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停尸房员工午睡时被误烧火化?真相在这里

法国:停尸房员工午睡时被误烧火化?真相在这里

我今天被朋友圈的一则消息震惊了,法国疫情慌乱成这个样子了吗:

法国:停尸房员工午睡时被误烧火化?真相在这里


转发的原文说:

法国:停尸房员工在午睡时被错误地火化

一名停尸房员工今天早上被其一位同事意外火化后死亡。根据巴黎的消息来源,现年48岁的皮埃尔(Pierre)连续工作16个小时后决定在担架上小睡一下,悲剧发生了……

下面还附了法语的原文报道截图。一共截了五张图,把报道全文都截了,包括一张冷冻停尸房和工作人员的照片,看上去很确凿的样子。

法国:停尸房员工午睡时被误烧火化?真相在这里


那么,这耸人听闻的事情到底是不是真的呢?

下面给大家说说我分析和挖掘的真相。


第一步·存疑:编得也太不严谨了!

不管你们信不信,反正我第一眼看到这个消息是怀疑的。

理由有四:

1,停尸房的工作人员会选择在放尸体的担架上午睡吗?

这个问题就好像在问,验尸官会不会端着饭盒趴在尸体解剖台上吃午饭?医院护士会不会躲到停尸间去休息?外科手术大夫会不会躺在手术台上闭目养神?……

我们会不会对专业人士的工作环境太缺乏了解,也太缺乏想象力了啊。

谁没有个办公桌、没有就餐区、没有休息室的吗?非得要吃喝拉撒睡全在工作台上,还非得哪里瘆人选哪里?


法国:停尸房员工午睡时被误烧火化?真相在这里


2,执行焚化工作的人有可能把一个活人推进焚化炉吗?

你以为没有死亡证明书、没有火化手续、没有家属或相关人员签字、没有骨灰后续领取安排,就能随便烧哦?

法国我不知道,但在中国,烧完了,骨灰盒名字还要与遗体名字及焚化炉号相对应呢。

躺着的皮埃尔是他们的同事,而且没死,请问这个焚化工作是“天黑请闭眼”执行的吗?

3,退一万步说,皮埃尔就躺爱躺担架上,同事就是无视焚化手续,但皮埃尔不会醒的吗?

虽然我们都没有在停尸房工作过,但你设想一下这个场景:你的同事在沙发上午睡,你把他连人带沙发推去厨房,要把他塞进冰箱,你告诉我,你认为他会不会醒过来?

4,法国新闻报道里出现“皮埃尔(Pierre)”,就好像中国新闻里出现“小明”一样不严谨

一般的新闻都会报道完整的姓名,很少去掉姓只写名。

更何况,Pierre这个名字太大路货了,经常出现在法语的笑话、歌曲、童谣、故事……里面,相当于中国的“小明”。

你见过CCTV新闻联播报道“小明”的事情吗?


第二步·搜证:假新闻经过剩饭炒三遍,还是有人吃

我看了一下法语原文截图的标题,翻译过来确实没错,就是“法国:一名停尸房员工在午睡时被错误地火化”。

于是我开始上网查证新闻来源。

一搜关键词,查出来是旧闻:同样的消息早在2019年1月、2018年4月、2018年9月,甚至2017年12月,就已经在网上出现了,这并非发生在现在全球新冠疫情中的新闻。

法国:停尸房员工午睡时被误烧火化?真相在这里


法国:停尸房员工午睡时被误烧火化?真相在这里


法国:停尸房员工午睡时被误烧火化?真相在这里


而且读一读这些报道,就发现其中也有辟谣帖,指出这完全是一个假消息:

法国:停尸房员工午睡时被误烧火化?真相在这里


原来,这不但是剩饭,还是假新闻。

又是来自恶搞网站 “世界每日新闻报道”(World Daily News Report)上的编撰故事。

这个网站专门发假新闻,美其名曰讽刺恶搞,其实总是广为流传,还被翻译成各种语言的版本,实在是混乱视听。

在这个“停尸房员工被误烧”消息的英文原版中,主人公是48岁的亨利·保罗·约翰森(又是这种大路货的取名方式,“小明·小强·老王”的低配组合)。

消息里居然配有当事人的一张照片:

法国:停尸房员工午睡时被误烧火化?真相在这里


根据多处新闻源核实,这张照片主人其实是美国佛罗里达州的一个县警,名叫Christopher Plumlee(你瞧瞧这才是爹妈取的真名)。身为警察,他却因为2015年醉酒超速驾驶被逮捕,所以上了新闻。

搭配政法新闻的内容看,这张照片确实太魔性了。

而朋友圈中文假消息里用的那张照片,也来自英文原版,但其实是2012年的一张新闻图片,一位女性法医工作者和尸体冷冻库。

总结一下,我制作了一张这条假新闻的不完全传播路径图,显示如下:

法国:停尸房员工午睡时被误烧火化?真相在这里


读这张图我们不难发现,不论有多少人站出来辟谣,吸引眼球的假新闻还是会一如既往地传播下去,持续死灰复燃。


结语:运用我们的理性,拒绝无脑接收


法国:停尸房员工午睡时被误烧火化?真相在这里


虚假新闻,其实从新闻行业诞生以来就存在。只不过随着社交媒体的日益发展,现在的网络假新闻越来越防不胜防。

去年底的一个新闻行业会议上,全球几大媒体负责人聚在一起开会,都不得不讨论如何“网络新闻打假”。专家们探讨说,未来不仅要有审查虚假新闻的人工团队,还要通过机器AI的方式来对深度伪造的内容进行自动识别。

但在AI帮我们甄别之前,目前对普通读者来说,最危险的问题在于:新闻内容越来越视觉化,所以接受起来不费思考,越容易导致转发传播假新闻。

随便截个图,就可以说是“现场”情况;随便找一段不相干的视频,配上文字,就移花接木成了“真相”,而且我们的潜意识还真这么相信了。

大脑其实跟肌肉一样,只有多训练、多运用,才会灵活有力。所以面对网络新闻,我们要多运用理性判断,在相信之前,先思考甄别。

即使不能走到“求证”的这一步,也一定要保持“存疑”的第一步。

谁说都不能轻信,我以上写的你也别轻信。自己思考一下,再下结论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