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男孩偏弱”,“女儿接班”成风尚,有什么心理学背景?

中国社会“男孩偏弱”,“女儿接班”成风尚,有什么心理学背景?


二代接班的难点不是技术性问题,而是“亲子关系的默契”。



改革开放40年,第一批企业家渐渐步入老年,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进入交接班的历史时刻。


在中国 300 万家民营企业中,约有90%为家族式经营,其经济总量在GDP中的比重已超过 60%。因而民企换代接班,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国经济的发展。


但是有研究报告则显示,在作为样本的182个中国最好的民营企业家中,有高达82%的第二代,属于不愿意接班或非主动接班。专家预估:我国将只有30%的民营企业最终由二代接班。为什么让二代想接班这么难?


但是,近年来一个现象日益明显:由女儿接班的例子屡见不鲜。那么,为什么女儿接班,渐渐成为了新风尚?这其中有哪些社会心理的变化?


中国社会“男孩偏弱”,“女儿接班”成风尚,有什么心理学背景?


01 中国社会“父亲缺位”导致当下男孩整体偏弱


《中外管理》:近年来,有不少民营企业由女儿接班。似乎儿子更希望“做自己”,导致接班难度大,但女儿更愿意成为父母的“贴心小棉袄”,接手家族企业。那么女儿接班的背后有什么社会心理背景?


孙红梅:我认为可以从两方面来谈。一方面是由于接班群体中独生子女居多,只有女孩的话就只能是女儿接班,别无选择;另一方面,中国社会的“父亲缺位”导致当下男孩整体偏弱。


一代企业家,有一部分是夫妻共同创业,还有很大一部分是父亲在外创业打拼,母亲承担大部分抚养义务。那么,父亲在家庭中的状态就是“缺位”。男孩在成长过程中,如果身边没有一个男性榜样可以学习,妈妈又比较强势,身边照顾他的人,比如:保姆、老师又常以女性为主,那么男孩子的性格就会偏向弱势。


目前,中国社会整体状态都是女性偏刚,男性偏柔。


中国社会“男孩偏弱”,“女儿接班”成风尚,有什么心理学背景?


特别是,在物质条件优越的家庭下长大的男孩子,通常是什么都不想管,他们很容易呈现没有责任感、没有上进心、没有需求的状态。因为他从小到大,需求还没有出来就已经被满足了,甚至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没有欲望。同时,他们更多地呈现了我行我素、追求自我意志的一面,这与对他的原生家庭的亲子关系、养育模式、教育等因素息息相关。


而女儿呢,在家庭中的依从性相对更高一些,她们也更愿意为家庭考虑,有韧性和有责任感。特别是她们会受母亲的影响,在家庭中有更多的担当。同时,女儿天然更亲近、更体贴父亲,也更容易与父亲交流。特别是女性具有的性格特质,其包容力、沟通能力、抗压能力都更强,因此她们在组织中能建立起更好的关系。


中国社会“男孩偏弱”,“女儿接班”成风尚,有什么心理学背景?


02 二代接班难?难在情绪的“对接”


《中外管理》:现在许多二代呈现出不愿意接班,或者被迫接班的状态,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孙红梅:首先,这些二代接班人在成长过程中,实际上比较缺乏父辈的呵护和爱,他们与父母之间的链接其实很弱。特别是当孩子处于青春叛逆期时,没有父母的陪伴,他们在三观上没有受到父母太多的影响,甚至他们感受不到与父母精神上的交流,觉得自己是父母用钱堆出来的。事实上,孩子更需要的是父母的陪伴、呵护、关注,哪怕是争执,都是一种交流。


而一代企业家认为,努力打拼、给孩子创造最好的物质条件,就是表达爱。有位二代接班女孩对我说:妈妈让我每天吃一个苹果,可是我不喜欢吃苹果想吃香蕉,但又不能违背她的意愿,那样她会不高兴。于是,这种爱就变成了一种捆绑和控制,

这就是“为孩子好”和“对孩子好”的区别。


中国社会“男孩偏弱”,“女儿接班”成风尚,有什么心理学背景?


遗憾的是,大部分父母的“为孩子好”,更多的是在弥补自己内心的缺失,并没有看到这个孩子的真正需求。所以,在接班过程中,孩子的开拓创新在父辈眼中就是“激进”,于是就要把手里的风筝线往回拽,就要干涉孩子,如果给了建议还不听的话,就要管控。


此时,孩子对于父辈的建议就非常反感,甚至会产生激烈的冲突。事实上,这背后更多的是情绪的表达:我需要你管的时候,你不管我,现在需要我来接班又对我指指点点,你关心过我的感受吗?你信任我了吗?甚至,这时有一种“青春期延后”的逆反心理状态。但通常二代们不会意识到自己有逆反情绪,只觉得是在坚持自己的判断。


我曾经与一对处在接班过程中的母女沟通过。母亲说:女儿要签的那个合同是人家给她下的套;可女儿坚持认为,是母亲不信任她的能力。我后来问她:如果抛开所有情绪,你觉得母亲的建议对吗?她说:母亲是有道理的,那个合同确实有瑕疵。


可见,接班矛盾有时不完全来源于具体问题本身,更多是来源于背后的情绪。所以,二代们这时往往有两个诉求:第一,不要用你的情绪来控制我;第二,你要无条件地支持我。但父辈认为:我把企业交给你来经营,只是想帮助你,是真心为你好;而孩子感到的却是“你在控制我”“不信任我”。


因此,所有的亲子关系若想有良性的沟通,首先双方都要把情绪去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