日本潜艇官兵带来了极大的限制,一般都是同时发射数枚鱼雷来保证较高的命中率,一枚鱼雷很难击中目标,即便击中也难以保证沉没,所以日本潜艇不愿意这样浪费宝贵的鱼雷去攻击商船。日本的武士道精神也有很大影响,德国潜艇在遇到盟军的作战舰队时,一般会选择退让,而日本潜艇则不然,他们会果断的发起进攻,撤退被认为是懦弱的表现,即使盟军的防守严密,日本潜艇仍旧会伺机发起进攻,一旦暴露日本潜艇的结局可想而知。


战略论


日本在二战前,以174艘远洋潜艇的巨大优势,位居世界第一,要知道同时期的德国仅有50多艘。然而在二战中,日本的潜艇部队表现实在平淡,而原因便是日本在潜艇使用方面的思想要么太过保守,要么太过超前,总之是很不切合实际。

就二战中日本潜艇的表现来讲,他们拥有这么大的优势,战果却极为有限,远没有在大西洋上让敌人闻风丧胆的德国潜艇那么辉煌。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1、潜艇水平落后。日本在建造舰队方面,似乎陷入了一个错误的概念之中,他们有着太深的巨炮情节,建造潜艇其实也只是一时权宜之计,主要还是受迫于“华盛顿条约”的限制。因此,在进入“海军假日时期”之后,日本开始减缓了潜艇的建造,开始转而建造大型战舰。这导致在二战爆发之后,日本虽然拥有着大规模的潜艇部队,却大多为早期建造的老旧型号,在海军发展日新月异的那个时期,这种落后是极为可怕的。

2、潜艇应用落后。日本虽然拥有着数量庞大的潜艇部队,但却很少将其作为一支单独的部队来使用,而更多是将其作为一种辅助舰艇来使用,更多承担的是侦查、运输任务,而很少直接承担作战任务。尤其是在太平洋战争后期,由于日本海军损失惨重,潜艇更是成为了日本海军的重要运输手段。这种使用方式的落后,不仅严重制约了潜艇部队的发挥,而且在与美国潜艇的交战中也全面落于下风,满载货物的日本潜艇哪里是直接用于攻击的美国潜艇的对手。即使到太平洋战争后期,在水面舰艇损失惨重的情况下,日本竟然仍没有将潜艇部队作为主力,宁愿采取所谓的“神风敢死队”作战方式,也没有像德国那样采用“野狼战术”。

3、发展方向超前。或许是受制于“华盛顿条约”的限制,日本在无法建造海上大型舰艇的情况下,竟然意图发展水下巨无霸,于是日本的伊-400便横空出世了,这种可搭载3架M6A1“晴岚”水上战斗/轰炸机的潜艇,简直就是水下航母。然而由于这种思想太过超前,导致这款潜艇在实际作战中拥有着各种先天缺陷,几乎可以说是根本达不到作战需求。虽然日本的潜艇在战争中也曾像德国潜艇部队那样,去袭扰过对方的补给线,但他们的主要袭击对象竟然是负责护航的军舰,而并非像德国那样以袭击运输船为主,这也是造成其潜艇部队战果较少的一个主要原因。





尼甘布


最基本也是最致命的原因是,当时日本的水面舰艇和水下舰艇的雷达相较于盟军舰艇雷达差的太多!大家感兴趣可以搜下相关资料。一个眼神和听力都不正常的壮汉也是空有一身武力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