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手握30万精锐,苦战八年,为何没能恢复汉人天下?

t815856169


当吴三桂一怒为红颜降清之后就丧失了正义,当他一路当鹰犬杀人无数,最后用弓弦勒死,自己曾经的主人永历帝时,可以说是不忠不孝丧尽天良,如果由他来主政天下就要大乱,人心尽失,天都不助,岂有成功之理。吴三桂不是不北上,而是不敢北上,北上都是平原,平原有利于骑兵作战,八旗骑兵是名满天下的,虎狼之师。而吴三桂驻守山海关和清军打了多年仗深知八旗骑兵的战斗力,硬碰硬不是上策。仔细看看吴三桂的进攻路线便知,兜兜转转都在大山里面。吴三桂也是个人精,但的确不应追到缅甸杀了永历,养寇自重才是上策。

首先,没有任何人会为已经灭亡的国家复国,毕竟是自己九族的生命去赌的。还有就是郑经是占台湾,如果他出兵肯定是打福建,但是福建是耿精忠的,这样他就没有出兵的点了。而且郑经是反清复明,而三藩不想复明,本来就投降清了,还复明不是等着让人清算吗?所以三藩只想恢复汉人江山,但是谁当皇帝又是个问题了,还有就是胜负其实主要看吴三桂,可以说全国打仗最差的就是福建人,体格小,民风也不强悍,人口也不多,又不富。

所以耿精忠打输是理所当然的。自古云贵川就有狼兵之称,民国时候的桂系,川军为抗日付出了极大的贡献。尚可喜也看出胜负在于吴三桂,而不在于多他那几万兵马。关键一战在湖北,吴三桂打下湖北就可以,湖北四通八达,上可进犯粮食大省河南,右可进犯经济命脉江南,而且打下湖北对耿精忠压力也会没那么大,清军肯定集结兵力反扑湖北,这样耿精忠可以乘势收复失地拿下浙江。同时也形成了包围圈逼尚可喜起兵打江西。所以不能等,要在清没集结好兵力时拿下湖北这个中国心脏,也就是三国时期的荆州。

吴三桂的确是个人才,但他只有战术眼光,没有战略眼光,当初吴三桂如果抗清,估计很多投降清朝的将领也会动摇不一定会反叛,当初吴三桂年轻有为,身体健康,其实当时也有功成名就,改写历史的能力,但吴三桂实在聪明过头了,他一直有一个皇帝梦,但不实事求是,总想得渔翁之利,不费太大的代价,换来最大的回报,他总想其他人和八旗两败俱伤,伺机而动以图再起,其实他想错了,而他的决策正好犯了兵家大忌,结果满清八旗利用汉人不团结的心理,各个击破,五个手指头再也捏不成一个拳头👊了,到了晚年身体不行了,又觉得虚度青春,不想留遗憾,造成他一统江山大业,急于称帝,结果白忙活一场。

郑成功和吴三桂都是短视的,郑成功当年打到南京的时候,把清军主力全部击溃,可能他们也没想到清八旗是这么弱,然后就在那狂欢了,而且这个狂欢持续了三个月,让清朝有足够时间重新收拢失散的部队,发起了反击,更搞笑的是清军反击开始的时候,郑军很多人是拿着酒杯被杀死的。后来郑成功后人在三藩之乱的时候偷袭福建三藩后方,你还别说他没考虑,他就是觉得三藩实力比八旗强才这么搞的,有三藩在的一天,台湾郑家基本就没可能存活。

郑经真是满清的“贵人”啊,第一私通弟弟乳母,间接气死了老爹,为满清除一大患。第二,“配合”清军夹击耿精忠,逼降一藩,去了吴的一大羽翼。第三,40岁早早挂掉,留下一个烂摊子,为满清平定台湾创造良机。难怪康熙善待郑氏后人。关键胜负手就在于吴三桂,吴三桂本身就是个目光短浅的人,所以他压根不敢赌长江以北,他最开始估计就是想起兵抗削,如果康熙给他一个铁帽藩王,他估计立马就服软称臣!吴三桂这叫进退无据!在朝廷执意削藩的时候,他的选择只有两个,一是退交出云南换个世袭王爵,二就是放手一搏推翻清庭,其他的折中都没意义!

吴三桂才不傻,别看占了那么多底盘地,根基没扎下来,再往北去,平原地带对八旗兵,更没胜算,只能停下来站稳再说,只是猪队友太坑,也怪当时的格局就是这样,不然南明时就可以把满清收拾了,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了,都怕再成岳飞徐达,谁都不想给别人卖命了,只能是被外族统治。他骑兵的决心也不是很大被逼的,他这个杀掉永利皇帝,起兵还没决心,能赢才怪,这然后又犯了南明一样的错误互相内讧这就是杀掉永利的最大失误又是群龙无首互相不服,个人感觉这清的运气是真好,从他在关外的萨尔浒再到入关这个势头都是对他有利都是汉人自己内讧。

吴三桂先是忠于大明的,南方那么多诸侯、将帅硬是持观望态度没几个支援京师的。他选择带兵走山海关回援,偏偏带兵走到半路得到崇祯帝自杀的消息。又不愿臣服于流寇草莽,关外又是满人的大军,选择了投降满人,灭李自成。撤藩在即,不数日钦差己到,对于自己一直被养的身份与地位,吴叛将却浑身不自在了,浑身自在到浑身不自在就好像黄昏到黎明的瞬间,这对于首领还可以接受可对于一群黎民百姓来说速度还是难以接受的,况且既是发配到离吴叛将呆的山海关这么远的云南,也足见清人对吴叛将的为人的不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