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歲獲世界級大獎,張益唐:還好我不在中國,不然取不到這個成就

2013年5月,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名字突然轟動了整個數學界,他在世界數學界最負聲譽的《數學年刊》上發表了研究文章,證明了無窮多差小於7000萬的素數對是存在的,從而在孿生素數猜想這一全世界無人能實質推動的數論重大難題上,邁出了革命性的一大步,成為了破解數學領域最著名猜想之一“孿生素數猜想”的核心人物,59歲成功獲得世界級大獎麥克阿瑟天才獎。

然而,在取得這一重大突破後,他卻語出驚人,在接受採訪時稱自己還好沒留在中國,不然不可能取得這一巨大成就,被網友們斥為“白眼狼”。此外,他是北大才子,1985年北大本科畢業後,被國家公派出國,卻一去不歸,最後更是寧願在美國端盤子,也不回國做教授!他就是張益唐。

59歲獲世界級大獎,張益唐:還好我不在中國,不然取不到這個成就

一、23歲成為北大數學才子

1955年,張益唐出生在上海的一個書香門第,他的父親是電氣工程方面的教授,母親則在機關工作,過著讓人羨慕的童年生活。張益唐天資聰穎,從小就對數學情有獨鍾,他還是個孩子的時候,就喜歡上了數學上的各種符號、公式,總是自己一個人在家裡寫寫算算。

15歲時,張益唐與母親一起去了農場,後面又轉到了一家鎖具廠當工人。直到1978年,在幾個月的拼命努力下,張益唐自學完了所有高中物理和化學,以優異成績考上了北京大學,成為了北大數學系78級的一員。

59歲獲世界級大獎,張益唐:還好我不在中國,不然取不到這個成就

他是一個很有才華的人,在北大的幾年如魚得水,做過學生會主席,還喜歡演講、文學與籃球,尤其他的數學天賦更是讓同學們羨慕不已,他不需要通訊錄,就可以把大家的生日全都記住,因此在北大收穫了一份良好的人緣。

在大四的時候,張益唐選擇了較為深奧的數論作為他的專業方向,本科畢業後,他又順利留校,師從我國著名數學家潘承彪教授開始學習解析數論,這段經歷為他日後的成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59歲獲世界級大獎,張益唐:還好我不在中國,不然取不到這個成就

張益唐碩士畢業照

二、美國留學,畢業後打工餬口

1984年夏天,美國普渡大學的代數專家莫宗堅來訪北大,一直對張益唐青眼有加的北大校長丁石孫覺得張益唐若能出國深造,將來一定會有一番了不得的成就。於是在丁石孫的推薦下,張益唐作為了公派自費生前往美國攻讀博士學位。

最開始,張益唐在美國普渡大學的博士生涯異常順利,他僅用了兩年時間就完成了博士論文。然而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因為張益唐在論文中引用了許多導師的理論,結果有一個由莫宗堅證明的引理後來被他認為不一定正確,這對師徒之間的關係開始變得微妙。

59歲獲世界級大獎,張益唐:還好我不在中國,不然取不到這個成就

由於這件事情,原本兩年就能夠拿到的博士學位,被硬生生的拖成了7年,博士畢業時,張益唐已經37歲了。更加嚴重的是導師莫宗堅不給他寫推薦信,在國外如果導師不寫推薦信,這個學生通常會被認為存在問題,比如說學術不端、能力低下,所以張益唐畢業後的求職路可想而知,沒有學校願意用他。

最後為了維持生計,張益唐只能打工餬口,他做過快餐店收銀員、外賣小哥、汽車旅館零工等,忙的時候還要負責端盤子、刷盤子。當張益唐的經歷被非常看重他的丁石孫得知後,丁校長邀請他回北大任教,可誰知他卻拒絕了,寧願在美國過著這樣的日子。

59歲獲世界級大獎,張益唐:還好我不在中國,不然取不到這個成就

三、堅持數學夢想,58歲一鳴驚人

1999年,在一位北大校友的幫助下,張益唐得到了新罕布什爾大學的講師職位,然而這份工作卻沒有正式編制,薪水很低不說,還十分不穩定,但這畢竟是一個好的開始,讓他能夠安心進行學術研究。

在此之後,張益唐一邊低調的任教,一邊沉浸在自己的數學研究當中,直到他取得“孿生素數猜想”的重大突破並跳級直升教授後,人們才知道,原來北大數學系還有這樣一位“掃地僧”。2016年,張益唐出任美國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數學系終身教授。

59歲獲世界級大獎,張益唐:還好我不在中國,不然取不到這個成就

中國科學院院士王元曾這麼評價張益唐:

張益唐教授有高尚的品德和魅力,他真正做到了淡泊名利,幾十年裡默默耕耘,始終關注著大問題的進展,時刻想著攻克大難題!

按理說,這樣一位不忘初心,堅持數學夢想的學者理應受到我們的尊重。然而他的那段話卻著實讓人傷心,給人的感覺似乎只要他在國內就不會取得這樣的成就一樣,這真的很難讓我們對他升起好感,更何況他在美國那麼艱難的環境下,還是他曾經的北大校長、老師、校友不遺餘力地幫助他,他的說辭不免讓人感到無比心寒,做人最重要的便是不能忘本啊!

59歲獲世界級大獎,張益唐:還好我不在中國,不然取不到這個成就

後來當這件事情傳開後,張益唐又在一次採訪中換了一個說法,他稱中國現在發展得越來越好,自己也在考慮是否要回國發展。

不知道對於張益唐教授要回國發展,你是否支持?歡迎評論。

歡迎關注胡侃教育,獲取更多新鮮有料的教育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