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只学一个字帖,能不能弄懂书法?

千千千里马


要想真正领略书法之美,只学一个字帖是不够的。

第一,要想真正学好书法,必须有区分好坏书法的眼光和见识,而这种眼光的形成,需要开阔眼界。

为了方便理解,举一个例子,我们知道葡萄的种类有很多,有巨峰葡萄、玫瑰香葡萄、醉金香、夏黑,还有红提,有一个人只吃过红提,所以在他的意识里,葡萄就是红色的,果肉硬度大,比较脆, 其他品种的葡萄他没有见过,所以他不会对葡萄做出准确的概括和判断。当然这个例子可能不太恰当。就是说,如果只学一家,是不可能真正弄懂书法的。

学好书法最重要的一点是见识和眼光,不去多看各个名家作品,怎么能知道什么样的是好,什么样的是坏?不知道如何区分好坏,又何谈在书法领域有所成就呢?

书法中不同的字体有不同的规矩,行书有行书的规矩,楷书有楷书的规矩,篆书有篆书的规矩。只有看的多了,才能真正领略他们的区别和共通之处。中国书法之海浩瀚无边,涌现出许许多多名家,王羲之、王献之、颜真卿、怀素 、柳公权、苏轼、欧阳询、黄庭坚 、赵孟頫,这些书法家写的字或秀美,或厚重,或粗犷,各有其风格。要想学好书法,需要把眼光练好,多看名家,分辨书法好坏。

如果仅学一家,仅仅临摹的像,那么打印机和机器人完全可以完成这个工作。学习书法不仅仅要临摹的像,关键是要形成自己的风格。要想形成自己的风格,首先要能分辨好坏。

第二,要学各家,但是并不是越杂越好。

现在也有很多人陷入了这样的误区,今天看着这个好学这个,明天看着另一个好,又换了。所以最后写出来是四不像,基础都没打好,线条轻飘没有力度。

对于初学者来说,还是先掌握好一家,学好一种字体后,再学习其他。

可以从隶书或篆书开始临摹,隶书线条变化比较少,相对来说简单,之后可以学习欧体楷书,再然后可以学习颜体和柳体,之后可以学习王羲之行书。柳体相对来说较难,初学者不建议直接学习柳体。

第三,一艺之成,当尽毕生之力,书法不是一天练成的。

在如今这个浮躁的时代,随意划拉两笔都可自称练书法,但成为真正书法家的少之又少。这个时代给了我们海量的信息和极大的便利,学习书法非常便捷,我们可以从网上找到各个名家的字帖、书籍,快速的掌握各种速成技巧,然而哗众取宠、功利主义的人也大有人在。

希望大家能够沉下心来,认真对待,一步步努力,任何事情,不付出时间和感情,是不可能做好的。

不要把书法当成任务,不要把书法看的太困难,书法也是有情感的,是会跟人交流的。希望每一个学习书法的人,都能用书法挥洒心情,从这曲曲折折的线条中体会到美,体会到情感的艺术。

希望可以帮到你


对景观诗


这个问题乍一看很简单,当然能。然稍微细想一下,这样做成功的机率相当低、耗时相当多,取此道的书家极少。

学字帖有两个目的,传统教育中最常见的是写好字,懂一点书法原理,不致于拿起毛笔心里发毛。鄙人4岁被祖父训练开始写毛笔,直到我少年时代他还在说“叫你学是要你能写字,不要在纸上狗扒田,不要被人笑话没文化”,这是他从解放前的私墪教育而来的经验之谈,在老人家的督导下,我练过四年的颜体,童子功。如果仅停留在这个程度只能说能写好点的字,略懂一点点书法的道理啦。

学字帖的第二个目的,是对书法真正有追求,要学习掌握书法的艺术真髓。这个目标在人生中真正确立,我相信是童年之后。随着年龄身心发育,你的“胃口”自然会放大,视界扩宽,只关注一个帖子不念其它,其实不可能,“弱水三千,只取一瓢”,你要经历阅观三千这一环节,这不是不专一,是个自然的过程,不然你所谓的“专”与真正的“知”之间是连接不上的。况且,懂书法,你不接触理论,不思考书法史各种现象,可以吗?书法是一门实践的艺术,理论是每一代的创获、每一个公认大家的经验与作品的成败总结,理论的透析把握必然会返回具体作品的分析阅读中加以检验,这时岂不更不能只在“一帖”中打转?

想象中,我们好象可以一辈子只跟一个帖子,弄通弄透,最后又能写出自家风格。但我以为这又一个想当然:

首先,办法很笨,成本很高。不要以为这是捷径,不,这是条荒芜荆棘之途,没有历史上一个个巨人的肩膀,你会事倍功半。好比站在一个固定地点要获取全宇宙的数据,一个帖子能够藏得下,能传递得出多少两千年书法史的“全信息”?

其次,能让一个追求书法艺术的人肯花一辈子跟从,那这个帖子一定是天下最好的,你跟他学,即便临写得比原本还要好,也写到天下最好的地步,那也不过是个“复制品”,发明者不是你。这无论在传统中还是在现代都不会被很高看的行为,那我就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了。

真正要懂书法,要分阶段,要设计,要研究,要比较,要交流,要取舍,要拓展。打基础的阶段,集中一段较长时间只攻一帖,把它弄通弄透,这的确很必要,学书之人不可缺少,尤其20岁之前,你没有这样一本深深地印在脑海里的帖子,你对书法的感觉“专”不起来。但是,到了一定程度,一定要走出去,如同“游学”,你不出门怎知祖国山河气象,怎能最后超然象外,笔端有情?

“博”与“约”在书艺探寻上,始终存在的。鄙人不赞成一帖到底,书法探索上这个不可行,也没有必要。


南山阳


可以肯定的说,能。

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说:“昔人学书,得佳书数行,专心研习,便可名世”。古代的字帖可不是我们现在这样印刷机一开,想印多少印多少。能得到一个拓片,都是十分的珍贵。他们能够把字写好,原因就是能在资源难得的情况下,专心研习手中不多的字帖。


我们现在的字帖十分丰富,古今名帖,没有你找不到,见不到的字迹。给我们现在的书法学习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这在古代,除了皇宫能有大量的名作收藏,一般的人哪里有机会得到名家字迹可见?在古帖的跋语中,常常见到“某某、某某同观”。能见到一眼,都是莫大的幸运!今天的书法水平整体低于古代人,除了毛笔书法退出了日常书写的这个事实外,最根本的一个原因,就是不能用心专精在一本字帖的研究上。随便一个学习书法的人,哪个不是钟张羲献,欧颜柳赵,苏黄米蔡的挨个临遍?而哪个不是连皮毛都没有碰到就更换字帖?


皇帝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按理来说他们应该比其他人更能成为第一流的书家才对。但事实上皇帝的书法并不比当时的一流书法家好。或许会说,皇帝不可能有太多时间练习书法。大臣就可以喝喝酒,写写字?其实就是挑选的太多,今天看着这个好,明天看着那个好,最后什么都没有得到。博采众长,失败的概率大过成功。


子衿书法


理论上,真正学精学通一部名家法帖,基本可窺个书法大概,大致了解书法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比如你能把王羲之的《兰亭序》完全学深悟透,你绝对是行书大家。千百年来临习二王法帖者无数,真正搞懂弄熟的有几?屈指可数、寥若晨星。



字已经临摩得很像了,形态,神色,行气,章法似乎也颇具神韵了,是不是就算是把帖给学好了呢?远远不够。这些只是表象上的形态,说到底还是在仿在摩,只能说手眼摩仿的技巧算是过关了。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所以然才是笔法、墨法、结字、章法等技巧要诀的规律规则和来龙去脉。



抱庸认为,在学书的初级阶段,用三年五载、甚至十年八载反复去临摹习悟同一本字帖,比习练一百本不同的字帖更科学、更划算。厚积薄发,这是大智慧。

帖读百家,博采众长,那是书法学习已具备扎实功底,已进入融塑风格阶段的需要使然。一定意义上,这是成熟了的书法家的专利。有的朋友学帖没两年,就走马灯似的频繁换帖,今天欧阳询,明天柳公权,实际上效果并不好,浪费了不少宝贵时间。



抱庸妄谈。


抱庸詩書


可以肯定地答到,书法只学一个字帖,也是能够“弄懂”书法的。

现实中每个人学习书法目的是各不相同的,有的学习书法是为了将自己的字写好;有的练习书法是为了成为书法家;有的练习书法则是想成为大书法家,正是如此,练习书法目的不同,也就决定着选择了不同的练习方式。

就像建楼房一样,要建几十层的高楼,基脚就要打的深一些;要是建低层次的楼房,基脚就可以打的浅一点,如果不管是建高楼还是建低层楼都是“清一色”的打深基脚,那就是画蛇添足,也就是没有成本意思,这是一种浪费。

学习书法也是如此,不可能要求每个人学习书法都要去练习很多字帖,都要钻研很多书法理论,都去钻研古人书法大家的各种写法的技法,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人生除了书法还有许多的事情要做,不可能一个人一辈只在书法上去琢磨,这就只能让哪些一心想当书法大家的人去干了。那么,没有那么多时间和兴趣练习古人是不的风格的字帖,是不是就不能弄懂书法了呢?当然,这里最关键的是“弄懂”二字,可深、可浅;可有、可无。要说真正弄懂书法的古人比较多;现代弄懂的比较少,正是如此,那就只能说一般性的弄懂吧!



就一般性的弄懂书法而言,只要选对了古人的字帖是可以的,这是因为,古人名家的书法来之于“众家”之长,才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特色。比如说:如果一个人练习书法选练古人王羲之的字帖,或者选择现代启功大师的书法字帖来刻苦练习,练习个十年二十年,或者更长一些时间,是可以从中练习知道书法之理的。

相反,现实中,不少人练习书法,今天练习这个书法字帖,明天选用哪个书法字帖,换来换去,不知所云。练习书法贵在入道,要心入、要入手,要字入。书法之道就是选好古贴,专心致志,练习书法要入古出新,就是坚持、坚持、再坚持,要多一些老老实实的练帖,少一些所谓的创新,这是练习书法之王道。


悟思必得


书法只学一个字帖,能不能弄懂书法?这个问题我想首先需要弄懂书法到底是什么,只有知道了书法是什么,你的问题才能得到答案。简单来说,书法是包含了技巧与神采这两大方面。那么只学一个字帖能不能弄懂书法呢?答案是可以的,但是,对所学习的范帖有一定的要求,书法有云“取法乎上,仅得乎中,取法乎中,斯为下矣”。学会了一个帖子达到“出帖”,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你已经懂得了书法,但是,此时只是你的一个高度,不能吃老本,你还需要旁涉诸家融会贯通,那时才是真正的懂书法。

一、书法是什么

书法是什么,至今尚未有一个公认的定义。简单来说,书法就是汉字的书写方法,但是这样解释又过于与写字和书法混在一起,因此,有人将书法设定了个条件,含有笔法、笔势、笔意的称为书法,其中笔法和笔势是技巧,笔意则是神采,是精神,是书家的性格、情怀、气质、志向等的表现。

如此的加以定义,也使我们对书法艺术稍微有了一些的了解。写字是书法的基础,任何脱离汉字的书写、脱离汉字的造型都不是书法,因此,我们在选择范帖的时候,需要有完善的教程可以学习,好的教程它本身就是书法史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范帖是书家的书法艺术成就展现,不同的书法对书法的理解不同,通过范帖的学习我们也间接了解了书家了解了书法,因此,这就是我要表达的:当你学会一个字帖达到“出帖”的程度时,可以算得上懂得书法了。

二、懂书法的程度

如上面所述,书法包含技巧和神采量两大方面。从现实中来说,技巧,包括了笔画、偏旁部首、结字、章法等方面的内容;神采,则是一个人的性格、气质、志向、审美等的体现。

一般来说,能够写好字的人都是可以说懂得书法,只是懂得的层次高低如何而已。

这点就像大众审美一样,普通大众对一幅书法作品,他们能够表达好跟不好的结论,但是,让他们从书法优劣的评价角度去分析,他们却说不出所以然来。

而这,正是层次的高低问题所在,而非是否懂得书法。

综上所述

书法的学习,对于先学好一家还是先学习多家的问题也是没有个结论,他们各有好坏。个人觉得:在符合自身审美的情况下,先精通一家再旁涉诸家是一个比较省时省力的好方法,只是,在前期选择一家的这个环节上需要慎重,避免开始学习后发现不适合再另找其他家来学,如此就大费周章了。


书法有云


一个字帖只有一种字体。就算你完全弄懂了,也只是懂一种字体而已。书法包括的字体有篆、隶、楷、行、草,比如说草书,你弄懂了,只会草书而已,其它的字体,你不去学,根本不可能懂。那么你觉得能弄懂书法了吗?

对于初学者,就应该精学一种字帖。一种字帖都弄懂了学会了或者说掌握的差不多了。就可以兼学其它字体,这样进步比较快。如果你同时练多种字帖。把时间分散了,其实进步反而慢了。因此学习书法,刚开始不要贪多。历史上很多书法名家他的学书路子,基本上很多都一致的,刚开始先学一种,后来再兼学多种。像柳公权,刚开始学习二王。后来也学欧、颜、魏碑等等……还有后来的赵孟頫、董其昌无一不是如此。从上到下学了一遍,临了一遍又一遍。最终融合各家,自成一体。很多书法家基本上都是这样学习书法的。如果你只懂一种书体,恐怕很难被大家承认你是书法家。历史上那些大书法家,无一不是精通各种书体。现在被称为书法家的也不例外(当然水货除外)。



xiang古


我认为,要弄懂书法,只学一个字帖是远远不够甚至是不可能的。这是因为:

一是,中国书法是中华民族的国粹。它集文学、文字学、绘画、舞蹈、音乐等文化艺术于一身,是书者的情感与笔墨气韵的意象表达,也是笔墨与知识的汇萃。这些丰富的知识决不是学好一个字帖就能增长了的。

二是,中国书法是以中国文字包括约定俗成的草书符号为载体,以一定的技法和法度写字的造型艺术。就载体而言,从古至今已知的主要字体大致有五种,即篆隶楷行草。这五种主要字体都有不同法度的结体,学好一个字帖不可把五种字体的结体都能弄明白。


此外,中国书法很讲求技法和法度,有些人甚至化了一辈孑的心血去探寻书法的真缔,结果只能掌握书法技法和法度的一部分,哪能只学好一个字帖就能把书法弄懂了呢。

三是,中国书法历经数千年的传承和发展,这期间我们的先人探索出较系统的书法理论用于指导实践。这些书法理论不是只学一个字帖就能涵盖了的。

书法是学出来的,也是练出来的,还是悟出来的。只有广学博览和勤学苦练並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才能在书法这一艺术的百花园中摘取属于自己的一枝。


76651703812笑抒心语


我只学着做麻辣鸭,你说我能不能弄懂厨艺?

杜甫有一首绝句,全诗如下

未及前贤更勿疑,递相祖述复先谁。

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这一首诗是形容如何学诗的,但同样可以运用到书法当中。第一句可以是说现代那些炒作的书法家写得不如古人是肯定的,第二句可以是说继承前辈书画,学习前贤碑贴应当不分先后的。第三句可以形容说区别,挑选,甚至淘汰那些不好的作品,学习真正的书法传统。第四句可以形容是虚心向前贤学习,老师越多越好。

而且,书法与性格有很大关系,假如我就是一个木讷寡言的人,魏碑汉隶可以是我的选择。假如我是风流雅致,卓越绝尘,那么临兰亭当然是必选。假如我是气脉奔张,傲骨飞扬,当然是《多宝塔碑》了。如果我生性豁达,浑遇而安,还有比苏东坡《寒食帖》更好的么?假如我狷狂洒然,不拘礼法,显然,米元章是首选,《蜀素帖》更是不可不临。

然后呢?

因为你临得再像,就算是临得百分之百,你写的也是别人的字,不是自己的。所以必须另行折腾一番,为自己掠夺一些新的灵感和思路,怎么办?跨越风格呗!先过渡到智永,然后险峻的欧阳询九宫,然后可以是柳骨,甚至平复帖都可以耍一下。

因为你每临一个新字帖,你都会发现不同的笔意和韵味,甚至不同的技巧和结构,互相对照,互相论证,互相质疑,咱不能说取长补短,但总得举一反三吧!

这和当家长的逼着孩子外去闯荡是一个道理,不求你飞黄腾达,只要求你平安守法,让你出去不是挣钱,而是见世面。

古人轻游也是如此,读了万卷书,自然还要行万里路,开拓视野,结交朋友,都是为了日后能一展所长。

就算是皇上,面对后宫那些女人,不也得雨露均沾么?!


亦有所思


书法只学一个字帖,能不能弄懂书法?我可以负责任地说:不可能。我看了很多同道中的书友,都在说可以的,我并不认同。当然从他们阐述地角度去理解并没有错,但是很片面。

书法的内容

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弄懂书法,那么我们先看看什么是书法。说实话,到现在对书法都没有一个十分明确,而大家又都认可的定义。那我们就先不去定义它,从另外一个角度去看看,书法包涵了哪些内容。从技法上来说它包涵了:执笔、用笔、点画、结构、章法布局、墨色运用等等。从精神层面来说,它包涵了:书家本人的精神、气质、学识、修养等。

书法的技法很难从一个字帖学到全部

关于书法的执笔,从古到今就有很多种的论述,有的说很重要,有的说执笔无定法;有的是单钩三指执笔,有的是双钩五指执笔;有悬腕、有枕腕、有悬肘等。对于笔来说也有很多讲究,不同的书体,不同书家的书法,对笔的要求不尽相同。

天天练楷书的你肯定写不出行书的那种行云流水般的感觉,不学习草书你甚至看不懂草书作品的内容。行草书对章法布局的要求跟楷书对章法布局的要求是不一样的,虽然有共同点,但也有很多差异。你天天学习碑刻书法,那我请你给我讲讲董其昌书法中墨色的运用,你会吗?

书法学习是一辈子的事

书法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活到老学到老,从古至今没有谁说他把书法弄懂了。抛开上面的这些不说,就是让你写一本字帖,写个两三年估计你自己都要烦掉了。

对有些人说学习书法要把一本字帖学十年,学到精,学到好才行。那么人生能有几个十年,一辈子你只能学几本字帖啊,我们的书法宝库那么丰富,一辈子你就学了那几样,可惜吗?再说什么是精?什么是好?是不是要考个《多宝塔》的证书,考个《九成宫》的证书回来,才算过关。对这种说法,我持保留意见。

学习书法,初期我们通过临摹某一本字帖,学习书法的一些基本技法,如用笔、结体等等,在这个基础之上,结合自己的个人性情,有选择地多学几家的字帖,对书法多些了解和认识。从古至今我没有听说过哪位大书法家就学了一本字帖就成功了。

王羲之在《题卫夫人笔阵图后》记录了他学习书法的经过:

予少学卫夫人书,将谓大能;及渡江北游名山,见李斯、曹喜等书,又之许下,见钟繇、梁鹄书,又之洛下,见蔡邕《石经》三体书,又于从兄洽处,见张昶《华岳碑》,始知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月耳。遂改本师,仍于众碑学习焉。

王羲之刚开始学习卫夫人的书法,自觉得很了不起了。后来游历了一番之后,看了很多书家的作品后,后悔了,觉得当初都白学了。这是什么问题?这就是见识的问题,你只有多学几家,你的眼界、格局、见识才能提高啊。

以上是翰墨今香的一些拙见,可能跟很多朋友的观点不太一致,不喜勿喷,欢迎指正。我们以学习交流为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