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么东西是你小时候非常喜欢吃,长大后吃却再也找不到当年的感觉的?

外行看热闹H


小时候很喜欢吃油条。

那时候国家经济能力还比较弱,家家户户都很穷,父母的工资,也只够买一些生活必备品和粮食、蔬菜。而且基本都是大白菜、土豆这类很便宜的菜。炒菜也只能放一点点油,舍不得多放,偶尔能煮一个鸡蛋,都算是很好的待遇了,只有很听话没有惹是生非的时候,或者考试很好,才有的奖励。

连肉也很少买来吃,更别提油炸食品了,在那个年代,都属于奢侈品。很多人都不知道,其实那时候,肥肉比瘦肉贵,人们都喜欢吃肥肉,而不喜欢吃瘦肉,因为肥肉有油水。买上一坨猪油,练成猪油,连同油渣,存到罐罐里。偶尔炒菜或者做饭,放上一勺,也算是吃了肉,沾了荤腥了。

猪油拌饭,那是极香的,在现在花生油、调和油、芝麻油随便用的年代,根本无法理解当时物资的匮乏,有多么严重。

那时候交通也不方便,都是泥巴土路,逛街也是走很远的路,非常不方便,没有车,没有地铁和公交,谁家有个二八大杠或者毛驴车,那都是众人巴结的对象,经常帮忙稍东西。

带着小孩逛街的时候,就可以花一毛钱买上两根油条,脆脆的,香香的,金金黄黄,特别好吃,或者撕碎了放在汤里,或者稀饭里,都很好吃。不象现在,已经成了家常便饭。

当年不喜欢剪头发,父母买了两根油条,结果就被吸引了,抱着吃着吃着就忘记了,等反应过来,头发都剪好了,哇哇大哭,把理发师乐得不得了。

后来,有次上街,跟着父母屁股后面溜达,结果被炸油条的小摊吸引了注意力,停下来就仔细的看,闻着香味迈不开腿。父母不知道,一心想着置办生活用品。直到发现我不在,一顿疯找。

最后找到的时候,看着我对着人家的油条流口水,眼珠子也不转一下,甚觉丢人,再加上生气,结果是一顿好打,走之前还不忘买了两根油条带走。

现在是好东西吃多了,现在谁还专门吃肥肉呢?都是吃瘦肉,但凡有点肥的,就嫌弃太油腻。还有多少人吃着猪油拌饭呢?估计已经很少了。因为现在选择的多了,就知道有比猪油拌饭更美味,更香,更好吃的了。

油条也不再是我的最爱,毕竟人们现在讲究健康饮食,要吃得清淡才好。而且经常报道不法商贩在油条里放明矾,还有专家说,反复使用的油,吃多了不好,吓坏了……


用户67725873982


本人来自广东茂名,说起当年小时候,那叫一个吃什么都香的年代。出生在90年代的我,需然当时的经济能力不会让你挨饿,但是对于我们这些贫困家庭来说,太多好吃的美食也只能吃一点点尝一下滋味。直到长大后,生活条件好了,可惜好多东西已经吃不了当年的味道,就像物事人非。下面我简单说三样小时候的美食和大家分享。


第一样小时候最馋的花生糖,还记得当时小学门口的小卖部卖2角一条,直到最后小学毕业卖到5角了。这个是小时候最馋的,表面雪白硬硬的糖果和焦脆的花生,那味道真的回味无穷,买上一根几个小伙伴一起咬,你一口我一口。

第二样是童年想吃都吃不到的月饼,一年只能吃一次的月饼。在小时候那个年代,如果你在贫困的家庭长大,你才能体会到一年只能吃一次的月饼有多么好吃。在那个年代,家境贫寒是不会有人送礼给你的。只会自己家买一封月饼回来拜神,等拜完神,吃完晚饭。才能几兄妹分一封月饼,那时候拿着一个月饼都不舍得咬一口,那味道现在真的找不到了


第三样也是比较回味的,可惜现在也吃不出那种味道了。那就是小卖部最受欢迎的方便面。我们小时候叫“鸡汁面”。当年卖3角钱一包,后来卖5角了,那时候卖上一包面和同学一起吃是多炫耀的事情,还有里面那个小调味包。把调味粉倒在手心,用舌头去舔那味道,真过隐,回味无穷。

可惜这些都是只能回味在脑海的味道了,图片摘取网络。朋友们有更加有趣的童年不妨一起分享下。


小邓话事


我小时候正是国家处于物资匮乏的时期,当时孩子们也没有什么零食。小镇上有个"馃子加工厂",也就相当于现在的糕点厂。他们做一种老式面包,二两一个,还要一角二分钱,加上二两粮票。

它是老式方法加工而成,它呈现面粉经过烘烤后的颜色,散发着诱人的香气。那时能吃上面包,是非常奢侈的事。

每次妈妈带我们去买面包,离"那厂"远远的,仿佛空气中就已经弥散着面包特有的略带酸味,又有些香甜的气味,撞击你的味蕾,令你垂涎三尺。

买回面包,都不舍得大口大口吃。先用手掰一下一小块儿,放在嘴里慢慢咀嚼,那种感觉仿佛是天下最美味的食物。它朴拙的形状,独特的香气。用笔墨难以描绘。

长大后也曾吃过,用老式方法加工的面包。现在食品制作工艺应该比以前先进,做面包的技艺也更娴熟,在配料方面比以前也会更胜一筹。

可吃在嘴里的感觉,味道总觉得差一些。再也吃不出小时候的那份满足感,由衷觉得吃着的食物是一种绝妙的享受。对,小时候吃过美味的留恋,已经滞留在记忆里,难以泯灭,永远串在记忆的项链上熠熠生辉。


高山流水6928


小时候爱吃的东西多了,就是没有,真是馋坏了我们这一代人。最想吃的就是农村的青椒妙腊肉了,那里有得吃,过年的时候,走亲戚,或家里有客人偶尔也能沾点,这农村香香的腊肉啊,真有嚼头,到嘴里嚼了半天都不舍得吞,越嚼越香,越嚼越有味。要是谁家煮肉了,那种香浓的肉味啊让人久久不愿离去,做着一次又一次的深呼吸,幻想着肉到口中的感觉,太美了……是啊!儿时不能启齿的故事,儿时的梦,現在你要是想吃,几乎顿顿都有,但那种味没了,那种感觉没了,那种儿时的想吃肉的那个希望没了……不过儿时曾吃过的那种浓浓的腊肉味,腊肉香还在,还在……






高山流水71112561


85后,生于北方农村。说来可笑,小时候最爱吃的就是香蕉,对于当时一个北方农村小孩来说,村里镇上的水果少之又少,除了自己家种的苹果、桃、杏之类的。记得是九五年吧,和奶奶去省城看亲戚,第一次吃到香蕉,好吃啊!因为从来没吃过么。再后来有次去西安玩,又吃了一次,我记得是很清楚的,只因为在农村很难吃到啊。

后来大学在省城念了四年,毕业在北京工作了十年,现在也在城市生活着,想吃什么基本上都能吃到了,大部分水果都是生活中常见常吃了,反而吃什么都没有以前的感觉了。



这几年经常出一些九十年代的电视剧和电影,大部分都以城市生活为背景,里面所出现的美味,对于农村孩来说那真是太奢侈啊!虽然饿是没饿过,肯定是能吃饱,但像城市里常见的冰棍、饺子、水果、可乐等等,在农村有的都看不见呐。当然应当感叹国家的发展进步,让农村的生活也日益改善。城市和农村的差距没有那么大了。只是在记忆里,农村孩的生活就是这样了,不能奢望太多了!


阳辰加油


我小时候最喜欢吃的就是油糍了。现在想起来也垂涎欲滳。

那时家里穷,油糍是过年过节才能吃到的美味。记得当时我住校,过完年就带些油糍去学校,当午饭晚饭吃,一点也不腻。

如今油糕天天可以吃,但一点也找不到当初的感觉了。我也说不出所以然。

80、90年代,能填饱肚子就很了不得了。油糍是稀罕之物,只有盼过年了。

为什么我们小时候那么喜欢过年?就是因为有得吃,还有新衣服穿,可以放爆竹到处玩。而这些都远我而去。

除了油糕,豆腐乳,豆腐干,我们也很喜欢吃,半小块豆腐乳就送一碗稀饭,现在想来也其乐无穷。

月饼,我也很爱吃。但一年只有一回吃。往往拿到月饼,都不怎么舍得吃,用口舔,一小口一小口吃。

现在的孩子很幸福,但总是缺少很多乐趣,找不到我们当年的影子。

其实,小时候,喜欢吃的东西太多了,糖糕、角仔、糯米糍、糖葫芦.......也是现在的小孩瞧也不瞧的很普通的食品。

如今的孩子好像没什么是最爱吃的,再好吃的东西吃不了多久就厌,自然也就缺少乐趣了。

不想了,不然口水又要流出来了。











英雄拒绝黄昏


我小时候,是计划经济时期,物质匮乏,孩子们没有什么零食,人们没有什么副食,蔬菜品种也是少得可怜。冬天大白菜,夏天韭菜,小白菜。其他菜很难吃到,即使有,也比较贵。鸡蛋,肉,更别提了。

一次爷爷生病了,好几天吃不下饭。奶奶让我去胡同口那家馄饨铺,给爷爷买一碗馄饨,看看能不能让爷爷有点食欲。

这家馄饨铺是个老字号,很有名。他家馄饨皮薄馅大,汤是真正的排骨汤,老远的就能闻着那个香味。在当时,馄饨是比较贵的吃食,所以大家平时是不舍得常吃的。

馄饨买回家,爷爷果然爱吃,但也只吃了一半,剩下的奶奶让我吃了。我一点都不夸张,这是我吃过的最好吃的馄饨。

改革开放以后,大家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不少,只要你想吃,什么都能吃到。各种云吞,馄饨应有尽有,做法也不断翻新,但我从没有再吃到过胡同口那家馄饨铺的味道。不是矫情,这个馄饨,真的失传了!



艾叶心理咨询师


说起这个,大家别笑话我,我小时候最喜欢的吃的东西,是鸡蛋糕。

小时候爸妈在外,我被爷爷奶奶拉扯成长,家里很穷,城里孩子吃的,见都没见过,记得有一次我爸妈来老家看我,带了很多巧克力,结果我不认识不敢吃,那时候的我,妥妥一个留守儿童。

我们村子对面山顶上有一个村庄,那个村子里有一户人家是专门做鸡蛋糕的,隔一段时间,一大早爷爷就背着背斗,里边装着我们家的鸡蛋、白糖、面和菜籽油去压蛋糕的那儿,然后中午回来的时候,背斗里会多一个纸箱子,纸箱子里铺了一层报纸,报纸上面整整齐齐的码着做好的鸡蛋糕,枣红色的,冒着油光,有的还裂开了,各种各样的形状,有香蕉形、大熊猫形、寿桃形……我们几个孩子围着爷爷,争先恐后,迫不及待的拿出一个,咬上一口,手上、嘴边油汪汪的,真的无比香甜。



后来到了上小学的年龄,回到父母身边,到了城里生活至今,再也没有吃过村子里做的鸡蛋糕,我买了无数次的蛋糕,各种各样的,什么A里的蜂蜜小蛋糕、新西兰进口奶油蛋糕、提拉米苏、慕斯……一大堆,说实话很可口,用料也特别丰富,口感更不用说,但无论如何,再也吃不出小时候的那个味道了,也许是现在物质生活太丰富了,导致我无比怀念记忆深处的那一份香甜。


其实那时候农村作坊自制的鸡蛋糕,在现在看来口味很单薄,油也多,吃多了会很腻,但是在那个年代,生活贫困的时候,能吃那么一次鸡蛋糕对于我们很多大山深处的孩子来说,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如今奶奶离开了我们,爷爷年事已高,走路都很吃力,童年的鸡蛋糕如同当年的爷爷奶奶,一去不复返。

现在物质生活很充裕,但我的精神世界,再也回不去了!

此文谨献给所有人记忆深处的味道


big虾看世界


我喜欢吃小时候妈妈包的菜饽饽,长大后再也没吃过。你会问这是为什么呢?说出来不怕你笑话。

我家是城市的,我们哥5个相差都是一两岁,只有爸爸一个人的工资。在那个年代,别说吃好能吃饱就不错了,供应的粮食不够吃,就偷偷摸摸到黑市买高价粮。衣服也是老大穿了老二穿,可以说衣服都带补丁,哪像现在的年轻人,新衣服给剪个洞,那叫新潮,补个补丁那叫范儿。衣服破了,那是小事,最大的难题是吃不饱,怎办?我和弟弟就到菜窖边捡菜叶。

在那个年代每家都困难,国家更困难。什么物品都计划供应,买各种物品都要票,白菜也不例外。我家附近有一个大菜窖,是专门给市民储存白菜,按计划送到副食商店,那时还不叫超市。冬天菜窖要储存大量的白菜,白菜怕烂,需要定期整理倒垛,打下来的烂菜帮、菜叶都推出来倒掉。我们就在外面等捡菜叶,在烂菜堆里翻来翻去的,捡能吃的。冬天天冷跺着脚,手都冻出口儿。

捡回来的菜叶,妈妈洗净跺碎,加点粉条和虾皮,用玉米面加地瓜面包大菜饽饽。妈妈包的菜饽饽,皮薄馅大,蒸出来比圆馒头还大。小小的年纪,一次我吃三个,好吃极了。你想想能好吃吗?没有油没什么佐料,都是菜能好吃吗?只不过粮食不够吃,能吃饱就心满意足了。每到上午10 点左右,我就头晕,回来和妈妈说,妈妈说你那是饿的,吃完饭就好了。

我们长大了,生活水平提高了,妈妈也走了,再也吃不到妈妈包的菜饽饽了。现在到饭店吃饭,专门点菜饽饽,大厨师做的菜饽饽,怎么就没有妈妈做的好吃呢?







仙岛闲客


我小时候,最爱吃的,是街上饮食店卖的八分钱、二两粮票一碗的面条。

那种酸酸的味道,很远也能嗅到,十分诱人。吃在嘴里辣辣的、麻麻的感觉,难以言表。渴望着如果每周,甚至每一天都能吃上一次,那该有多么多么的好啊!

有时,在家一旦想起,心里发慌不说,更是"清口水"直冒,哭着、嚷着叫妈妈拿钱去买。

妈妈当然不会"爽快"答应,必须得有"条件"。比如,今后听不听爸爸妈妈话?听不听老师的话?作业必须按时完成等。在我的死磨硬缠下,妈妈只好满足我的愿望。

由于当时家里经济十分拮据,加之我经常闹着、哭着要到街上吃面条,妈妈怎么也难以完全满足我无休无止的要求?

这样,我不得不略思“小计"。有时装"肚子疼",也有时装"脑袋疼"。

妈妈看着我疼得的"惨状",关切的说:“走,疼得这么历害,马上去医院!"

我当然不会去,因为是"装"的,怎么能去?

妈妈又问到:"那你想不想吃点啥?"

我立刻回答:"想"。

妈妈说:"我去给你煮个鸡蛋?"

我哭着个腔回道:"我不想吃鸡蛋!"

这样,面条就"争取"到手,肚子自然也就不疼了。

以后成人了,参加工作去了千里之外的地方。每次回家探家,一下车,便直奔面食店,美美的吃上两碗面条。

现在,面食店早已不复存在,然而脑海中的记忆却怎么也挥之不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