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青年如果都不返城的话,现在的农村该是啥样子呢?

北大荒人108769822


我父母都是知青,六八年下乡,六九年结婚,八一年返城,在乡下一住就是十四年。父亲三年前去逝,看他日记,从日记上的文字上看,那时他下乡是自愿的。

到了农村,生活了几年后,就心有悔意了,农村真的苦,那时还没有机械化,农药也缺。用牛犁地,用锄头除草,两肩被烈日晒得爆了皮。

三间土坯房,数九寒冬,炕是热的,平躺向上看,棚顶挂着白霜,炕檐旁放着个泥制火盆,将炉内燃得正旺的炭取出,放在炕上取暖。

父亲老三届毕业生,才高八斗,在农村做会计,教书。回城后,烧锅炉,闲暇写小说,寄到出版社,石沉大海,原稿都未退回。心灰意冷之余,钻研起周易来,找他取名算卦的人络绎不绝。

如果父亲留在农村,自少是大队会计,或许较回城要好多。可是世事难料,选择真的改变命运。

时事造英雄,有一点,要看你是不是英雄。英雄大可喷云吐雾,小可隐迹藏形,能屈能伸。

我大姨夫,土生土长的农村人,上学到初二辍学,一年后,去中学执教。亲朋好友就说,这孩子有出息,中学未毕业交中学生。两年后,入公社革委会,十九岁那年,职务为革委会副主任,然后主任。二十八岁,入县农机公司,当经理,三十二岁为烟酒公司经理,三十六岁任商业局局长兼党委书记。

他与我父亲境遇完全不同,所以说,知青返城与不返城真的不能决定什么,不能说好,也不能说不好。

知识只能改变个人命运。农村发展的好坏,与知青是否返城无多大关系。农村的发展,要看是不是有个好的领路人,这个人,不一定就是知青,在艰难困苦中杀出一条血路,让村民过上幸福的日子的领头羊,首先,他必须是个英雄。


管钱庄


当时党和政府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主要是为了提高农村的生产力,然后是锻炼青年,让他们在广阔的天地里大有作为,干出一番事业来。

有些人确实在农村干出了成绩,养成了能够吃苦的习惯,深知农民的疾苦,了解了社会的现状。

有一些青年在农村锻炼一个时期后,考上了大学,后来还走上了领导岗位,由于了解农村的实际情况,和农民有了很深的感情,在政策方面对农村有一些倾斜。

现在国家富强了,综合国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在世界上有了话语权;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但这一切主要是“改革开放”所带来的伟大成果。就单纯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回不回城,对国家没有实质性的作用和变化。

知青作家叶辛写过小说《蹉跎岁月》和《孽债》,里面的故事向人们展示了当时的生活状态。有很多知识青年当时是很苦闷很痛苦的,给他们的心灵造成了创伤。


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这是唯物辩证法,是很正常的事情。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影响了整整一代年轻人,对他们的成长有好的一面,也有些负面影响。就单方面的说他们不回城,对历史没有推动作用,也没有阻碍作用,只是万千社会现象中的一朵小小浪花。


张望盐井


想想现在的大学生去基层


蒹葭567


知识青年如果都不返程的话,现在的农村该是啥样子呢?

好一个假设,知识青年如果不返城,现在的农村还不是农村吗?可能有些农村变得更富有罢了。


都说造化弄人,农村大环境造就了农民的伟大,其实,农民有什么不好,知识青年来到农村,带来了新的思想,带来了新技术,在那样的年代这是一种创举,一种整体提升农村生活和生产水平的伟大措施,所以知识青年下农村,来改造大农村我认为是很有必要的。

那个年代,我们一穷二白,百业待兴,那些世代农民因为自身局限性始终跟不上社会的节奏,在这样的背景下,大量有为知识青年扎根农村,把自己的抱负播撒在美丽的农村里。


当然,大部分知识青年最后因为国家的需要,最后都返城了,为国家四个现代化继续做贡献。

到了现在,如今是农民大量进城,为国家发展,为城市建设贡献自己力量,这是一种回馈,还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我是三六五平凡之路,请关注我,我们一起进步。


三六五平凡之路


看到这个题目,我马上想到许许多多关于知青下乡的电视剧,《北风那个吹》、《血色浪漫》、《我们的知青年代》等等。从电视剧中,让人们再次回顾看到了是那个时代的年轻人生活,许多年轻人后来都是想方设法的要回到城市。当年在梅花的村里就居住着五六个青岛知青,其中就有一位姓滕的,居住在梅花叔叔的房子里,后来也是早早的回青岛去了。但是,也有许多人留下来,成家立业,在这里扎根生活了。

首先他们的留下,会给农民的生活习惯,带来一个好的影响。农村人对个人卫生和生活卫生都不是那么讲究,特别是在过去那个年代,洗个菜不是洗的特别干净,洗个衣服也是三把两把,就算完事儿,更不注意早晚刷牙。而下乡的知青,他们对生活的质量是要求比较高的。如果他们一直生活在农村,那么对周围的人,在生活习惯上肯定会有较大的影响。另外,下乡知青的文化生活也是比较丰富的,每天干完活儿之后,都会利用休息的时候,有人在唱歌,有的在弹琴,也有的在画画,还有的在搞发明创造。这样因为知青的文化生活非常的丰富,那么对农村的孩子,尤共是青年人也是一种带动。所以农村的文化生活也会有着长足的发展。


知青留下对生产力提高能促进。下乡的知青都是一些城市的小青年儿,虽然从小没有干过体力活,来到农村参加劳动,那肯定是累的要命。但是他们都有文化,因为累他们就要想办法来改进生产的工具,减轻自己劳动的强度,提高劳动的效率,所以有不少的青年人,就把心思用到了搞农具的改进和研发,可以有效地提高效率累。更有一些经济头脑发达的人,他们就会利用所有的关系和点滴的时间,把农村里的一些所谓的土特产,运送到城市,再把城里的一些物品在运送到农村。在现代的社会,就属于搞活市场经济,可以使农村的经济得到更早的发展。


知青能真正的扎根农村,对农村的变化会有积极的带动作用。可是人都会向往美好的生活。 知青扎根农村,那肯定是要找农村媳妇。在许许多多的电视剧里面,都能呈现出一些知青在农村期间,与农村的姑娘谈恋爱,抓对象,而且还都有了孩子。因为知青的出生地与农村所处的地方相距很远,两个年轻人结合之后,所产生的后代更聪明,这也是对人类发展的一大贡献。

知青们已经过惯了那种轻松舒适的城市生活。在农村是很不适应的,所以绝大多数人都是想方设法的争取及早返回城市,再加上中国人都是故土难离,还是想回到他出生的地方,但是,也有许多人为了爱情或者是为了其它的也留了下来,在这里成家立业过得也挺不错。。


山村梅花


那是1968年,响应党的号召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城市里的第一批青年上山下乡,城市人到农村去后,拿起锄头锄地,手上都磨的都是血泡,用肩膀挑水,肩膀上也会磨出血泡,但是他们没有退路,只能坚守在农村的阵地上,农村有青年点,也是过着集体的生活,在农村也尝到了酸甜苦辣咸,有的在农村已经入了党,加入了生产队的领导班子里。

如果这些上山下乡的城市青年,他们不回到城市去,那只能扎根在农村,会在农村也干出一番事业,在有生产队的日子里,过集体的生活,也会成为生产队的班子领导,也许当个生产队长,带领农民们走向致富之路,因为知识青年,他们是有文化的,把自己所学的知识,用在农村的广阔天地里,在农村也能干一份大的事业。

扎根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想扎根儿就得做出个样子,只能在农村搞对象,成家立业,真真正正成为农村的一员,从六八年开始上山下乡,到八零年生产队解体,七九年七九届毕业生,是最后一批,如果这11届毕业生,都在农村发展,也许现在会是又一种形象,在农村办工厂,在农村搞养殖场,因为他们的脑瓜是灵活的,知道变通一些事物。

七九届毕业生,现在已经快60岁了,假设在农村40年,那是又一番情景,农村的土地,也能分给这些知识青年,到时候也是农村的一员,也是走现在的道路,到城市去打工,或者在农村种地,跟农村人是一个样子的。


三农刚子


应该说,当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为了解决城镇富余的劳动力的一种举措,我们当地在1972年以后,下乡的知青们或是通过应征入伍、招工进厂、推荐上大学等多种方式走出农村,到1972年底基本上都离开了农村。

而在农村留下的也有相当一部分知青,如果当年的知识青年都不返城的话,农村与城市间的关系就因为这些知青而更加紧密。毕竟这些知青都是来自于大城市,那里有他们的父母和兄弟姐妹,如果知青们都留在农村,肯定要和当地农村人联姻,那么这城乡间就会因为知青这个纽带成了亲家关系,以后的走动就会很频繁。

当时农村的生活条件非常艰苦,住的是低矮的民房,文化落后,医疗水平等都比城里相差甚远。所以当时到农村的那些知识青年亲身经历了那个生活环境后,经过生产劳动,体会到农村人生活的不容易,下乡锻炼的同时,也是经过了一次洗礼。

撇开那些早已返城的知青不说,我们看看留在农村的这部分人。虽然当时知识青年是初高中学生,但对于农村人来说,那就是城里来的文化人。后来,留在农村的这部分人与当地农民结了婚。男知青找的都是村里数一数二的模样俊俏的农村女孩,女知青嫁的也是农村出类拔萃的农村男孩。而这部分人由于思想意识超前,有的当了村干部,后来逐步一步步提了起来。也有的在当地做了教师,一辈子教书育人。还有一部分人在改革开放以后,做起了生意。总之,留下的基本上没有人是平庸之辈。

要说这留下来的知青,都知道知识的重要性,所以你看看这部分留在农村的知青的后代,最后还是通过读书,考上大学后,又去了城里。因为不管在哪个年代,农村人基本上都是以跳出农门为荣的。

所以,如果知青们都留在农村不回城,留下的也只是他们这一代而已,下一代还会到城里生活,农村依然是农村,也变不成城市。当然,这个题只是一个假设,我们的这些也都是在假设的基础上展开想象。


建行渐远


我母亲就是当年知青分到北大荒的,而我父亲就是当地的农民,当年母亲刚初中毕业,因为当时是1976年,正是知识青年下乡的高峰期,当时同母亲一起来到北大荒的还有近2000名全国各地的知青,他们都分配到了最艰苦的农场进行劳动改造。听母亲说,当时他们来的人大多数都是初中毕业,高中毕业的都很少,因为那时候还没有高考,所以没有大学生。

在1978年末的时候,知青改造政策被取消,很多有能力的知青都返城了,而像我母亲这种没有关系的农村人,想要返程有些困难,就这样我母亲留在了农场,后来就经人介绍认识了我爸爸,两个人也平平淡淡的走过了40多年,至于如果知青都留在农村是什么样?

个人认为知青确实是农村建设的主要力量,毕竟知青接触的知识层面要比农民高,而且觉悟也是很高,很容易接受新时代的事物,对于农村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母亲当年在农村的村委会干过农业技术推广员,因为很多农民对于种子化肥的认识程度都比较小,所以在经过讲解后,农民种的粮食都丰收了,而且质量也提升了,这就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作用。

如果全部知青当时不返城的话,相信现在农村的建设肯定会更上一层楼,像那些华西村、龙华村、生义村可能在农村会遍地开花的出现,但那只是设想,毕竟城市建设才是重中之重。


一起种植


导读:知识青年如果都不返城的话,现在的农村该是什么样子。我认为随着时代的变化,知识青年在农村如果不返城,就是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干一辈子农活。

知识青年是一个群体,就是城市里面的知识青年下拨到农村。那时候的知青在农村居住在农民家里,白天和农民干农活,晚上给农民讲解一些文化知识。的确,在那个年代让很多农民的思想意识上有了提高的变化。

知青是一个时代,如果没有接到上面的号召,知青一辈子留在农村,那也只有务农。因为那时候我们还没有真正实现经济改革开放,还是以农业为主。知青也得吃饭,也得适应环境。最多是融入当地的社会中,成为农村的一份子,分土地,获得农村户口,成为一个真正的农民。


对比现在,我们的农村仅仅是在硬件条件上改变了很多,但是农民在农村依旧还是靠务农为生,即使有点技术的基本上也逃脱不了在种植和养殖行业。知青也不能改变什么农村,只能顺应潮流。知青活到现在的人,差不多也是古稀老人了。我认为他们的思想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潮流,我们的农村不会因为知青的留下变得更好。

我认为一个人也改变不了一个农村,一群人也改变不了时农村。因为我们社会的进步是在党的政策领导下前进的。如果知青当时不返城,他们会被当地同化,环境改变人,他们和现在的农民一样,知青的子女也会融入现在的农民工大军中进城务工。


知青不返城不符合社会的发展,毕竟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还是靠知识来改变命运。所以知青返程是时代所需要的。

不知道你们是怎么认为呢?我认为我们的农村不会因为知青的不返城改变什么!欢迎关注作者,留言区发表你的高见!


小胡农视角


知识青年如果都不返城的话,现在的农村该是啥样子呢?

农村是一片广阔的天地,到那是可以大有作为的!为了响应号召,成千上万知识青年,去到农村锻炼,所以这就有了1600多万知青上山下乡。这些人,用知识践行着当初的承诺,确实给当时的农村,注入了很多新鲜的血液,农业也焕发生机。确实有很大一部分人,因为上山下乡,改变了原有的价值观、世界观,就算是后来返回城市,也有了大的作为。
至于说,题目中的这个问题,确实也是非常有意思的假想。如果这1600万知识青年,都没有返回城里,都留在了农村,那么现在的农村或许真的会有很大的改变。毕竟,那个时候,上山下乡的都是知识青年,他们身上有冲劲、闯劲,敢于担当作为。不能说是全部,至少有很大一部分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那些部分留下来,没有离开的青年,后来很多成为农村的中流砥柱。


指尖的村子里面,就有一个以前过来,没有再返回的,原因是结了婚、生了子。后来,这位青年,也就是村里的李大爷,就是村里的大队书记,带着村民搞致富。村里的水库,就是那个时候,带着村民一锹、一锹挖起来的,现在成为周边几个村的重要农田用水来源。十多年前,外地人过来承包,光是承包费现在就达到百万一年,已经成为当地重要的集体收入来源之一。
不仅如此,很多时候,上山下乡的知青,更多的是带来敢闯敢冲的劲头。记得小的时候,父亲尝试种植百合果,找了很多专业书籍来看,有很多都是邻村知青的。如果真的如题目所说的那样,我们钥匙不考虑对整个社会的影响如何如何,但是至少对农村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说不定,现在的农民,比城市更富裕,也说不定呢。对此,你怎么看?欢迎留言讨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