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老师对学生有适当的惩戒权对学生的成长有好处,你怎么看?

神仙老头7051


老师对学生有适当的惩戒权对学生的成长有好处?回答是肯定的!师者,传道解惑也!“天地君亲师”,“一日拜师,终身为父”,可见老师的地位。虽然现代社会已经不太讲究这种传统了,但是,尊师重教依然是现代人必不可少的基础道德规范之一!那么,又为什么老师需要有对学生适当的惩戒权?

首先,学生时期是形成人生观,价值观,独立思维能力的重要阶段,人生观和价值观一旦形成,不说以后一定不能改变,但是真的很难了,非有大毅力,能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再时常深省自身,或者遭遇多么多么深刻事情,否则难有大变化。这就反方向证明了学生时期的重要性!既然学生时期很重要,这学生一生成长中,除了家人,亲人之外的关键人物老师的作用就举足轻重了!

其次,儿童顽劣,少年叛逆,这是人性,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阶段,而父母溺爱,一味的满足其不断变大的畸形欲望,比如自私,攀比,不顾他人的感受,只会索取,这也是当今社会越来越严重的社会现象!

何以治之,只有管教!在家父母管,在校老师管。新闻中,老师管教,家长闹事,真的很忧心,扪心自问,不趁孩子还小时管教,长大了你还管的了吗?你管不了,让法律来管,你会痛心吗?所以,我支持老师应该对学生有适当的惩戒权!

最后一句: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谢谢!


老神在在


最近有很多讨论,学生犯错后,教师可不可以惩戒?如何惩戒?惩戒的边界在哪里?近日,两个地方法规的出台让这些问题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

9月末,《广东省学校安全条例(草案)》出台,专章探讨学生教育惩戒。其中规定,学生违纪可由家长陪写检讨书,针对一些违规行为,老师可以对学生进行“罚站慢跑”,并明确与体罚或变相体罚作出区分。10月中上旬,河北省出台《河北省学校安全条例》,其中规定,学校对不遵守校规校纪、有欺凌和暴力等不良行为的学生,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采取必要的惩戒措施。

文件出台后,立即引发关注和讨论。记者走访了一些专家和教育工作者,不少人对教师拥有“惩戒权”表示欢迎,但也有一些一线教师认为,“对教育现实生态的改善不大”,教师拥有惩戒权,是喜是忧?记者深入一线,探寻真相。

专家:“通过立法赋予教师惩戒权很有必要”

对于教师拥有惩戒权规定的出台,很多人表示欢迎。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民办教育研究所所长董圣足认为,通过立法赋予教师惩戒权很有必要。“广东省出台的条例很有创造性,长期以来,针对一些顽皮无度的学生,或有一些失范行为的学生,老师缺乏有效惩戒手段,有时一旦教导还会引发家校矛盾,如果通过地方立法的形式给予老师一定的惩戒权,对于更好地确立教师威信、形成健康的教育生态,都有积极意义。”董圣足告诉记者。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对于“教师拥有惩戒权”也持肯定态度,他通过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惩戒权是教师这个职业所应该赋予的权力。就像是工厂里生产一台汽车,给汽车装上发动机,还要给汽车装上方向盘和刹车。如果没有方向盘和刹车,这一台车就不能合格出厂。”

教师的惩戒就如同汽车的方向盘和刹车,也许“良药苦口”,但却是必要的。“自古以来就是如此,一旦成为教师,就应该同时拥有引导的权力和惩戒的权力。”

北京一零一中学原副校长严寅贤对惩戒权的出台同样支持。“我向来赞成赋予中小学教师必要的惩戒权,并希望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早日出台相关法规。可喜的是,近几年来,不少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已经着手进行并付诸实施。”严寅贤说。

但是,记者在采访中,却发现不少一线教师对拥有惩戒权不乐观,有的老师表示,“不会对现实的师生关系有明显改善”,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中学教师表示,惩戒权是深层次教育问题,“提到这个话题,学校、老师、学生全是一肚子苦水。”

严寅贤这样解释,赋予教师必要的惩戒权,可以让学生产生对教师合理的威严感与敬畏感。但因为教师惩戒权的缺失,长期以来普遍存在的现实是:教师不敢惩戒学生,甚至“老师怕学生”。

教师有顾虑:惩戒是否影响师生、家校关系

业内对惩戒权的呼声由来已久。

《义务教育法》第十六条规定“禁止体罚学生”;《教师法》第三十七条规定“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要给予教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未成年人保护法》第15条也明文禁止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董圣足表示,这些法律规范了惩戒权实施的底线,但如果片面理解这些法律规定,导致教师只用“引导权”、不用惩戒权,“对于教育来说,这是失衡的”。

然而,为何一线老师却对拥有惩戒权态度谨慎呢?天津市河东区中心东道小学班主任刘海燕一语道破玄机,“惩戒之后怎么办”?

“这反映的是师生关系和家校关系的问题,惩戒之后,如果师生之间存在不理解,可能一点小事就扩大化了。这样一来,即使是相关法规出台,老师也不愿意触碰红线。而在师生相处的过程中,如果家庭学校之间有充分的信任,那么,即使老师有一些惩戒行为,双方也都会理解。”刘海燕告诉记者。

“家长要相信老师,无论做什么都有尺度的把握,比如有的学生上课犯困,老师给予提醒,让他站5分钟‘清醒一下’,有的学生上课说话、扰乱课堂纪律,老师让他把某个定义抄写三到五遍。在教学过程中,都是很正常的现象。”刘海燕说。她认为,应该跳出惩戒本身来看,“要看到老师的目的是什么,老师想提醒学生注意听讲,提醒学生听话好学,不应该专注于惩戒本身。”

而老师们也应该注意,“有的惩戒,比如抄写、罚站,只对某个年龄阶段的孩子起作用。甚至10年前,这样的惩戒是起作用的,今天就不再有用,因此,教师们也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刘海燕说。

严寅贤也表示,作为一线教师,面对学生之错,不能动辄惩戒,要尽可能“化干戈为玉帛”。他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初二某男生,整体素质非常好,但课堂老睡觉。老师问:为什么总是睡觉?学生漫不经心:习惯了,忍不住。教师惩戒:罚站,批评,但几无效果。

老师灵机一动,来个“嵌名”式调侃(把学生姓名镶嵌其中)。前提是:当事人能接受,绝不伤害其尊严。于是,老师写了一首“嵌名诗”“问君想闯睡觉难关?问君可走康庄大道?问君愿沐春日朝阳?”待这位学生再酣睡,老师迅速板书;然后唤醒沉睡的学生,令其看黑板,大声朗读。学生始则犯懵,继而大笑(全班皆然),继而朗读。老师宣布:若“旧病复发”,黑板上默写“嵌名诗”。结果这学生睡觉毛病基本改正。

教育,是春风化雨的过程,“惩戒是门艺术,既要想如何惩戒,还要想惩戒之后怎么办。”刘海燕总结。

惩戒措施是否需要细分到“慢跑”“罚站”

写入条例的“慢跑”“罚站”是不是变相体罚,中间的度如何拿捏,是引发争论的焦点之一。对此,储朝晖认为,“这无疑是变相体罚,教师的惩戒权应当拥有,但不应该用这种死板的方式写入规则。教育有很多种方式,有的老师对于学生犯错有自己的一套方法,不一定需要用‘慢跑’的方式,但是如此写入规则,在执行的过程中可能会引发更多问题。在很多国家,惩戒权的概念不会出现‘慢跑’等细则”。

但严寅贤认为,规定得细致才能防范更大的漏洞。“广东省规定的慢跑、站立,如果有科学的时间界定,有学生犯错原因和学生当时良好的健康状况为前提,就是必要的,也是完全可以实施的。一味迁就未成年人,对其犯错行为没有任何灵魂触动,有时或许是一种成长性伤害。”

除了尺度的拿捏,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惩戒权的问题之所以难、之所以让很多一线教师纠结,原因还在如何理顺家校关系上。

而家校关系中,负担最重的一方,也许是老师。董圣足认为,惩戒权的出台,除了完善教育规范,更有给中小学校教师“减负”的意义在,让他们放下包袱,轻松上阵。

刘海燕认为,孩子上课习惯的培养、学习心理的建设,家庭教育应该负担起自己的责任。“我们在学校经常可以发现,家庭教育做得好的孩子,学习习惯好,和同学相处融洽。家庭教育缺失的孩子,学习习惯往往不太好。”刘海燕说。

同时,刘海燕认为,教师的配置问题也需要得到正视。“以天津市为例,新老教师其实是有一定断档的。我们当初师范毕业,在小学入职之前有老教师‘传帮带’。现在的新教师,师范专业学生进入小学的总体不多,虽然学历很高,但是各个专业都有,他们考取了教师资格证、通过了市里组织的招考,却缺乏必要的师范培训。他们的职业经历就是从学校到学校,几乎不知道怎么和孩子、特别是低年级的孩子交往,对于孩子的心理、习惯缺少必要的了解和培训。有的老师,自己还是个孩子。这样一来,和学生、家长的关系自然不容易理顺。”刘海燕由衷地说,“希望更多的师范专业学生进入小学工作,希望教师入职之前,培训的内容更多更规范。”


玉可琢


我认为适当的惩戒有好处,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这样做的好处:

1.惩戒。古往今来,无数的文豪大家都为我们记录了被老师惩戒的事情,嫉恶如仇的鲁迅、美国飞人乔丹、

他们无一不被老师批评,后来,他们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他们埋怨过老师吗?反而对老师有更多的感激。

2.纪律。世界上效率最高的地方只有军队和监狱,为什么?因为他们纪律严明,组织有序,服从命令,听从指挥,所以,高度的自律才使得他们效率高、纪律好。

3.趋势。对于这个问题,大家一直有争论,有人赞同有人批评,但是,更多的人是理解与支持。而且,为了学生能更好的完成学业,现在教育部门也提倡对学生有适度的惩戒,而不是走上社会,让社会大学来惩戒。

4.适度。这个问题的实质在适度,避免出现体罚和伤害学生事件的发生,所以,如果学生出现严重表现不佳的事情,老师采用适度的惩戒方式,我想大多数人是支持的。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如果认可我的回答,请专注、点赞、转发,让更多的人看到。谢谢。


小甲老师


我们常常把教师比喻成园丁,他的责任的修剪栽培。有人说树大自直,还是让孩子自由发展好。其实大家应该知道,修剪过的果树和自由生长的果树确实都能长大,但是收获却大不一样。

老师对学生需要惩戒,这对学生的发展是大有益的。

一、教育在本质上是需要惩戒的。无论是“教”还是“育”,都是两方面的,既要肯定、褒扬,又要批评、惩戒,二者缺一不可。因为青少年学生,自控能力差,如果不加约束,养成自由散漫的习惯,则足以毁其一生。

二、惩戒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惩戒是全面教育的需要。适当的惩戒可以让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认识自己的错误。

惩戒还能让学生意识到犯错误就得承担责任,有益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惩戒有助于学生养成正确的是非观,促其向善。

惩戒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保证更多学生的利益不受侵犯。

三、惩戒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承受挫折的能力。现在很多学生太脆弱,容不得批评,动不动就采取极端手段。这在很大方面上因为这些孩子从小被大人各种溺爱,生活中缺乏批评,缺乏挫折,性格脆弱。如果正确的行使惩戒权,就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使学生更加坚强。

四、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班风和校风。现在有些学生无视班规校纪,没有底线的违反纪律,出现乱班、乱校。如果能有有效的惩戒措施,就会避免这种情况,从而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五、教师拥有惩戒权,有助于培养教师的权威。现在很多学生对老师缺乏敬畏之心,轻慢甚至侮辱打骂老师,这是由于老师缺乏权威,对犯错误的学生没有有效的管理手段,只能局限于口头教育,而说教的作用是极其微弱的。

当然,惩戒不是恶意的体罚甚至虐待,这就需要法律详加规定,让老师有法可依。

总之,合理行使惩戒权,对教育,对学生都是有益而无害的。


如是语文


我上初中时候就立志当一名教师。

可是我高中一级的时候,遇到一个秃顶的教物理的班主任,他改变了我,甚至是改变了我一生。

我是农村孩子,从小学到高中我们那一届一个学校就出我一个。父母对我的期望也比较大。初中时我们三个中学毕业班,高中只收八个班,前四个班是三年制的所谓重点班,后四个班是两年制的为了考技校的。

农村孩子除了努力学习,单纯的没有其他什么早恋之类的想法。我考上了重点班,分在了四班。

有一次我们组值日,因为同学向我洒水,打闹,不小心我把值日表弄破了个小洞,经过扣补只有一个名字对不齐,不禁意看不出来的。

可是我那秃顶的物理老师,火眼金睛!第二天早上就发现了。我虽然承认错误,还是让我到黑板上用粉笔把名字写出来,再擦掉。我照做了,他大发雷霆让我再写一遍,要用嘴擦干净……

本来我理想中的老师是多么高尚啊!屈辱感让我眼泪哗啦哗啦流,一切照做了还让我去教室外站着!

从此我就开始讨厌他厌烦他恐惧他,开始逃学,至于三年下来我连高考考场都没进去!

老师对学生必须要有惩戒权,但是遇到这样的老师那是毁人不倦啊!不能一个“惩戒权”就交代了,要详细分一下到什么“点”,点到为止!


荆泉306


孩子的成长需要鼓励表扬,但是教育也需要惩戒。

我国古代教育《学记》有云:“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夏楚,就是山夏和荆条,指学生犯错时用于惩戒的木条。

《三字经》中也说“教不严,师之惰”,要求教师教育学生要严格。鲁迅在“三味书屋”读书时,先生也是持有戒尺的,可见惩戒教育古来有之,近代随之。

惩罚体现了校园内正义公平,也是教育的公理。成人犯罪要刑罚,学生犯错要惩罚。否则,违法不究,违规不罚,一味地宽容,情理何在?没有惩罚措施作为保证,任何法规定都是形同虚设,废纸一张。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在美国,无论公立还是私立学校都是有惩戒的,教师的惩戒权还包括言语责备、剥夺某种特权、留校、惩戒性转学、短期停学、开除。

在英国,一度剥夺了教师的惩戒权,但是实践一段时间后又恢复了惩戒,惩戒包括罚写作文、周末不让回家、让校长惩戒、停学……这些规定,不论在哪个国家都是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

在日本,《学校教育法》规定:“根据教育需要,校长和教师可根据文部科学省的相关规定,对学生进行惩戒。”例如课堂中在教室内罚站;多完成一些学习课题或清扫任务等。此外,当学生之间发生斗殴或学生对教师施加暴力时,教师阻止暴力或作为正当防卫的合理武力行为均不属于体罚。

不让体罚,教师束手无,看看现在的学生吧,课堂上不遵守纪律,随便说话搞小动作,严重扰乱课堂秩序,但是教师只能对他们口头教育,其实对那些熊孩子来说,只有惩戒才能让他们对教师产生畏惧。

惩戒如良药。害怕惩戒,说白了是怕教师掌握不住剂量。请相信我们的教师,把戒尺还给他们,相信他们的智慧,相信他们的爱心!


清晨英语


在中国,“老师、学生、家长”的关系呈现出“绵羊老师,王子学生,霸道家长”的现状。教育行政部门对这种状态只是看在眼里,迟迟拿不出有效的解决办法。

我认为,关键还是要靠法律来保障老师的正当权利,依法赋予老师对学生适当的惩戒权,对培养学生的成长是有好处的。我国古代教师及其教育实践,都主张老师要有威严,有一定的惩戒权。

1、只有表扬、鼓励远远是不够的,惩戒与表扬兼顾的教育才是完整的教育。近二三十年来,赏识教育大行其道,“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也成为某些教育专家的口头禅,殊不知,握在老师手中的“戒尺”往往能让学生记得一辈子,经过了老师手中“戒尺”惩戒后的学生,才懂得老老实实做事,踏踏实实做人。

2、惩戒是挫折教育,是学生真正成长的过程。现代学生,生活在蜜罐里,只听得表扬,听不得批评,哪怕是半点批评 。更可气的是有些学生一遇到点挫折就寻死觅活,受不得一丁点的挫折。因此,教师手中有一定的惩戒权,让学生挨点批评,受点教育,培养抗挫折的能力,对于学生的成长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3、惩戒注意“度” ,并且有严格的制度约束,比如韩国教育界的某些做法就非常有“度”,即对学生的惩戒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包括打哪儿,打几下,有谁在现场监督等等,非常详细有实操性,完全可以效仿韩国的做法,使学生真正的成长成人。

为了发展教育事业,让老师大胆地培养学生,教书育人,应尽快出台相关的法律,以维护教学秩序。


甘立军


对于惩戒,就目前来说法律上是不允许的。但是很多地方,或多多少都还会存在这种现象。

我觉得有时候老师该不该有惩戒权,最大的问题不是在孩子身上,而是在老师手里。您能确定老师都能和您一样所有事情秉公办理?您能确定老师能一直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会向学生倾倒垃圾情绪,甚至说发泄自己内心的烦躁。任何的权利不能轻易的放开的。必须有相应的监督制度。就连国家不也有监督机关么?

还有对于教育孩子。老师毕竟是一年换一年,一届换一届。有时候家长在和孩子生活很多年之后还经常感叹,我不了解孩子!虽然老师在孩子的一生中占有很高的比例!然而,这里的老师指的是这个职业,指的是一群老师。而不是一位老师!所以很多老师因为 相处时间太短,会对孩子造成误解!这样很有可能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不好的影响。

总结一下:我个人觉得家庭对孩子成长的影响是最大的。老师现在大多数只是负责教书,即仅仅的是知识的传授。像古代一样可以育人的已经很少了。我记忆最深的老师有两位。一位是至极的负责,而且公平公正。即使是班里的刺头被教训,却也心服口服没有怨言!另一位是一位大学教授。可以说是学校最有重量和地位的教授了。但是他行为举止温文尔雅,时刻心系每一名学生。学生生病了,他时常过来宿舍探望,连舍管阿姨都在说这个老师好,基本上天天来宿舍和学生聊天。如果和他说话,你会从心底感觉到他的尊重和关爱,用如沐春风形容他的话太合适不过了。为了给列表里的学生做心里疏导。每天都2,3点才睡。学校里流传一句话。没上过他的课的学生,大学不完美!在这里我很抱歉,由于我浅薄的水平很难直观的让大家感受到他的伟大。真的很抱歉。不过,能成为他的一名学生,我真的很幸运!


小山有话


自古有言:棒打出孝子,严师出名徒。老师对学生严加管教,确实能够使之成才,因为每个人都是从学生时代过来的,也都体会过其实小孩的自律能力是非常差的。带学生尤如带兵,没有超群的统帅能力,没有赏罚分明的纪律制度,没有孙子敢斩吴王之宠妾的胆略气度,就不能带出“来之能战,战之能胜,战之必胜”的优秀学生。然而,凡事都都要有个“度”,而这个“度”却是极难掌控的。轻了,起不到作用,甚至有时候还会被一些“熊孩子”反制;重了,又会形成“体罚”,给孩子的童年留下心理阴影。同时,为人师表,首先“打铁还得自身硬”,心态必须放正,不能因自己个人的喜好区别对待每个学生。应该因才施教,真正做到就象艺术家塑造作品一样去打造每个学生,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只是,谈其容易,行其难矣!任重而道远,吾等暂且共勉吧!


丹青阁主


老师可以有适当的惩戒权利,自古就有严师出高徒之说。也有一把戒尺,成为恩威并用的典范。中国词语里的“鞭策”二字也是一种惩戒的同义词。赞成师道尊严,老师适当地惩戒学生,对学生的成长有一定的好处,但不可过度滥用惩戒方式教育学生、反而会适得其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