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花开正好学习书法,大家有什么指点吗?

乌蒙秋雨


你好!你选择在这时习书,与春同步,时光美好,到什么时候都是美好的回忆。

我习书过程中的几点体会,谈不上指点,与你参考。不当的地方,还望你和大家指导。

1.学习书法旳目的要明确;为什么要学书法,目的明确,才有兴趣。有兴趣,要保持兴趣,激发兴趣。兴趣是学习书法的动力。信心、耐心、毅力良好的习惯,在学习的过程中建立,在过程中养成,在过程中巩固和持续。

2.学习书法的方法要正确;方法正确,才能事半功倍;方法不对,背道而驰,用功愈勤离道愈远。练好书内功,不废书外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书内功从临摹开始,根据自己的喜好,选一本自己喜欢的书法字帖,单钩、双钩;.对临、背临,寻其途径,慢中求快,勤学多问……,笔力在临摹中累积,欣赏水平在临摹中提升,笔墨技法在临摹中掌握。功夫在“眼高手低”、“手高眼低”的过程中练就……。没有方法不对而能学有所获的,只有掌握了正确的方法,才能学有所成!

陆游说得好:“尔果要做诗,功夫在诗外”。学习书法,也是这样的。书外功在修养……。说得“玄”一点,就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3.学习书法要持之以恒。不能持之以恒,只能是半途而废。有日积月累,才有日新月异。道理非常简单,可要做到也确实不容易。成与否,进与退,也正在于此。

……

我愿与你共勉!


环溪吉峰


我也是书法爱好者,但是看的多,写的少。看到您写的字很是羡慕,觉得您写的字结构把握的真好,欧体的特点掌握的不错。看样子练的时间不短了!

在用笔上,可以看出您的速度很快,提捺之间又能控制到这个程度,也非常难得。写得那么放松可能和春暖花开,题主心情舒畅有关系!要是再喝两口小酒,估计效果会更好!

还有一点小看法,不准确的看法。侧锋用笔可能多了一点点,转腕、捻笔使笔锋常在笔划中的中锋用笔少了些。这可能和下笔速度有关,也可能和用笔习惯有关。

再强调申明一下,我只是书法爱好者,只谈我自己的陋见。如果有方家指出,那么您可以听听人家的意见与建议。

看是不是方家很容易,很谦虚,尊重人的才是。因为搦管挥毫那么多年,书法涵养脾气、陶冶性情的作用已达到了,不会对初学者也好,其他书家也好横加指责的。

希望共同进步!送几张春景给你以佐墨助兴!




悦华海音


春暖花开,不冷不热,的确是适合学习书法的季节。就我个人十来年的书法经验,与您分享下:

学习我总结有三个阶段,最好的方式是按三个阶段的顺序来练,当然,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与需求来挑着练。

第一个阶段学习内容:书写姿势与控笔及点画的训练,应试阶段的学生尽量学习楷书点画,因为应试楷书是钢需,成人可以选楷书或隶书都行。隶书可在汉碑中任选一种;楷书可根据自己的喜好选颜、欧、柳、赵任何一体,共有37个基本点画及范例字,一般学习下来要一年,学完效果:姿势正确、笔听话,写字不难看。

第二个阶段学习内容:35个偏旁部首与结构训练,一般学下来也要一年,学完效果:书写水平在常人中优秀。

第三个阶段学习内容:章法布局与排版创作训练,此阶段需要半年,学完效果:学生可以进入准专业水平。

个人经验之谈,难免片面,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不喜的朋友勿拍,大家可一块儿多探讨交流。

附图中有我举例的隶书与楷书范例,希望能帮到您。

我是芥子研墨练字,关注我,一起来聊聊书法与写字中的那些事。










芥子研墨练字


1、临帖最好选碑文原拓本,字大清晰为佳,因为描红本虽然看起来比较清晰但都是经过修补的,从某种意义上失去了原帖的韵味,字体的细节也看不清楚。

2、学习书法如果从楷书入手的话,建议从颜体入手,推荐《勤礼碑》、《多宝塔》;练习基础后在转柳体(如果喜欢柳体的话),俗话说“颜筋柳骨”,柳体是在颜体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风格而创立出来的,柳体推荐《玄秘塔》、《神策将军碑》。我有个老师有个很恰当的比喻:他说颜体就像一棵原木,柳体就像原木锯出来的木材,欧体就像木材做好的家具。因此练习楷书的步骤应该是:颜—柳—欧。

3、初学书法练习楷书毛笔选狼毫、兼毫为上,大小根据自己书写字体大小决定(书法讲究大笔写小字,小笔不能写大字),一般中大号为好。练习纸用毛边纸,廉价而有效(用粗糙的一面写)。

4、临帖最好不要描红,这样练习会产生依赖情绪,早期建议对临(就是看着字帖自己写),这样也许见效慢,但这样才能真正把握字体的特征、风格,为后期创作打基础。


mwhua玉丝堂


书法,是一项非常优美的艺术。它不仅能使人的字写得越来越漂亮,还能陶冶人的心情,使我们在一个心平气和的环境里学习。但是,在如今的社会上,许多人对书法已经渐渐地失去了兴趣,觉得书法太老土、太不时尚了。书法,它是我们中国上下五千年以来的历史 ,它是我们中国的传统,也是我们中国的骄傲,更是我们中国的象征。我们既然身为华夏子孙,就有必要学好这门艺术。但又要怎样才能学好书法呢?

相信许多人心中都会有这样的疑问。其实,学好书法并不困难,学书法最在乎的是你对书法的兴趣、态度以及方法。在人生的旅途中,你所做的每一见事情都需要用良好的态度和正确的方法去面对,当然学书法也不例外哦!首先,我觉得在课余时间,我们不仅要增长语文、数学、英语的课外知识,还应该多了解一下有关书法的知识。尤其是书法家的故事,在看的同时,我们应该积累一下写字的诀窍,还要从中体会书法家们的那种持之以恒的精神。相信你们看了以后也会受益匪浅的。另外还要多利用一些空余时间去看一些书法的书和书法作品培养审美学,上面讲什么样的字叫好看,怎么能写好看:字的笔画间的空隙要均匀,在同样大的一个方格内来讲,笔画多的字的横竖间的空间肯定比笔画少的小,这样要想均匀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将笔画少的字写小一点,看名家的书法作品就能看出来,他的字没有两个是一样大的,大小交错就是原则。笔画多的字写出来好看,所以书法家喜欢写繁体字。学书法最重要的是培养书法兴趣,如果你对书法一点兴趣都没有的话,那你练书法又有何意义呢?要想增强你对书法的兴趣,就应该多参加一些有意义的书法活动……在培养你对书法的兴趣的同时,也要注意你是否有用端正的态度去对待书法,如果你的态度不端正的话,那你写出来的字会进步会漂亮吗?所以请大家一定要用端正的态度去对待书法。书法,这是中国历史的灵魂,它将会在以后的路途上蔓延到永远。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学好这门艺术吧!我们要坚信书法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它永远都不会老土,它将会以新的面貌来迎接我们这新一代的接班人。 论书法教学中正确的写字姿势与执笔 毛笔书法基础教学,核心内容不外乎写字姿势与执笔,运笔方法与字型结构。运笔和结构的掌握固然是重要的,而写字的姿势与执笔,也应该是基础中的基础。虽然我们不能说学生的字如果没练好,就完全责难错误的坐姿与执笔,但忽视了学生习字的这一重要环节。总是不完整的。 从目前的书法基础教学看,正确的坐姿与执笔在教学环节中,往往被忽视掉了,或者说做的不尽人意。对于端庄的坐姿与正确的执笔,至少从三个方面体现它的必要性:第一,正确的写字姿势,无疑对正在成长发育中的青少年骨骼、视力的健康有益;第二,写字的坐姿与执笔是否正确,与正确的运用笔法,有着密切的关系。第三,写字的姿势优美也是书法美的组成部分。 据笔者观察,无论从学校的书法课堂、书法班还是书法比赛现场,学生的坐姿达到距离书桌头部一尺、胸部一拳标准的几乎凤毛麟角。要知道漂亮的字,优美的握笔、坐姿,都同样给人以美的享受,相反,看有的学生写字的样子,非但不美,简直象在受罪。那么,构成现有的学生写字姿势和执笔状况主要原因是什么?无疑与执教者有直接关系。因为学生就是学生,如何教势必生成如何学、如何接受、如何显现。从中国书法教育的宏观来看,专门设置的书法院、校很少,书法的师资队伍来源不一而足,良莠相间。甚至大量的书法基础书籍,书法教材都存在执笔方法上的误区。这种不正确的姿势与执笔方法,探究起来应该是由来已久,自发的民间传统(这其中自然也包括不正确的运笔方法)。所以在实施操作过程,学生必然要对所写的笔画处于茫然不知所措状态。含混的运笔加上握的紧紧的手,使学生注意力便处于高度紧张状态,由于紧张,学生的指、掌、腕、肘、肩、背部以至浑身的肌肉都必然蹦的很紧。头距纸很近,于是形成一个越是写不好,越紧张,越紧张也就越写不好的恶性循环。此时大多数的学生在这样的前提下,不是在写字,而是描字,不是将一个字一次写成,而是将一个笔画若干次反复的描成,久而久之,习惯成自然。显然这与正规的传统书法的“法则”背道而驰。按照科学、传统的执笔与坐姿理论中讲一般要作到:“足安、坐满、头正、身直、虚腋、臂开、肘起”;“指实、掌虚、掌竖、腕平”这样的基础要领。翻开相关的书籍似乎都可以找得到,但真正把它内涵吃透的则又是一回事。

我们不妨把以上列举的基本要领逐一进行诠释,就不难得到一点相应的启发:一、足安,如果把写字的人比喻成一棵树,“足安”就相当于树的牢固的根须。根须的牢固是树干牢固的基础。倘如学生写字时双足随意摆放,上肢体要领的标准就难以保障。清人包世臣说:“全身精力到毫端,定气先将两足安。”“定气”便是精神姿态的统领,“足安”是它的先决条件。二、坐满,可以以此类推,如果学生在写字时双足除放平外,任何不正确的位置都不能使书者达到“坐满”,“坐满”的意义当然是上部的腰处于挺立状态,挺立即达到“身直”的要求。三、身直。如果说定气是精神内敛的统领,那么“身直”和“头正”便是精神的外在体现。晋代书法家卫夫人说:“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须一身之力而送之……”如果写字确实须“一身之力”那么用力之源就是腰部,可见腰部的直立还有更深一层的意义。四、头正:头正的直接益处是对笔下所写的字、所临的帖可以直视。而头歪就斜视,斜视就会因视差造成书写的结构不正确,以至于头部过低都对视力不利。正确的坐姿会使书写者进入全身放松下沉,气息平和的冷静状态,从而剔除运笔紧张的障碍,达到写字姿势规范的目的。 执笔的方法与写字姿势相互协调、相互依存。没有正确的执笔方法,空有正确写字姿势是不完整的,更何况错误的执笔会严重的制约写字的姿势,例如,执笔要求“掌虚”,目的是在于运笔时指、腕灵活,肘、肩肌肉松弛。各部关节能一起上下,挥运自如。相反,当拇指内压,五指收紧,再加上手腕翘起,在运笔的力量连锁作用下,手臂、关节、肌肉必然处于紧张状态,形成运动力的互相抵触,这时学生往往会出现手抖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再谈“悬肘”是绝不可能的。 在执笔的 “指实、掌虚、掌竖、腕平、肘起”要领中,“指实”一般也理解为用力握实,这样就容易理解为拇指内压,仅就拇指内压和拇指节向外突起这一简单动作,如同机器开关一样,上下按动会得出两种结果。下压就“实”,突起就“虚”,“实”就死,“虚”就灵活。 掌竖,给人的直观的理解就是掌心翘着竖起来,其实这里更是一个不小的误区。从实践检验中“掌”只不过在拇指关节向外突出的同时,自然的向外侧呈“竖状”,详细的说,它是卧着“竖”,而绝非“翘”着“竖”,翘腕“竖”正好使执笔的腕部反关节,腕既然已经“翘”起来,接下来的“腕平”也就无法存在了,更与“肘起”构成矛盾的死角。所以,只有当指、腕、肘、肩各部都处于顺关节时,才能使运笔轻松自如。反之,除非“掌竖”提法的本身就是错误的。至于站立书写,也应以关节顺畅为主。再说到左手扶按,不仅仅为了按纸,还可以达到运力时的平衡支撑,且五指向内又可达到抱气、扣气的作用。 传统的执笔理论,有很多不同提法,不妨诠释一、二,列举如下:(一) 龙眼法:就是四个指在笔杆一侧,拇指与食指的虎口处呈圆形,即称为“龙眼”。 (二) 凤眼法:就是拇指与食指挨的较近,拇指在下呈一平线,食指略弯,看起来象凤的眼睛,即“凤眼法”。 (三) 回腕法:执笔若“龙眼法”,所不同是将腕悬空兜回,传清何绍基擅用此法,用人很少,不宜提倡。 (四) 单包法:是指笔杆外侧只用一个食指,与现在执钢笔方法相似,宋书法家苏东坡使用此法。 (五) 拨灯法:(一说拨蹬法)拨灯,取意为手执柴棍儿拨油灯芯,即轻灵、宽松之意。至于“拨蹬”是因执笔的拇指、食指合起来象马蹬(镫)状而名。也有因蹬、灯通假而诠释。 (六) 五字执笔法:是现代书法家沈尹默先生积极倡导并极力推广的。五字依次为:“厌、压、钩、格、抵”,此法与“拨灯法”实为一法。 (七) 挫管法:“立势俯写”时,与坐势比较,执笔的高度发生变化,笔杆的角度也随之由指尖竖立改变为虎口处,五指均处于直挫状态,故称挫管法。 以上各项执笔法,还不尽然,还有不同的执法。然而,不管采用那种方法、什么名称或什么主张,给书写带来便利是最关键的。苏东坡说“执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有人把“无定法”理解成随意而不强调方法,是片面理解,其实,“虚而宽”就是方法,方法毕竟是固定的,灵活的应用才是真正的目的。关于执笔法当今倍受推崇并广泛应用的莫过于“五字执笔法”,与其它主张相比,“五字执笔法”符合骨骼肌理和实践操作,是科学合理的。


张红伟书法创作室


书法是一门艺术。作为一门艺术那么它具有几个特点,一是书法它具有观赏性,要符合大部分人的审美需求,只有得到大部分人的认可后那么你的书法也就向成功的彼岸挺近了一步!二是书法是能够使人们达到一种精神境界,陶冶人们的情操!那么我们就可从这两点出发来提高书法,既然是要符合大部分人们的审美需求,那么你就应该多去书法展览馆看看他们的书法具有怎么样的一些特点,因为他们的书法符合大部分人的审美观念,此时你可学习他们书法中的某个特点,亦可把他们书法的特点结合在一起,所谓博采众家之长,伟大的书法家王羲之也就是因为结合了众多书法家的书法特点才创造出了一种新书体!书法要达到一种境界那么离不开自己的多加练习与研究,这个需要有坚韧不拔之志。做到这么两点那么你离成功的彼岸就近在咫尺了。



执笔画万物


唐代的大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孙过庭在他的不朽之作《书谱》中把学书过程分为了三个阶段:“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古往今来的书法实践证明,这确是一条真理,是常说的“先走进去再走出来”,由生到熟再到生的过程,是一切书法爱好者达到成功境地的必经之路。


白山黑水北漂人


练习书法讲究科学的练习方法,新手可以先买一本欧阳询的楷体字帖,练好楷书之后再练草书,练习书法切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要有滴水穿石、坚持不懈的精神。


云夕秋婉


首先选一种字体,然后买一本这个字体的字帖,再去网上找关于这本字帖内容的视频,多看多写,如果不知道自己那种字体的话就先多看看古人的字迹和碑帖,字迹和碑帖再找不到的话就先下载一个书法软件,有好多软件,如墨趣,不厌书法,书法字典,上面有教程有图片,一目了然,动起手来学习吧,希望能帮到你。




字画装裱


1找到自己喜欢的字帖,兴趣能够促进学习。

2调整自己的学习计划,从笔画,结构,章法逐步入手,临池不辍。

3多看名人碑帖,多学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