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爆发瘟疫,没有口罩他们是怎样防护的?

360观影


据我所知,古代避孕套是用猪肠子做的,那么据此推断,要找一个透气性好,又隔离病毒的东西,应该会把猪大肠做成口罩来预防瘟疫


江湖烂人


古代在没有口罩的情况下,也知道人不要再聚集在一起,虽然没有戴口罩的防护措施,但是,很多医者在分析瘟疫的流行传播中发现了一些空气中传播的病症,而保护口鼻等措施也常常使用,尽管并没有形成定式。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对空气的消毒,是中华民族自古有之的传统智慧和结晶。

汉代:据《汉武故事》记载,汉武帝烧兜末香,香闻百里。关中方疫,死者相枕,闻香而疫止。这说明,早在汉朝,中国人就已经开始了通过熏香消毒,来阻止瘟疫的大面积传播。

清代:清代著名医家刘奎在其著作《松峰说疫》中提出:“凡瘟疫之流行,皆有秽恶之气”。充分说明了瘟疫发生时,空气消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972年,马王堆汉墓的出土,填补了中国历史记载的很多空白,而在其中一件文物中,就有一具古尸手中拿着两个香囊,香囊中装有熏香。不经如此,还相继发现了装有香药的熏囊,绢袋,绣花枕和熏炉等器物。由此可见,当时人们用熏香的方式辟秽消毒,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习俗。那么,古人究竟是如何对空气消毒的呢?

1、焚香:李时珍在其著作《本草纲目》中提到,在瘟疫流行的时候,用艾叶、丁香等香药熏蒸屋子的预防方法。而在中华文明发展的过程中,焚香已经不仅仅是对疾病的预防,更已经成为了人们修身养性的一种生活态度了。而现代研究显示,通过焚香燃烧一些香料,不仅可以让空气变得更加怡人,更重要的是能够将空气中的一些微生物抑制,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

2、佩香囊:中国古代虽然没有发明消毒水,却发明出了香囊。将艾草等香料放入一个精致漂亮的锦囊中,随身佩戴,不仅能够彰显出尊贵的品味,更是体现中医“治未病”原则的举动。香囊的佩戴,有多种方式,而其中一种,将芳香的草药放入香囊中,佩戴在胸前,既可以做装饰之用,又可以随时随地将香药的香气纳入身心。由此,佩戴香囊已不仅仅是一种逢年过节的习俗,更是一种日常保健的方式。

3、搐鼻香:顾名思义,搐鼻香就是直接用鼻子嗅闻香药。其实,在现代,我们也常常会在感冒流涕的时候,用一些含有薄荷脑的药物嗅闻,得以疏通鼻窍。而中医认为,鼻子是我们身体与外界沟通的重要通道,而通过嗅闻香药,能够将一些药物快速送达身体,起到通鼻窍,振精神的作用。而我们现在常常在感冒流涕的时候,吸入薄荷脑等清凉的香气,也是这个原理。



般若自在


古代医疗条件落后,没有现代化的医疗设备,缺乏科学理智的医生。大多数人对于瘟疫的到来认为是上天降下的惩罚,但也有极少数人已经对“病毒”有了初步的认识。

古人所采取的措施有以下几点:

一,皇帝下罪己诏

古人认为天灾来源于人祸,是皇帝的政策出现了失误,或者是个人品德有问题,让天神震怒,老天爷发飙,向朝廷发出警告,抑或对统治者进行惩戒。皇帝就要发表罪己诏,对全国百姓做检讨。但是仅仅做姿态还远远不够,还要采取实际行动,比如:大赦天下,减轻税赋,处理贪官污吏等等。


罪己诏

二,跳大神祈福

跳大神的巫师通过各种祈祷巫术,给了感染者很好的心理暗示,起到了稳定人心、从心理上减轻病痛的作用。况且大多数巫师也都懂些医术,在跳大神的时候,他们还要让患者喝点符水,其实也含有中药的成分,多少都可以起到一定的"抑制"病毒的作用。


祈福


三,医者悬壶济世

很多名医佚事都是有关治疗瘟疫的故事,历史上大疫流行时期,也是名医辈出的年代。如东汉时期的张仲景以治疗“伤寒”病著名,其中医经典著作《伤寒论》论述了对多种传染性疾病不同时期的治疗方法。神医华佗不但擅长外科,还有很多关于他治疗各种传染性寄生虫病的记载。明代的李时珍、清代的叶天士、晚清的吴瑭(吴鞠通)等医学家都为治疗瘟疫作出过重大贡献。


李时珍


三,古代也消毒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也对“消毒”的概念提出过独特的见解,李时珍认为,当瘟疫大规模传播时期,百姓回到家后需要将身上的衣服放入大锅中煮沸,这样才能“驱除邪气”,这一“驱邪”的做法毫无疑问和现代人高温消毒的理念相吻合。


《本草纲目》


四,古人也隔离

在瘟疫大规模到来的时候,古人也不是一味听天由命,他们也知道应该跟病人隔离。《汉书·艺文志》就曾经有这样的记载:百姓中一旦有了染上瘟疫者,先要劝说他的家人离开,禁止出入,安置人给他送饭。


《汉书·艺文志》


总之,中国古代是采用多种多样的方法来综合治理瘟疫的,也有也很多有效的方法。这些方法值得我们借鉴,但是,古人知识所限,无法弄清发病的原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大部分时候只能自生自灭。


拿话筒的摄影师


由于古代饮食和医疗条件跟不上,所以经常会爆发瘟疫,面对来势汹汹的瘟疫,虽然没有口罩,但经过劳动人民和政府的长期斗争,总结出了很多有效的手段。

1、控制源头

宋神宗年间的虔州瘟疫,其源头是上游被污染的水源,有这源源不断的污染源,瘟疫蔓延速度极快。

眼瞅着疫情越来越严重,新任知州刘彝果断采取措施,以“雨污分离”的思路建成了著名的“福寿沟”,确保污水绕开生活区。

也正是用了这一招,虔州瘟疫才被彻底遏制。

  • 政府还会组织收尸队,集中火化疫情中的尸体,包括动物尸体。这一方法也有效的控制了传染源。

跟现代医学防治上的三大原则控制传染源是类似的,看来很早古人就认识到了这一点,下面还有三大原则剩下的两个。

2、切断传播路线,保护易感人群。

早在秦朝,就实行了“隔离法”:凡是得(麻风)病的,都集中到“疠迁”去住。

使用这招数,一般都需要壮士断腕的决心,因为那时候病人一旦被“疠迁”,基本等于被判了死刑,能否活命,全看个人造化了。

虽然狠辣一些,但对于健康人群的保护,效果十分明显。

这手法,清朝执行的更彻底。由于女真人来自于关外,对天花的抵抗力相对较弱,即便皇族染上天花,也很难幸免。

康熙↑

所以,清朝对天花严格把关:清代的法律规定,只要发现天花患者,就必须将其隔离,令其在离城二十里处居住。海外过来的船只,也要严格排查“出痘者”,杜绝一切输入通道。

3、提供免费医疗,宣传相关医学知识。

前面两招虽然有效,但对瘟疫都只能遏制,而想要斩草除根,还得从治疗上下功夫。

政府会组织采购大量的中草药,熬制药汤,免费领取。

从汉初开始,就有官方的志愿者免费为疫区和患者提供医药服务。而这项惠民政策,后来也被历朝历代所继承和延续。

北宋时期,一旦面临疫灾,政府就会立即拨付专款、选派专人,到疫区救助。医生是全国各地最好的医生,而药费则由朝廷无偿埋单。

  • 典型的太宗淳化三年开封疾疫,朝廷就命令太医局选了十个医术高明的大夫,到一线治病救人。
  • 此外,官方还会强制推行卫生改革。明朝景泰五年爆发的四川瘟疫,一时难以控制,很多人都认为这是“天谴”,可当地巡抚不信邪,玩了一把硬操作,他下令分片划定十几个灾民安置区域,每天清理卫生,终于“活数万人”。
  • 咸平三年,曹宪任开江县令,”蜀人疾病,不知医药疗治,祠鬼神求佑助而已“,曹宪“出私钱,市药剂。有病者,辄遣吏烹煎,临饮之。民初强从,既稍有廖,全活者十七八,于是开人始知信医药”。
  • 在宋代,国家极为重视医药书籍的编写与校正,所以当代中医书籍原本都是宋代时校正流传出的。所以宋人的防范意识也比较高。

4、禁止外出,自我隔离。

在古代,一旦有瘟疫爆发,政府就会禁止外出,自行在家隔离。是不是跟现在很类似?

谢谢阅读!部分素材来源网络,侵删。


木子树下看历史


古代是喝药的[捂脸]



一点也不意外


大家好,我是绥宁小莫,我很荣幸能够回答这个古代爆发瘟疫,没有口罩是如何控制的问题,大家都知道,古代的瘟疫有天花,霍乱,鼠疫,欧洲的黑死病等等,每一个时代都有瘟疫的爆发,古时候因为医疗水平比较落后,药物很少,防范手段较低,老百姓心理素质低,承受不了压力导致人心慌乱,一旦发生瘟疫之后传染还有致死卒非常高的。

史书上记载,一旦发生瘟疫都会造成数万人甚至一个村的人都灭亡的事也有发生。

古代的瘟疫如此厉,那么古代的村庄,军队等如果发现有疫情是通过什么方法来控制疫情的呢?

查阅相关历史资料所知,历史上记载了很多次瘟疫的情况,其中比较知名的两大瘟疫一个是大明年间的鼠疫,另一个是欧洲的黑死病,明朝的鼠疫造成山西,直隶,河南三省人员大量死亡,而且瘟疫持续时间也达到8年之久,悲惨呀

古代的官员在发生疫情之后,会免费发放预防作用的药品,主要是一些中草药,比如说会将一些药品直接投入到井水里面,让老百姓打井水喝从而达到一定的预防效果,对于那些有瘟疫严重的村子,会让军队强制隔离封锁,以防疫情到处传播。

对于一些因瘟疫死亡而且无人坦葬的尸体,官方会用火烧或者说用生石灰掩埋放水杀毒处理

古代发生疫情后,奋战在一线的也是郎中,军队军人以及地方官员,郎中也会根据病情采集中草药来积极救治,有记载称烧艾叶有一定的效果,还有记载称村里有人得了瘟疫就被赶到山上草棚里,带一些干粮喝溪里的泉水,有时候干粮吃光了就吃草和树叶,神奇的是有些还自然好了,俗话说百草是药还一点不假。





绥宁小莫


瘟疫和病毒并不是现代人才有的敌人,人类的历史有多久,病毒就有多久。自从人类逐渐统治这个地球开始,病毒也悄然跟随其后。
在古代,中国人统称为“瘟疫”。今天就来聊聊古人对瘟疫的认知,当病毒侵袭时,他们又是如何防范的。
与现代不同,古代医疗条件落后,没有现代化的医疗设备,缺乏科学理智的医生,大多数人对于瘟疫的到来认为是上天的惩罚,但也有极少数人已经对“病毒”有了初步的认识。
早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就已经有人提出“邪气”的出现原因,是由于暖冬的潮湿气候所引起,古人提出的“邪气”,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病毒。
由于暖冬时期,天气并不寒冷,气候潮湿,容易滋生细菌,这就为病毒提供了生存条件。
除此以外,古人很早就认识到“邪气”是会出现人传人的现象:空气传播,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飞沫传播”。
三国时期,魏国境内有人感染瘟疫后,便在自家门口贴上了“驱邪”的符咒,陈王曹植却认为这种做法并不能驱除“邪气”,并提出“邪气”的出现完全是由于气候所产生。
古人提出的这些观点在今天来看或许只是普通人的常识罢了,但这些对病毒和瘟疫的正确认知却是在一两千年的古人提出的,在缺乏先进的化学、医疗设备的古代,这是一个相当了不起的发现。
当发现瘟疫后,古人又是如何防备与治疗的呢?《黄帝内经》中对于“邪气”的防范曾提出“正气存内”的说法,“正气”即是人体免疫力。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也对“消毒”的概念提出过独特的见解,李时珍认为,当瘟疫大规模传播时期,百姓回到家后需要将身上的衣服放入大锅中煮沸,这样才能“驱除邪气”,这一“驱邪”的做法毫无疑问和现代人高温消毒的理念相吻合。
无论是“正气存内”,又或是“大锅煮衣驱邪”,都能体现出中国古人的智慧。
病毒是可怕的,疾病是痛苦的,古人遭遇瘟疫后因受限于封建迷信的思想,从而选择去反思上天的惩罚。
现在我们拥有高科技的医疗体系、先进的医疗设备、科学的医学认知,但我们面对疫情的同时是否也应该深深反思呢?
大量屠杀解决了某些人的口腹之欲,但却破坏了自然体系。肆无忌惮地屠杀和买卖,最终会让病毒生生不息,墨守成规地克己和敬畏,才会得到大自然的馈赠。
也希望通过此次疫情,我们每个人都能够节制私欲、敬畏生灵,“拒绝野味”不再只是一句空喊的口号。

YouTube闫大圣


在古代,中医师们就意识到了瘟疫有着极强的传染性,并发现隔离具有传染性的病人是必要的预防措施。公元2年,青周大疫,平帝诏曰:“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可见当时是由政府安排宅房作为隔离医院,用以诊疗瘟疫患者。考古发现,在汉代中国就有“病迁坊”设施,用来隔离麻风病人。古代战争时期,军队中打仗时感上瘟疫的士兵需要同健康人隔离开来以防传染。事实证明这样的做法是很有效果的,瘟疫不会大范围的扩散。



旺姆


当发现瘟疫后,古人又是如何防备与治疗的呢?《黄帝内经》中对于“邪气”的防范曾提出“正气存内”的说法,“正气”即是人体免疫力。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也对“消毒”的概念提出过独特的见解,李时珍认为,当瘟疫大规模传播时期,百姓回到家后需要将身上的衣服放入大锅中煮沸,这样才能“驱除邪气”,这一“驱邪”的做法毫无疑问和现代人高温消毒的理念相吻合。

无论是“正气存内”,又或是“大锅煮衣驱邪”,都能体现出中国古人的智慧。



再创辉煌本人


古代遇到瘟疫,没有口罩,但和现在社会一样也有隔离手段,就是封村,没有现在的什么酒精,BS消毒液,只有石灰。用石灰粉撒路。古代朝廷有赈灾,开设粥场,药场,将中草药用大锅熬成汤,每人一勺用来祛病强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