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米:「可穿戴」看到了健康新未來

健康不僅僅是健身自拍和微信曬步數,民眾對健康認知的改變暗藏巨大空間。

一次肺炎疫情,第一次讓多數國人意識到,保持健康和有病去醫院之間的巨大差別。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在這樣一個特殊時期裡,跟著健身 App 裡的教練在家鍛鍊、嘗試居家做飯和保持良好的作息,可能要比新冠肺炎和醫院的床位更有價值。而健康這個大概念,在今年春天真正落地的場景,可能是一個口罩,或者,一個健康手環或者智能手錶。

2009 年 Fitbit 推出那個經典的衣服夾子一樣的 Fitbit Tracker 的時候,並沒有想到會開啟接下來十年的可穿戴設備市場。當 Fitbit 和 Jawbone 的手環依然是硅谷精英的玩物時,2014 年,華米科技推出的小米手環一代,已經成功讓手環「飛入尋常百姓家」。四年後,華米科技在紐交所正式上市;到了 2019 年,其手環和智能手錶等智能設備的累計銷量過億,已是可穿戴設備領域的最重要的領先玩家。

當 Fitbit、Pebble、Jawbone 等美國先行者相繼破產和被收購之後,華米成為獨立廠家中的龍頭之時,創始人黃汪也在思考,「可穿戴設備」硬件背後的目標是什麼,公司的下一個高度應該是怎樣的?

當華米開始「摸石頭過河」時,年初的肺炎疫情,從側面驗證了公司未來的使命和戰略。

華米:「可穿戴」看到了健康新未來

華米科技智能可穿戴+健身類產品

健康與數據共振

2018 年,華米上市之後,創始人黃汪和全體管理層不止一次開會探討,作為一家可穿戴設備的硬件公司,下一步的發展方向應該是什麼?不僅在公司內部,在極客公園前沿社舉辦的活動中,黃汪也和其他公司的創始人討論了華米的下一步發展計劃。

當時,經過十年發展,可穿戴設備已經到達一個發展平臺期。Fitbit 等同類公司受巨頭和後來者衝擊,市值縮水至 20 億美元左右。蘋果憑藉 Apple Watch 後發先至,掌控了高端智能手錶市場;谷歌利用 Android 系統優勢,推進 Wear OS 智能手錶陣營,並在其後將 Fitbit 收入麾下。巨頭看中的不僅是單純的硬件市場,更是一個個運動追蹤芯片背後存儲的數據。

經過長時間的深度思考,黃汪將華米公司的戰略目標從可穿戴設備硬件,轉到了健康這個更廣闊的市場上。在2019年底的極客公園創新大會 (GeekPark IF)上,黃汪公佈了華米公司的新使命,「科技連接健康」,正式將可穿戴設備的核心定位於健康。

美國健康醫療市場約為 7 萬億美元,中國整個大健康行業市場超過 10 萬億元,其深度和廣度遠超現在的智能手機市場數倍,從蘋果、谷歌到亞馬遜,沒人敢放棄這個市場。華米也是一樣,健康手環、手錶等可穿戴設備的「貼身」性質,天生契合健康領域。

黃汪沒有想到的是,對於華米公司新戰略的印證案例,來得如此突然。

2 月 22 日凌晨,黃汪發了一條朋友圈,「公告」了華米利用技術和數據,驗證了專業醫學雜誌《柳葉刀》關於肺炎疫情和用戶「靜息心率」異常之間的神秘聯繫。

根據《柳葉刀》的報告,急性呼吸道感染引發的炎症反應,會導致靜息心率升高,並且會改變日常行為模式。我們把這些人稱為「異常人群」,論文指出該模型標準下的「異常人群」佔比與實時播報流感感染率相關,這是一個宏觀上大數據的統計分析。

華米:「可穿戴」看到了健康新未來

武漢地區2017年至2020年異常人群比例變化趨勢圖

華米通過智能手環和手錶,採集了武漢所在的湖北地區以及相鄰的安徽地區,總計 11.5 萬人的 2676 萬條睡眠數據(含靜息心率)。其時間跨度為 2017 年 7 月 1 日到 2020 年 2 月 20 日,所有個人數據都進行了匿名化處理,以確保不洩露用戶隱私。

從武漢地區的趨勢變化可以看出,2019 年冬天到 2020 年春天,異常人群峰值為 1 月 21 日,相比 2018 年冬天到 2019 年春天的 2 月 7 日,提前了 16 天。和氣候條件與武漢相似的合肥相比,2020 年春天武漢市的異常人群峰值要提前了 7 天。

不過,目前尚無法區分,不同年份和地區之間異常峰值的差異,到底在多大程度上是流感引起的,又有多大程度上受到了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一種可能的推測是:因為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武漢地區的這個異常趨勢提前了。當然,這個推測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和流行病學調查來證實和確認。

而如果這一推測成立,人們就有了在檢測試劑和 CT 影像之外,一種更方便快捷預測流行疾病的能力。黃汪認為,目前的研究僅僅是第一步,在未來,「希望藉助智能可穿戴設備的幫助,通過對健康數據的監測和分析,從而更早地對疾病流行的趨勢進行預測甚至預警。」而華米希望能將能力開放給衛生部門及相關研究機構,構建良好的公共衛生體系。

一次突如其來的肺炎疫情,一次大數據的實戰分析和測試,讓華米的「科技連接健康」戰略,得到了空前的加速。

塑造全新健康體系

肺炎疫情期間,丁香園的「疫情地圖」在全網收穫了超過 28 億次瀏覽;和緩醫療的視頻問診在一個月之內拿到了超過去年全年的營收。而當國內疫情逐漸平穩,健身器材、視頻健身等商品和應用,成為了用戶關注的新焦點。這種關注度的遷移,也象徵了人們對疫情所代表的疾病和身體健康之間看法的轉化——有病去醫院治療,不如用更好的生活習慣提高抵抗疾病的能力。

「醫療設備必然個人化,科技的發展讓更多的裝備個人化,低成本、易用、關鍵時候自己救自己的命。」黃汪在朋友圈中寫到,對於華米來說,在全球市場賣出過億的手環和手錶,只是一個開始。

在今年 1 月的 CES 國際消費電子展上,華米不僅更新豐富了 Amazfit 產品線,推出了 Amazfit T-Rex 智能戶外手錶。同時,華米還將健康的概念帶入到更多品類的硬件之中,無線運動心率耳機 Amazfit PowerBuds、智能睡眠耳塞 Amazfit ZenBuds、智能家庭健身房 Amazfit HomeStudio 和家用全摺疊智能跑步機 Amazfit AirRun。

從手環和智能手錶開始,至現在華米已經構建出手環、手錶和耳機的可穿戴終端,以及跑步機、體重秤和智能運動服飾一體,服務於用戶的健康生態體系。

而在構建健康生態體系背後,是持續的技術積累和能力輸出。

早在確立公司的新目標之前,華米已經在創新方面悄然開始佈局。2017 年華米成立人工智能實驗室,同期宣佈啟動人工智能可穿戴芯片研發。2018 年 9 月,華米推出全球智能可穿戴行業首款 AI 芯片「黃山 1 號」。

2018 年,華米收購了阿迪達斯集團下屬 Physical Enterprises Inc (PEI) 的核心資產,後者是全球最早進行健康穿戴設備和精準心率監測研發的團隊之一。此次收購,不僅提升了華米在心肺健康算法方面的能力,同時幫助公司深化了在體育和健身市場的佈局。同年,華米收購知名運動傳感器公司 ZEPP,將核心傳感器技術收入囊中。

算法和傳感器技術的進化,提升了華米的手環和手錶對房顫、心律不齊等心血管疾病的甄別與篩查方面的精度。同時,也讓華米在用數據驗證用戶健康方面的能力突飛猛進。

六年前華米推出的小米手環一代,讓全世界消費者知道了一款性價比最高的智能手環的樣貌。而在六年後,華米的使命已經從「打造一款智能可穿戴設備」,進化成「幫助用戶建立健康生態體系」。

華米:「可穿戴」看到了健康新未來

華米科技創始人& CEO 黃汪

連接健康新時代

因 2020 年初肺炎疫情「禁足」在家的人,很可能聯想到自己在 17 年前那場「非典疫情」中的經歷,當時沒有如此發達的互聯網應用,還不能用一臺手機搞定娛樂消費、叫外賣快遞。但是,除了用短視頻給困在房間中的人們提供歡樂,在面對疫情時,科技顯然可以,並且應該為人們提供更多。例如,如何更健康地生活,提高自身免疫力,從根本上抵抗疫情的侵襲。

根據 QuestMobile 數據,除了常規的娛樂之外,「健身」成為視頻網站在疫情期間的新流量擔當。B 站的「宅家健身」視頻播放量超過 1.2 億次;抖音「居家健身有新招」話題下,視頻播放量超過 12 億次。就連以時尚知名的應用小紅書,「健身」話題也有超過 3.5 億次瀏覽。健身應用 Keep 在 2 月的用戶使用時長,則有 210% 的增長。

在「健身」流量迅猛增長的背後,其實是人們對於健康的認知,在疫情衝擊後產生了變化。以前,健身類似於在景點自拍,表現的是一種潮流或者時尚。而一場疫情,讓人們認識到運動和健身,其實是一個基於健康的普遍需求,而這個需求並不會因為疫情結束而消失,而是會持續上揚。

而在這樣的情況下,要去滿足大眾的健康需求,就不再是,至少不僅僅是製造幾款又酷又有性價比的硬件能解決的了,而是需要構建一個健康的生態體系來完成任務。而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材料科學及硬件技術,來解決大眾健康體系建立的難題,才是華米「科技連接健康」背後真正的意義。

「健康不僅僅是智能可穿戴的核心價值,也是萬物互聯時代的核心價值之一。未來十年將是以人為中心的科技時代。」黃汪在給公司的內部信中如此寫到。而華米的「科技連接健康」,其中的「連接」,指的就是在幫助用戶與健康服務提供商構建數據和網絡連接的基礎上,實現需求與服務的連接,同時,也是通過人工智能、數據挖掘和可穿戴等技術,建立起人與萬物互聯世界的連接。

毫無疑問,這個「連接」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資本來進行研發和發展,但是,這也無疑正是黃汪和華米所堅信的未來。

「我堅信,通過人類自我量化,未來可以預測每個人的生死病患,從而及早干預。」黃汪在朋友圈中如此寫到。而在華米麵前,「人工智能」+「健康」的無限未來,已經次第展開。


本文首發於極客公園,轉載請聯繫[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