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满清八旗骑兵的战斗能力在多尔衮领去世以后呈现跳水式的下降?

自卑虎


八旗的战斗力下降,有满清贵族主观上的恶政和驻防八旗制度导致,也有客观上八旗兵丁减少所导致。

主观上的恶政和驻防八旗制度

八旗属于以打仗为营生的军事组织,打仗目的就是为了掠夺。掠夺的对象包括,财物,土地,人。这也是入关之前支持着满洲八旗以劣势兵力能屡次歼灭明军主力部队的重要因素,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完全将上层乃至下层的军官士兵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出来。

然而入关之后,明朝政府垮台,这回清朝成为了江山的主人,这时候顺治、康熙才理解到治理天下的不容易。既然是天下之主,那么八旗也理应负有维持秩序为天下表率的责任。然而多尔衮从顺治元年开始,三次颁布圈地令,虽本意是将“无主之地”分封给八旗将士(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的十五堂课》),但很快就演变成八旗在京畿强占民家良田的恶性事件,后来又发生了各地驻防八旗强占当地民田的情况。圈地令也和剃发令,投充法,逃人法,禁关令,屠城并成为清初六大弊政。

摄政王多尔衮

其实这就是八旗没有完成身份定位的转变,觉得费这么大劲打下了江山,就是为了抢土地,过上地主的生活。由于此时天下初定,已经没有可以和清军匹敌的势力,所以这些八旗兵也很快就失去了目标,而把抢掠财物和土地作为人生第一目标,说白了相当于重蹈了李成梁治下辽东军的覆辙,这个是封建军阀自身的局限。既然地有了,人生目标满足了,那还战斗个啥?

除了这个原因之外,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八旗驻防制度。顺治年间,清朝还没有形成系统的驻防制度,但是已经出现了在全国多个要塞和重要城市驻守八旗的习惯。其实这种制度相当于把八旗兵化整为零,像洒胡椒面一样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大城市中。但是这样一来,兵力得不到集中,而且驻防军负责的是城市的治安维持,渐渐的也失去了野战能力。不过总的来,康熙之前的驻防八旗兵还不算多,属于次要原因。

北京城内的八旗分布和荆州的八旗满城


不可忽视的八旗兵丁减少问题

一直以来,其实大家还忽视了一个重要事实,那就是满洲八旗在入关后,兵丁反而呈逐年减少的态势,也导致了八旗兵力严重不足从而导致和南明的作战中力不从心。这个就不是多尔衮的问题了。

据《清初编审八旗男丁满文档案选译》记载,入关前,满洲八旗三百一十个牛录,按每牛录二百丁计,当有六万二千男丁。顺治五年时减少到五万五千三百二十丁,减少了六千六七十丁,顺治十一年的八旗编审男丁册载称,满洲八旗只有男丁四万九千六百六十丁。作为条件优厚的统治阶级,这样的人口减少是非常惊人的。这其中主要是长年累月的战争和入关后的大规模天花瘟疫导致。也许瘟疫这个东西对于汉族这样分布广泛人口众多的民族算不得什么,但对于满族这么个人口较少的民族,可以算一次毁灭性打击了。相比之下蒙古八旗的人数也在减少,顺治五年有二万八千七百八十五丁,顺治十一年只有二万五千八百三十七丁,也减少了百分之十。和平时期,这种人口不增反降的态势实属罕见,也极大降低了八旗兵的战斗力。恐怕后来将绿营兵从60万裁减至20万也是出于统治便利的考虑,因为这么多绿营兵如果和八旗汉军一起反了,那可真是死无葬身之地。


纸上的宣仔


所谓跳水式下降就是说突然下降了很多,从一个至高点跌落到谷底。题目之所以这么问应该是在当年吴三桂造反的时候八旗兵不堪一击吧。非要说八旗骑兵战斗力下降是在多尔衮去世之后造成的,我认为原因有三点,统帅没了、目标没了,还有就是老兵没了。

统帅没了

满清八旗子弟兵在入关之前,战斗力可真是爆表啊,消灭李自成,张献忠等人,无人能挡,但是为什么在多尔衮去世之后,战斗力似乎下降到不可思议的地步。


首先就是统帅的问题。多尔衮确实会打仗,带兵十分厉害,而且不仅多尔衮,多尔衮手下或者副手们也都是带兵打仗的好料,别的不说,多尔衮的兄弟子侄,多铎、阿济格还有豪格,都是上将的人选。

先说多铎,可以说大清的江山,有一半都是多铎打下来的,当年多铎带领八旗子弟从北京出发,在征讨南明的路上被叫回攻打李自成,多铎带着大军一路达到了李自成的老家,在潼关一战中彻底击败李自成,随后多铎又带兵攻击南明的弘光政权,势不可挡。

再说阿济格,阿济格带领大军达到了南京城下,彻底消灭了南明的政权系统,从这个时期开始,长江以北才都是大清朝的地盘。

还有豪格,豪格是皇太极的长子也就是多尔衮的大侄子,豪格能征善战,带领大军击败了张献忠的兵马,传言中更是射杀了张献忠。

有这几位猛将跟着多尔衮一起打江山,八旗骑兵怎么可能不勇猛,但是后来多铎得了天花去世,阿济格因为太浪也销声匿迹,豪格更是因为在皇太极去世之后和多尔衮争夺皇位而被打压,最终去世。

失去了这么多帅才,后来接任的将领都没有前面几位这么厉害,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自然部队整体战斗力就下降了。

目标没了

多尔衮活着的时候,特别是入关之前,是满清战斗最激烈的时候,而多尔衮激励将士最好的方法之一就是告诉他们,打完之后,整个江山都是我们的,你们都可以分得土地钱粮。

这种激励,让军队里面的人们充满了渴望,对整个天下的渴望,因为他们也认为,天下打下了就是他们的,在这种激励之下,大清八旗铁骑的战斗力自然爆表,因为一旦他们松懈了,辛苦打下来的土地就会被周围虎视眈眈的李定国、郑成功等人吃掉。

但是当大清入关之后,他们觉得该打的仗都打完了,是时候该放松了,再加上多尔衮的趋势,没有人再那么严格的管理,他们开始在北京置办豪宅,不断地扩大自己宅院的范围。

因为他们之前的舍生忘死,所以才有了大清的江山,因此政府也不好怎么组织,一旦贪图享乐,军队的整体素质自然下降,他们的目标再不是打胜仗好去分天下了,而是已经变成怎么更好的分天下了,怎么还能有太高的战斗力了呢?

老兵没了

老兵是谁呢,就是当年跟随多尔衮打天下的那些士兵,但是多尔衮去世的时候,大清入关已经七年了,再加上之前打仗的念头,已经过了十多年了,当年那些青葱少年也都变成了有家有业的老年,八旗部队也增添了很多血液。

到了吴三桂反抗的时候,更是过了三十多年,最早的一批开国部队,早就没人了,新加入的八旗子弟都是娇生惯养的世家子弟,没打过什么大仗,怎么能够将他们和那些开国功勋相提并论呢?

结语

多尔衮确实有带兵的天赋和才能,大清入关之后的部队因为丧失了动力,缺少了铁血的领导,自然而然战斗力就会下降了。


关注小太阳,每天都有新鲜的历史知识双手奉上哦。


小太阳D


努尔哈赤建立八旗制度之前,建州女真人打仗其实很垃圾,完全是菜鸡互啄。




举个例子,万历十三年(1585年)四月,努尔哈赤率绵甲兵50人、铁甲兵30人,再加上他自己,一共81人征讨女真哲陈部。

出发不久后,消息泄露,跟努尔哈赤有仇的五个女真人寨子组成了一个八百人的联军尾随努尔哈赤,准备偷偷包围,一举消灭他。

努尔哈赤当时有一定的军事涵养,知道部队行军一定要留暗哨,以防被人偷袭,所以他就留了一个后哨。但是留了后哨也没用,当后哨发现敌人时,然后就发生了如下搞笑的事情:后哨看见了敌军,打算跑去告诉努尔哈赤,结果跑过头了,没找到人。而努尔哈赤认为安置了后哨,于是他就放心大胆地往前走,根本不管后面情况如何。当努尔哈赤发现自己被团团包围后,为时以晚,想跑都跑不了了。

努尔哈赤的两个远房亲戚札亲和桑古里见此情形,脱下身上的铠甲,直接就跑路了,其它士兵见状也是乱作一团,赶紧脱掉铠甲跑路。把努尔哈赤气的不行。

不过这场小规模战斗,努尔哈赤最终还是打赢了。因为努尔哈赤的部队菜,对面的八百女真联军更菜。努尔哈赤见敌军杀来,也知道自己跑不掉,就与其弟穆尔哈齐、近侍颜布禄,兀凌噶四人,以打群架的混战方式冲进敌阵,不要命的乱砍,打怕了敌军,最终击溃了八百追兵。

所以说,其实早期的建州女真人,打仗就像混混打群架似的,完全没有组织概念。

努尔哈赤后来之所以能崛起,之所以能一统建州女真各部。除了他很能打以外,主要在于他建立了严密的军队组织结构,他的部队与其它女真部相比,更像是正规军,而不是如乌合之众一般的黑社会团体。


也就是说,早期八旗兵之所以能打,其实跟女真人的野蛮习性没有太大的关系。八旗军的横空出世,与其说是女真人比汉人骁勇善战,倒不如说是努尔哈赤把女真人按照明朝军队的架构稍作修改,制度化、正规化了。

因为努尔哈赤长期在明军服役,熟悉明军的构架,而且他建立的八旗军事构架也有很鲜明的明军色彩,比如牛录和甲喇这两个职级都能在明军找到相应的如千户和卫所。包括八旗军整体组织,也是综合了金朝猛安谋克和明朝卫所制而来的。比如军户每户出一兵称谓正兵,其余称为馀丁,八旗中也是类似的抽丁制度。

明初的明军卫所之所以强大,其强大在于当时的卫所兵基本都是自耕农,每个军户都有一定的财产来置办装备,并且训练也好。而非明中期以后的军户大面积成为军官农奴的情况。

也就是说,相比于不断进步的八旗兵,明末的明军由于腐败问题,由一支制度化、正规化的军队,自甘堕落成了如乌合之众一般的混混团体。

戚继光的《纪效新书》里曾经说过,一支军队有没有战斗力,主要看组织纪律性。一支令行禁止的军队,在对付散兵游勇时,完全可以达到碾压的程度。

明军在退步,努尔哈赤的八旗兵在进步,八旗兵打明军,完全就是军队吊打黑社会,岂有不胜之理?

搞清楚了八旗军早期为什么那么厉害,下面再来分析八旗军的衰退,就很简单了。

八旗军入关后,特别是多尔衮死后,清朝为了杜绝皇权沦落的现象再次发生,就采取汉化政策,逐步汉化,也就是明朝化。朝廷由科举出身的文人控制,军人地位下降,尤其是旗主王爷的地位下降,基本上杜绝了骄兵悍将不服管的情况。

当然,军人地位再怎么降,皇帝也不可能把八旗制度撸掉,毕竟清朝的统治基础源于八旗制度,八旗不存在,清朝也到头了。所以入关之后,八旗的地位不如从前了,但制度还在,也就是八旗子弟的特殊待遇还在,相当于是朝廷掏钱,把骄兵悍将养起来了。

然而,成也厚养,败也厚养,当铁杆庄稼导致八旗兵不用再玩命后,由厚养衍生出来的慵懒溃败文化迅速导致八旗子弟丧失了战斗力。这种战斗力的丧失不在于身体素质的退化,而是在精神层面上的腐化。

当时的八旗军,其实就可以看作是明朝中期之后的明军。底层人捞不到好处,不愿意为朝廷卖命,中间阶层的人在有一定物质保障的前提下,小富即安,也不想卖命。至于八旗的上层人,早就沦为皇帝的奴才了,想找出一个能单独领兵的名将都很难。


当然了,也不是说八旗兵一进关,战斗力就直接堕落成了渣渣,不是这样的。康熙时期的驻防八旗的战斗力还是很强的。这帮驻防八旗不比驻京八旗,他们远离老家,在外地驻扎,若是战斗力不强,很容易会被当地势力消灭,这也就是所谓的居安思危。所以驻外八旗的战斗力,保持时间还是比较长的。

不过,驻防八旗在八旗军中只占少数,大多数的驻京八旗到最后,都变成了渣渣。

乾隆初年,面对八旗子弟战斗力低下,生活娇生惯养的情况,乾隆帝深感情况危险,曾经下令整治,但是效果不好。后来乾隆在财力不足的情况下,又主张削减旗人规模,让战斗力或者工作能力不足的旗人出旗自谋生路,等于是想用末位淘汰制度,激励八旗军重整士气。

本来这种精兵简政的思路没有问题,但是由于裁撤并没有一套明文规定的甄别标准,导致乾隆时期的裁撤仅限于汉军旗人和家族内已经没有做官近亲属的旗人,所以这次裁撤不仅没起到任何作用,反倒还加速了八旗的阶级固化。

有钱旗人越发有钱,更加沉迷享乐,穷光蛋旗人直接被取消旗籍,旗人集团的人才储备遭到严重打击。


到了嘉庆时期,嘉庆皇帝又想整顿旗务,他当时想出一招方法:让京师的八旗子弟前往满洲八旗的起源地赫图阿拉屯垦,希望通过让这些人体会传统的渔猎生活,提高这些人的意志品质和劳动能力。当然,为了吸引八旗子弟前往东北老家,嘉庆还开出来了利诱条件,即垦满五年者,授予五品顶戴,朝廷选官择优录用。

但让嘉庆没想到的是,圣旨下发后,应者寥寥无几,京师的八旗子弟从乾隆年间就开始沉迷玩乐,根本不想脱离京师。大量京师的旗人认为在赫图阿拉待上五年,足以要他们的命。因此这些人集结起来向嘉庆进言,希望嘉庆停止这种“危险”想法。

后来嘉庆被搞烦了,就下定决心,采取抽签的方式让八旗子弟去关外重地。最终有三千多八旗子弟被选中,送到了关外。

听到这个消息,直接负责管理赫图阿拉的盛京将军立马慌了神,因为这些八旗子弟家里在京城都是有背景的,万一他们真的在赫图阿拉种地累死了,则其在京师的家人必然会通过各种渠道向嘉庆告状,到时候自己肯定倒霉。所以盛京将军就把屯垦的地点改在了生活条件比较好的沈阳城外,并且他还雇佣了一批仆役,并设置了厨房,以满足京师来的八旗大爷的吃饭和洗衣需求。

不过尽管如此,来的这三千八旗子弟,还是嫌日子苦,用当时盛京将军的话说,从京城来的八旗子弟就是一群流氓,这帮人把朝廷给他们的土地租给汉人流民,而他们自己则拿了钱去吃喝嫖赌,变成了地方一害。关键是这帮人还都是家里有背景的人,盛京当地的官员还不敢管。

自此以后,嘉庆帝意识到八旗制度的崩坏是不可阻止的了。



而到了道光、咸丰时期,情况更严重。八旗腐化问题已经不能拿到朝上讨论了,因为谁再讨论八旗问题,谁就是在砸八旗子弟的饭碗。而八旗子弟或多或少在朝廷内都有一定关系,拥有更好的同皇帝的进言渠道,因此即便有一些比较有见地的满洲亲贵认为应该整顿八旗子弟了,也会立刻遭到既得利益集团的声斥,攻击这些人是在妖言惑众,动摇大清朝国本。

所以总而言之,八旗兵的战斗力之所以会迅速下滑,关键就在于八旗固化了,八旗子弟不用卖命也能吃香喝辣,而需要往上爬的人又挤不进八旗。再加上八旗子弟利益又是一致的,不允许外人议论,尤其是汉人对八旗的非议。因而八旗的堕落就不可避免了。


Mer86


满清八旗兵的战斗力,确实曾经辉煌一时。其顶峰,是在入关霸占中原之时。而当时的八旗兵总司令,正是不是皇帝胜似皇帝的多尔衮。

八旗兵入关时,一共有多少兵力呢?

作为一个汉人,这个话题说起来十分汗颜。八旗中每一旗的人口,平均大约13万人,包括男女老幼,老弱病残;而每一旗的士兵,大约2~3万人。

也就是说,八旗的总人口只有100多万,八旗兵的总兵力只有15~20万。

正是这点人口,硬是击退了汉人的李自成和南明,占据了中原。

当时的八旗兵的战斗力,由此可见一斑。

但是到了晚清咸丰年间,洪秀全在广西发动太平天国起义,迅速席卷大江南北,占据了半壁江山。当年曾经不可一世的八旗兵,已经变得不堪一击。清廷无计可施,只能绕开正规军八旗兵和绿营兵,让各地官绅自主创办团练,以此抵御太平军。最终,把八旗兵打得丢盔弃甲的太平军,被曾国藩创办的湘军所击败。

可见,晚清时,满清八旗军的战斗力已经远远不如汉人的军队。

前后对比,八旗军的堕落是断崖式的。

其实,八旗军自从康熙年间就开始堕落了。为什么堕落呢?

这与多尔衮的去世与否没有任何关系,而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为什么?因为满清取得江山后,作为元勋的八旗子弟,从此过上了吃喝玩乐的幸福生活,意志软化,能力退化,直至堕落为干啥啥不行的纨绔子弟。

康熙年间,吴三桂等三藩起兵。康熙评定三藩,原本打算使用八旗兵,但是发现八旗兵已经烂透了,便不得不使用以汉人为主的绿营兵。也就是说,平定三藩的仗,已经与八旗兵没有什么关系了。

那么,绿营兵是否一直坚挺呢?当然没有。到了乾隆年间,绿营兵也烂透了。

当时,几乎所有军营都在吃空饷。比如,明明是一百人的编制,实际上只有60人,但从朝廷领取的却是100人的军饷。

而那60个绿营兵,也是吊儿郎当,根本不会正常训练,纯粹是混个吃喝。

当时的八旗兵呢,只能比绿营兵更烂。

所以说,事物是不断变化的。曾经的八旗兵何等雄壮,最后又是何等糜烂。

世事万物,没有一成不变的,不能变得更好,就会变得更差。


趣谈国史



八旗战斗力在多尔衮执政后期没有呈现跳水式下降啊。


比如清朝敬谨亲王尼堪在衡阳城下已经击败李定国了,但是见李定国撤退,贪功率领少量精锐骑兵追击李定国,结果被包围,左右都劝尼堪突围,但是尼堪表示自己是宗室,宁愿战死也不能撤退,结果就这么战死了。而且史料记载,尼堪追击李定国,“昼夜疾趋二百三十里”,可见八旗骑兵军事素质无论如何也没有“跳水式下降”的地步。


而与此同时,当时在郑成功军中的西方传教士利胜的日记里也记载了郑成功部被清军击败的惨状:


“只有他(郑成功)和一些人从狂烈的洪流中逃生而出。……其余的入都死了,他们被残忍的鞑靼人砍成碎片。”


以上案例都证明八旗士兵战斗力在入关后有下降不假,但是要说“跳水式下降”就太夸张了。


而且清朝非常严苛的军法制度也使得八旗战斗力下降不可能特别快,因为衡阳一战,尼堪被李定国杀死,清朝对此的处理方案是随尼堪追击李定国的八旗士兵“弃主崩溃者,即就彼处正法。”


当然入关后,清军战斗力是有所下降,除了自身腐败堕落以外,客观原因也是因为八旗分兵的缘故。


事实上按照《满文老档》史料记载,我们大致可以把八旗中普通士兵、战兵和精锐士兵比例估算出来,按照《老档》,每100人,40%是战兵,10%是精锐士兵,也就是互联网所说的“白甲兵”,而当时八旗最基础人数单位是“牛录”,一个“牛录”出兵300—100不等。


也就是说清军入关时十五万军队里,大约有战兵6万,精锐士兵1万5千人。这7万5千人当然已经是东亚最强的军事集团,但是清军入关后收编明军、农民军,军队数量一下子就扩大了何止十倍。



而此时八旗士兵就从战争主力变成了军队里的督战队或者监视者,可能入关后清军一位将领领兵十万,但是这十万人里9万8千人是之前的明军和大顺军改编,只有2000人是原来的八旗士兵。


这么一来,南明军、大西军与这样清军交战时自然感觉清军战斗力下降了。


这是有实例的。


大家知道江阴抗清运动,但是可能不了解江阴抗清运动是怎么发生的。


最开始江阴其实是没有经过抵抗就投降了,而清朝只派了一个县令以及两名满人士兵就基本控制住了整个江阴县城。



无论是士绅还是老百姓都非常惧怕传说中的“满洲兵”,剃发令下达后,江阴满城老百姓都不愿意剃发,于是大家去求县令收回成命,结果清朝任命这个县令对江阴求情的士绅老百姓破口大骂,还威胁要清廷派军队过来收拾江阴刁民,江阴老百姓忍无可忍,终于抗清起义了,一直到江阴老百姓处死县令,抓住那两个满兵才知道那两个所谓的“满洲兵”根本不是满人,是苏州衙役假扮的。


从这个事例大家就应该可以想象当时清军里八旗士兵被“稀释”到了什么程度。


我再说一个事例,明朝萨尔浒之战主将杜松,他手下军队有两万多人,可是明朝史料表明,这两万多人里杜松真正依靠冲锋陷阵的不过1000家丁。


假设杜松突然军队数量达到十万,可他的家丁数量还是1000,那么这是不是等于杜松军队战斗力下降了?


明白了这一点,我相信就能明白为什么清军入关后看上去好像军队战斗力下降了。


兰台


不知道楼主说的是不是多尔衮死后一个时期内,八旗军战力不佳?其实八旗军在康熙乾隆还在平定蒙古回民,不能说跳水式下降。

但是多尔衮时期清军确实主力受损。这和多尔衮用兵有关。

多尔衮平定天下,是四处用兵。其中阿济格带兵平定青海西藏,这支部队人不多。豪格带领大军平定四川,这是主力。多铎带领主力平定扬州南京等南方,这也是主力。还有一支在京城护卫。

这个时候,多尔衮出了昏招。对汉人,他是圈地,引起汉人不满。对蒙古人,是只能让满人和科尔沁蒙古人买卖马匹,引起喀尔喀蒙古和厄鲁特蒙古不满。

蒙古人和汉人还有交集,那就是:大同姜瓖长期和喀尔喀蒙古交好。因为喀尔喀蒙古大汗林丹汗去世,姜瓖和厄鲁特蒙古首领巴图尔珲台吉都在拉拢喀尔喀蒙古。

所以,在多铎占领南京不久,草原发生一件大事。原来喀尔喀蒙古的腾吉思台吉,从科尔沁蒙古的势力范围离开,回到了喀尔喀蒙古。

这个举动被清军认为反叛,但是清军北中国没人,不得已,多铎离开江南大军本部,来到京城,带领不到两万的京城卫戍部队,追击腾吉思。史称腾吉思之乱,不在南明史书上,在蒙古史书上。

喀尔喀蒙古十五万大军迎战多铎两万大军,竟然被多铎击退。可见八旗军骁勇之名是名不虚传。

只是清军付出代价,多铎此战后长期卧床不起。现在汉语记载说多铎天花,反正我是不信的。

腾吉思之乱不久,姜瓖反正。这次是阿济格带队,端重亲王博洛、承泽亲王硕塞、多罗亲王满达海率领重兵,灭大同反正的姜瓖。结果让姜瓖和王辅臣打的满地找牙。四川的八旗军也赶回来了,鳌拜因为能抗争王辅臣,被称作满清第一勇士。

此战关键不在战场,而在政治。比如,顺治用满汉全席招呼喀尔喀蒙古,请喀尔喀蒙古两不相帮。又尊藏传佛教为国教,西藏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来到喀尔喀蒙古,喀尔喀蒙古不再帮助姜瓖。顺治用和亲让厄鲁特蒙古首领巴图尔珲台吉不出兵,巴图尔晖台吉是这么做的。

所以阿济格会是灭姜瓖主力,此战大规模用西藏青海的西藏蒙古援军,他们对抗的是响应姜瓖的回民丁国栋。

当时天下汉人做的够意思,吴三桂和三顺王按兵不动。夔东十三家(李自成李过高一攻部)率先支持姜瓖,大西军也同意帮助明军。配合姜瓖的有南方四个将军,是明朝最大规模的抗清,史称第一次抗清高潮。

但是姜瓖无援军。虽然当时李成栋郑彩张名振金声桓等等响应,郑彩甚至打算北上攻击天津。但是郑成功偷袭郑彩,导致李成栋饿死,张名振和鲁监国害怕郑成功从福建退兵。而李定国孙可望争执不下放弃最好机会。根本原因就是永历帝花天酒地。

姜瓖饿死大同城。

此战后,清军调查,八旗军仅剩下五万出头,加上残疾的受伤的老的小的,说八旗军折损一半并不夸张,所以战力大幅缩水。

所以清军改变政策,顺治废圈地,和蒙古交好,而且多尔衮“死了”。顺治大量用汉军,比如吴三桂洪承畴。而吴三桂也厌倦了碌碌无为的永历帝,开始平定南明。

大家也该明白为何清廷认为洪承畴功劳不大。大清最关键一战是大清打得,和洪承畴没有一毛钱关系。平定中原,不过是大同之战后的顺水推舟而已。

先后经历腾吉思之乱、大同之战后,八旗军确实受损严重,所以战力跳水式下跌。


梦香寒冰


努尔哈赤利用八旗制度,将为数不多的女真人拧成一股绳。八旗制度建立以后,女真男人亦兵亦民,发挥了强大的活力,八旗军也可以称为当时最具有战斗力的部队之一。努尔哈赤和皇太极依靠八旗兵南征北战,成功的扫除了明朝在辽东的势力,也大大增加了清朝的疆域范围。多尔衮则依靠八旗劲旅成功入主中原。


八旗最小的单位是牛录。一个牛录满员为300人,设一名牛录额真。牛录中包括巴牙喇(精锐)、马军(骑兵)、步卒(步兵),还有供驱使的包衣奴才。五个牛录为一个甲喇,一个甲喇满员为1500人,设一名甲喇额真。五个甲喇为一个固山,一个固山满员为7500人,设立一名固山额真,设立一名副职。一个固山也就是一旗,八旗满员一共60000人。八旗兵丁是世袭制,父死子继,兄亡弟代。八旗制度是一种寓兵于民的军事行政单位,每一位兵丁后面其实就是一户人家,还有供他们驱使的包衣奴才。包衣奴才战时负责准备兵器,运送粮草;平时负责种地和其他工作。


八旗设立之初只有满洲八旗,皇太极时期又设立了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旗制与满洲八旗一样。满洲八旗和蒙古八旗以骑射见长,汉军八旗以火器见长。八旗的旗主一般由王公贝勒担任,八旗为皇帝、诸王、贝勒控制。八旗制度最初根据旗帜的颜色设置了黄、白、红、蓝四个旗。后来又在四旗的基础上,增设了镶黄旗、镶白旗、镶红旗、镶蓝旗,其中正黄旗、镶黄旗和正白旗为上三旗。八旗兵丁平时为民、战时为兵,军队战斗力超强。随着清朝统治范围扩大,八旗的规模也在扩大,战斗力并没有因此减弱,反而和汉军八旗取长补短。明朝末年,清朝依靠八旗屡屡击溃明军,征服蒙古,征服朝鲜。


1644年,多尔衮率领八旗军进入关中。八旗军击溃了李自成农民军,依靠马和弓箭击败了装备火器的南明军队。清朝依靠精锐八旗军顺利入主中原,顺治皇帝成为天下主宰。顺治皇帝定都北京之后,八旗军又南征北战统一了大半个中国。甚至有“八旗不满万,满万不可敌”的说法。正当世人真正见识到八旗军威力的时候,八旗军却快速衰退,战斗力呈现了断崖式下跌。清朝完全灭掉南明实际上靠的是绿营兵,到了康熙皇帝时期八旗兵则进一步衰落。

如此骁勇善战的八旗军为什么会在短时间内战斗力衰落如此严重呢!借用两句老话便可以知道具体原因:“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八旗军保持战斗力的根本原因在于战事不断、奖惩制度和相对艰苦的生存环境。

满清政府没有入关之前长年生活在东北地区,当时的东北是严寒、贫苦之地。在这样的环境下生存需要时刻保持忧患意识,否则就有可能被自然吞没,也有可能被明朝击败。所以当时的八旗子弟需要为了生存而战,他们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体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战斗能力才能获得生存空间,才能保证家人的安全。

满清政府给予每一位八旗子弟极高的待遇,同时妻儿、父母也可以享受一定优待,而且可以终身享有这些待遇。家里的男丁战死之后,父母、妻儿由政府供养,作战时可以没有后顾之忧。当然也有相应的惩罚措施。比如牛录额真战死,他的亲兵要全部处死。甲喇额真战死,牛录额真则要被处死。


满人入关之前人口非常少,总军队人数也非常少,即使加上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军队人数也远远少于明朝和李自成军队。当时满清政府却一直处于战争状态。清政府(后金)建立之后和明朝的战争就没有停过。女真族未统一之前也战争不断。此后清政府又发动了征服蒙古的战争,发动征服朝鲜半岛的战争。对于当时的八旗子弟来说,他们一生的任务只有三个:打仗、生产、生孩子。当然生孩子和生产的目的也是为打仗。由于八旗子弟生活于这样的环境中,他们每一个人都具备极强的战斗素养,也具备极强的身体素质。所以造就了战斗力超强的八旗军。


清政府入关之后,情况则发生了变化,锻炼八旗军的土壤发生了变化。天下大定之前,打仗和骑射是八旗军的主旋律,而到了和平年代八旗军的生活环境突然间发生了变化。一是八旗军没有那么多仗可以打,二是八旗军需要在北京和各地驻防。这样八旗军就失去了打仗和骑射的土壤,他们就成了失去土壤的植物。八旗军失去了战争年代的土壤,等于来了一个釜底抽薪,八旗军的没落也成为必然。

满清入关之后,也没有忘记这些“有功之臣”,给予八旗子弟丰厚的待遇。八旗军中的巴牙喇每个月大概有四两俸银,四十六斛稻米,折合人民币大约15000块(税后)。这还是只是固定工资,此外还有相当丰厚的绩效奖励,逢年过节还会有一定福利待遇。一位普通巴牙喇一个月的收入至少也得在25000元人民币(税后)。此外,政府还提供一定的田地、住宅等福利待遇。


满清入关之后,为了体现自己的身份地位,有意抬高旗人的身份地位。八旗子弟随着清政府也来到了关内。八旗子弟在关内看到了完全不一样的世界,他们被关内的富庶生活闪瞎了眼睛。八旗子弟本来就已经失去了战争的土壤,拥有较高的福利待遇,还有可以消费的花花世界,再加上八旗子弟只能当兵不能从事其他职业。所以这些八旗子弟干脆就放纵自己吃喝玩乐。八旗子弟的身份地位本来就高,拥有一定特权,不用打仗,又不用为生活发愁,他们就想着法享乐。一个好习惯养成需要经年累月,而坏毛病养成则只需要极短的时间。


更为严重的是,八旗子弟的主旋律价值观也发生了变化。入关之前,八旗子弟的主旋律是打仗与骑射,以战争为荣。哥几个在一起讨论的话题是战争,比较的是军功、战伤等。入关之后,八旗子弟的主旋律变成了享乐。哥几个在聚在一起的时候讨论的话题则是各种娱乐,他们比较的是谁更会玩、谁的鸟更漂亮、谁的蛐蛐更勇敢。如果仅是生存环境发生变化倒还可以扭转,价值观发生变化之后则很难扭转。清朝皇帝也曾经试图扭转这种局面,但是结果都毫无效果。比如,清朝曾经划定几块牧场让八旗子弟练习骑马射箭,结果八旗子弟竟然把战马都卖了。乾隆皇帝曾经希望八旗子弟回到东北老家重新历练一番,结果八旗子弟把土地卖了之后拿着钱又逃回了北京。

到了乾隆皇帝时期,八旗子弟已经彻底丧失了战斗力。乾隆皇帝检阅八旗军的时候,八旗兵骑马直接摔下马,射箭连箭靶都射不到。鸦片战争期间,八旗军上前线竟然需要老百姓抬着。八旗子弟由此前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铁甲劲旅,变成了纨绔子弟、登徒子的代言人。到了清朝中后期,八旗子弟给人的印象就是:拎个鸟笼,攥着一个茶壶,手里把玩着两颗核桃,然后到茶馆里面喝喝茶、吹吹牛。


依稀说史


俗话说光脚的不怕穿鞋的。早期的建州女真的战斗力的确不是吹牛的。原因其实也非常简单,就是因为他们都是光脚的。


说早期的建州女真过的是茹毛饮血鱼猎生活,生活水平极地,“半穴居”生活可以了解一下,就是挖个大窨子当房子,跟原始社会末期的生活方式差别不是特别大。

当年的努尔哈赤就是一个挖人参的马贩子,父祖给明朝当间谍,被误杀后。得到的补偿就是“敕书三十道,马三十匹,封龙虎将军,复给都督敕书”。


比起其它虚的,这个敕书最值钱,因为敕书实际上就是允许他们进北京做生意的通行证。整个女真一共五十道,就给了努尔哈赤三十道,所以这实际上就是李成梁太明白努尔哈赤要什么了,变相扶植他的,所以有了敕书,他就相当于有了一个稳定的賺钱渠道,所以聚拢势力就特别容易,反正建州女真有的是穷怕了的光脚汉。

而反观同时期的明朝,虽然朝廷总是财政赤字,但是官绅还是富得流油;而林丹汗死后,蒙古的寡妇们也是背着金银珠宝找前途;即便是海西女真的贵族们,也是过着相对安稳富足的小日子。

当时整个辽东唯一光脚的就是建州女真,所以那个场景就可以想象了。


建州女真家家等米下锅,全靠家里的汉子出门去抢。没伤没病躺家里超过两天,家里的女人就要拿着棍子赶去出去打劫了。因此努尔哈赤的八旗骑兵从内驱力来讲,都比同时期的其他军队更愿意出去打仗。

都知道在八旗擅长弓马,不喜欢用火器。那是因为在当时鸟铳弹药装填相对麻烦,且没有膛线,射击还不准。所以战斗效率远远没有弓马来得便捷。八旗选甲士的时候,拿鸟铳的都是弓马不娴熟的人。

所以在辽东能挡的住八旗的,也只有城墙和大炮,然而李成梁教的,努尔哈赤一个都没拉下,间谍用得好,往往很多重镇,城门都是从内部打开的。

后来那些会大炮的辽东军投降后金之后,八旗入关就真的所向无敌了。但是进了关以后得了北京,八旗贵族们比起去打仗,自然更愿意“跑马圈地”。


要知道出关打仗是为了什么?不就是为了富足安逸的生活吗?原来没鞋子,现在有鞋子了,性质就完全不一样了,至少没有以前不怕死了。

更加上顺治朝的一个政策,可谓把八旗骑兵的武功就全废了。

这个政策虽然和多尔衮有关,但是因为是顺治朝,所以这个荣誉要算到顺治头上。这个就是给了所有八旗子弟一个铁饭碗(世袭职位),有着旱涝保收的俸禄。这样一来谁还去拼命打仗?都过上了提笼架鸟的悠闲日子了。


和朱元璋当初的想法一样,八旗股东们套现成功以后,想的就是旱涝保收,万世无忧。这种日子只要几年不打仗,这些人骑不了马,拉不开弓。

吴三桂起兵的时候感叹到道:“满兵向皆勇猛,今衰弱矣。”




炒米视角


关于这个问题,我觉得应该正视满清八旗骑兵的实力,他并不是特别强。之所以我说这句话是因为多尔衮等人之所以能够一统中原,实在是运气太好。

明朝当时已经烂到根了

再加上连年的灾害,使得百姓离心,这给了李自成等人极大的生存空间。其实一开始明军剿匪是很给力的,正规军打农民军,一打一个准。但是架不住人家后劲十足,消灭一股又崛起几十股。

朝廷越打越弱,能够收下的赋税越来越少,这样就使得朝廷的军队兵员军饷都不足,自然就打不过农民军。

李自成等起义军的活动摧毁了明朝对于中原地区的控制,而李自成等人的失败又太快,使得那里出现了权力真空,这就给了满清可趁之机。

其次,李自成逼反吴三桂

李自成进入北京之后,骄傲自满,觉得天下传檄可定,就放任不下在北京城中胡作非为。一时间,北京哀鸿遍地,稍微有点家底的人都遭到了抢劫,连吴三桂家都不例外。

原本吴三桂对于李自成的招降条件非常满意,可就在这时,他接到了老家被抄,父亲被囚,爱妾被辱。这个事情搁谁都不能忍,于是吴三桂一怒之下,他决定投靠北方的清朝,借助清朝的武力实现自己报仇的愿望。就这样,清朝几十年没有突破的山海关防线,门户大开。

有了明朝带路党,清军入关后变得很轻松,后来又有许多明朝的将领,以及起义军的将领投降了清朝,这让满清的实力如同滚雪球一般,越滚越大,最终统一了中国。

在这期间,八旗军所表现的出来的战斗力确实挺强的,但是绝不像传说中吹得那么神,什么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这些都是尬吹。甚至在明朝最后时期,永历皇帝只剩下一隅之地,李定国依然打出了两撅名王的成绩,如果南明内部团结的话,满清想要入主中华,还真不容易。

所以由于李自成的不争气,大明朝的烂到底,再加上吴三桂等人带路党的作用,清军就靠着自己这么薄的家底入主中原,他们的运气真的好到爆棚,至于他们的战斗力,也就一般。

不过你别说清朝八旗兵他们抢劫的能力很强,跑马圈地,他们可是主力。战争时期无所谓,可是到了和平时期这样的抢劫行为,那就等于在薅皇帝的羊毛。

顺治皇帝决定给这些八旗子弟一份固定的收入,给他们一个铁饭碗,让他们旱涝保收,有钱赚,这些八旗子弟原本是一无所有,靠打仗发家至富,如今变成了小地主,小财主,他们的命可就金贵着了,那谁还愿意拼命打仗?

这么一来,八旗骑兵的战斗力就出现一个断崖式下降,所以到了平定三藩的时候,绿营兵已经取代了八旗子弟,成为了主力。


历史评说


这不是谁领导的问题,而是自然退化,不管谁领导都一样。清兵起兵时都是一群穷鬼,指望去敌人那里打劫发财,富贵险中求,打败了还是穷鬼,死了烂命一条,但如果能胜了就能发财,所以勇敢。随着清兵的胜利,每个清兵都发了财,个个都是财主了,这时有钱了就要享受,不想有钱没命花。人生最大的痛苦无非两样,人没死钱完了,这时人就不怕死了,或者是人死了钱没花完有多少钱也没用。就象现在沙特和敌人打仗,对方的军官下令冲锋时可以喊,弟兄们给我冲啊,每人发一万美元!敌人就冲上来了,沙特的军官急了下令,弟兄们给我冲啊,每人发10万美元!当兵的说,长官,我给你10000万,你让我回家行不?


分享到:


相關文章: